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案例及反思

时间:2024.3.15

《声音的变化》教学案例及反思

满洲里市逸夫小学 陈 丽 霞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具有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声音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让四年级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它涉及到声学中的音调、音量、音频、振幅等科学概念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其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用学具材料实验时,实验现象(振动的高低快慢)不容易观察。

三、教学过程片断:

环节一: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1、(出示小提琴)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小提琴上有几根弦?(师生数一数)仔细观察每根弦有什么不同?

2、听一听老师弹这几个音有什么不同?(一遍5 6 3)(板书:音调高低)

3、大胆猜想一下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板书:猜想) (师板书可能有:粗细、长短等)

环节二: 探索音调的高低

(一)验证猜想

师:我们用皮筋代替琴弦,用塑料盒代替小提琴,模拟小提琴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师拨了音调不同的两个音)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纷纷说出可能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用力大小等因素有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去验证。

师:先看实验要求:(投影出示师读)

1、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2、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师:验证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需要几根什么样的皮筋?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呢? 问: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皮筋呢

问: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 师:看操作步骤:(投影出示,师读)

1.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认真观察振动情况,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2.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仔细听音调的高低,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师:各组先选出要验证的猜想,边验证边填写相应的记录单,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先填上问题)

(二)汇报交流

师: 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发现?(提示学生先说:我们验证的是)(第一组说完后上交单)

师:和他们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细皮筋振动快音调高;粗皮筋振动慢音调低)

师:验证另一个猜想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第一组说完后上交记录单)

师: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

师:通过验证,我们的结论是音调的高低与皮筋的粗细长短都有关系。(贴结论)这与我们的猜想一样吗?

四、反思:

通过第一环节教学,学生能按教师的实验要求和操作方法较顺利地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得出了“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这一结论。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下按教师设计好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去实验,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间学生的思维含量很少,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了。

当学生提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想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有关系需要选择哪些

材料呢?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呢?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在汇报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图或文字的形式将实验方法或步骤显性化),互相倾听、补充。此时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要求发言者能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对探究结果作出解释,并能用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说出前因后果。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集中,及时对别人的见解作出迅速反应,同时教师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及时给予引导。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交锋中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深入。然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步骤,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真正使实验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动手前,教师提问:说一说实验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学生的提醒就会集中在对比实验中定量和变量的控制上。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顺利地完成设计实验的任务,同时让学生真正经历验证的全过程。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充分展开,为实验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和正确结论的得出作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头脑中笼统、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本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难度较大的对比实验,但学生动手前充分动脑,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探究的质量自然能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能力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二篇:《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案例与反思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本课目标设计:

1、不同的材料组合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掌握一些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的方法,并能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想更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并能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2、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3、认识噪音的危害。4、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口头发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能为本课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引入。

师:请同学们听听以下两种声音,听完后说说你的感觉。

(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噪音和音乐让学生听)让学生感受一下两种声音的区别。

放完后:

生1:第一段声音很难听,耳朵难受,第二段声音很好听,好舒服。 生2:第一段声音好刺耳,好难听,第二段是音乐,我好喜欢听。

生3:第一段声音是属于噪音,不好听,使人难受,第二段声音是音乐,当然比第一段好听。

师:同学们回答都是对的,第一段是噪音,第二段是乐音。你们也感觉到了,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生:噪音使人的耳朵难受,使人烦躁。

师:好听的音乐呢?

生:好听的声音使人感到舒服。

师:对了,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评: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不同声音的对比引入本课。这样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并能为学习本课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作铺垫,更能引起学习本课的兴趣。通过一问一答,最后由教师作了一个小结,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节的学习。相信良好的开端是做一件事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进行活动。

1

师板书课题-------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一:

师:你们可以做一个发声罐吗?

生:能。

师:这样看那个小组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好一个发声罐?

