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

《工地》是大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有关农民工的纪录片。导演阐述是这样的:

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中有4.6亿劳动力人口,其中的9400万进城打工。在某种意义上,农民的现实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农民的理想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是中国政策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记录过程中,我们有两大发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单纯和劳作方式的神奇。单纯和神奇则构成本片的结构方式和表述方式。本片通过对农民工生活理想的记录,把农民工从世俗理解中的低微层面抖落出来,呈现为一种伟大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

这里,我们试图对本片的创作过程进行理性梳理,与纪录片同行共勉。

结构:用简单的语言说话

《工地》的结构是这样的: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人物现场采访。由这三部分组成完整段落,各段落铺排开重复循环,构成一个单纯的循环式结构。其中现场采访是主体和主线,是本片的写实部分;劳动和生活场景是主体后面的背景,是本片的写意部分;成组出现的面部特写是主体里面的内核,是作品的本质诉求。如此结构原因有三: 一是自《海路十八里》以来,我们一直在自觉地探索单纯的表述形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第一感受”。前期广泛接触深入思考以“寻门而入”,后期则要跳将起来“破门而出”。我们相信,好作品是单纯并且准确的。二是做外国人看得懂的纪录片。通过市场交易让我们的纪录片进入境外主流媒体,是近年我们在走的一条新路。繁复的背景交代,微妙的情感差异,独有的文化情愫,外国人理解起来是困难的。绕开这些,我们力图形成的是一种通用的单纯样态。如果说《海路十八里》是我们寄往西方的一张明信片,《工地》则是来自中国最坚定、坦诚的凝视。三是用结构来制造节奏。这是一部快节奏的纪录片,镜头长度基本保持在3秒以内。音乐被大段运用,昂扬的节奏引领着情绪的发展。与音乐的跳跃和速度感形成对比的,重复的结构却塑造出舒缓的慢板,从而形成轻重得当、缓急相宜的通篇意蕴。 结构是讲述的容器,也是作者对记录感受的抽象与提炼。单纯的结构不是想象,农民工的生活理想和劳动行为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单纯。我们接受了生活的启迪和恩赐,形成对于农民工的独特视角,构成本片的鲜明风格。而结构决定表述方式,如何表述则决定观众的解读取向。从这个角度讲,结构也是作品的基本态度。单纯结构赋予的明快与健康的个性,正是我们面对农民工这个题材的基本态度。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电影短片《锁》导演阐述

电影短片《锁》导演阐述

一. 前言

南艺的学生短片作品每年生产不下几十部,可是大都差强人意,它们都多叙事模糊、虚假、浮夸,很难称的上是故事片作品,它们在表演美术摄影方面的硬伤,使其很难将观众代入剧情,使得许多学生作品看起来像是一群人过家家,失去了拍摄影片的意义。本片的目标不想订的过高,因为虚妄的目标往往是水月镜花,经不起考验的,本片只是致力于做一个真诚的故事,一个可信的故事,其次要成为一个有看头的故事,这需要全组人的严谨工作。

二. 故事背景和故事内涵

《锁》是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它是当代农村生活的一瞥,它也是个关乎所有人的故事,关于信任和谎言的人性的故事。

《锁》讲述的是曾经盗窃入狱,出狱后带着些迷茫,试图找回原来生活的小温,再一次帮助村民解救孩子的时候使用了自己曾用来犯罪的开锁技巧,成功救出孩子之后,反而被怀疑的故事。

《锁》算不上一个悲剧故事,他只能说是一部下行线索的故事,它是一个失去生活的人试图找回自己生活的故事,是一个反讽的故事。它并不包含人生的大起大落,它只是去表现生命中的角落。所以,它也应当是一个细腻委婉的故事,它必须贴近主角的心理,刻画主角的内心。但是这个短片要用客观的视角去讲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要从行动去表现,这部影片会克制使用主观镜头,更不会使用心理蒙太奇那样直接表现心理活动的手法。影片形式要和主角那种既有自尊,又有自卑和压迫的心理相符合,主角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决定了本片的客观视角。

三. 视觉表现

影片的摄影风格和镜头语言总的风格是自然而不是表现,但是并不使用刻意长镜头等极端追求现实的形式,本片在视觉上不排斥表现,我认为心理活动的外化是合理的视觉表达。但是细微的表现要隐藏在自然的合理性解释之下才有寓情于景的意义。

随着这部影片线索的下行,影片的色调由饱和度较高的黄色,变为清晨中不饱和的色彩和天光中的蓝色,直射的黄色光线与蓝色的环境光是主角内心中的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专题片 魅力古城——西安 导演阐述

