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学——触发思维特点

时间:2024.4.21

触发性思维的特点——写作思维中的默会知识论

彭立 S121100878

摘要:本文对《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的作者关于触发思维过程特点提出反驳。并引入波兰尼的默识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默会知识论中默会知识和明言知识的对比和转换来揭示出触发思维的特点。

关键词:触发性思维 默会知识论 特点 名言知识

在《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这本书中对于触发思维过程的定义为:所谓触发思维过程就是写作主题在社会生活中由观察、采访、阅读或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写作对象,形成写作的初始感情、态度、认识的思维过程。继而将触发写作思维过程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三点:1.现实问题性2.主体能动性3.审美情感性。作者认为这一提法不是十分准确。因为既作为特点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区别其他类别的独有的一些特性。而这三点是不足以作为独有的特点的.。

首先,《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的作者认为社会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世界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推动我们思考或者思维的内在动力。但事实上在接下来的继发性思维过程以及完形思维过程中也存在现实社会问题性对其产生的相同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社会问题作为我们写作思维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贯穿于人类写作思维过程的,即便是文章已完成后作者也可能对文章所阐述的某一社会问题还有延续性的思考,以至于对于后写作阶段的修改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将社会问题性归为触发性写作思维过程的特点就好比在宗教学中把上帝的特性归为基督教的教义的特点一样。上帝是贯穿于整个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包括整个基督教的哲学观、认识论、美学观念等等都是围绕上帝展开的,上帝属于原因的范畴,即有了上帝和人们对上帝的敬畏以及对上帝的阐述才有了整个基督教思想。所以上帝并不只是基督教教义的起点和原因。由此及彼,社会现象自然也应该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出发点,并伴随思维过程的始终,而不仅仅是触发思维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社会问题性也便不能称其为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其次,《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的作者认为触发思维本身就体现为主体对外界事物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写作思维的主体论。同上一个特点一样,这也不能只算作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因为作为文章主体的人更是文章产生的基本原因,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是贯穿于整个文章写作的过程,其实不止文章的创作,其他许多精神产物的创作过程,如绘画、谱曲都离不开主体能动性。同时由于作者是写作行为的主体,是写作运动的中介,是写作系统的枢纽。这也就说明了主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中心作用,而作为主体的人自然不能凭空产生文章,是作者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对世界进行认知并将之付诸于文字这一媒介才产生了文章。正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反映不同,才会造成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这一现象。所谓真理就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绝好体现。因此主观能动性伴随着写作的主体——人制造文章这一复杂的精神劳动而贯穿于整个文章思维过程中,自然不能认为是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最后,《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的作者认为由于原发思维过程和社会生活保持着一定的同步关系,因而也伴随着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活动。此话本身是对的,但通过对这句话的阐述而将审美情感性归为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则也是犯了相同的逻辑错误。审美活动是一种我们认知世界的手段,而对其进行的判断又是属于主体能动性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先于文章而产生并且会随着写作过程的深入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作者的社会经历使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会在文章中得到体现。例如就李煜一生的写作过程来看,在其经历了国亡家破之后他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的改变也直接造成了他文章内容的改变——其前期主要表达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后期则重在抒发离情别绪。“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正是对这种转变的绝好诠释。所以,审美情感性也不应该成为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造成这种对触发思维过程错误特点认识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此书的作者思想延续和继承了建立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形式的客观主义知识论之上。这种哲学思想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尤其是经过启蒙运动和现代实证主义推动之后,这种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逐渐成为人们看待知识、真理的主导性观点。客观主义在标举科学的客观(objective)、超然(de-tached)、非个体(impersonal)特征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完全的明确知识的理想。逻辑实证主义就是这种知识理想的典型代表。他们把目光集中在科学理论之上,把科学等同于一个高度形式化的,可以用完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述的命题集合,认为科学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逻辑的分析。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这种理解具有明显的狭隘之处,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不只局限在现成的科学理论之上,专注于对科学理论作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是把整个的科学研究的实践(从科学发现到证实和证伪的活动)纳入视野之中,那我们就会看到,在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有不少不确定的、难以用明确的方式来表达的成分。就写作这一活动来看,我们进行创作时总是伴随着线性认识和非线性认识展开的,一方面就文字这一媒介来,因为其特别强调的视觉接受性使得文章应该具有一种逻辑性的严密和延续性即线性思维,另一方面由于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一种主观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性思维的跳跃,即非线性。柏拉图说过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只有在这种迷狂的状态下才能写出真正的诗。这种写作学上的灵感说是难以用严密的具体的客观性规律来进行总结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写作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

