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3.1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轴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操作、交流、合作讨论,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例题的学习,根据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对称图形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边看边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和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  课本第3页例1

学习要求:

1、观察方格中的图案,弄清红色的虚线是什么?红色虚线两边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数一数点A到对称轴和点A′到对称轴各有几个格子?点B到对称轴和点B′对称轴呢?点C到对称轴和点C′对称轴呢?

3、通过数格子你发现了什么?

【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类比题

完成课本第4页例2的轴对称图形。

【反思】

怎样画轴对称图形?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2、设计一幅轴对称图形,并在方格中画出来。

3、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1、轴对称图形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子一样多。

2、画对称图形时,找到对称轴,数出原点到对称轴有几格,再从对称轴起数出几格,找到对应点;然后用线段把对应点连起来。

课题:旋转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操作、交流、合作讨论,使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例题的学习,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经历旋转现象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旋转的含义,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能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他们都是怎么转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和掌握旋转的含义,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  课本第5页例3

学习要求:

1、仔细观察例3指针的旋转过程,把答案填在空格里。

2、仔细观察例4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是没有变的?把答案填在空格里。

3、通过观察指针、风车的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旋转的方向有哪两种?并用手进行演示。

交流展示:

用手演示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反思】

旋转的方向怎样判断?

类比题

例4。

1、阅读小男孩的提示,并照着做,画出OA´垂直于OA后,你发现了什么?在阅读小女孩的提示,用三角板演示,找到点B´?找到点B´后,把O B´、A´B´连起来。

2、小组内说一说:把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º后,每一条边与原来的边有什么关系?

【反思】

怎样画出把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2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往右边转是顺时针,往左边转是逆时针。

2、画图形旋转时,要明确绕哪个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课题:欣赏设计(教材7页)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2、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图案。

教学难点:感受图案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蜡刀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出示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在我国的历史上,勤劳智慧的人们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再次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又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板书课题:欣赏设计)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2、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欣赏设计

1、说一说:这些图案是通过怎样的变换设计出来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几个图案组成的?

2、小组讨论:要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做呢?

3、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反思】

设计图案的步骤:(1)确定要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2)说一说应该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

               (3)把想好的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类比题:课本P8练习一1

要求:1、自己动手完成;2、明确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

【反思】

分清平移、旋转、对称的特征。

四、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P8练习一2题、3题。

2、课本P8练习一4题。

五、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1、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

2、设计图案的步骤:(1)确定要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2)说一说应该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

                  (3)把想好的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六、板书设计

欣赏设计

应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图案

课题:因数(教材13页)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学习,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自学例题、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大家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大家会玩吗?2分钟后告诉我,你找到的好朋友是谁?同学们都知道朋友是相应依存的,一个人不会是朋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中的一对朋友。(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学习要求(一)

自学课本P12页的内容、明白:

1、用乘法算式表示第一幅图的图意可以表示为:           

2、平时我们把“2”和“6”叫做         ,12叫做         

3、请认真观察2和6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12是2的     ,也是6的          。

4、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第2幅图的图意,并找出式子中各数的关系。

【反思】

知识点:因数和倍数。

类比题:

6和2是12的          ,12是3和4的           ,12应有其他的因数吗?

【反思】易错点:概念含混

学习要求(二)

自学课本P13页的例1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1、18可以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找找看。

2、把你找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3、说说在找出这些数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4、根据已学知道这些相乘积18的数都是18的   ,因此,18的因数有    。

【反思】

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个求出。

类比题:

课本P13页“做一做”。

【反思】易错点:因数未找全。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

⑴如果a×b=c,(     ),那么,a和b都是c的     ,c是a和b的     。

⑵34的因数有         

2、判断:

⑴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

⑵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    )

3、拓展:已知A=2×3×5,那么这个数的全部因数有哪几个?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2、5的倍数特征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操作、交流、合作讨论,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偶数和奇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理解和掌握偶数和奇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重点: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偶数和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不同的数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谁来说说因数和倍数的特点?

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的说出2的倍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1、理解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理解和掌握偶数和奇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2的倍数

学习要求:

1、写一写:写出20个2的倍数。

2、读一读:把这些数的个位圈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说一说: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4、填一填:个位上是                 的数是2的倍数。

5、议一议:什么样的数是偶数?什么样的数是奇数?

