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湖特别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论文

时间:2023.10.25

  双湖特别区位于藏北高原西北部,是那曲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一个县级区域,牧业增加值占县级GDP的66.4%,是一个纯牧业区。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中石油集团公司的对口援助,双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县级GDP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已达2608元。如何保持这种快速的增长势头,逐步摆脱依靠“输血”的建设发展模式,建立并拓展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双湖区经济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自身活力,是双湖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双湖特别区成立于1976年,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社会基础设施薄弱,底子薄、起步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枚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长期对草场的掠夺式经营,使草场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经济缺乏活力。尽管县级GDP连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其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以2002年为例:双湖区县级GDP为672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66.4%,第二产业仅占7%,第三产业占26.6%。而且,第一产业中各类畜产品之间的比例还不够合理,白绒山羊还没有形成优势种群。对于市场需求,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

  3、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健全。对牧区而言,缺乏必要的流通渠道,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牧民增收进程缓慢。双湖至今没有农贸市场,畜产品主要通过个体商贩进行交易,这种交易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很大,牧民往往是弱势的一方,不但损害了牧民的正当利益,不利于在牧区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强牧民的惜杀惜售的心理。

  4、枚业基础设施薄弱,防杭灾能力弱。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牧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以1997——1998年特大雪灾为例:牧区直接经济损失就800多万元。不但相关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牧区返贫率也聚然升高。

  5、交通设施落后。地处偏远,交通设施差,导致生产和生活消费较高。

  6、人才缺乏,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据调查:全区未上过学的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54.5%,不识字的占55.4%,初中及小学文化的仅占2.6%。文化素质低导致了牧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使牧民群众缺乏小康信心。

  7、能源开发设施急缺。有能源资源,却没有提供能源的设施,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优势

  1、政策优势。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双湖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中石油集团对口援助也为双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石油集团对双湖的第一批资金就达到了4000余万元,并将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对双湖进行人才培训,为双湖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优势。双湖地处藏北高原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1)能源资源。双湖年均日照时间大于3000小时,辐射能量约7000兆焦耳/平方米。而且不受季节的影响,太阳能资源利用前景广阔。此外,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2)野生动物资源。双湖历来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和科考价值。如:藏羚羊、藏野耗牛等数量多、分布广;雪豹、棕熊等珍稀动物也有少量分布。(3)矿产资源。双湖区境内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除了盐湖资源以外,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岩(砂)金、硼砂、锑矿等。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盐湖学家郑绵平对旁依查卡湖进行40多年的研究发现,该湖卤水中含有新型的硫酸锂矿石和镁硼矿,潜在的经济价值达百亿元。(4)渔业资源:藏北最大的内流河从东南部流过,境内流长约160公里。河内生长着藏北高原特有的高原无鳞鱼,量大味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此外,还有质优量大的卤虫卵(丰年虫)资源。(5)旅游资源:随着无人区的开发,其神秘的面纱被逐渐揭开,广袤万里的草原,雄伟壮丽的雪山,星罗棋布的沼泽湖泊,人迹罕至的奇峰异洞,构成了双湖特有的风物景观,为双湖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社会优势。据2002年统计数据:双湖区牧民人均收入在那曲11个县(区)中排名第一,牧区政治形势稳定,牧民安居乐业,乡村两级基层政权健全,有效地保证各项政策措施在牧区的落实。

  三、应对措施

  要实现双湖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社会政治局势日益稳定的机遇,立足现有基础,从双湖实际出发,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基础建设为基础,生态建设和保护为根本,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科技和人才培养为条件,改革开放为动力,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双湖区经济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自身活力。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双湖至今仍沿用传统、粗放型模式,主要是靠牲畜数量的扩张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对草场的掠夺性经营,直接导致了草场退化,加重了草畜矛盾;同时,因为草场的单位面积载畜量降低,又引发了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降低,为了满足需求,又不得不无休止的进行扩张,增加牲畜数量。

  因此,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牧业增产、牧民增收的前提条件。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总的原则是:在现有牲畜数量不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养畜来提高牧业生产力。首先是大力加大出栏率。出栏率直接关系到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成败,我们要按照“总增多少,出栏多少”的原则进行出栏,这一点必须列入各乡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其次是调整畜群结构。一是公母比例,按照羊群1:10、牛群1:5左右的比例确定畜群,以此来淘汰不必要的公畜;二是提高经济型畜种的比例,按照“加快发展白绒山羊、适度发展耗牛、稳定发展绵羊、严格控制马”的原则调整畜群结构。三是有意识地培育优质种畜,并逐步推广。对于本地的优质品种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可以在双湖推广的外地品种,则积极引进。以扶贫等方式分配到各乡,逐步改善畜群。四是积极探索“公司+牧户”、“培育养畜大户”的路子,通过以强带弱等形式,逐步转变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二)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双湖区发展的瓶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确定了中石油集团对双湖的对口援助,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树立新思路、新战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建设一批对双湖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将争取到的工程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质量终身制、工程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工程审计制,切实把工程项目建设好、管理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全力加快基本建设的步伐,积极主动地争取新的项目。