总是把这一复杂的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精神产品制造过程归结于一些即成的明晰的逻辑命题则不免会走进流于表面而不涉及最终原因的误区。在此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便凸显出其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波兰尼在19xx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波兰尼之所以提出默会知识,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的。 “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其特点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非命题和语言所能尽,科学的活动是个人参与的结果,其真实性、合理性建立在内在的意义基础之上(2)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行性与根源性。(3)默会知识是不可言传和非批判性的。而触发性思维过程正是符合波兰尼的默知认识论的,即思维发生的过程就是一种默会知识产生和重组表现的过程。基于此作者将触发思维特点归纳如下:

1.触发思维具有无序性。这是触发思维最大的特点。波兰尼说:“在考察科学探索的根据时,我发现科学的进步在每一阶段上都是由难以界定的思想力量所决定的。没有规则能够解释我们如何发现一个好主意以开始一项探究,而关于某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之证实或证伪,也没有严格规则。??科学发现不能通过明确的推论来获得,其正确主张也不能明确地加以陈述。科学发现只能由思想的默会能力来达到,其内容,就其是不确定的而言,只能默会地加以认识。”在这里波兰尼指出了两种认识:默认知识和明言知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也称为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也称为非名言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波兰尼认为,“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接受知识是总是下意识地采取默会知识。即所谓的知识的接受就是对已有实践取得的经验的重组合和再接受,我们背下形式上的数学公式是毫无价值的,默会知识的先行性和根源性也造成了我们在进行触发思维时更多地注重我们实践所得的感受和当时环境下个体思想的表达,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写作思维还总是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中,其无序性表现在:触发性思维的出发点是无序的,因为实践的不同个体的思维出发

点也不尽相同,对默会性认识的方向也不不一致的。即便对于同一个个体来说由于其经历的多样性造成了他们实践经验中模式化的不可知性,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都会产生不同的触发性思维。

2.触发思维具有流变性。触发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由于默会知识先行性和根源性决定的,我们对知识的认知总是伴随着对实践经验的重组和再认识再实践产生的,由于这种实践工作的不可知性使得我们在产生触发思维后极有可能随着知识结构的改变实践认识的变化而产生一种不可预知的朝着多方面流变的趋势。

3.触发思维具有不可明确表述性。这是由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传性的内涵决定的。波兰尼说:“严格地说,在我们所知的东西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准确地说出来的。所以,我所说的‘不可表达’只是意味着我知道并能描述的某种东西,尽管这种描述比通常的情况更不准确甚或非常模糊。”触发思维的产生就是一种默会知识发生的过程,我们通过某些存在的刺激对既有的知识的再认识而产生的属于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思想。在波兰尼看来我们的默认知识是不便于表述的因为他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实践体验。他所说的不可言传就是不可言传也就是这种默会知识的言述不恰当性。因此触发性思维也就更多地带有这种不可明确表述的特性。

波兰尼的触发思维不是一种神秘主义思想,因为他承认这种默会知识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识别出知识的名言状态和默会状态,更在于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各类符号表达的知识的意义都是由认知者的默会认识所赋予的。默会认识论注重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反对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单纯依赖符号化的规范与途径,凸显人的认知主体性,并强调实践、强调参与。其对写作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但揭示了写作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默会知识的表现、重组和进行名言状态的转换的自由的非构思过程。而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写作思维理论探索之四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ct.2007v01.28No4

