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另一半中国史》读后

时间:2024.4.30

D:\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50681405.doc

读《另一半中国史》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莎士比亚说:“唯一的黑暗是无知。”

从小学时候起,我就比较喜欢历史,想起来应该感谢那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作为北京市少年宫“批林批孔”故事小组的成员,每周都听、学老师们讲的儒家法家斗法的故事,过一段时间就组织去工厂农村给“叔叔”、“伯伯”们讲故事。于是历史课从来都不是我的负担,学习历史是我祛魅的过程。

后来,只要有新出的历史书,我都一律先睹为快,除了市面上的、书架上的中国历史书,像《剑桥中国史》、黄仁宇、徐中约的史书也都读,另类的《半壁史书》、《左手翻史》、《明朝那些事》也看过。当我在书店看到《另一半中国史》时,第一反映也只是:“哦噢,又出了本史书”,看看封底第一眼看到了张若璞的推介:“《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个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降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那得看看。翻到目录——作者的写作角度果然独特;信手翻一页——内容是那么熟悉,但文笔和视角非常清新。果断抱回家。

读此书的第一感受,套用一句时髦的语句模式,就是——累,并享受着。此书不似休闲的小说可以一目十行,任何一个小的段落都不敢错过,经常是看后面还得翻前面,书中信息量很大,只觉得读过还只是囫囵吞枣,仿佛历史博物馆一日游,但却是像一条丝线把脑中一颗颗散落的记忆珍珠串了起来。

第二感受是——长,并贯连着。中国有着浩瀚的历史,历史上的多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这部书,从另一种视角,完美展现了除汉族历史以外,人们关注较少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第一个胡人的故事——匈奴;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乌桓与鲜卑;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柔然;真的是匈奴人吗——白匈奴;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的——突厥;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回鹘;风云一时的大辽国——契丹,从白山黑水走来——靺鞨;西部牧羊人——羌;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吐蕃;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氐: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月氏;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蒙古;名副其实的流浪汉——乌孙;卧薪尝胆的典范——越人;大理国的另类传奇——西南夷;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濮人;直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楼兰,讲述着华夏大地周边的一些神秘民族与我们历史朝代同生存、共兴替的那些岁月。每一个都是美丽的传说,每一处都有令人神往的风光。或沉或浮,或盛或衰,或忧或乐,或悲或叹。或歌舞升平,或哀鸿遍野,或风光迷离,或风花雪月,引人入胜,令人陶醉,高山般的壮阔,大海般的深邃。那是昨天的长影,而它美丽的歌谣和故事依然盈荡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长河里,像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依然显现出耀眼的光芒。

第三感受是——说,并另类着。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中国历史的编著向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周边民族和边关政权在正史中只是补充,甚至被简明的历史著作忽略不计。本书恰恰以少数民族政权和边关文明为研究对象,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拓展。在一般历史教科书和学术著作中不涉及的内容,她都作了认真细致的探讨。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浓缩在《另一半中国史》中,往大了说是补缺了中国历史的缺憾,往小了说是让中国历史更尽善尽美。书中资料来自中国权威正史著作和历史文献,材料翔实,可靠,经得住历史的评说。作者倡导大历史,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要想将中国的历史讲清楚不容易,要想把中国的历史讲的让读者明白更不容易。作者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一种循序渐进的逻辑来把这些引人入胜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历史以另类立体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显然,作者的这种努力达到了预设的效果,用时代的宏大背景烘托了独立民族故事,层次分明而又环环相扣。

第四感受是——史,并演绎着。开凿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隧道,尝试一件很枯燥的事。但作者能在故纸堆里披沙拣金,钩沉发微,并巧妙搬移有趣的故事、传说、轶闻、掌故等,虽洋洋数十万言,但读来并不觉得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带领读者突围尘封的历史大门,众多的历史碎片喷薄而出,串联出泱泱中华的民族融合画卷。书中对一些历史争议性条约,如澶渊之盟等,有自己独到的简介。这些历史之外多说的话,有了些演绎的成分,但正是这些模糊的演绎使 2

得读者无论是否喜欢历史,但只要握卷在手,细细品读其中一两个章节,很快就会爱不释手。这既是一本历史书,又是一本故事书!单看目录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第五感受是——叙,并议论着。读该书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何为,然而慢慢读下来,作者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少数名族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并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犹如一把梳子,把历史盘根错节之处梳理一番;又犹如一把梯子,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历史,不可不读。

第六感受是——论,并思考着。书从民族团结的视角来考察历史,酌以高深的研究及思考,写尽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析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能分割的真正原因。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由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此书的巨大人文和政治价值在于一个鲜明的观点:尊重少数民族,重视少数民族;团结与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题,分裂和战争是中国历史的局部。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结构和阅读功力,比如,匈奴和蒙古那两章,从中国写到国外,将中国史与外国史联系到一起,显出作者阅读之深之广。第一次见到有书将印欧人的下落写得这样明白:南路纵队,西路纵队(现欧洲人)东路纵队(印度雅利安人),吐火罗分支——楼兰、月氏。虽然那些史料本人也都读过,但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准确地把那些人和事排列成序,底下花费的功夫非一月不能已,实在令我佩服(我是找出了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对照着看《另一半中国史》。现场感!)。

