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品格与定位

时间:2023.7.19

  中国当代文学的品格与定位

  摘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中国逐渐进入到一个“泛化”的文学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必须做出调整和重新定位。

  关键词:当代文学;定位;新媒介

  一、新世纪文学的转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政治图解化”的五六十年代、文学精神复苏的七八十年代后,逐步进入到了所谓的“无名时代”(90年代至今)。

  由“共名”到“无名”的状态意味着一种“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作家放弃了宏大的政治和历史叙事,开始逐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

  至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社会也随之进入转型时期。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主导地位已不似八十年代那样能够引起全国性的轰动效应了,一切以物质消费为主、追求娱乐感官刺激的受众需求模式,决定了文学面临的“边缘化”命运。

  20世纪艺术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当文学与电子时代遭遇时,所有人们对文学过往的经验都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阅读文学作品已不再成为人们补给精神食粮的惟一途径,多元化的选择带来的不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文学的态度使它逐渐回归到原本应该所在的位置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近百年中,文学承载了太多文学以外的东西,它所肩负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中心”向“边缘”的游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学品格的回归。

  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不论是文学自身所寻求的突破,还是外界诸种因素的催生,都使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

  二、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危机与重新定位

  新的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和重新定位并存。

  我们不能一味地缅怀传统文学昔日的辉煌,对媒介时代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大众传媒时代新的文学征候不屑一顾,那终将把文学推向穷途末路。

  从目前的事实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泛化”的文学时代,任何新媒介所持有的文化特质都将影响着传统文学的纯正性,当代文学在脱离了政治的藩篱后,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中,各种诱惑侵蚀着每个对纯文学坚守人的信念,一味地抗拒或者献媚都将使文学失去自身,唯有正视之后的重新定位才能使当代文学获得重新定位。

  面对当代文学发生的微妙变化,文学理论界也正在做着积极的调整和反思。

  有学者认为:“当代文学已经或正在朝泛化方向演变,包括文学显要地位的失却,运作方式和自身估价的变化,原有界限及其划分的失效和新的转移现象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泛文学的时代。当代文艺学必须面对这种泛文学的局面,应对此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做出改变。”

  现代电子传媒的诞生使大众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享乐中,逐渐认同了影像符号的“言说”,更使大众对于文学的想像性话语产生了叛离,文学在失去它得以安身立命的读者后,也开始向机械化的复制迈进了一步。

  文学畅销书便是为畅销而文学的产物,其逐利媚俗的特征不仅仅是一系列名字的复制和跟风,更重要的是它是以获得媒介时代读者的认同为前提的。

  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读者接受活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使读者大大地提升了其在现代文学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使读者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选择”。

  也就是说,在当下的文学场中,由于传媒话语的强势介入,传统的“创作主导”、“作家主导”已转型为“出版主导”、“读者主导”,出版者以一种非显性的方式压迫作者在写作中弹精竭虑的配置作品中的畅销因素,如情、性、隐私、暴力、武打等。

  即使是如《废都》、《白鹿原》这类在当代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力的作品,欲望化的写作也成为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面对新媒介的强大攻势,“倾斜的文学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切泛化的文化产物都可以纳入文学高雅的范畴得以发挥它最大的潜能来为大众所接受。

  文学创作者商业意识的增强自不必说,就连在学校任教的学者们也禁不住高墙外的诱惑,纷纷走下讲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他们往往兼具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

  这既是学术平民化的倾向,又是大众传媒亲民策略的一次成功演绎。

  不知是学者传授了文化,还是文化包装了学者,“学者明星化”的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领域内的又一盛事。

  在与“超女快男”、“芙蓉姐姐”等名词并列成为各大新闻头条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那些自持精英立场的众知识分子在传媒面前的角逐让自己成功地充当了策划自身的参与者,而那些听起来义正言辞的学术坚守或者辩驳本身便成为了大众媒介场中的一大景观。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一旦进入这个媒介场,一切都要依从传媒的规则来行事。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文学只要还是反映社会、反映生活,那么它便难以绕过媒介的话语及其所形成的权力场。

  现代传播媒介为文学提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的文学样态。

  在传统的文学观下,许多理论者只看到了传媒对文学的消解,却也忽视了传媒对文学的建构维度。

  传媒对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文学传播的渠道,以多维立体的形式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数量骤增,表征了文学繁荣的一种可能性,也反映了文学需求的扩大化趋势。

  第二,在媒介话语的诱导下,文学开始对政治话语进行解构与颠覆,重新建立新的话语。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文学与政治话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文学便被赋予了“载道”、“明道”的功能。

  这一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文学开始了“向内转”之后的“向外转”的转变。

  从封闭到开放,实现了文学场的扩大。

  在后工业社会,文学要想发展,必须进入到整个社会文化生产体系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模式,并与外部建立对话关系与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徐亮.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的品格与定位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的品格与定位论文【1】

  摘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中国逐渐进入到一个“泛化”的文学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必须做出调整和重新定位。

  关键词:当代文学;定位;新媒介

  一、新世纪文学的转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政治图解化”的五六十年代、文学精神复苏的七八十年代后,逐步进入到了所谓的“无名时代”(90年代至今)。

  由“共名”到“无名”的状态意味着一种“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作家放弃了宏大的政治和历史叙事,开始逐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

  至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社会也随之进入转型时期。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主导地位已不似八十年代那样能够引起全国性的轰动效应了,一切以物质消费为主、追求娱乐感官刺激的受众需求模式,决定了文学面临的“边缘化”命运。

