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物论与低碳社会的哲学理念

时间:2023.10.6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小编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哲学毕业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 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庄子》天人观与低碳经济。

  1、“工乎天而俍乎人”: 低碳生产的目标。在天人关系上,《庄子》反刻意人为,认为“物不胜天久矣”(《大宗师》),而理解这一道理, 才能做到安时处顺,否则,“物有结之”。在《庄子》看来,“人与天一”完全是可能的,因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山木》),并非所有的人为都不合天性,但只有“全人”能够做到“工乎天而俍乎人”(《庚桑楚》),亦即做到精通天然而又擅长人事。从天人关系上看,低碳生产方式是以“工乎天而俍乎人”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追求的是物质生产力与空气环境质量的双赢。

  2、“物物而不物于物”: 低碳生产对工业文明的回应。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一个如何待物的问题。《庄子》待物有三重境界: “ 与物相娱”(《大宗师》、《则阳》)、“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化育万物” ( 亦即“ 内圣外王”, 从道的高度出发, 以精神化育万物)。从待物层面看,低碳生产是达到“化育万物” 理想境界的一个桥梁。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处于“与物相娱”阶段,今天的工业文明仍处于“物物而物于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物的反主体性表现得特别明显, 自然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问题凸显。为了回应这一困境,建构低碳社会的呼声高涨。低碳生产因“物物而物于物”而起,要解决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并为“化育万物”奠定基础。

  3、“自化”、“天均”:低碳生产力的特征。如何待物,关键之处在于理解物的运动———物化。《庄子》认为物化的基本特征是自化(《在宥》:“涂处无为, 而物自化”), 亦即事物运动的力量来自于物自身,不假人力。其次,物化是一个物质以不同形态循环往复的过程, 庄子称之为“天均”。从物化观看,“自化”、“天均”可以作为低碳生产力的特征。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条件下,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物质在人为的干预下加速运动,同时由于人类的贪婪与无知, 其运动偏离了“天均”状态,致使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断裂。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其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所能吸收的度, 造成全球气候剧变,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所呼吁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无不带有“自化”、“天均”的特征。

  二、《庄子》人生论与低碳生活。

  1、“完身养生”: 低碳语境中生命的意义。《庄子》以“完身养生”为人生最基本的目标。《庄子》的养生经强调“与物逶迤而同其波”,“不以人物利害相撄”(《庚桑楚》)。“完身养生”,包括“完身”和“养生”两个方面。“完身”,说的是乱世之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让王》)。“养生”说的是物质的生活方式, 认为保养健康的形体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物质有余却没有养好形体的情形也存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蕴含着“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化的后果对于人类来说, 一是在对物的争夺中大量生命被戕害, 二是在对物的过度消费中身体被戕害。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期望能生存下去。由是,生命的意义又面向和回归生命本身。《庄子》“完身养生”的贵生理论,剖析了戕害生命的因由,张扬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对低碳语境下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刻的启示。

  2、“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庄子》人生论建构在对“天”与“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就人生最重大的生死问题而言,《庄子》认为,要妥善处理“天行”与“物化”的关系,最佳的状态是像圣人那样“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 因而也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平等主义情怀看待万物, 把个人置身于自然之中,要求个人的生命按照“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自然规律运行,最后又回归自然。寓言“庄子将死”讲述庄子反对厚葬,认为自己有天地、日月、星辰等“万物为赍送”(《列御寇》), 已经得其所哉。无疑,这是一种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

  3、“知道达理明权”、“还以物与人”: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方案。《庄子》认为,尽管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但是舍弃人道也是不可能,因为“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在宥》)。如此看来,物害与物累实在无法避免。对此,《庄子》提出的方案是“知道达理明权”(《秋水》)和“还以物与人”(《渔父》):对于外物的伤害,应通达事理以随机应变;对于外物的牵累,应各守其真,把物还给物, 把人还给人。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庄子》的启示是:首先是知于道,领会现代性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命之道,让生命的意义回归到生命本身,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其次是达于理、明于权,通晓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机理和应对方式,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科学性;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强调其实践性,真正做到“还以物与人”,让物和人都回归本身,回归到自然状态。

