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

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书名: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

注的66个教育细节》 部门:

姓名:

20xx年11月

通过一个多月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张平老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关于教育教学的读后感(DOC)

关于教育教学的读后感(DOC)

  关于教育教学的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学校推荐的书目中<<做最好的老师>>引起我的注意,我想在我身边的优秀教师层出不穷,要我看每人都像作者所说最好的教师不大可能。带着好奇我就去买了一本,在读过了李镇西老师的序言之后我才理解了这个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在序言中“做最好的自己”触动了我的心弦。李镇西老师说“最好”就是“更好” “最好”是相对的,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他强调是自己比自己-------“昨天的自己的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李老师是这样阐述的,通过读书我发现他也是这么做的,我对他充满着崇敬之情。看到这里我深有感触,在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从领导到老师每个人对教育都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对我来说他们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教育理论都是很优秀的,以前我对自己这方面底气不足,但是看完李老师的这番话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原来一代教书天匠也是从教学的基础开始的,只要我多读多思考,在教学的生活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并将它记录下来,今天的我不断的和昨天的我相比,不断总结自己, 我想我一定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说到学生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联系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原本感觉我是一个很爱自己学生的老师,肖叶中午没吃饭我会马上买来面包和饮料给他,陈思琪的头摔破了我会马上把他送到医院,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给落课的同学补课,我也会在课后真诚的给上课好做小动作的姜威、莫荛给予忠实的告戒,只要是我能看到哪位学生有需要帮助我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所以我们班的学生很喜欢我这个关心理解他们的老师,并在日记本上写“老师我喜欢你”。但是看完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爱”这只是一种“小爱”,是一种人情感的基本交流。对学生的爱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但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爱也许是强者对弱者一种本能的爱护,因为它缺少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深刻含义。而真正教育的爱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的贯穿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的浸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读书心得的作文

人生之乐——读书

谷城县石花镇席垭小学 三年级 王奕 指导教师:陈丽丽 电话:1587220xx70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关于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很长的时间没有看书,看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感触颇深。教育孩子是作为父母的头等大事,如何将孩子教育好,找到一把适合自己孩子的钥匙,是要我们和孩子一同去学习,去摸索的。我很赞成张文志老师说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样的教育。

父母一日为父,为母,终身为父,为母,也是终身为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孩子虽然还很小,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你干一件事,她都会牢牢的记下,并且去模仿你做的样子。比如,我拿剪刀剪了一件东西,很快的就会放回原处,剪刀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工具,所以我都放在高处。不知过多久,有一天给孩子买了吃的,她打不开,她就急匆匆的拿着小凳子跑到厨房,站在凳子上将剪刀拿下来,我心里当时很高兴的,虽然剪刀危险,我也没有制止,她自己拿着剪刀有模有样的将袋子剪开一个口,打开开始吃里面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可以夸孩子几句,说她很聪明,而孩子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们陪伴着孩子每天的生活,收集着孩子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作为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多拥抱我们的孩子,多和孩子互动,有着肢体的接触,特别是对于1-3岁的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和父母的拥抱接触,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因为我读书,看到过“感觉统合失调症”这样一个概念,说是当代儿童的常见病,是身体“触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从而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感觉有些可怕,我以前并不知道还会有这样的一种“接触性”的名称,我只知道多亲吻孩子,拥抱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很幸福,很高兴,看来自己在这一方面还是做对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书心得一: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

也不记得有多久没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更别说提笔写些什么了。想当年,我应该也能算个小小的“书迷”吧,小说,散文??,什么都看。不过,能把读书这样的好“习惯”都给改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伪书迷”吧。 初高中时,读书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为了提高写作水平。确切地说,应该是写作文的水平。那一张卷子里的压轴大题实在无法让人视而不见。或许是目的性太明确了,我读书时往往更注意的是作者的描述手法,背下书中的优美词句等等一系列能在作文中用到的东西,而往往把书中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意境给忽略了。以至于每次写作文时,会的只是生搬硬套或模仿。记得高中有次作文写的还不错,当时的语文老师如是批注:“应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很好!”我一看,有点儍眼了,脑子里极力搜索:最近到底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描述手法?可惜,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蒙太奇是什么,更别说用他的什么手法了。我只是歪打正着,瞎猫碰上死耗子而已。其实,即便真是让我看到了,我也不知道这个手法叫做蒙太奇。说到这,我这“伪书迷”的真面目更是暴露无遗了。说来惭愧,当时想着语文老师如此“看得起”自己,自尊心严重作祟的我都没去问个明白,加之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网络条件,也就不了了之了。当然,当我写下这件事的时候,我已经了解蒙太奇写作手法了。由此可见,读书读的太肤浅,太功利,只能停于表面,根本无法领略书中的精髓。

至此,写下心里的一些想法,以作为自己以后读书的标杆:

因为爱读书,所以爱读书。

这是我最大的体会。功利化读书的我用了一篇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作文为自己的高考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读书应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而不要把它当成是一种学习手段,就算是学习,那也不要太功利化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提高自己吗?提高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专业技能的提高,收入多一些?抑或是多认识一些道理,生活地更快乐?不用想太多,不要把读书看成负担,看成任务,我们需要的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情趣。开心时,找几本书 看看,让心情尽情地在书海中徜徉;烦恼时,找几本书读读,把忧愁抛之脑后。不追求读书的意义,只享受阅读带来的洒脱轻松,又有何不可呢?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书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关于环境创设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读《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七连问”》有感

抽空读了学前教育第九期《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七连问”》这篇文章,最大的感觉就是——写的真好!环创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环创过程中,我们有疑惑,有问题,有困难,可是该怎样解决?就像文中所说:环境为谁的发展提供机会?究竟谁是环境的主人?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让孩子在环境中成长??”可是我们费尽心机创设的环境,真正是孩子想要的吗?这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介绍德国幼儿园环境的一篇文章。和德国幼儿园相比,我们中国的幼儿园真是堪比高大上,因为在他们的幼儿园里没有宽敞明亮的大厅,没有五颜六色的跑道,没有精心布置的墙壁,甚至很多幼儿园都没有在每个班都放一架钢琴??他们有什么?有枯矮的树枝、弯曲的水管、零散的轮胎,板条,树桩??;有大大的沙池,里面有孩子需要塑造造型应有尽有的模具??戏水池里并没有色彩艳丽的玩水工具,水槽、水管、能灌水的木箱,孩子们在这里能亲自体验到水的流动,器皿的存水,流动等自然状态。我想,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玩水得到的经验一定比我们用鱼缸,水盆让孩子玩水得到的经验丰富,感受会更深。这才是最原始,最自然状态下孩子的探索和发现吧!在孩子眼中,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永远比人为创造的环境有趣的多。

在创设环境中,我们往往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创设,却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例如每个区域的文字标识,孩子真的能看懂吗?如果孩子看不懂,这个文字标识有什么用呢?老师每天都在为创设环境而忙碌着,可是孩子真正得到了什么?我们创设的主题环境体现了老师和孩子的学习过程,这种老师做的环境,对孩子真的有影响么?就像文中所说:环境被外在的原因绑架了。老师们被各种专家指导、被各种检查扫描。环境在老师们的手中不断变换,却没有真的和孩子交流。环境在要求和告诉孩子们应该“这样做”,却很少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索。环境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真正是孩子需要的,并且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的遐想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期待。教师所做的,应该是真正去观察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需要的过程,为孩子提供思考的创造的条件,这才是真正让孩子自主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八 :有关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学习这回事》有感

数学系数学教育2曹宇 110006012006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