  20世纪艺术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当文学与电子时代遭遇时,所有人们对文学过往的经验都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阅读文学作品已不再成为人们补给精神食粮的惟一途径,多元化的选择带来的不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文学的态度使它逐渐回归到原本应该所在的位置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近百年中,文学承载了太多文学以外的东西,它所肩负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中心”向“边缘”的游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学品格的回归。

  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不论是文学自身所寻求的突破,还是外界诸种因素的催生,都使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

  二、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危机与重新定位

  新的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和重新定位并存。

  我们不能一味地缅怀传统文学昔日的辉煌,对媒介时代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大众传媒时代新的文学征候不屑一顾,那终将把文学推向穷途末路。

  从目前的事实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泛化”的文学时代,任何新媒介所持有的文化特质都将影响着传统文学的纯正性,当代文学在脱离了政治的藩篱后,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中,各种诱惑侵蚀着每个对纯文学坚守人的信念,一味地抗拒或者献媚都将使文学失去自身,唯有正视之后的重新定位才能使当代文学获得重新定位。

  面对当代文学发生的微妙变化,文学理论界也正在做着积极的调整和反思。

  有学者认为:“当代文学已经或正在朝泛化方向演变,包括文学显要地位的失却,运作方式和自身估价的变化,原有界限及其划分的失效和新的转移现象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泛文学的时代。当代文艺学必须面对这种泛文学的局面,应对此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做出改变。”

  现代电子传媒的诞生使大众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享乐中,逐渐认同了影像符号的“言说”,更使大众对于文学的想像性话语产生了叛离,文学在失去它得以安身立命的读者后,也开始向机械化的复制迈进了一步。

  文学畅销书便是为畅销而文学的产物,其逐利媚俗的特征不仅仅是一系列名字的复制和跟风,更重要的是它是以获得媒介时代读者的认同为前提的。

  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读者接受活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使读者大大地提升了其在现代文学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使读者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选择”。

  也就是说,在当下的文学场中,由于传媒话语的强势介入,传统的“创作主导”、“作家主导”已转型为“出版主导”、“读者主导”,出版者以一种非显性的方式压迫作者在写作中弹精竭虑的配置作品中的畅销因素,如情、性、隐私、暴力、武打等。

  即使是如《废都》、《白鹿原》这类在当代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力的作品,欲望化的写作也成为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面对新媒介的强大攻势,“倾斜的文学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切泛化的文化产物都可以纳入文学高雅的范畴得以发挥它最大的潜能来为大众所接受。

  文学创作者商业意识的增强自不必说,就连在学校任教的学者们也禁不住高墙外的诱惑,纷纷走下讲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他们往往兼具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

  这既是学术平民化的倾向,又是大众传媒亲民策略的一次成功演绎。

  不知是学者传授了文化,还是文化包装了学者,“学者明星化”的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领域内的又一盛事。

  在与“超女快男”、“芙蓉姐姐”等名词并列成为各大新闻头条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那些自持精英立场的众知识分子在传媒面前的角逐让自己成功地充当了策划自身的参与者,而那些听起来义正言辞的学术坚守或者辩驳本身便成为了大众媒介场中的一大景观。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一旦进入这个媒介场,一切都要依从传媒的规则来行事。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文学只要还是反映社会、反映生活,那么它便难以绕过媒介的话语及其所形成的权力场。

  现代传播媒介为文学提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的文学样态。

  在传统的文学观下,许多理论者只看到了传媒对文学的消解,却也忽视了传媒对文学的建构维度。

  传媒对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文学传播的渠道,以多维立体的形式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数量骤增,表征了文学繁荣的一种可能性,也反映了文学需求的扩大化趋势。

  第二,在媒介话语的诱导下,文学开始对政治话语进行解构与颠覆,重新建立新的话语。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文学与政治话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文学便被赋予了“载道”、“明道”的功能。

  这一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文学开始了“向内转”之后的“向外转”的转变。

  从封闭到开放,实现了文学场的扩大。

  在后工业社会,文学要想发展,必须进入到整个社会文化生产体系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模式,并与外部建立对话关系与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徐亮.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品格【2】

  摘要:从构成和品性来说,汉语在表达上特别富于情感色彩,内涵深邃而丰富,是一种富于张力的语言,一种诗性化的语言,一种产生伟大作品和作家的语言。

  汉语的优势和文学品性在近代和现代文学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弱势有关。

  当代文学的成就和地位与汉语强大的地位很不相称。

  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有语言自信,应该充分发挥汉语的潜能,在语言上向民间学习,向西方学习,向古人学习,同时,文学创作上应该是多向度、多元化、多层次。

  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从而更加繁荣并更充分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汉语;张力;诗性;当代文学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质上是语言存在物”,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可见语言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而文学更是这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性不仅表现在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之中,而且表现在文学的规模、发展等依赖于语言的规模和发展,文学的特质和品性等依赖于语言的特质和品性。

  我认为,现代汉语是一种富于张力的语言,是一种诗性的语言,这种品质特别有利于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现代汉语具有建立文学帝国的潜质,但中国当代文学并没有把现代汉语的潜质充分展示出来。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汉语的潜能,创造出伟大的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更充分地走向世界。

  一

  汉语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强大的语言,更是文学上强大的语言,犹太教经典《塔木德》说:“世界上值得使用的语言有四种。希腊语用于歌唱,拉丁语用于征战,叙利亚语用于哀悼,希伯来语用于日常。”这实际上是就一个狭小的范围而言,就真正的世界语言而言,汉语是最文学化的语言,不仅产生了伟大的文学,而且有产生更多伟大文学的潜质。

  汉语在表达上特别富于情感色彩,内涵深邃而丰富,是一种富于张力的语言。

  汉语在一般即交流的意义上很简单,但在文学上非常复杂。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