交流展示: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反思】

1、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类比题:

1、写出5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反思】

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18页做一做。

2、练习三第1、3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5、0的数是5的倍数。

2、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课题:3的倍数特征(教材19页)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在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验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准备:小圆卡片、数位顺序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谁能快速说出下面这些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数字为85、87、94、32、50、60、102、230,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二、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反思、训练、展示、点拨

标杆题: 3的倍数特征

自学课本19页的所有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组3的倍数的数据。

2、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知道12、15、18都是3的倍数,但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请试着将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4、请用竖式计算48是不是3的倍数,再看“4+8”与3又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证明什么?

【反思】

知识点: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类比题:

课本P8页“做一做”第1题。

【反思】

易错点: 未将各位上的数相加再判断。

四 、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4  74   88   236 

2、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画“√”

42( )  78(  ) 111(  )   165(  )  5988(  )

49(  )95(  )  311(  )  2037(   )  222(   )

3、拓展训练题

(1)在○里填一个数,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7             4○2    ○44         65○     12○1

(2)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对少?

五、反思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的倍数的特征。)

2、你是怎样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六、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课题:质数和合数(教材23页)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学目标:

1、通过实例学习、比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学例题、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找出2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的合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2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的合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出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数字卡片、表格纸。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请快速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因数,15、18,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1-20的数字卡片,把这20张卡片分成两摊,动手分一分,可以怎么分呢?大家分的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分法,就是按照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把它们分成质数和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1、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2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的合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P23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1、分组分别找出1-20这些数的因数,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2、分别找出各数因数的个数,如果根据它们的因数个数,把它们分成3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3、根据每个数的因数个数,把它们写在下面的集合圈里。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

 

4、填空:

⑴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        

⑵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       

⑶1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

5、议一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关键是什么?

反思

知识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类比题:

课本P23页“做一做”。

【反思】

易错点: 因数未找对。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P25页“练习四”第1题。

2、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拓展:一个三位数,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是偶数也是质数,这个数是多少?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讨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2、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习目标: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些什么吗?谁能把这些礼物按照一定的特征分类呢?(分好后)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长方体纸盒

   学习要求:

1、说一说:边摸边说出自己摸到的是长方体的什么部分?

2、看一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3、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4、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什么?它有几个顶点?

5、议一议:特殊的长方体还有什么特点?

交流展示:

 认识长方体的过程。

【反思】

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   )形,特殊情况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    )面积相等;(    )长度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类比题

下面说法对吗?为什么?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中最少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中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反思】

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观察右图,量一量长是(  )、宽是(  ),高是(  )。

(1)它的前面是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的下面是什么图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讨论,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  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1、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正方体。

(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正方体纸盒

   学习要求:

1、看看、说说:观察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纸盒,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2、议一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

交流展示:

 认识正方体的过程。

【反思】

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类比题

下面说法对吗?为什么?

1、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2、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反思】

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

(1)正方体是由6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

(2)正方体有(  )个面,(  )个顶点,(  )条棱。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   )形,每个面的面积(  ),12条棱的长度(  )。

(3)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每条棱长是多少?

3、用160㎡纸板围成一个正方体,它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课题:长方体表面积(教材33页至34页例1)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会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要举办一次小小的音乐会,我们的图形朋友长方体应邀去参加,它想请同学们帮一个忙,为它设计一件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彩笔,想怎么给长方体穿才能显得它更加的漂亮?想好了吗?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设计的最合理。

生:动手操作。

师:停。说一说你是怎么涂的?想一想我们刚才把颜色涂在了长方体的哪些部分?

(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思考: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

学习要求:

1、拿出长方体纸盒,在纸盒的六个面分别标上“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用用老师一样的方法把纸盒剪开并展开,仔细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小组讨论交流:①哪些面的面积相等?②各个面的面积怎么求?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完成课本第34页例1,同桌对照检查。

交流展示 

学生试算的情况,订正。

【反思】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类比题

完成课本第34页做一做

【反思】

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练习六3、6、7、8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题:正方体表面积(教材35页例2)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会运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  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1、说说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看看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想想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如果给你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棱长1.2dm,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包装纸?

学习要求:

1、想一想: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2、试一试:独立解决。

3、评一评:同桌比较一下谁计算的正方体表面积正确?

4、议一议: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试算的情况,订正。

【反思】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类比题

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

【反思】

用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六第4题。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一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用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38页至39页)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字典、大辞典。

学具准备:不同大小的石块、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要求: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反思】知识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类比题:课本40页“做一做”第1题

【反思】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标杆题(二)认识体积单位

学习要求: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类比题:课本40页“做一做”第2题

【反思】有几个棱长1cm的小正方体,他们的体积就有几立方厘米。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

        (3)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2、说说自己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些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教材40页至42页例1)

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实物一个。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算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一)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学习要求:自学课本40-41页内容,思考完成:

1、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 动动手:把表(1)填完整。

3、 观察表(1):你发现了什么?

