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的言论

(甲) 关于道德的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 予一以贯之。

6.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7.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德不孤。必有邻。

10.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1.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乙) 关于修养的

1. 君子无所争。

2.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君子泰而不骄。

6.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师语录

物理老师;

咱们说,咱们说内个,咱们说哈。(平均一句话三个咱们说)

展现青春 活力秀!!!(初三老师集体合唱)

我真为你以后的生活感到担心(老师让XXX同学拉窗帘,XXX同学拉了好几次也没拉上) 发下去的卷子就做9道题(一共十道题,就做1,2,3,4,5,6,7,8,9)

你这个题错不就是跟XXX一个水平(XXX3+3=9)

化学老师

我觉得这个推理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是我说的。

我就是你们的榜样。

下面考一套卷(过一会,我们来对一下答案)

考个化学方程式,不少人给别人检查。

抄别人的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英语老师

丽丽姐火眼金睛发现某同学溜号:好了来,相应地翻译这句话。

语文老师

满分!(回答对问题后总是这样说)

字要有体!

你该不该……(题做错时)

第一句话就要闪亮登场(点评小作文)

齐背……(上课前)

数学老师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经典90句

《论语》专题

一、《论语》简介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后人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论语》名句集锦

1、子曰:“乎?”《论语·学而》

2、子曰:“”《论语·学而》

3、子曰:“《论语·学而》

4、子曰:“”《论语·学而》

5、曾子曰:”《论语·学而》

6、子曰:“”《论语·学而》

7、子曰:”《论语·为政》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为政》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0、子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1、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12、子曰:“”《论语·为政》

13、子曰:“”《论语·为政》

14、子曰:“”《论语·为政》

1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16、子曰:“”《论语·为政》

17、子曰:《论语·为政》”

18、孔子谓季氏:“”《论语·八佾》

1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20、子曰:”《论语·里仁》

21、曾子曰:”《论语·里仁》

22、子曰:“”《论语·里仁》

23、子曰:“”《论语·里仁》

2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25、子曰:“”《论语·里仁》

26、子曰:“”《论语·里仁》

27、子曰:“”《论语·里仁》

…… …… 余下全文

篇五 :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 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夏达语录

1.留下来好么?一直一直住下去,陪阿皎看春日朝雾,夏日晴好。【茕兔】

2.世界那么大,我才刚刚找到你?? 【茕兔】

3.我只是你生命中短暂的一个瞬间而已,你还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遗忘和改变??【茕兔】

4..“之前和你说的都是吓唬你的,人间其实是个很美的地方??江南的桃红柳绿,塞北的大漠斜阳,美好的女子,翩迁的少年??替我好好的看看吧。”【茕兔】

5.那天

我听到了种子破土的声音

又细微,又坚定【子不语 老木匠】

6.一年分四季,鸟儿生来就知道该在什么季节迁徙,知了生来就知道该在什么季节唱歌。大地和天空已经给出了所有的答案

我们的声音可以说出所有的语句

可最终,还是只会说出该说的那些话。不是么?【子不语 老木匠】

7.要说的话,散落在漫长的岁月里 无迹可寻 没了声息【子不语-木芙蓉 】

8.“小小”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无人处轻轻呼唤这个名字的习惯。直到有天世界某个角落再响起熟悉的回答。到那时,我一定会好好看着你。这次一定会,我保证。

9.如果没有遇见你,大概接下来的人生会有很大很大的不同吧?

我们在不同的晴天画着同样在白布上跳跃的光点。

我们在不同的地点滑倒,以同样狼狈地追捕满地逃散的颜料纸张。

我们被不同的朋友鼓励着约好在同一所大学见面。

我们在某一天——或许是同一时,看着窗外散漫云朵突然开始失神:

“将来会是什么样?”

似乎看见了很多,

似乎什么也没看见。【my way 】

10.我想我是喜欢画画的。我想你也一样。

我相信 我们曾经在很久之前,在某个地方擦肩而过??

只是 那时候,谁也不认识谁。【my way 】

11.??见到你我才明白。

我之前努力追求的一切或许都不那么重要。成为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子多好。

我很向往呢。【同类 】

12.我现在相信的,将来也要相信。

我现在不明白的,将来也不要明白。

这是我和人生的约定。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二哲学)体现哲理意味的诗词名句

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唯物: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辩证法: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观点。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高二哲学拓展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

背了物质的客观性,没有从实际出发。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

1

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14.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5.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7.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 余下全文

篇八 :历史系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历史系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未知生,焉知死"辨 ----------------孔子及时人死亡哲学试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01级 李凯

指导老师 晁福林 教授

20xx年2月

"未知生,焉知死"辨

----孔子及时人死亡哲学试论1

[提要]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仿佛死亡话题是不曾涉及的,事实上并不如此。本文以传世经典文献中有关死亡话题的记载入手,以孔子的 "未知生,焉知死"辨析的切入口进行分析,从孔子的死亡本体论,死亡必然论,形而上的死亡道义论,形而下的死亡礼仪论,死亡哲学生成原因与价值论几个方面证明,作为后代景抑的大哲,孔子不仅不回避死亡且对这一终极关怀有深邃成熟的认识。

[关键词]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及时人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The Philosophy Of Death),一贯系中国学人之盲点,学界素以"未知生,焉知死"为指归,业巳成为中国人好生恶死的基本态度;西人亦持此观点,如雅克.乔朗之<<死亡与西方思想>>云:死亡话题乃孔子回避所在(原文为:"Confucius retort that :'We do not know anything about life,what can we know about death?... ...'is a simple evasion and misses the point "),笔者认为,此种误解多为望文生意所致:死生问题乃哲学之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孔子无漠视的可能;况<<论语>>中言死三十余次,<<仪礼>><<礼记>>中涉及死亡丧葬礼仪者卷帙比重颇大,<<春秋左传>>中死亡故事为数不鲜.<<论语>>语境信息甚少,故不同诠释颇多亦不足为奇,然须通篇考虑上下其首,参验其他文献方能有合理的可能.本文试以孔子的死亡本体论,死亡必然论,死亡道义论,死亡礼仪论, 孔子死亡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