第28卷第4期

.1Ⅻml0fGuangxl

Teaci№t,sF__ducation

UnivFsity(SocialScienceEditi∞)

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

——写作思维理论探索之四

口覃可霖,张建敏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文学评论的写作,既要重视方法的研究,又要注意对评论主体暑维特点的了解。文学评论主体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发散思堆、聚合思堆、创造思维、情感思维。四种思堆方法各有其特点。

【关键词]文学评论;发散思雏;聚夸思雏;创造思维;情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104,1-1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227(2007)04—0145—05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弃粗取精,找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细密的解析是通向总目标的最佳途径,这一过程的思维主导特征是知性分析。

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综合体,从构成作品的物质材料、工具、手段到最后产生的精神性效果,从文学作品呈现的外观到内在意蕴,各种因素盘根错节、气象难测。尽管欣赏时的妙境在于总体把握和领悟,如某些批评家所说:“对于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

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她从产生意向、阅读原作、选择论题、构思准备到物化成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对文学评论的写作。既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又要注意对评论主体思维特点的了解。评论写作主体的思维是多元化的。下面仅就文学评论写作中发散性、聚合性、创

造性、情感性的思维特点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

于大家。

一、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即一个思维出发点)出发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早在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提出“智力三维结构

美,你的解决越好,你的体会就越糟”。但是,没有知性解析,鉴赏的体验只能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

面上,而不能真正认识到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有机

整体的奥妙。因为一种朦胧的,浅近的直观是无法向人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精妙,只有经过一番拆碎七宝楼台的痛苦和幻灭,才能结束在知性迷径上的踯躅、徘徊、彷徨的路程,步入新的境界,才

说”中.就谈到智力活动中的“发散思维”。当我们

要评价具体作家的作品,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分析,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有规律性的问题时,往往先应用的就是发散思维。例如我们要评价一部小说,脑

能有那种高扬于文学作品之上而又深切地进人其

间的恰如其分的把握。

所谓知性分析,我们将其描述为具有整饬性的一种解析方式,这是依照某些范畴来解析有机整体的心理能力所取的外在表现方式。第一个把

子马上会浮现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气质构成、文本的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社会性,创作方法

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小说。所以利用发散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对发散出

知性概念作为心理概念提出来的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区分了感性和知性的机制:

“如果把心灵的承受性,即当心灵被刺激而接受表象的力量,叫做感性,那么心灵从自身产生表象的

来的新信息,新的解释一条一条地进行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09

[作者简介]革可囊(1952一),男,广西宾阳县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教授;张建教(19s2一),士,河北张家口

人。广西师范学院文艺学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14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矩

力量,认识的主动性,就应该叫做知性。”[1】‘”’他

还说“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通过他们的联合,才能发生认识”。“我们把知性的一切活动称作判断州1(””’等等。这里的判断和批评词议中的判断挂上了钩。显然,知性能力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面对浑沌的文学现象,知性的第一职能是拆解和切割,因此,有的学者在康德学说的基础上,再依据黑格尔、马克思的某些观点,把知性能力纯粹看成是对具体的表象进行分解的能力。

知性分析是人类认知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它,更高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没有它,批评的利刃就无法切人对象之中发抉幽微。面对庞杂的文学现象人们或许会感到一片浑沌而产生眩晕。今天阅读一部小说,明天评论一首诗歌,我们之所以从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语言等着手进行头头是道的研讨、条分缕析,那是因为前人的认知能力对我们知性分析的影响力,使小说研究锲人到叙事视点,类型等等。

在创作中,作家充分调动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综合能力、创造出美妙的浑然一体的作品,那

么,批评就是调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来知解作

品、破译作品,把神秘的完整的有机体拆零、还原。或还原为社会生活(社会批评),或还原为一些基本的情感(移情说、情志说),或还原为某种结构方式(结构主义批评),或者还原为神话与仪式(原型批评)。

