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感

时间:2024.4.25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感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题记 历史的道路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人便活跃在这个世界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从此以后我们中华民族开始走向繁荣昌盛:汉之后,经历了三国、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

唐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了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部的满族人迅速崛起,于1644年建立清朝,定都北京。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统一了台湾,遏止了沙俄的入侵。他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在其统治下,中国疆土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迅速衰败。19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xx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历史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就像李大钊所说的一样:“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 雄健的国民

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崎岖险阻,但在艰难的国运中,总有雄健的国民站起来,推动我们民族的发展。

从19世纪初起,英,美等国大量走私鸦片运入我国,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无数金银流出国外,害得我国国弱民穷。林则徐赴广州查办,带领人们发起反抗,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

鸦片2万多箱,共重1100余吨。林则徐命人在虎门将其尽数销毁,给了外国鸦片商沉重的打击。

中国艰难的国运中,却孕育出许多雄健的国民。他们勇敢,坚强,爱国爱民。虽然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但他们执意寻求光明。他们坚信只要努力,敢于挑战自我,光明就会来迎接自己。只有在这段旅途中挑战的人,才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壮美的趣味。是他们那善良、勇敢的心指点他们光明在哪个方向。也许到死他还没有寻找到光明,但他会将自己的使命传于下一代。星星火炬,点燃了千万颗雄健国民的心,他们在艰难中建造国家。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在这艰难的国运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终攻克时难。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在灾难中的作用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支撑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繁荣、富强和振兴的伟大力量。

随后玉树的地震,使全国人民再一次团结起来。民族意识的存在,就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存在。

蜡烛只有站直了不会流泪,民族只有不低头才能站起,依靠的是这不灭的精神,依靠的是这种民族的勇气!是的。“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怕脚不舒服,怎么能走路?我们不要专注怎样对付困难,而是要专注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梦想!困难,总会有,挫折,总会有。可我们也有不低头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我们同在!

“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这是勇者的思想,在黑夜里看到星星,在荒芜中体验宁静,在困苦中享受挑战!再坚强而有充满希望的人眼里,没有困难,只有挑战。他们就算被人踩在脚下,也能顺着鞋带爬起来,为人民,为国家,为了那些期待他们的人,盼望和平的人!越是困苦,这种精神发出的光也就越强!正所谓天越黑,光越亮!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其成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知难而进,真勇者也!因为我们不能“降”,那么就只能“拼”了!好比逆水行舟,以静制动,那咆哮而过的惊涛骇浪,将证明我们一直在向前进!敢于接受挑战的人,他的生命会日益茁壮!因为我们有着不灭的精神!

后记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第二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


前几天学了一篇李大钊先生写的文章,名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完后我感悟至深,文章从侧面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危机和共 产 党看到的一丝希望,告诉我们要以雄健的精神去对待困难与危机,最终克服它们。

蜡烛只有站直了不会流泪,民族只有不低头才能站起,依靠的是这不灭的精神,依靠的是这种民族的勇气!是的。“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怕脚不舒服,怎么能走路?我们不要专注怎样对付困难,而是要专注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梦想!困难,总会有,挫折,总会有。可我们也有不低头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我们同在!

“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这是勇者的思想,在黑夜里看到星星,在荒芜中体验宁静,在困苦中享受挑战!再坚强而有充满希望的人眼里,没有困难,只有挑战。他们就算被人踩在脚下,也能顺着鞋带爬起来,为人民,为国家,为了那些期待他们的人,盼望和平的人!越是困苦,这种精神发出的光也就越强!正所谓天越黑,光越亮!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其成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知难而进,真勇者也!因为我们不能“降”,那么就只能“拼”了!好比逆水行舟,以静制动,那咆哮而过的惊涛骇

浪,将证明我们一直在向前进!敢于接受挑战的人,他的生命会日益茁壮!因为我们有着不灭的精神!

更多相关推荐:
美国中国读后感

了解让我们更好的相处读美国与中国有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该书作者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官后来著书立说了美学者曾在中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驻中的外问题的泰斗据说现在美与中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对中美两的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近拜读费教授名著美有了进一步的了...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

美国人的历史的读后感

底层的力量读美国人的历史有感政府当局每每看来它似乎已经取得成功它认为人民已经被诱惑或被征服之时民众却每每又骚动起来反抗了这是写在美国人的历史一书封底的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津恩HowardZ...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篇一论中国gt读后感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美国篇一个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经济大国雄居世界傲视众强睥睨八方的超级大国一个竟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看似两个完全不对等的事实又是怎样交融一体的看完大国崛起之美国之后一...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

美国政治基础加里沃塞曼读后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尽可能清楚的讲述读美国政治基础后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一对政治的认识不得不承认开篇很吸引人看到美国政治基础这个名字觉得是磕碎牙才能啃完的硬面包但是第一堂政治课却让我很吃惊不...

《美国宪法》读后感

美国宪法读后感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自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至今才走过200多年的历程美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成文宪法和联邦制度的年龄在世界上均首屈一指由此还可以说美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10社工9号帅哥峰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场保家卫国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战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留在世界历史的辉煌一笔这场战争为中国打出了60年的和平...

读后感 美国衰退不利中国崛起

看完这名英国人写的文章我有三点感慨要发第一他对中国不甚了解比如他说是美国的衰退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殊不知这是我们主动调整的结果是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要第二英国人永远是美国人的亲密小伙伴但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美国十讲读后感 文档

一本书一个国家在许许多多的人看来美国这个国家总是充满着神秘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最著名的大学汇聚着世界各地的精英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眼里的美国但是真正了解美国的并不是很多从刚开始的建国来讲中...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景晓娜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