4、 试一试:写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呢?

【反思】知识点: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类比题

填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是(    )。

【反思】易错点:用字母表示写得不规范。

标杆题(二)

学习要求:自学课本42页例1,思考完成:

1、 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2、 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反思】知识点: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类比题:课本42页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反思】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43页做一做第一题

2、练习七第5题。

五、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些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1、知识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易错点:用字母表示写得不规范;不能正确计算出它的体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V=a×a×a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教材43页)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却联系。

学习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各一个。

2、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若干个。

3、预习要求: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一、导入揭题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有些繁琐,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种更简洁的计算它们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43页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2、议一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3、试一试: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反思】知识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

类比题:课本43页“做一做”。

【反思】易错点:单位易写错。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七第7题。

2、练习七第8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46页)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知识间的普遍联系。

学习目标:

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2、学具准备:各种立体图模型。

3、预习要求:完成课本46页第(3)小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那么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46页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算一算: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他的体积是多少?

2、想一想: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3、比一比:填完表(3)后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反思】知识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类比题:

判断:

(1)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

  (2)长度单位的进率小于面积单位的进率,面积单位的进率小于体积单位的进率。

【反思】易错点:三者单位间的关系弄不懂。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八第1题。

2、练习八第4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教材50页)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饮料瓶  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经常喝饮料,见到瓶子的商标上面有10mL、500mL、1L,那么这些10mL、500mL、1L指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纸盒   饮料瓶

学习要求:

1、想一想:饮料瓶商标上的10mL、500mL、1L指的是什么?

2、说一说:容积单位有哪几个,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读一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4、议一议: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有什么不同?

交流展示 

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反思】

1、什么是容积?

2、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怎样换算?

类比题

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

【反思】

1、什么是容积?

2、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怎样换算?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九第3、4题。

2、同步导学相关题目。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什么是容积?

2、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怎样换算?

课题:求容器容积(教材51页例5)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探究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的学习,根据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根据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喝过盒装的牛奶,牛奶盒上标明50mL,同学们知道这个50mL,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  求容器容积)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并掌握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   课本51页例5

学习要求:

1、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要怎样计算?

2、试一试:计算出油箱的体积。

3、说一说:计算结果是体积单位,应该怎么办?

4、议一议:为什么说计算容器容积要从里面量?

交流展示 

试算过程、订正。

【反思】

怎样计算容器容积?要注意什么问题?

类比题

完成课本第53页第5题。

【反思】

怎样计算容器容积?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九第6、9题。

2、同步导学相关题目。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容器容积?要注意什么问题?

课题: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材51页例6)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的学习,根据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你能算出西红柿、西瓜、梨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   课本51页例6

学习要求:

1、看一看:量杯中的水放进西红柿前后有什么变化?这相差部分是什么?

2、想一想:西红柿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

3、说一说:不规则物体体积怎样计算?

4、议一议:不用量杯要怎样才能计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

交流展示 

试算过程、订正。

【反思】

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

类比题

一个棱长8厘米正方体玻璃容器,装有6厘米深的水,放进一块珊瑚石后,水面上升到7厘米。这块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反思】

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在一个长8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进一个西瓜,水面上升了1分米。这个西瓜的体积是多少?

2、练习九第7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怎样求不规则物体体积?

课题:整理和复习(教材56页)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回忆、讨论,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今天,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板书课题  整理和复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1、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学习要求:

1、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怎样计算?

3、说一说: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展示 

各小组汇报复习结果。

【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怎样计算?

类比题

下面说法对吗?为什么?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2倍,体积扩大4倍。

(2)求容器的容积就是求物体的体积。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反思】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56页1、3、4题。

2、练习十第2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教材60页至61页)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

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米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提,反思、训练、点拨

标杆素材:教材60页至61页

自学要求

1、课本60页中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平分一个桔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每人分得的是(   )?可以用(   )数表示?

2、看课本61页的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是:

(1)把(     )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   )份?表示了其中的(   )份?

(2)如果要表示其中的3份,可以用(   )表示?

【反思】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做。

2、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类比题:课本62页做一做

【反思】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十一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3、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取了其中的(   )份,分数单位是(   )。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些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六、板书设计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课题:分数与除法(教材65页至66页例1、2、3)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后反思时明确)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提,反思、训练、点拨

标杆题(一):课本65页——66页,例1、例2

学习要求

1、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       

2、在表示商时,用      作分母,       作分子。

3、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

                                   (分母)

4、a÷b(b≠0)=(    )/(    )  想:b为什么不能为0?