由以上论述可知,知性解析使文学评论的视

野得以开拓,路子得以更新,能让人更好地寻求相异点,突破思维,定势障碍,增强思维创新活力。

所以说知性解析具有发散思维特点。能更清晰地

让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到文学评论的发散性思维

特点。

二、聚合性思维

聚合思维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

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方面,即向着一个相同目标思考。在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收取许多材料。

当论题选择之后。紧接着,就必须思考论据的编

排。证据是支持论题并为论题服务的。只有通过据序列的系统排列,才能使原有的思维更加清晰化,固定化和逻辑化,即为了证明论题,要对相关

的论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思维过程,其实

万 

方数据就是聚合思维,是文学评论构思过程中所体现出来聚合性思维。从文学评论的具体实践中,也能体现出聚合思维特点。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尽管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没有直接描写罗

敷的具体容貌,每一个审美主体想像的心理内容也肯定不完全相同,但无论细微差别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一位美丽健康、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

青年女子形象会立即跃入眼帘。在这一形象闪现

之前,审美主体脑海中会有许多联想,想像出罗敷

的容貌,着装、身材、气质等等。但最后都要达到

审美意象内涵的复归——复归到青年女子形象层面上来。由此,我们可知,把批评主体的联想、想

象是一个“沿波讨源,因枝振叶”的心理过程,即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先是向外辐射式联想,想像。然后经过理解分析,尽量排除与作品意象不相符合的部分,最终达到向意象审美内涵的复归,其思维特征是“向心”式收缩,这一思维过程就是聚合思维。下面我们以“重构对象”来具体论证:

重构即先把文学作品拆零,而后按新的意图重新搭架。其实,批评的重构与解析是同时进行的。解析就意味着重构。按什么方式解析就包含着什么方式重构。这是精神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的地方,即当一种新的观念产生时就兼具着破和立的双重功能,思维的意向性使其刚接近对象时就以其自身的逻辑来把握对象,切人和重建几乎是同一个行为的两个侧面。

一个批评家,总是从根本上重构对象,在重构中体现出他的批评理想。在这理想中虽然能窥见

他最初的还原冲动,但是,理想中更反映出他超越

还原冲动的企望。例如批评率先建构模式,就是地地道道的对象重构活动。因为在批评家建构的

模式中,读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原创作文本,作家

的意图已不复辨认,取而代之的是评论家的意向、

评论家的逻辑、评论家构造的作品本体。如在现

象学文学评论家英伽登那里,任何作品都将显示出四个不同的层面:(1)声音的层面;(2)意义单元

的层面;(3)“作品中的世界”的层面;(4)由第三个

层面衍出来的观点和形面上的层面。这就是对一

部作品拆零后,聚合为四个层面。面对一部具有

一定规模的文学作品,批评家都将从上述四个方

面来认识它,阅读它。当然,解构归根到底也是一

种重构,是评论家在其操作过程中的再创造。是

在拆零细察后以自己认可的一种理论来重构对象,其思维流仍是向中心汇拢。作为精神意向活

动,解析与重构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解析

第4期覃可霖,张建敏: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

147

是重在区别文学作品的每一个组成因素,把它们从整体中剔除出来加以细察,重构则是将解析的诸因素综合、融会贯通,而后使人能以全新的目光来打量整部文学作品。因此,从思维方式看,重构

对象当是聚合性思维。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性思维相对。创造思维是一种

求异思维,往往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

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他常常是对现成的规范提出疑问而引起的。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在文学评论中,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对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

作家按其创作规律创作作品,可是作品一旦进入鉴赏和批评的流通领域,就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作品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也脱离作家的主观

意志,任凭世人评论品味。虽然大量的批评家都

试图追溯凝定在作品形象中的作家本意,但是追

溯求得的所谓作家的本意恰恰是批评家以独特的

审美眼光审视作品意象的自我发现。例如奥斯特

罗夫斯基的《大雷雨》刚一同世,人们普遍认为小

说描写的是一个为爱情而死的女人的故事,是一出纯粹的家庭悲剧。但批评家杜勃罗留帔夫在形象中却有独特发现:这是一出对未来历史含有乐观意义的社会悲剧,在主人公卡杰琳娜的思想、行动中,体现了当时俄罗斯这个。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卡杰琳娜的命运预示了受惨重压迫的俄罗

