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对策

时间:2024.4.20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对策

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得分率一直很低,从1997~20xx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得分率始终在0.51~0.58之间。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现提出如下三条复习对策:

一、吃透一纲一卷,把准考查走势。

自19xx年起,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简称“考纲”)开始明文划定“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其xx年来的变化情况及高考试题考查点的设定情况见下表所列:

我们可以探寻出高考文言虚词考查的两条基本走势:

1.考纲的范围渐趋收缩。

从42个到18个,考纲对“常见文言虚词”划定的范围渐趋收缩,可以说在命题的测试标高与高中生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2.考卷与考纲渐趋磨合。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7年来共考查了26个次文言虚词,有20个次锁定在当年《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可以说考卷与考纲基本对位。即使偶有“超纲”,也是因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本身缺少切合考查“标高”的虚词,命题者不得已而“觅”之,而绝非其本意。考生应该把《考试说明》划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列为复习的重点,做到点上着力,面上兼顾,切实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二、摆正四个关系,提高复习效能。

1.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2.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阅读浅易文言文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请看下面一组对文言虚词“因”考查的高考试题:

《古汉语词典》和某些高考复习资料所列举的“因”的用法达15种之多,而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列举的“因”的用法只有两种:一是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二是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1)句位相同,词性不同。两句中的“故”句位相同,都放在后续分句的句首;但词性不同,上句中“故”是连词,下句中“故”是副词。

(2)词性相同,作用不同。两句中的“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但上句中“以”的作用是表示率领,下句中“以”的作用是表示工具。

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4.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考卷选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如20xx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四组例句的后一句依次选自中学课本中司马光的《伶官传序》、司马迁的《鸿门宴》、韩愈的《师说》、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命题人这样做旨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积累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三、做好三项工作,夯实知识技能。

1.梳理好知识网络。

要以20xx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近7年来考查频率最高的“因”:

2.精选好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对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对上表中所列虚词“因”,可依次精选如下四个典型例句: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贾谊《过秦论》)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司马迁《鸿门宴》)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例句都是教材的编写者精选出来的,而且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所选用的课本例句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这些例句,高考试题选自课本的20个例句中就有10句直接取材于这些归类练习,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基本篇目都是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典范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掌握的,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好迁移能力。

近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良好导向。为此,师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高考试卷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4词4组8句,选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的题型,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即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让考生既寻同又析异,用课文例句中的虚词用法去解读选文中的“虚词”,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文言虚词复习的大致要点,旨在明确复习范围,指点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要做好逐步分解、渗透、积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文言虚词的得分率。


第二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xx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xx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3、宋何罪之有?(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久之 ,目似瞑( )

6、(陈涉)辍耕之垄上( )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8、固以怪之矣( )

9、马之千里者( )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

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 、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小大之狱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夺而杀尉( )

4、人不知而不愠( )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以君为长者( )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以塞忠谏之路也( )

6、策之不以其道。( )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以告先帝之灵

C. 以光先帝遗德 D. 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以情 B. 以残年余力 C. 徐喷以烟 D. 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胡不见我于王( )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不求闻达于诸侯( )

8、皆以美于徐公。( )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3、二虫尽为所吞( )

4、若为佣耕( )

5、为坛而盟。( )

6、以丛草为林( )

7、或异二者之为( )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复前行,欲穷其林( )

3、其真无马邪?( )

4、其真不知马也( )

5、既克,公问其故。( )

6、安陵君其许寡人!(

(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久而乃和( )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 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 ( )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C.乃重修岳阳楼( )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高考总结

江口县淮阳中学20xx年高考总结一、高考基本情况20xx届高三,是我校创办以来学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的一届,但多数学生的入口成绩均在200~300分之间,迎战高考,困难较大,压力较大。全体高三教师,在紧紧围绕学…

高考数学总结

重重视视课课本本教教学学培培养养学学生生能能力力苏州市第一中学盛淳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减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20xx高考体检注意事项

20xx高考体检注意事项考生和家长在参加高考体检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体检前一周:预防感冒,避免受伤在体检前一周或更长时间,考生要注意气温的变化差异,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另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考生要注意身…

高考“一模”之后,成败在心态

高考“一模”之后,成败在心态网摘高考一模之后,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不同层次的学生心态有什么不同?模考生暴露出哪些问题?该如何调整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赵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一模”之后,许多同学或悲观…

高考理综复习 求准求稳求规范

高考理综复习求准求稳求规范来源:互联网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20xx年高考理综复习方法——求准求稳求规范,各位同学们可以过来看一看。第一:认真审题。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

高考理综化学复习最后阶段的整理

高考理综化学复习最后阶段的整理、纠错题首语:错解是成功之母,反思是成功之父,整理是成功之路,纠错是成功之行在高三化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做题过程的时效性,达到查漏补缺,以不变应万变之目的。…

20xx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试题评析 英语

20xx年普通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评析20xx年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风格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难度适中,不偏不怪,内容丰富,试题考点都是中学常见常考的内容。同时,试题在选材、设题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一定程度的创…

高考备考资料_高中文言虚词兼词解题技巧(整理精校版)

高中文言虚词兼词解题技巧古汉语中的六个主要兼词兼词,是古汉语语法现象中的的一种独特的词。何谓兼词?说穿了,就是一个音节(或称一个字)中包含着两个音节(或称作两个字、两个词)。对于这种语法现象不了解,或者说缺少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

关于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汕头市金山中学吴进南文言文段阅读理解是历年高考试题…

高考化学最高频考点归纳

高考化学最高频考点归纳化学中的20化熔化: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如NaCl融化。液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放热。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资料第五部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

高考(50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