  三、《庄子》历史观、政治观与低碳政治。

  1、“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低碳政治的社会选择。庄子所处的时代,“世与道交相丧也”(《缮性》), 是典型的乱世,“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嚣嚣也”(《骈拇》)。庄子理想的治世是远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至德之世”(《祛箧》、《马蹄》) 和“建德之国”(《山木》):“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显然,《庄子》以传说中的远古圣王所在之世以及文明尚未开化的边陲之地作为理想世界的典范, 所持的是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但从低碳的视野看,这种社会选择却是合理的。在《庄子》的理想社会,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绝对的零碳社会。因此, 低碳社会的构建在生态上需要向蒙昧时代回归, 而这也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终须面对的一种政治选择。

  2、“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 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三代以来的世道为何不如上古时代? 《庄子》首先把责任推到了“物”之上:“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 此处所谓的“物”, 指的是诸如“小人之利”、“士之名”、“大夫之家”、“圣人之天下” 之类的“政治事业”。尽管规模不同,但作为身外之物而迷失人的本性却一无二致, 其结果是“天下尽殉”。《庄子》不可能对现代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进行批判, 但直指阶级社会和文明世界的政治弊端,对于当今社会的物化、异化现象有着同样的批判性意义。经济的增长是现当代国家所追求的最大政治, 而正是经济增长论这一现代性发展理念加剧了环境破坏、资源耗费,使得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上。低碳社会是构建需要在政治上摆脱“丧己于物”的枷锁,而且碳政治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争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这些方面无疑也是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

  3、“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低碳政治的运作理念。在政治上,《庄子》从根本上否定“治天下”的观念,认为使天下自在宽松才是正道(《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实在不得已要统治天下,还不如采取无为之道。从物的角度来看,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焉”,“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 使物自喜”, “ 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国家作为一个大物,不能随意当被成一个物支配, 治理天下百姓同样如此(《在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庄子》“在宥天下”的政治观是现代理性主义的政治观的反面和镜鉴,它内在地包含了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因子。在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中,从“在宥天下”的政治观引申出来的低碳政治运作理念应该具有宽广的“天下”(全球)视野,具有无私、平等、宽容的品质,具有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怀。

  四、《庄子》物论与低碳文化。

  1、“万物毕罗”之道:低碳文化的精髓。《天下》是一篇总括诸子百家物论的物论。在《天下》篇中,庄子学派提出自己的“万物毕罗”之道:其实质是以道统物;其内涵是“内圣外王”,亦即“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其要求是“明于本教,系于末度”,亦即人们既要深通作为事物根本的道, 也要了解事物的细枝末节,做到二者的统一;其关键是要求人们如何不至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低碳文化关涉低碳社会的象征性层面, 从哲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种种低碳现象所蕴含、体现的精神。此处庄子之道阐明了以道统物的实质、内涵、要求和关键, 昭示低碳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以道统物、以精神驾驭社会的文化运作,可以看作是低碳文化的精髓。

  2、“应于化而解于物”: 低碳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庄子学派对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的物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而庄子之学,“应于化而解于物”, 在吸收、批判其他各家思想的基础上,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齐物论和外物论, 对于道和物的认识比其他各家更为通透。事实上,《庄子》物论中许多价值观念也能作为低碳文化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包括:贵生(如“爱人”、“爱己”)、平等(如慎到的“齐万物以为首”)、宽容(如老子的“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宋钘和尹文的“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节约(如墨家的“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等。当然,《庄子》虽洋溢着批判精神, 但缺乏勇于探索万物的科学精神,也存有贬低具体事物的倾向,这些都不可取。

  3、“与天地精神往来”: 低碳语境中的文化自觉。《庄子》高度颂扬人的文化自觉,认为人只有“形全精复”,“形精不亏”, 才能做到与天然万物相推移(《达生》)。但同时又认为,人类对文化的追求扰乱了天下万物的物性。这种矛盾态度发映出当时人们尚未达到道德和科学的文化自觉,未能真正做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低碳社会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困境之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型态, 作为从文化上对工业文明反思和批判的成果, 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觉。但是,相对于社会进步的要求,人类还需在道德素养和科学知识上进一步完善,达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到彼时, 人类驾驭物的水平达到相当高的层面,低碳社会才能真正建成。


第二篇:庄子的爱情哲学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庄子的哲学爱情吧!