斯妇女反抗的开始,同时也预示了她们辉煌的明

天。杜勃罗留波夫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凸显了人物形象的深刻意蕴,使卡杰琳娜的形象如韫玉之石,闪烁着丰厚的审美价值的光辉。我们很难确定杜

勃罗留波夫的分析一定符合作家创作这一形象的

初衷,但是我们可以说,是作家和批评家共同创造了这个风采照人的女性形象。有时,批评家的自

我发现甚至与作家创造形象的本意大相径庭,这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同样也可以找出例证,而且还发生在同一批评家身上。1858年屠格涅夫创作

了《前夜》,杜勃罗留渡夫读了以后,以为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俄国革命的前夜,呼唤革命的到来.并且撰写了著名的评论文章《真正的白天何时来》。但

是作家不同意这一评论,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呼唤

万 

方数据革命,只希望民主,而不希望革命。尽管如此,人

们仍然觉得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信而有征并予以

接受。

这就证明,“作者之用心未然,而读者之用心

未必不然”,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审美创造。对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大

大增殖,使作品形象更加多层次化、主体化。文学批评在创造批评自身的同时也参加了文学作品的

第二次创造。有谁说不是杜勃罗留波夫创造了《大雷雨》、《前夜》的第二次生命呢?所以说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往往是评论家打破思维常规,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揭示作品深刻的,与

众不同的主题和作品本质。因此,它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文学作品并对其中人物进行理解时,由于文学作品的人物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同时阅读者的阅读活动又具有个体化的特征,这就为人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西方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读者对它的理解也可以是多元的,完全可能超出作者主观上要表达的范围。作品的主题既可以是作者赋予的,也可以是读者赋予的。不同

的读者,对主题做出的只要是能够成立的解读,都

应被认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作品所寓含的艺术张力和意蕴主题的丰富性,

钟蝾提出的“滋昧说”、严羽提出的“兴趣说”、王士

祯提出的“神韵说”、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这些文学鉴赏观的提出,都是以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和阅读主体思维的独创性为出发点。鲁迅先生在

《<绛洞花主>小引》中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

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的主题。

但这并不是说读者就能够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任意

的曲解,而是说,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系统,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蕴涵的基础上。

对其主题做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种种有说服力的可

能的阐释与解读。因此,文学批评也理所当然是

多元化的,人们在评论中是可以加入自己的创造

性思维的,这就为文学评论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另外,文学评论的切入角度,虽然不胜枚举,

148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但也并非漫无边际。从总体上考察,它受三种因

素的制约:思维内容的制约.评论方法的制约,评论对象的制约。评论家在审美之初感到理性判断

的动态思维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内容。首先,由于审美主体的差异,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

者会有不同的定向接受机制,比如,有的是对叙述方式的思考,有的是对叙述语调的思考,有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思考,有的是对内在结构的思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制约了评论家所采取的切

人角度。其次。不同的评论家所采用的评论标准

与方法也各不相同。社会评论注重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精神分析评论注重作品表现的作家潜意识的象征,语言学派的评论注重前景语言的研究。

诸如此类,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就制约了对作品研

究的切人角度。再次,不同的审美对象,也决定了

切入角度的不同。不仅诗歌研究与小说、戏剧研究的切入角度不同,就是同一体裁的作品,如诗

歌,研究古典诗歌与研究现代朦胧诗的切人角度也必然不同。如果将其细细分析,那真可开列出一串长长的清单。

文学评论切人角度的选择,如前所示,必须新

颖独特。新颖就是不落案臼,不拾余唾;独特就是

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由此看来,寻求新颖独特的文学研究切人角度,不正是文学评论者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而自觉运用的创造性思维吗?