《魅力古城——西安》导演阐述

一、 类型定位:一期旅游专题节目

二、 创作理念: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本次拍摄以西安各个著名景点介绍西安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象。西安作为西北内陆著名城市,其历史影响和发展对我国现代社会有重要影响。对西安的记录是一个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轨迹、追寻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线索。

三、 基本风格:

各景点的全、中、近景等不同角度的拍摄,从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出发,全面表现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地位和现代的发展。通过主持人解说镜头中的景点,尽量不使用旁白,采取现场同期声的方式。

四、 拍摄目的:

通过对西安各个景点的拍摄及主持人的讲解,向中外游客介绍西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象,展现现代西安的全貌。

五、 拍摄对象:

景点:钟楼、鼓楼、回民街、大雁塔、曲江遗址公园、大唐不夜

六、工作分工

导演、后期编辑、文案:朱晶

摄像师、后期编辑:郝陕陕

策划、场记:吕敏

七、拍摄方式:摄像机跟踪两个外景主持人对各个景点进行拍摄

八、技术保障:

前期拍摄用学院提供的摄像机,后期编辑在自己的电 脑中进行剪辑。

五、 具体拍摄流程:

1、12月12日下午拍摄钟楼、鼓楼、回民街,顺序如下:

钟楼→鼓楼→回民街

2、12月13日下午拍摄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大雁塔广场夜景三个景点,顺序如下:

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广场夜景(先拍摄北广场喷泉的夜景,再拍摄不夜城)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专题片。这个选题的灵感是来自于我身边有些

外地同学对西安的不了解与好奇。我想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西安,改变一些没来过西安或刚到西安没多久的人对西安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西安骨子里虽蕴含了周秦汉唐以来的众多古迹,但外表却穿上了摩登的外衣,它正一点一滴的在蜕变,变成一座既新潮又不失古韵的魅力城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谈谈纪录片怎样通过结构的方式来归纳或阐述抽象的概念

谈谈纪录片怎样通过结构的方式来归纳或阐述抽象的概念

电视节目结构就是指:运用电视语言进行独特的叙述以完成电视节目总体构成的形式。这一结构的定义包含了双重含义:一是指电视节目的外部结构,一是指电视节目的内部结构。纪录片一样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方面的问题。结构纪录片就像装修房子一样,不同的构造形成不同的视觉冲击,带来不同的身心感受。但纪录片的拍摄不是为了简单的纪录事实,“纪录片的目的,在于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具有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并以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纪录片是要用影像来传达思想等较为抽象的概念的。其实电视结构如果进行细分的话,内部结构可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等,外部结构可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时空倒叙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等等,这样分下去可以有很多种分法,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清楚、概括得全的,所以本文试结合具体的例子,就四种结构方式——串珠式结构,阶梯式递进结构,文理逻辑式结构,树杈式结构——谈谈纪录片怎样通过结构的方式来归纳或阐述抽象的概念的。(更多最新电影 新剧尽在www.qvoddyw.com www.laladyy.com)

一、串珠式结构

所谓“串珠式结构”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像是一颗颗珠子本来是独立存在的,散落的。但它们有着相似之处,就是这相似之处形成了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条美丽的链。对于纪录片来说,线就是创作者从被摄主体身上感悟到的,并想要传达给受众的理念,而珠子就是一个个被摄主体。

以《流浪北京》为例,这部纪录片是吴文光于19xx年x月至19xx年x月拍摄的作品,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这部片子事实上就是一个流浪艺术家拍下了另外5位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分別是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这些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圈,从事着不同的自由职业:摄影、画画、写作、先锋剧导演,但他们又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怀抱着艺术梦想,在北京寻找着可以实现梦想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也都穷困潦倒,为生计而困顿,整部片子反映了他们在严重的物质匮乏中追求艺术理想的那种矛盾和痛苦的生存状态,而就是这种精神血缘把这些艺术家们连在了一起,构成了整部片子,也传达了创作者的观点,其实吴文光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从云南到北京的“盲流”,在片子中他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纪录片拍摄心得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制作心得

纪录片心得:用孤独的眼睛观察生活

一个多月的拍摄经历结束了,一周的剪辑的时光也过去啦。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一个月来,我感受到了太多的孤独。虽说是团队合作,但是很多感受是孤独的。当视线专注的看着镜头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不能太多的参与他们的生活,因为我是一个记录者,需要一双孤独的眼睛,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在他们拥挤的地方,想要架起脚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扛着摄像机。有时候一扛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LCD显示屏看到眼睛干涩视线模糊了,才按下暂停键。

我们小组的拍摄内容是记录现在大学生特别是90后被誉为新新人类,他们对待爱情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我选择了我的几个同学,因为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比较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有利于拍摄。一个月下来,大家更加熟络。我更加深刻的明白,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并不是真的互相之间带有情绪色彩。看着这一群大学生的生活画面,寂寞空虚受伤的情感世界,没日没夜的玩电脑看小说,为期末作业奋战,一次又一次喝酒聚会。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 …… 余下全文