赞誉之外的吹毛求疵也是少不得的。整书宏观上看,有点虎头蛇尾之嫌,书的后半部分对南方民族只梳理了框架和故事研究得有点浅与散。不过,术业有专攻,些微瑕疵亦非所有读者都在意。总体来说,不愧为一本少有的好书,该书能极大的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强烈建议喜爱历史知识的朋友都能看看这本书。

我认为本书应该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普及性读物。教育系统、民委系统、文 3

化系统、团组织都应该重视它,民族地区、民族学校,乃至每一个大、中学生都应该读它,尤其是我们这些做民族工作的同志更应该读。这是一本让我们抛弃狭隘民族观的书,读完此书,至少明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是各民族文化融会和碰撞的形成史;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包容性,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大地上多少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华民族吸收了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今天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同一块土地上,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也许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甚至在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厮杀,庆幸的是千年以后的我们是兄弟、姐妹、朋友。我们有同一个祖国——中国,属于同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4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

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 学号:139800xx

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而这也是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

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抱有第二种心态的人似乎不太正确认识到当时中国和外界的差距性以及中国根深蒂固的落后和封闭理念,过于冲动的看待历史也算是有些接近意淫状态,所以也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近代史。第三种‘情妇’心态够为折中,能够冷静的审视历史,也能理智的分析过去,从而通过总体的分析得出总结:殖民史也是一段好历史!其实作者把其称为‘情妇’心态也是有原因,现在的人都知道‘情妇’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显然这样的心态在作者认为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确实有够让人难以接受,难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要感谢别人帮助你锻炼脸部肌肉吗?所以带有‘情妇’心态的国人其实也只考是虑殖民者鞭策着我们要强大起来,却忽视了这群殖民者阴暗的一面:掠夺和奴役!因而面对着这段历史,我觉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并且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也要应该联系国外的环境多方面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上面三种心态似乎都是带着一种不变的心态看待这段相对较为漫长的历史,实际一段历经110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国家和外界势力以及其和我们的关系有着很多的

变动,所以其好或其坏能比喻为一个振动函数吧,即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到底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涉及的外来者和我们国家的表现?这样看待近代史难道不更合理吗?我觉得看待近代史的心态中只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件,然后把其放大再毫无根据的把它代表为近代史,是现在我们国人看待近代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抛弃这种局限思维才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近代史的进程。

而恰好《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各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挖掘各个历史事件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因果性,且外对于每个大型的事件,也努力的在细致上丰富还原当时的事实,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当时的执政情况和外面列强的真实想法,因而有助于我们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把作者提供的一些细致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较为缜密的分析摘抄下来,以下内容便是对书中提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致内容以及作者所持有的观点的分析:

(一)、在两个世界的碰撞中,当分析为什么在军备等级相差不多的前提,但一个途径漫长路途的疲劳之师最后居然以较少的数量练克一个大国的数支大军的时候,作者其中便有从一个国家的统治的力度的细致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统治机器在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现由‘有规则’到‘潜规则’,最后到‘无规则’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已经有了200多年寿命的清皇朝根据历史的一般规律性也确实应该踏上了‘无规则’这样一个混乱状态,所以这样的军队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从其中,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分析近代史的过程中没有抛弃清皇朝的本质,它不过依然属于封建体制的产物,所以它的命运和之前中国古代其他封建国家的命运不会有太多差异,从而类比得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无规则’充斥着,从而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一支伏笔。

(二)、在帝国古老命题新解中,鉴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在接近胜利后的瞬间消逝,作者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失败起义进行比较,认为农民其实不是没有力量,而是这种力量需要整合,倘若没有人整合,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一件事,并且得出整合农民的力量需要士大夫的参与,但太平天国的早期起义中没有注意到其对士大夫一直信仰的孔子的不敬,所以太平天国后期发现士大夫基本不参与洪秀全的起义运动,因而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缺失了统一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远去。

(三)、对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首先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家需要富强起来,而且当时领邦的日本似乎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所以清朝的部分官员开始萌发出一种斗志:既然别人能学好,我们也可以,然后等我们学好了,就不用再受人欺凌,这是一种好的心态;并且还有一个优势条件是当时我们国人并不排斥洋务运动,毕竟历史上有过其他国家对其的强烈反弹,所以少了国人的排斥这一关后,中国实行洋务运动似乎会成功啊,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列强也十分赞赏中国的洋务运动,在这种无内外加压的情况下,貌似没有什么阻力阻扰这个运动,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当时洋务派只是革新在制度的表面,且外普遍缺乏精英的参与,尤其是军队都仅仅只是练兵不练军官,这样的军队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吗?就像上面所说的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整合的话,那也成不了事的,所以,没有好的军官怎么可能打得出好的仗呢?因而洋务运动中

中坚人才貌似长期匮乏;且外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西方列强认为会达到的效果,不是说学日本的吗?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先是由官办企业为主导,然后发展到官商督办,最后过渡到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商办企业的手中,但是中国却只完成前面两步后就不再走下去了,这样的运动彻底吗?不彻底的运动、不彻底的学习会有效果吗?最后的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没有!也是因为此我们中国开始踏上了前面那种‘怨妇’心态中认为的我们一直被外界欺负的荆刺路。