文学作品大都各具特点,评论文章的“特点”

和“新意”,不仅是被评论对象自身固有的质素,也是评论者独具慧眼的发现、开掘成果。面对同一

个对象,评论者识见不一,评论文章的质量自然有

高下之分。特别是那些早有定评的中外名著,没有新鲜的思路、理论视角,评论工作是很难推陈出

新的。就拿《红楼梦》研究来说,多少年来,从这部

书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考证一直到各种各

样的资料搜集,早已有很多人做过研究,写过文章。后来者的另辟蹊径,应该说是相当困难的。但曾以一篇《班主任》震惊文坛的刘心武,偏偏又能运用现代哲学和文艺学观念,对这部经典性作品进行再一次解读,写出一部札记式的《红楼解读》,使广大读者进一步感到《红楼梦》真的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

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瑞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这也是所有从事文学评论写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特点所应具有的一种共识。

万 

方数据四、情感性思维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

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评论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

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调查作

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

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讲文学创作中的情理

与文采的关系,他把“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看

作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u,。我们认为,这一原则

对于文学评论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可以说,评

论家强烈的情感注人,会使评论增加单靠逻辑和

理性力量所达不到的生气、活力和魅力。当然,这里的情感应当是审美情感,而不是那种非审美的

情感废话。文学创作灌注着作家的情感,“发乎情,止于礼,”而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科学的文学批评要不要评论者的情感呢?回答是肯定的。鲁

迅就不仅明确表示对那些“情感已经冰结了的思

想家”的诗评的不满,而且还写了一些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文学批评。《自莽作<孩儿塔)序》便是其

中的明例。自莽即殷夫。“左联”诗人,中共党员,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

华。鲁迅当时曾写过《为了忘却的纪念》,《孩儿塔》是白莽诗作结集,鲁迅特为之写这篇序。作序

的动力是情剐:。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可以说,“捏着一团火”确切地表达了鲁迅为

第4期覃可霖,张建敏: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149《孩儿塔》作序的心情和情感。作品不仅要有理性的认识,还要追求一种“宛然在

评论者要善于灌注情感。所谓“善于”,主要目”的形象感受或“身l瞄其境”的情绪体验。只有是指根据批评对象和论题的内容,确定情感的基这两者的水乳交融,才能把评论写得有血有肉。调和浓淡色彩。一般来说原理批评,对基本理论前面已经说过,任何学作品,都可以说是一个的探讨,情感太重会失去厚重感,显得轻飘飘,因以捕捉表现对象的某种具体特征为表现形态的形此以不失厚重感为好。相对而言,作品论情感可象世界,也是一个以显示作者或人物的内心奥秘以浓些,与批评对象的情感基调大体一致,基本协为主要蕴含的感情世界。作者进行创作,如果没调为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奏议宜雅,书有丰富而活跃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善善恶恶的论宜理,铭诔宜实,诗赋欲丽。”“1虽然他讲的是各诚挚思想感情,固然无法使作品变得有血有肉,难类文章的文体风格,但就其基本精神来说,对文学以与人物或读者取得心灵的沟通。同样。评论者评论的抒情基调也还是适用的。文学评论的情感分析评价作品,如果单靠逻辑思维的活动,也很有色彩或浓或淡,或重或轻,或显或隐,或热或冷,都可能会被拒于具体作品的情境之外而不得其门而应当据文学评论的内容和性质及评论的体裁、对人。因此,一个优秀的评论工作者,也应该像一个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优秀的创作者那样,对于自己的表现对象或评论

文学形象由于蕴含了人的本质力量,人在进对象,既要有明察秋毫的冷静观察,又要有如怨如行审美观照时自然引起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并把这慕的热烈爱憎;既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又要有种情感体验消融于文学形象之中,与文学形象产生动的情感想像力。

生同构对应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对文学形象的情

感肯定,实质上是对主体自身本质力量的情感肯[参考文献]

定,这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这种情感才构[1]伊曼?康德著,蓝套武译.纯粹理性拙判[M】.上成美感。也就是说,评论者在融合文学作品形象海:商务印书馆,1960.

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迁移[2]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到所融合的对象上去,达到物我合一、妙和无垠的2002.