5、3分米化成米是      ,要用      来计算,所以3分米=(   )/(    )

6、17分=(   )时,该怎样想?

【反思】

                                       (分子)

知识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

                                                (分母)

类比题

7÷13=(   )/(   )   7厘米=(   )/(    )分米  

【反思】

易错点:分子和分母颠倒

标杆题(二)课本66页例3

学习要求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般用        计算,结果用       表示。

2、求a是b的几分之几,列示是      

【反思】

知识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类比题:课本66页做一做第2题

动物园有大象8头,金丝猴4只,金丝猴是大象的几分之几?大象是金丝猴的几倍?

【反思】

1、与标杆题的异同?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易错点:分子和分母颠倒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5÷9=    16÷49=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厘米=(    )米      23千克=(   )吨

13秒=  (    )分       49立方分米=(    )立方米

3、五年级同学栽树80棵,活了73棵,活的棵树是栽树总数的几分之几?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些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分子)

知识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

                                                (分母)

求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六、板书设计

(分子)

 知识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

                                                (分母)

求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69页例1、例2)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学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假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习目标: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假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说任意分数引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假分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69页例1、2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69页,思考完成:

1、(                     )叫真分数。

2、(                     )叫假分数。

3、真分数○1    假分数○或○1

4、(                   )叫带分数。

5、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都是分子(          )分母。

6、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用(      ) 除(      ),能整除所得商就是(    ),不能整除所得是(        )

【反思】

 知识点: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类比题:

判断下面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4   3/2     9 /5   4/5   1/5   5/1

【反思】

易错点: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混淆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把带分数和整数化成假分数(教材70、71页例3、例4)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学习,使学生会把整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习目标:

会把整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把整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把带分数和整数化成假分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会把整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课本71页例4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71页,思考完成:

1、1=2/2=(      )/3=(    )/4=(     )/5……

2、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分数时,可以想:因为1里有3个1/3,那么2=(   )/3   5=(    )/3

3、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分母作分母用           作分子。

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          作分母,          作分子。

【反思】

 知识点:整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类比题:

1=(  )/7       4=(  )/6     12=(   )/3

【反思】

易错点:不会把整数看做份数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十三第5题

2、练习十三第7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分数基本性质(教材75至76页例1、2)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3、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好抽象概念的能力。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重点: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卡纸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扩大3倍,商是多少?如果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谈话:请同学们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三张纸

学习要求:

1、折一折:拿出准备好的三张相同的纸折一折,把它分成1/2、2/4、4/8,并涂上颜色。

2、比一比:把三张纸叠在一起,比一比三张纸涂色部分的面积的大小。

3、说一说:1/2=2/4=4/8和4/8=2/4=1/2的分子分母各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4、议一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类比题

把课本76页例2补充完整。

【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76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练习十四第8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课题:最大公因数(教材79页至81页例1、2)

集体备课教师:邱仙莲   苏文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合作、讨论,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小明家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杂物间要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要用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和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在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纸上  铺地砖

学习要求:

1、画一画:在准备好的纸上,选一种边长为整厘米的正方形画在纸上。

2、看一看:有哪几种边长的正方形画在纸上正合适。

3、想一想:这几种边长的数都是16和12的什么数?

4、议一议: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反思】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类比题

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分别写出18和27的的因数,用双向箭头把相同的因数连起来,找最大的一个。

2、分别写出18和27的的因数,把相同的因数圈起来,找最大的一个。

3、先写出18的因数,在18的因数中找出27的因数,再找最大的一个。

4、短除法。

【反思】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方法?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81页做一做。

2、同步导学相关习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题:约分(教材84页至85页例3、4)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合作,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2、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约分的方法。

3、经历最简分数的认识和约分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迁移、推理应用、抽象概括的方法。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找出下面各组的最大公因数。                    

9和18          7和9             20和28                       

2、今天我们应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来解决约分问题。

(板书课题:约分)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    例3  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学习要求:

1、比一比:比较75/100和3/4的分子和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2、写一写:分别写出75/100和3/4分子和分母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什么是最简分数?

【反思】

什么是最简分数?

类比题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1、先想想要怎样才能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2、自己试着解决。

3、同桌交流一下化成最简分数的方法。

【反思】

1、什么是约分?