(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议中做了一个发声罐。)

师:请同学们从第一小组开始,演示一下自己做的发声罐,在演示的同时并介绍你是用什么做的,也请同学们注意听听每个小组的发声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哦。

(生从第一小组开始演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第一小组演示后介绍:我们小组的发声罐是把一些铁钉放进这个铁罐里做成的。

第二小组演示后介绍:我们小组的发声罐是把一些豆子放进这个铁罐里做成的。

第三小组演示后介绍:我们小组的发声罐是把一些玻璃球放进这个罐子里做成的。

......(直到第六小组介绍完)

师:你们都能很快做出了一个发声罐 ,是不是每个小组所做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呢?为什么?

生:不一样。

师:对,你们可以说说为什么不一样吗?

生1:每个小组发声罐的大小不同。

生2:我们所用的发声材料不一样,第一小组用的是铁钉和铁罐,第二小组用的是豆子和铁罐,第三小组用的是......

师:好,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个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的原因呢? (过了一会)

生:主要是发声的材料不同。

师:屏幕显示:材料不同---------声音不同

(评: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不同发声材料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后作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口头发表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语言看,既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这个活动的安排,也能为下一个活动作了一个铺垫。)

(二)活动二:

师:同学们,你们都能做出一个发声罐了,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最大好不好?

生:好!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好,然后再制作,开始。

学生们开展了积极制作发声罐的活动:讨论后并用自带的材料制作发声罐。 (五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完成了。)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演示一下,看哪个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最大!你们要一起来做一个公证的评判哦。

生:好!

第一组上台演示作品,接着是第二组,第三组-----直到第六组。

2

师:好了,都表演完了。下面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评议一下哪个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是最大的,哪一组第二,哪一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 学生们小议一会,结果出来了。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发声罐发出声音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3、1、4、6、5。(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发声罐发出声音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3、4、1、6、5。(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发声罐发出声音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3、1、4、6、5。(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直到第六小组代表讲完)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案例与反思

生:冠军的是第二小组,季军的是第三小组,亚军是第四小组,第四名是第一小组,第五名是第六小组,第六名是第五小组。

(很自然的一阵掌声过去)

师:其实老师听起来你们每个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都是很大的,只是相比之下的确是第二小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大一些。你们不要灰心哦!想知道第二小组是怎样做这个发声罐的吗?

生:想!

师:好,下面请取得冠军的第二小组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做发声罐的,介绍完后,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话就可以问问他们。

掌声中第二小组两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小组是这样制作这个发声罐的:我们选用的材料是螺丝钉、铁钉和玻璃珠。把这些东西放进这个铁罐里,盖上盖子,然后用力摇就可以了。(代表一个讲,另一个作即时演示。)

第二小组代表: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第五小组):你们组为什么先用那些材料呢?

第二小组代表:刚才我们把几种材料都试了,得出用这几种材料放进去是声音最大的。

生(第一小组):我想问你,我们组用的材料比你们组的要多,而且你们用的材料我们组都有了,那为什么声音反而小呢?

第二小组代表:生想了想,这个问题我不会答,有谁可以帮帮我呢?

生(第三小组):刚才我们组也把很多的材料放进去,做过实验,而且也得到材料多不一定声音就会大,因为不好用力。

第四小组一同学补充:材料太多,可能会阻碍材料的运动的,振动反而会小,所以声音不一定会大。

生(第6小组):你为什么要用力摇呢?

3

第二小组代表:用力摇会增大振动。

生(第五小组):我们小组放的材料和你们组的差不多,而且没有用盖子盖住,声音应该传播得更好,应该比你们的大呀,但为什么比你们组的声音要小呢? (过了一会儿)

第二小组代表:这个问题谁可以帮帮我呢?

生(第六小组):第五小组的同学没有盖上盖,不能用太大的力摇,因为用力太大,材料会跑出来,是不是?

第五小组的同学都点点头。

生(第六小组):我们组用的材料和你组也是差不多,也很用力摇,为什么声音比你们组的要少?会不会因为我们的瓶子少呢?

第二小组代表:可能是吧。

师:好!你们的问和答都很好,有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声音变大的主要原因呢?