  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代表作《庄子》亦被称为《南华真经》,对后世影响深远。物换星移,两千多年过去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仍然适用,尤其是爱情观对于当代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庄子超脱物外的达观与乐观的爱情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庄子;爱情; 哲学; “鼓盆而歌”;“相忘于江湖”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逍遥与豁达,这是我们从《逍遥游》中领略,庄子的浪漫与瑰奇,我们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体会。然而,庄子的逍遥与豁达,浪漫与瑰奇也体现在其爱情观中。庄子的爱情观与其哲学观一脉相承,无不闪耀着哲学的光辉。

  一、“理性”的爱情观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第四》)

  这讲述的是一个极爱马的人,用专门的器具每天给马端屎端尿,非常疼爱这匹马,极尽所能对马好,但是,最后却被马活活踢死。我们可怜主人的不行遭遇,却无法将马责罚,因为它毕竟不懂。庄子将男女之间的爱情比作了马与主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太爱一个人就会失去自我。极尽一切的爱,不一定会有回报,也不一定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垂青,如果不能自拔,反而爱的越深,伤害也就愈深愈痛。爱情,需要理智,如果理智的爱情,伤人亦伤己。

  二、“苦乐自知”的超然

  子非鱼,焉知我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虽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第十七》)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看到游动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庄子惠子二人引发了“鱼快不快乐?”的议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这爱情中的苦辣酸甜也只有两个人才能说的清楚明白。我们不能把爱情与别人相比,也不要盲目的羡慕他人的甜蜜。爱情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庄子教会我们的不要互相攀比的超然。

  三、“相忘于江湖”的达观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儒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我们往往推崇的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然而,在庄子看来,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与其在一起束缚,折磨,不如彼此解脱,放一条生路。因为,勉强的相濡以沫,不如痛快“相忘于江湖”。相望于江湖,不是真的忘记。而是,离开彼此,在最遥远的江湖把你想起。给你想要的自由和快乐,给你完全没有负担的爱,给自己最深深地想念和不忘。

  四、“鼓盆而歌”的乐观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 至乐篇》)

  面对妻子已死不哭反而敲锣打鼓的庄子,惠子不解而问。在常人看来,人死了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特别是至亲至爱的人。然而,在庄子看来,人死,是一个新的轮回,庄子认为,万物由“道”而生,从大道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偶尔聚之物气罢了。生与死是相依相伴的。当天地阴阳二气聚合时,人之出生;当阴阳二气散失时,人即死亡。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人死不能复生,而对于这份消失的感情,庄子“以盆鼓之”,他“鼓盆而歌”就是对这份感情、对已故之人的最好祭奠。

  综上所述,庄子的爱情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延伸和体现,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爱情不是感性的冲动,而应该是理性的升华;爱情是超然的而不是攀比的负担;爱情要有勇于放手的达观,更要有敢于失去的乐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庄子最提倡的本我状态,而不是“人人合一”。当双方都达到了自由的境地,爱的至高境界便会应运而生。当爱情消逝的时候,就坦然接受它。时隔三千年,庄子的爱情观仍然对我们当代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亦使人向往。

  参考文献:

  [1]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4]王荣花.《生的尊严―――庄子生命价值观再探》沈阳大学学报2010 年6 月第22卷第3期.

  [5]王洪臣.《由“鼓盆而歌”论庄子的生死观》焦作大学学报2010 年10 月第4 期.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