2、约分的方法有哪些?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84页做一做。

2、课本85页做一做。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什么是最简分数?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

课题:最小公倍数(教材88页至90页)

集体备课教师:王   凯   紫罗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合作、讨论,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掌握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方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谁能快速分别说出20以内2和3的倍数?你想不想知道复习这些知识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知道了。

(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反思时明确)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素材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卡片铺一个正方形

学习要求:

1、铺一铺: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卡片铺一铺,看有几种铺法。

2、看一看:通过刚才的活动,铺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几?

3、想一想: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反思】

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类比题

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分别写出6和8的倍数,把相同的倍数圈起来,找最小的一个。

2、先写出8的倍数,在8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再找最小的一个。

3、在数轴上标出6和8的倍数,把相同的倍数圈起来,找最小的一个

4、短除法。

【反思】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哪些方法?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89页做一做。

2、课本90页做一做。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题:通分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验迁移知识、推理运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通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习

(1)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揭题。 和谁大呢?怎样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你们就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2、和谁大呢?怎样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你们就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后反思时明确)

 1、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反思、训练、点拨

标杆题(一):(出示世界地图)课本第93页例3

学习要求

1、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

2、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反思】

要比较海洋面积和大陆面积谁大,就是比较的大小。因为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是3个是7个,7个大于3个,所以大于

类比题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出比较方法)

                 

              

【反思】

以上各组思路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又如何比较?(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标杆题(二):例4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蚕豆中蛋白质含量大约是,黄豆和蚕豆中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学习要求:

   1、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根据什么来化?

   4、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叫做什么?

【反思】什么叫通分?通分时要注意什么?

类比题:比较、和的大小

同桌讨论比较方法,再各自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反思】说一说通分的方法?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

(1)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                    )。

(2)通分时,选用(                )作为公分母比较简便。

(3)通分的方法是,先求出几个分母的(           ),然后把各分数分别

化成用这个(            )作分母的分数。

(4)===

2、先把下面每组数通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和       和       和

3、你能写出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吗?试试看,写三个。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①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比较方法     ②通分的方法    ③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要先通分。

课题:小数化分数

集体备课教师:邓云艳    赵剑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将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掌握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将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提问:0.7表示(  )分之(   ),0.09表示(   )分之(   ),0.125表示(   )分之(   )写作(   )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大家都学得很好,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知识与分数和小数都有关,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掌握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化为分数。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反思、训练、展示、点拨。

标杆题:例1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第97页例1的内容,思考并完成:

1、读题目,用算式表示题目意思。3米平均分成10段可表示为(     )如果平均分成5段可表示为(     )。

2、1、2组的同学用小数表示结果,3、4组同学用分数表示结果。

3、观察十分之三和0.3有什么关系?

4、想一想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么写?

5、试着完成课本97页的试一试,然后小结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

【反思】知识点: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

类比题

课本第97页“做一做”。

【反思】易错点:忘了约分。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1题。

2、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3题。

3、拓展训练: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5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说

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

六、板书设计

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

课题:分数化小数教材98页例2)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分数化为小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分数化为小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将分数化为小数。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大家都学得很好,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知识与分数和小数都有关,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掌握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分数化为小数。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98页例2

学习要求:

  自学课本第98页例2的内容,思考并完成:

1、这些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

2、试着把所有的小数都化成分数,能不能比较了?

3、试着把所有的分数都化成小数,看你有什么发现?

4、将所有的分数都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5、试着完成课本98页的填空,然后小结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分数化小数时,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分母不是10、100、1000,…时,可先将分母凑成10、100、1000,…后再化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反思】知识点:分数化小数时,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分母不是10、100、1000,…时,可先将分母凑成10、100、1000,…后再化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类比题:

课本第98页“做一做”。

【反思】易错点:小数点没点对。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4题。

2、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

3、拓展训练:课本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8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整理和复习(教材材101页)

集体备课教师:李红军    杨丽红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进一步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明确)

进一步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学习要求:

1、说一说: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什么叫做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举例说明。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议一议: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5、小组讨论:分数和小数如何互化?

【反思】知识点: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

类比题:

教材101页第1、2题

【反思】易错点:分数单位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教材101页第3、4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求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青海小学韩再生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15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2使学生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8485页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配学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备课本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教材版本人教版任教科目数学任教班级五年级教师姓名某某某20xx年9月1日1目录第一单元小数乘法3小数乘法的单元反思13第二单元位置15位置教学反思17第三单元小数除法18小数除...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8485页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有24人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教案及课后反思教材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