生1:用力摇。

生2:选适当的材料。

师:用力摇和选合适的材料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增加振动。

师:对了,增加振动是可以增大声音的。

板书:增加振动----声音变大

(评:本次活动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发声罐的制作,二是答辩。在玩发声罐的制作中,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制控物体发出的声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有讨论、共同制作、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创新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在第一小组作介绍作品时,看似是一个小组的作品的展示,一个小组的介绍,其实是全班的一个共同展示,共同的介绍,一个共同活动,更是一个有意义的交流。这次交流活动老师的导也不能忽视,讨论的开头,是由于老师的一句巧妙的话引起的‘介绍完后,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话就可以问问他们。’。从而引发了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答辩,一个极富意义的交流活动,并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学生的答辩当中可以看出,其实含有各个小组的实验报告,也找出了各小组比第二小组发声罐要小的原因。)

(三)活动三:

师:刚才你们都想了很多办法,使自己小组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很大,哪我们再来做一个声音变小的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不过对于这个实验我有个要求,就是不准把刚才的发声材料拿出来哦。 生:知道。

师:哪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发声声音最小,大家开始研究。

学生边讨论边制作-----把发声罐的声音减小。(第六小组向师三次提出出去拿水,师问明原因批准了。)

(五分钟后,学生们都完成了作品)

师:大家都把作品完成了,可以表演一下吗?

生:好!

师:下面就从第一小组开始表演,接着是第二组,一直轮下去,大家注意做好评委的工作哦。

(评:让学生做评委,学生感觉身份当然不同了,同时,也能给学生一定的 4

责任,使到看、听也有意思,不失为我们组织课堂纪律的一个方法。) 学生开始表演:

第一小组代表演示。(效果----没有发出声音)

第二小组代表演示。(效果----没有发出声音)

第三小组代表演示。(效果----发出一点点声音)

第四小组代表演示。(效果----有一点点声音)

第五小组代表演示。(效果----没有发出声音)

第六小组代表演示。(效果----发出一点异常的声音)

师:与刚才比大声的实验相比,是不是每个小组都能把声音变小呢? 生:是。

师:哪个小组是最成功的?

生:第一、二和第五小组。

师:是的,第一、二和第五小组的实验是最成功的,没有一点儿声音,但在老师眼中,每个小组都是成功的,因为你们都能把声音减小。

师:你们都能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发声罐声音变小的方法吗?

生:可以。

师:好,在别的小组介绍的时候你们也要注意看,注意听哦,如果有什么问题想问同学的,可以等到都介绍完后再提出。

(评:目的是让全班有一个共同交流,共同评议。师的一句话:‘注意看,注意听哦,如果有什么问题想问同学的,可以等到都介绍完后再提出’。为再一次的辩论提供了发问的材料。)

师:先请第一小组介绍,接着是第二小组,一直到第六小组。

学生们开始轮着介绍自己制作发声罐的方法。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是用布碎包住螺丝钉和铁钉,放进罐子里,再用棉花填满空隙,发声罐就不会发声了。(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是用胶布把所有的发声材料都粘在发声罐的底部这样发声罐就不会发声了。(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是磁铁把螺丝钉、铁钉和发声罐吸在一起,这样发声罐就不会发声了。 (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的方法与第一组是一样的。(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第五小组代表: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第四组的差不多,不过我们不是用棉花和布碎来包发声材料,而是用废纸来包住和塞满罐子。(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第六小组代表:我们的制作很简单,就是把水充满发声罐,盖上盖子就可以了。(讲完后做摇动发声罐的动作)

师:你有没有问题想问哪个小组的?

生(第一小组的):请问第二小组,你们为什么想到用胶布粘的呢?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小组做过实验,用胶布把发声罐里的东西和发声罐粘稳了,就不会产生振动,这样就没有声音产生了。

生(第五小组的):请问第三小组,你们利用磁铁这个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第三小组代表:因为磁铁有磁力,可以吸住铁的螺丝钉和铁钉,并能与铁罐粘在一起。

生再问:哪为什么还有声音呢?