  基础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牧业基础设施,主要是网围栏、棚圈、人工种草等,既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率,又加强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除了依靠国家投人以外,还要鼓励牧民参与到基础建设中来,共同致力于牧业基础建设。二是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加强382至双湖、382至南措、双湖至南措的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三角形”的公路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沿线乡村公路网。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涵洞、桥梁以及一些过水路面,要急群众之所急,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决。三是城镇基础建设。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以索嘎鲁玛和措折罗玛镇为中心,加强以通讯、交通、商贸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的中心辐射作用,利用这两个城镇的区位优势,将他们建设成为双湖区经济贸易的中心支撑点。四是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和防抗灾设施,以上设施将采取逐步积累的方式进行建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持续、稳定地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双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资源开发。双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几年卤虫卵的捕捞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避免资源枯竭,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卤虫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捕捞队伍的管理、切实维护湖区的生态环境。目前,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降水增多,卤虫卵的主产湖区——其香措盐度下降,不利于卤虫卵的生长,要利用水利设施,对其香措的盐度进行人工调节,为卤虫卵的开发创造条件。此外,可以在中石油集团的支持下,尝试着进行卤虫卵的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近几年,自费到双湖旅游的日渐增多,而且双湖已申报了开放县,将逐步向中外游人开放。独特地理位置造就的独特自然风光,为双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抓住新机遇,着手旅游方面的工作,为这个新产业的开展创造条件。

  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将生态保护放在与开发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决不搞“先开发、后治理”。开发与保护要同时进行,比如说:矿产资源开发时,要注意草场的保护,该回填的要回填、该掩埋的要掩埋。开发渔业资源时,根据产量制定捕捞计划,在不破坏渔业资源基本数量的情况下,进行有组织的捕捞。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则提倡生态旅游,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畜牧业是双湖的支柱产业,每年都提供大量质优的畜产品。山羊绒因双湖地域的特殊性,在国际上称作“克什米”,价格昂贵,有“软黄金”的美誉;绵羊毛产量大、毛质粗长,是生产地毯和藏式卡垫的主要原料;耗牛绒产地独特,为青藏高原所独有,是国内一些厂家纺织高级织物的优质原料。然而,长期以来,畜产品只是作为原材料出售,区内至今没有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价值含量低,牧民增收进程缓慢。双湖拥有丰富的畜产品,却没有充分的利用。因此,畜产品资源的开发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开发畜产品资源必须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利用国家给西部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双湖内投资兴办畜产品加工业。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端正心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畜产品的开发。二是在牧区加强技能培训和人员协调,为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保障。畜牧业特殊的生产方式,导致牧区拥有大量的富余人员,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劳动生产技能培训,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和劳务输出,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牧区的生产和生活观念。

  (四)以收民增收为目的。双湖牧民的经济收入单一,主要来自牧业。人均收入相对农区来说较高,但是对于当地牧民以肉食为主的生活方式而言,生活水平是很低的,加之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牧民的生活并没有本质的改善。因此,牧民是否增收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和社会是否发展的主要标尺。

  要使牧民增收,需从两个万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畜产品流通渠道。先以优质白山羊绒为主要产品,打出市场,建立稳定的客户,以此为基础,带动其他畜产品的销售。可以借鉴“订单牧业”、“合同牧业”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加以完善,最后形成具有牧区特色的畜产品流通渠道。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劳务输出和增加就业岗位等方式,来丰富牧民的增收渠道。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牧区富余人员进行劳务输出,另一方面也为培育养畜大户创造了良好的空间。2003年新成立的建筑队,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渔业捕捞队也正在开展中。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扬成绩,改进工作方式,推动双湖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二篇:关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拉动消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县域经济环境,并实施人才工程等方面着手,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作用;问题;措施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县级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量很少,要实现农民富裕,就要把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发展可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而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从而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而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二)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首要解决的就是生产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而同时,只有县域经济做强做大,才能更加巩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带动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县域经济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县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二、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首先是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据比重过大,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原始产品或者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业发展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县级财政中,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征来看,大多经济强县、财政收入高的县城,主要是以以工富县的特点。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农、林、矿产品为主的初级加工工业,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很脆弱。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县域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当滞后,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旅游会展、信息传输、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发展不足,导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下。县域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同时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和壮大非农业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但是近年来,从大多数县城来看,城镇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从实践中看,大多数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城镇聚集产业和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县乡财政困难,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县乡财政收入少,支出多,入不敷出,县级财政多维持在“吃饭”水平。但同时,县级政府对县域范围内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救灾救济、计划生育等各种共服务都负有直接责任,县级财政供养大量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超编人员,导致县级的财权与事权明显不匹配,责权利不对等。因此,除个别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自身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四)人口综合素质不高,各类人才短缺。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拥有的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但县域经济发展历来缺乏人才,而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的地理、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居民收入、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缺乏将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农业调整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升级传统农业,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除此以外,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工业为支撑。在工业调整方面,要加快体制创新,根据各市县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项目。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新动力,要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县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县市的现代化水平。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不但要做好县城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大力抓好物质基础和各方面硬件设施,还要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城镇化建设还要加大制度创新,深化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样不但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更能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国县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大多县域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事实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县(市),县域经济就繁荣。例如: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巩义、长垣、长葛、偃师等,其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几乎都在50%以上。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壮大民营经济。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要加强其投资方向的政策引导,鼓励县域民营企业投资农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另一方面要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在人、财、物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使民营经济享受到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同等待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其投融资环境。

  (四)优化经济环境,创新工作机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原有的制度是落后的,必须要优化经济环境,创新工作机制。首先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要服务企业,服务民众,审批通畅,办事高效。为了满足企业和民众的需求,政府还应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健全完善市场体系等。为此,国家应根据事权和责权来划分权利结构,全面提升县级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创新经济政策机制,国家应在土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交通、电信、水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发展基金,用资本运作的理念来管理这些资金,从而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实施人才工程。随着县域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才紧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全方位开展当地人才的普查活动,发掘优秀人才资源存量,建立当地的人才资源库,并注重对这些人的培养和使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从待遇、用人机制等方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借助外力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俊.县域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政策瞭望.2010(8):19-20.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