境界。[3]刘勰.文心雕龙[M]//黄露.文心雕龙汇评.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9.

评论者阅读、研究作品。除了熟悉内容,理解[4]曹丕.典论?论文[M]//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意义,还要强调对作品情境的领略。也就是对于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8.

On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WritingLiteraryReview

——AIlExplorationtotheThinkingTheoryOilWriting(iv)

QINKe-ling;ZHANGJian-min

(CollegeofChinesehlgthqgeandLiterature,GuangxiTeachers

EducationUniversity,Nannin。g530001,Gangxi,China)

Abstract:Thewritingof1iteraryreviewshallbothemphasizetheresearchoftheways.andgrasp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thereviewingobjects.Duringthewritingprocess,fourthinkingwaysalemainlyusedforreviewingobjects.They研dispersingwaysofthinking,condemingwaysofthinking,innovativewaysofthinking,andemotionalwaysofthinking,withrespectiv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LiteraryReview;DispersingWaysofThinking;CondensingWaysofThinking;Innova-fiveWaysofThinking;EmotionalWaysofThinking[责任编辑奠恒全]

万 方数据

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写作思维理论探索之四

试论文学评论写作的思维特点——写作思维理论探索之四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覃可霖, 张建敏, QIN Ke-ling, ZHANG Jian-min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DITION)2007,28(4)1次

参考文献(4条)

1.伊曼@康德.蓝公武 纯粹理性批判 1960

2.董小玉 现代写作教程 2002

3.刘勰 文心雕龙 2005

4.曹丕 典论·论文 2002

引证文献(1条)

1.柴瑜 文学评论写作漫谈[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9(4)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gxsfxyxb-zxsh200704030.aspx

授权使用:上饶示范学院图书馆(wfsrsfxytsg),授权号:b62793f7-e681-4fba-91cd-9e290128b8e8

下载时间:20xx年11月9日

更多相关推荐:
习作教学反思文

习作教学反思文宫立红罗通山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从生活中取材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老师...

作文课教学反思

作文课教学反思马山中学张芸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

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执教人:教学内容:议论文写作结构执教班级:高二(8)班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揭示议论文写作搭好架子很重要?根据学生作文中的表现情况,发现这样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将…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白博虽然已步入高中阶段但学生在写作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高考中写作的比例大25分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根据这一...

应用文写作教学反思(王永.20xx.1)

应用文写作教学反思王永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12春数控班机加工班汽修12班平面设计班计算机班电子班语文教学工作半年来我服从学工作安排兢兢业业按计划圆满完成了12春就业中专班应用文写作基础教学工作在这半年的教学工...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20xx年03月19日星期三1050D7DEB5C0BEFCblogitem0d5fbf257dd38c6435a80fedhtml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一写教学反思一般存在两种误区1不合理的规定有...

教学反思的内容、要求与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的内容要求与写作方法文昌华侨中学教研室教师明确了反思的目的与意义掌握了基本的反思内容就会形成反思的欲望教学反思提倡每日一思至少也要做到每两周写一篇反思札记或是与教学管理者同事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教师个体在...

作文修改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高语组王晓娟作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会写文章还要训练学生会改文章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既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优劣的能力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

作文教学反思

灵活地批阅小学生作文程溪中心小学许丽环当孩子们满怀信心的把他们的作文本交上来的时候我看着他们一双双纯洁的眼睛总想给每个孩子的作文给予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教师的作文评语如果给得好的话既能指导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能提...

怎样写好写人的作文教学反思

怎样写好写人的作文教学反思敦煌市北街小学汪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积极引导学...

写人作文教学反思

写人作文教学反思这次作文指导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这次讲授的内容是指导写人备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联系所学课文多媒体出示高尔基李四光列宁宋庆龄的填空题让学生复习旧知接着让学生互...

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专项训练布局学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初中语文教学对作文有明确的要求但却无明确的教材体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初三学生中考作文的冲刺教学我主要从审题构思立意选材布局语言这五大块...

写作教学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