篇七 :DV纪录片总结

“生涯导航—学涯探索DV纪录片—体育之路”创作总结

20xx学年“生涯导航—学涯探索DV纪录片”的创作项目已经告一段落,看着这学期新的团队项目的涌现,看见他们的激情与信心,仿佛看见了去年的我们。记得去年的我们也是怀揣着一股冲劲,心里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那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感觉令人兴奋,而现在心里同时也多了一份自豪。在我们学院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我们取得优秀的好成绩。记得当时看见公布页面上优秀两个字,我们仔细的确认了好几遍,激动的不知道互相说些什么,那种喜悦那以言喻,这可能就跟农民伯伯辛劳耕种之后丰收的那种喜悦相似,看着自己最后的收获,会觉得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无论之前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阻碍或者瓶颈,至少我们都一项一项的克服过来,最后我们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即使那份答卷里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美和遗憾,但是这也更促使我们向前思考,向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去前进,而那份答卷正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起一年之中的我们的付出,我们的收获,以及我们的成长,会发现那些经历弥足珍贵。细数在DV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或艰难,或迷茫,或感动,又或是争执,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不竭动力。

最开始更多的应该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始,不知道怎么着手准备,怎样去切入这个项目,这样的迷茫也在学院老师的细心引导下慢慢减弱。记得接到项目通知后,我们体育学院老师的指导老师王辉老师特别重视这个项目,在最快时间内细心挑选出适合这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并且迅速把我们五个人集结起来,给我们动员打气,这对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的我们意义重大,让我们一下子充满着信心和动力,想要努力往前进。在第一次的开会讨论中,我们的另一位指导老师顾勇老师给了我们更多方向性的思路。他在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抛开那些束缚性的想法,不能不敢想不敢做,按部就班的去抄袭或者模仿别人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并且他也结合他得专业知识和个人经历跟我们讲述如何去构思,去想出一个创新的创意,在这样深切的交谈中,一下子就感觉给我们打了定心剂,把我们敢想敢做的那种精神彻底激发了出来。随后我们又一起询问了我们学院的教育系主任郭兆霞老师,她给予了我们一些专业性科学性的讲解,让我们开始能慢慢入门的去探索我们专业。有这样负责的三位指导老师来引导我们,我们真的特别幸运,也特别感谢他们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往下的路走的更清晰更明朗。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纪录片实习报告

纪录片实习报告

一、拍摄阶段:

1、选题:

当纪录片的作业留下来的时候正值期末,也是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之际,起初我们小组打算以毕业时候大家的生活为主,但是没有确定明确的线索,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毕业生晚会每年都是一个很大的看点,无论从老师还是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该活动当中,毕业生晚会留下的不仅仅是毕业生最后的记忆,更是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大家深深的祝福和忠告,因此我们再三挑选之后决定以毕业生晚会为主题。

2、人员分配:

本小组一共七人,拍摄时分为两组,各带一部相机跟踪拍摄,对于大场面我们采取多角度拍摄的手法,在后期的时候编辑到一起,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后期制作时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素材整理与编辑,第二组为配音,第三组为撰写策划文案。这样分工进行既能做到具体细致又能做到高效省时。

3、前期协调:

拍摄中涉及到人物的采访,比如对王金伟同学的采访,他是本次毕业生晚会的主办单位负责人,在采访之前我们通过电话已经和他取得了多次的联系进行了提前预约,比如对毕业生晚会行程的安排,什么时候彩排,地点、人物、时间等。我们想及时的了解一切活动的进行顺序,随着这个顺序的安排我们可以及时的调整我们素材的选取角度

和编排顺序,因此更好的体现出我们的主题。

4、拍摄过程:

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们想要拍摄的时候并没有专业的设备,因此只能采用摄像机,无论是像素还是稳定性都差了很多,无疑影响了画面的效果和质量。拍摄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是晚上光线过于强烈。阴天光线过于暗淡,而彩排的时间却不能随我们而定。无论拍摄条件如何我们都只能尽量克服。另外在拍摄中大家都很忙碌,当我们想要进行人物专访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愿意积极尽力的配合,还有一些同学在镜头前紧张,词不达意,影响我们的主题,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前期的准备和协调。

二、后期编辑:

1、线索的确定:

对于杂乱的素材一时间很难选择出正确的主题,策划时的主题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晚会的进程是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思进行了,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晚会安排重新确定主题。经过本小组人员的商量最终决定选取晚会负责人的谈话为主线,将一些彩排的准备过程和冲突矛盾以及解决办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纪录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