第三小组代表:可能是磁铁磁力不够吧。

5

生(第六小组):请问第四小组,你们的方法与第一组是一样的,第一组没有发出声音,你们组却发出声音呢?

第六小组代表:我们刚检查过,是有一棵小螺丝钉没有包好,跑出来了,所以有声,第一小组包得比我们好。

(学生们发出一阵笑声)

(评:学生这种笑,并不是一种恶意的笑,而是对同学的一种认同、指出与鼓励的笑)

生(第四小组):请问第六小组的同学,用水这个方法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第六小组代表:这个是文锋同学提出来的,我们都觉得比较好,所以采用了这个方法。

生(第一小组):文锋同学,你可以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吗?

文锋同学:是妈妈跟我说的,半桶水会响,一桶水是不会响的,于是我就试着看看。

生(第二小组):你们小组有没有试过用半罐水呢?

第六小组代表:有,半罐水的时候一摇动,听到很明显的水声,但我们装满水,再盒上盖子,就听不到水声。

生(第五小组):哪你们的发声罐为什么还有声音呢?

(过了一会)

第六小组代表:这个问题我不懂,有谁可以帮帮我?

生(第三小组):这是罐子里的螺丝钉响。

生(第四小组):螺丝钉为什么会响呢?

生(第六小组):我们刚才摇的时候也感觉到是螺丝钉碰到发声罐响。

生(第一小组):螺丝钉会动,那罐子里的水会不会动呢?如果会动,那水也会振动,也会使发声罐发出声音呀?

(又过了一会)还是没有同学回答,这时学生们把求助的眼神看着我。 第六小组代表:这个问题我们请老师帮帮忙好不好?

生(全体):好!

又响起一阵掌声!

师:当罐子装满了水后,我们在摇动罐子的时候,水是不会发生振动的,只能是流动,水流动会带动水里的材料运动,材料运动碰到罐子,是会产生振动的,所以有一点点声音。

生:老师,我不明白水的流动和振动有什么区别?

师:好,这个问题因为我带的材料不够,下一节我再和大家研究,又或者你们回去用玻璃瓶装上一些水做做实验好不好?

生无奈:好----

师:谁能说出发声罐发声变小的原因?

生:利用一些材料,减小发声材料的振动。

师:可以简洁一些?

生:减小发声材料的振动。

(评:这一个活动,能充分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验活动开始,一直到答辩、讨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例如:‘这个问题我不懂,有谁可以帮帮我?’。同时也体现了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例如:当他们解决不了的问 6

题时,向老师求助,并用掌声表达。对于学生这样提出‘螺丝钉会动,那罐子里的水会不会动呢?如果会动,那水也会振动,也会使发声罐发出声音呀?’我只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作答。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最后还说:‘这个问题因为我带的材料不够,下一节我再和大家研究,又或者你们回去用玻璃瓶装上一些水做做实验好不好?’。我觉得这学生对我的提问,是自我教学中的一个失败,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

师: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1:我认为第一、第二和第五小组的方法好,因为声音是最小的。

生2:我认为第五小组的方法比较好,因为他们是利用废纸来做的,比较环保。

(一阵笑声)

(评:这是一种认同的和赞美的笑声。)

生3:我认为第二小组的方法最好,因为他们用磁铁,更方便,更环保。 生4: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生3:磁铁用了可以再用,不会浪费呀!

生5:我认为第六小组的方法好,因为我想不出,他们想得出来。

??

师:其实你们的方法都好,如果快捷方便又环保更好。

(这时,下课铃响了!)

??

