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思修读书报告

思修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作业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标 题 《为人民服务》读书报告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 非师范英语115班 学 号 2011213100 姓 名 马胤姿 任课教师 胡祎赟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思修读书报告

思修读书报告

…… …… 余下全文

篇二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 《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xx年之夏。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这样来看三路向中钱先生提倡的是最后一种中国儒家的好的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不应当过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学分、绩点、奖学金??;但我们也不应该对于外界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忘记了一切;我们应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有所求但不过分求。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目的是“排除在如此年轻的,刚刚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发生派别分裂和混乱的新的缘由”。我阅读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由吴黎平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xx年版本的第一篇九、十、十一部分。

在恩格斯所写的序言二中,他坦诚地承认“本书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有马克思树立和阐发的”,认为“我的这部著作不经他的认可是不能出版的”,并在出版前把本书原稿念给马克思听。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这种互助,这种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为我们的学习交友树立了榜样。

回到正题,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九部分——“道德和法。永恒的真理”。我认为这里恩格斯主要想驳斥杜林的观点“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理”。为此,恩格斯将人类全部知识分成三大类并一一阐述,它们分别是“包括所有关于非生物界的多多少少可用数学解决的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以及“历史科学”。在第一类中,恩格斯阐述了数学因为“变数”应用而不再有“绝对适用性”,物理化学也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假设下,再者,对于地质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实地考

证,所以也不会是那些“终极的最后真理”。在这里我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运用微分积分不是由于这些人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仅仅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我的脸很烫,因为我也是这样对待高数的,有很多很模糊的概念,但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用着它们解决问题,单单是使用而已,根本没能深入理解。我想正在奋战高考的师弟师妹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一昧的相信老师的观点,记住它,然后应试,不会去想怎样得到正确的观点,更不会质疑,而真理恰恰在不断的质疑中被完善的。接下来是第二类,生物学也不会确立出一些陈词滥调以外的真理,这应是很恰当的,“每个人会死”,这已经不必再去谈了,而许多以往生物界的不太显而易见真理现在正在被推翻,例如,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包含RNA而不仅仅是DNA。最后是历史科学了,恩格斯在这里引起了对道德没有统一标准的讨论,漫漫历史长河,是没有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古代中国,“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所谓的天经地义的道德,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就是坏的呢,我看未必,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在每个特定的年代,每个特定的阶级,道德的划分不会千篇一律,更何况连“勿偷盗”这个箴言都被否定——恩格斯认为当社会不存在任何偷盗动机时,“勿偷盗”便不能再被当作真理来宣扬了,所以,在道德上也没有成为永恒真理的可能,“我们拒绝一切欲使我们以任何道德的教条作为永恒的道德规律之企图”,而真理

…… …… 余下全文

篇四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活着”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

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

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

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

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在苦难面前,贝多芬顽强地活着,成为一个不朽的音乐家,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绝望之中,海伦凯勒顽强地活着,积极上进,畅想三天光明;病魔把史蒂芬霍金按在轮椅上,但霍金顽强地活着,并让他的思想飞出自身,飞出地球,飞向宇宙。“活着”这个信念的力量使一切貌似强大的苦难和挫折在顽强的人面前无计可施,俯首称臣。

…… …… 余下全文

篇五 :思修读书报告

思修读书报告

—读《围城》有感

高中时就看过《围城》这本书了,然而它留给我的那份意犹未尽却如同深埋地下的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却是越耐人回味。 《围城》从主人公方鸿渐的留洋归来,到一场双恋的悲剧,到主人公离开上海找工作遇到的挫折,再到返回上海,结婚,再然后就是主人公生活的无聊,婚姻的死亡。一本《围城》就这样娓娓道来。

主人公方鸿渐在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间不断徘徊受挫,在与各种人事纠缠的过程中,将一个平凡却浓缩着当今人的普遍特点的人性弱点以及悲惨的结局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缩影么?平凡的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将自己禁锢于围城中呢?我想,钱老先生以《围城》命名,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婚姻像围城,其更多的用意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更像是一座围城。而我们总在兜着圈子,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而后发现对面的风景比这里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重复着,乐此不疲。其实,人就是这个样子,糊里糊涂的为自己筑起一座围城,然后自己把自己困起来,然后自怨自艾,终老至死。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问题颇多的人,优柔寡断、被动、爱慕虚荣、想成功做大事却又缺乏坚强的意志。这是他屡屡失

败的原因之一。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保留着基本的道德操守,又带着懦弱虚荣、玩世不恭的态度,不想垫底又斗不过那些早已丧失道德的人,于是站在一个尴尬的高度,他成了不上不下的“中间人”。 而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又恰好就在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通过方鸿渐,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我认为,让我们陷入一个个“围城”的原因,不仅是个人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应该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

小说里有作风慵懒、虚浮的留学生们,哗众取宠的哲学家诸慎明,虚伪下流的李梅亭,善于作态的诗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鸿渐也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知识分子形象。整个社会是如此虚伪、低贱、肮脏、庸俗、惺惺作态……正如小说里所描绘的社会,我们的真实社会也同样复杂,或许作为学生,我还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

…… …… 余下全文

篇六 :思修读书报告—狼道

读书报告——狼道 一、图书及内容简介:

《狼道》,作者夏志强,该书于2006-02-01为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社所出版,它是一部励志类的图书。 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遇到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从小在《狼来了》、《狼外婆》等故事的“熏陶”下,狼在我心目中可以说是一种十恶不赦、极其凶残的动物。可笑的是直到高三毕业,这种观点还存在于我的头脑之中。也是高三毕业之后,在同学的介绍之下读了姜戎先生所著的《狼图腾》之后,我对狼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印象中狼的残忍、狡猾、愚蠢完全被那种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等种种人类都可能不具有的品质所代替。从那之后,我总是怀着一种崇畏的心情去审视狼,欣赏狼,进而去寻找更多关于狼的资料和相关介绍。而夏志强先生的《狼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闯入”了我的视线。

