篇一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释迦摩尼佛和菩提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 …… 余下全文

篇三 :释迦摩尼佛

早年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1956~19xx年东南亚一些国家曾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尼涅磐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出家前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 …… 余下全文

篇四 :燃灯佛与释迦摩尼佛的关系

燃灯佛与释迦摩尼佛的关系

燃灯佛,亦作然灯佛,为本师释迦牟尼如来过去世的老师,梵文云Dipamkar,锭光,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

按照辈份,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启蒙老师,所以是过去佛。根据“劫世”理论,燃灯生在过去世庄严劫。他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接班成佛。释迦牟尼“成佛”的时间是公元前五世纪,距今两千多年。燃灯是九十一劫前作的授记(预言),按照佛经上最保守的推算方法(一劫为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师生俩的那次谈话,至少是在三千九百亿年以前。

燃灯佛,又叫“定光佛”。为什么称燃灯佛呢?据说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9穴燃9雪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

当初,释迦牟尼还是善慧童子时,见一位王家姑娘拿着许多青莲花,他就花了五百钱买来五枝,奉献给燃灯佛。又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灯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意童

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果然言中。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

…… …… 余下全文

篇五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一种 释迦摩尼略传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一种

—释迦牟尼佛略传

黄忏华居士编述

再版自序 初稿 导言

一、 创诞

二、 幼学

三、 婚对

四、 厌俗

五、 修道

六、 自觉

七、 成道

八、 教化

九、 示疾

再版自序

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本书之编述,其主旨即在将佛教各宗之教义,提要钩玄,并加以整理,使成体系,冀有志斯学者,由此粗疏之轮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后以之为阶梯,进而为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书脱稿于民国二十年,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光阴迅速,已数十年矣。此数十年来,各人之学术思想,不无变迁;从而对佛教之教史教义,其观点与前此不无出入,使在今日执笔为各宗教史教义之叙述,或与本书不无差异。特本书以介绍为职志,而所介绍者,佛教各宗传统之学说也。此各宗传统之学说,在中国之佛学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学者,莫不经此阶段也。且如前所述,本书为研究佛学穷年而不得其要领者而作,亦大略椎论而已。至对于教史,探讨而为精审之考证;对于教义,沉浸而为缜密之研究;是则有待专书。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 黄忏华

佛教各宗大意初稿

凡例

1. 本书于抗尘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谬苦无闲暇详加订正诸望贤达锡以教言

2. 本书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称

3. 唯识一宗陈义最富故本书唯识宗大意篇幅较多

4. 本书关于唯识一宗多秉承吾师欧阳竟无先生之著述关于密宗多受业于先师桂柏华先生时所侧闻其承太虚法师示教及其著述而拟订者亦伙间亦采及时意贤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谨附志于此

佛教各宗大意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

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

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 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

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 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甚至觉得向别人提起这事就怪可笑的。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 …… 余下全文

篇七 :释迦摩尼四句话

[释迦牟尼经典的4句话,更能受用一生]: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佛说:你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己,伤害了岁月。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习惯,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看远:才能揽物于胸,只看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看透: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也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平和与宁静,坦然和安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

[男人的魅力]男人的魅力是一种返朴归真的真诚,是一种曾经沧海的宽容,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人生积淀,是一种和睦善良的处事观点,是一种健康爽朗的卓然不群。好男人的魅力如酒,淳厚悠长,越喝越有滋味。

…… …… 余下全文

篇八 :佛教经典语录

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经典语录 )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