(评:教师的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又再次掀起学生再一次开展讨论的热情,这问题是及时的,必要的,因为这是对学生作品的一个评价,一个肯定。为今后的实验打下信心的基础。)

反思:

我这次教学活动,当中有较好的地方和不足处。

一、较好的地方有:

(一)、积极创设情境是搞好每一个环节的关键。

要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首要的是兴趣,浓厚的兴趣是研究的基础,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引入时,我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上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用两段不同声音的对比引入本课。这样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噪音和乐音区别,更能引起学生对声音研究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集体评议与答辩,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为积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再如:让学生当评委和活动中进行答辩等活动。

(二)、教师引导恰当,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的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什么,怎样教,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例如:在两次辩论前,教师分别通过两句话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活动。讨论的开头,主要是老师的一句巧妙的话引起的‘介绍完后,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话就问问他们。’从而引 7

发了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答辩,一个极富意义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与答辩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进行答辩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整个答辩过程中都可以见到:答辩是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这样的情境,能给学生大胆问,大胆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提供了触发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条件。因为答辩中,你一言我一语的,问与答双方展开了有根有据的辩论,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提出与回答问题。学生答辩,既是学生独立思考,是个体与集体的交流,也是个体与个体的交流,答辩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并达到共同提高,同时答辩中带有研究,例如:我们组的发声罐用的材料的你们的一样,罐子的大小也差不多,为什么发出的声音比你们的小呢?生1答:“可能是你没有我摇得没有我们组大力的原因。”答辩中还能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收获,让学生更大胆的问,会想办法去问,会想办法去答。

(四)、给学生多一点空间,会有意外收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多一点空间,会有意外收获。我们追求的是质和量,但我认为,我们的科学课,质更重要。因为科学课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创新和钻研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我放了大量的时间讨论、实验,给了学生相互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从学生的答辩中可以看出,给学生多一点空间,是成功的。案例在第六小组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中,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如:“第六小组为什么用水?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呢?同时水装满了为什么声音会变小呢?水装在罐里难度不会振动吗?也会产生声音呀?”我只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最后还说:‘这个问题因为我带的材料不够,下一节我再和大家研究。又或者你们回去用玻璃瓶装上一些水做做实验好不好?’。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了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证实给学生多一点空间,会有意外收获。

(五)、培养学生做实验的严紧性是必要的。

培养学生做实验的严紧性是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在每一次实验先讨论,再进行实验。实验前的讨论中,其实质也包含了一系列的猜测,我们在做任何一个科学实验前,必须有一个猜测,至于猜测的正确与否,那就通过实验再证实。同时,学生在讨论直至实验,其实也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实验的严紧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科学素养。

(六)、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带材料,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找材料,是教学中不可缺小的一个环节,因为作为一个教师,总不可能为学生准备那么多的材料。所以必须根据际情况,让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带材料。本节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带一个罐子,一些铁钉、螺丝钉和玻璃球等等,因为,在要求学生自带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所需材料并非都有现成的,必须要自己寻找。于是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是少不了的。

二、不足之处:

(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当学生提出:‘螺丝钉会动,那罐子里的水会不会动呢?如果会动,那水也会振动,也会使发声罐发出声音呀?’从学生期待的求助的眼光到一个无奈的眼神,到不得不说一个‘好’字,虽说这个问题有点超前,但却使我惭愧。同时,也告诉了我:未能充分备好课。这件事,体现了我对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学生想听我解释时,因没有作好准备,不能以实验去验证我的解释。 8

我只能说:‘这个问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所以,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也值得说出来。

(二)、质有了,但量不够。

质有了,但量不够,讲实了就是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还有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未能实现。

三、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答辩,内容很充实,能力目标达到并超越了,更能体现科学课的精神。但事实上没有完成“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这节课算是一节好课吗?作为教者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随减少教学的内容呢?如果可以,长此下去,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怎么办呢?

20xx年4月25日

9

更多相关推荐: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执教范杰英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怎么上一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1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新课程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

陆卫,听夏敏的声音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金港中心小学陆卫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怎么上一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听了夏校长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1对教材进行了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反思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发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生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过程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的科学探究过程2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执教范杰英本课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学生将在本课探索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产生的音高不同振动的频率也不同一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去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我一直想着这个个问题是按照孩子们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

《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教学反思房县实验小学王国林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案与反思

小学科学学科四年级上册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执教船营区第5小学校王悦点评船营教师进修学校张诗雨第一部分说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内容在前三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火车站小学鲍泉泉由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理解较费力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结合小组讨论法与作品制作法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情...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