姜荣先生的《狼图腾》是通过小说以各种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刻画狼的形象,凸显狼的性格,而《狼道》则是逐块儿整理出了狼的许多优秀品质,然后以实例举之,使我们对狼的认识更加全面化、具体化,而且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践行狼道”。

其实在这本书的篇首,夏先生就已经指出,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狼性:坚韧的性格、顽强的耐力、勇猛的作风,有野心、肯吃苦、重节义,这些都是成功人士所需要拥有的优秀品质。团队的强大需要狼 1

性:宏大的目标,严格的纪律、对于整体利益的忠诚、征服世界的战斗性格和勇气,这些是优秀团队不可缺少的特点。企业竞争需要狼性:创造机会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应变的技巧、敏锐的眼光,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企业所必需的物质。国家竞争也需要狼性:抓住机遇的眼光、创新求变的素质、强烈的优患意识、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共赢共存的繁荣之道,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屹立于强国之林的重要条件。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学习狼的精神,有利于其更好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很多次的提及狼的自述,狼的法则,我们也不妨了解一下。个人成长、组织管理、企业经营、国家竞争都要用到的强者法则,在狼的世界里,即“狼的自述,狼的法则”:单个的狼往往不会袭击体型是自己数倍的动物,而十几只的狼群,就会围猎数百只的黄羊群。为了逃避敌人和追捕猎物,狼可以忍受酷热、寒冷、阴湿,缺水少食等各种恶劣环境。而在与与群狗的争斗中,狼总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只,也毫不畏惧,强者心态雄行天下。在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锋?动物学家在跟踪狼三年之后得出结论:狼对机会的有效把握率高达80%以上,而人类只有35%左右。 狼是最富有智慧的动物之一:它不会在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动物,一旦时机成熟便跃然而起,直到达到目的。在狼的词典里没有“背叛”二字,狼行成双,不离不弃,点滴之恩,往往以性命相报;即使被捕,也宁死不屈。即便是饥肠辘辘,狼也会把一部分围猎到的食物储存起来,以备做更艰苦时期的救命粮。在头狼的指挥下,狼群 2

…… …… 余下全文

篇七 :思修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调查报告

调查成员:XXX

大学,是我们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学习知识,丰富生活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也要提高社会交际的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和高中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高中时代的我们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贫乏的课余时间也都被学习无情的占有了。但是大学的生活却是非常自由的,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没有了繁重的作业,我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是在那些课余的自由时间里我们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的呢?是学习?是逛街?是上网?或是兼职?……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这个话题,同时也为了了解自己身边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对我校各院各专业的100名学生展开了一次课外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情况,同时为提高学生时间利用效率提供几点建议。

二.调查方式及调查对象

         以苏职大大一到大二的学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和口头随即调查的方式,共调查了20同学,其中大一学生占总体的60%,大二学生占40%。

三.调查存在的问题

   样本容量偏小,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中大一人数较多,大二,主要对大一,大二,进行分析,且调查结果不侧重对年级的分析。

四.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约有80%的学生认为目前他们的业余时间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只有20%的同学没有发觉其中有问题或问题很少,可以忽略。最终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生目标不明确,茫然无所适从;

从调查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不会象以前那样每天都要在题海度过了,大学的课程没有象高中那样多,所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会变得丰富起来了。现如今的大学生业余生活基本上是靠上网、看书、逛街、睡觉以及兼职来维持的。这种业余生活称不上是丰富多彩,但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现状持着一种模糊态度,他们对业余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安排、计划,不清楚自己的业余生活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也不知道自己的业余生活应该怎样丰富。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没有实践的激情。他们因为习惯了高中的高压生活,反而不适应大学的宽松环境,因此对一切都显得茫然无措,无所适从。

…… …… 余下全文

篇八 :思修读书报告

命运的偶然和必然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滑铁卢的一分钟》

命运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人物和不可一世者走去。维也纳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传来了拿破仑占领里昂、赶走国王的消息。欧洲合法的皇帝和国王们惊恐万状,几支军队蓄势待发。但是拿破仑一下子就看清了这致命的危险。他知道,他必须在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联合成为一支欧洲盟军和自己的帝国没落以前就将他们分而攻之,各个击破。这时的拿破仑,是清醒的、理智的、英明的,他能够及时看清现实,没有因一时的胜利而失去对整体局势的准确判断。可以说,他取得了诸多胜仗是必然的。

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六月十七日,也是滑铁卢战役的前一天,上午十一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很清楚的:当他自已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还交待清楚格鲁希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其实拿破仑自己知道,格鲁希既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一个老实可不过是靠、循规蹈矩的人。所以拿破仑只是出于无奈才做出这个决定,但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自己乃至整个十九世纪的历史。我们从这里就可以隐约预料到结局,所有的偶然发生都带有必然的因素。

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已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当他们听到滑铁卢战役开始的炮火声时,格鲁希还是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副司令们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可是格鲁希却拿不定主意。他习惯于唯命是从,他胆小怕事地死抱着写在纸上的条文——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同时副司令热拉尔的请求让格鲁希感到非常不快,于是他严厉而生硬地拒绝了请求。其实格鲁希应该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在从拿破仑把重担交给他的时候,他就是犹豫的,但是因为他完全相信拿破仑英明的安排,所以他接下了任务。这个时候,他还是犹豫的,所以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是因为他不相信拿破仑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并且对下级的态度语气感到不满,所以可以说是格鲁希的爱面子、对自己的不相信和对上级的麻木崇拜使他坚持着错误的决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