(四)、谈及到近代史上的变法,不得不提当属近代史上第一次变法;百日维新,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无疑这场运动失败了,只有那一百天而已,而究其原因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逐渐浮现的民族劣根性:我们学习总是想走捷径,其实当时的洋务运动也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因为为了富强,然后又看到友邦的成功,我们自己就只想直接搬别人的那套过来用,为什么不自己想呢?这样能贴合自己的实际,或许会进展更快呢?所以我们国人想走捷径的急功求成的心态让我们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其外还有就是维新派之间具有地域分化和思想派系的分化,更为严重的是维新派排斥当时势力大的洋务派和慈禧太后,当我读到文中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大boss撑着他们,竟敢有如此大的勇气,可也太让我吃惊了,皇帝,一个基本没什么实权的皇帝,这样的改革能有多大进展呢?而最后刺杀太后的这一馊主意不过是加速了维新运动的结束罢了。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越发急于求成,而结果也是越发早早了结!并且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由洋务运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失望到百日维新的中国政治体系出现严重倒退,中国能够强大起来的条件和机会貌似也越来越少了。

(五)、关于清末新政,现在有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假若当时让清朝新政一直搞下去的话,中国将会成功地在列强瓜葛的氛围中重新成长起来,或许中国就不用在经历此后的军阀混乱、国名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这样烽火纷飞的乱世了,但实际上真的会那么乐观吗?还有历史的一个性质必须坚持就是:历史不容假设,所以这样的假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如果清朝一直执行新政的话,是可以肯定中国政治体系会由封建体系过渡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但过渡到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中国就一定能逃脱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吗?这样的体系就真的适合中国吗?这似乎都是一个不能确定的事实吧?所以我认为对于清末新政的立与破的问题,不必要纠结过多。而作者在阐述新政的问题时,似乎十分支持新政,并且带有点偏向于憎恨革命党派的革命,其实对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有些许不是很赞成,首先谈及到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立宪,其实当时很多人认为预备立宪中的民主是一种假民主,作者变为此解析民主实质应该是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循序渐进,但是谈及清末新政中的废除科举制的时候,这不是矛盾了吗?你不是说新政中的预备立宪体现了循序渐进吗?但是科举废除貌似不是很激进吗?毕竟这可是历经数个朝代,但任然遗留的产物啊,怎么能一夜之间让它灰飞烟灭呢?所以对待新政的决策不应该把它看得太好,那个时候的清朝政府和士大夫怎么可能会想到那么缜密的决策呢?所以不能过于乐观看待清末新政。

(六)、过去的历史书评价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书中解释实质并非如此,确实也是,怎么可以仅仅通过它‘不碰列强、不反帝、不反封建、不敢发动群众’就判定资产阶级是软弱的呢?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根据我们中国当时的国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从而减少社会动荡,让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地度过共和制。不过似乎历史潮流告诉了我们: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带给中华民国的共和制让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复杂和

更混乱了,因为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适合共和制。所以此后中国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乱,也是这场革命,之后带来了中国南北对抗、军阀纷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看完整本书后,在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其实还是发现尽管中国的格局越来越乱,但也能推断出此时此刻的中国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是一个弱小的受人欺凌的角色,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懂事的青年了,也有了能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能力,让他们慢慢失去对中国的野心。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摆脱不了弱国的命运,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让我明白在这个丛林时代,只有强大了,才有话语权,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执着于“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念,担负着为国做担当的觉醒。除此之外,也让我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我没有什么实力,最终的我也会踏上当年中国踏上的道路——受人欺凌,所以在这个社会必须自强,开展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自己才会像强国有着话语权般有着选择权。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 产 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 产 党的努...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利用了将近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本身对历史感兴趣而这本书作为作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阐述也将十九世纪的国家的地位局势面临的各种动荡危难屈辱及为之的各种探索努力等进行了分析使我对近代...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是一段不得不提的过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出发客观详尽的展示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历史全书脉络清晰理性辩...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160020xx中国的奋斗读书报告同其他学者写就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不同徐中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因作者为海外华人所以书中对于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的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11121607机自学院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读书报告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常言道知人论事要想论其事必先谈其人蒋廷黻是中国历史学地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早年治学中年以后从政这就决定了他的著作不仅来自书本理论的升华更是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自从岳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推荐了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之后我便从校图将其借阅出来...

近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姓名吴优学号1120xx0802班级03411001摘要本书共分为二十章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开始着笔深刻剖析封...

在路上--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回想一下第一次看血色浪漫还是初三的时候那时在中考前两个月突然从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结果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硬是用两个星期将整部书好好的看了一遍这次借着写读书笔记的机会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经典血...

中近纲读书报告

13121616肖箫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我是一个理科生当初选择理科就是因为对于历史政治不太感兴趣但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学历史对于一个人思想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一个大学生如果说除了专业外还有什么是必须掌...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有感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深度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历史课本上只告诉我们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并宣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