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0301005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介

时间:2024.3.31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介

(1844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神圣家族》一书全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主要是批判以《文学总汇报)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神圣家族》这个名称,本来是指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雅的一幅画的题目。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有圣伊利莎白,圣约翰、圣亚那以及一些天使和神甫。取《神圣家族》做书名,就是借此讽刺青年黑格尔派一伙,形象地揭露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的丑态。这部书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著作,写于1844年9-11月,1845年2月问世。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一、二节,第六、七章各一节是恩格斯写的,其余为马克思所写。

历史背景

19世纪3、40年代,黑格尔学派开始解体,分裂为以辛利克斯为代表的老年黑格尔派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有鲍威尔兄弟、施特劳斯、施蒂纳、卢格等人,费尔巴哈最早也属于这一派。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青年黑格尔派不大重视黑格尔体系,比较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力图从中做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来,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政教分离,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他们最初对现实问题采取超然态度,主要从事反宗教斗争。但在反宗教的某些具体问题卜,鲍威尔同施特劳斯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施特劳斯于1835年发表的《耶稣传》一书认为基督教是精神“实体”的产物,福音神话故事是由传教团体无意识地杂凑而成,耶稣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活动家。布鲁诺·鲍威尔著书极力反对施特劳斯观点,认为福音故事是当时抱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物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福音》故事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完全是无稽之谈,耶稣不仅不是神,历史上也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两人之间的争论后来发展成为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还是“自我意识”的争论。这场争论之后,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纲领。由于他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和“实体”绝对对立起来,因而简单地回到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使精神活动变成了完全脱离具体现实发展的抽象思维活动。

19世纪40年代,在普鲁士政府的高压政策下,青年黑格尔内部进一步分裂。许多成员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时期也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由进步走向保守、甚至反动。1842年,柏林一些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组成一个“自由人”团体,宣称他们这些“自由人”是宇宙精神和普遍自我意识的体现。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同这些“自由人”进行了斗争,称这些人寄给《莱茵报》的文章“是一大堆毫无意义却自命能扭转乾坤的废料;所有这些文章都写得极其草率,只是点级上一点无神论和共产主义(其实这

1些先生对共产主义从未研究过),”因而把这些文章都作为废纸扔到纸篓里去了,

同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对“自由人”的行为作过坦率的批评。

1843年初,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卢格筹建《德法年鉴》刊物,但在办刊过程中,同卢格发生了严重的原则性分歧,最后也同卢格分道扬镳。此时,鲍威尔等人又创办了《文学总汇报》德文月刊。他们在这个月刊上鼓吹一种超越一切现实、超越党派和政治的批判,认为只有个别杰出人物,即“精神”的1马克思:《致阿?卢格》(1842年n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5页。

“纯粹的批判”的体现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是“批判的批判”,他们自己则是“批判的批判”的化身。他们鄙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把“群众”看成是“精神”的不共戴天的敌人,污蔑无产阶级没有批判的头脑。

面对鲍威尔一伙宣扬的这套谬论,马克思一开始就已经意识到它对于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危害性,曾多次表示要对其进行批判。特别是1844年3月底马克思收到友人寄来的《文学总汇报》第8期后,最后下定决心着手批判鲍威尔等人,恰在此时,恩格斯从英国到德国归途中,在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两人彼此了解到他们在一切理论领域里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后,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共同事业。而合作的第一部污,就是批判鲍威尔的这部书,恩格斯在巴黎停留期间,写完了他所分工的部分,其余大部分则是马克思写的。

对于这部书的写作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序言》中明确指出:

“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并且同福音传播者一道教海说;‘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能。’显而易见,这种超脱肉体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鲍威尔的批判中为我们所驳斥的东西,正是以漫画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我们认为这种思辨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则的最完备的表现,这种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变‘批判’本身为某种超经验的力量的办法使自己得以确立。我们的叙述主要是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文学总汇报’(我们手边有该杂志的前八期),因为在该报中鲍威尔的批判以及整个德国思辨的全部谰言达到了顶点。批判的批判(即‘文学报’的批判)愈是用哲学把现实歪曲得令人捧腹,那就对我们愈有教益。法赫尔和施里加二人便是例子。对‘文学报’所暴露的材料加以考察,就能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这也就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第7页)

中心思想

《神圣家族》一书批驳了鲍成尔一伙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清算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并把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初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唯物主义理论同社会主义学说的必然联系。

恩格斯在回顾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时说:“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任务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但是,这个任务费尔巴哈是完成不了的。”2“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

3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全仔由一个序言和九章内容构成。

《序言》主要概括阐述了《神圣家族》一书写作的要旨和目的。第一章是对《文学总汇报》文体的批判。通过对赖哈特的批判,揭露《文学总汇报》的恶劣文风。 2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印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l88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

第二章揭露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法赫尔利用语言问题歪曲英国历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儿子生父亲”的唯心主义思辨方法。

第三章文字很短,主要通过对莱格尼茨所写的《瑙威尔克先生和哲学系》一文的批判。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故弄玄虚、小题大作、惯于搞繁琐哲学的手法。

第四章着重批判埃德加尔·鲍威尔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现实问题,以及对蒲鲁东和蒲鲁东著作的歪曲。并运用解证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无产者和资产者进行了解剖,初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对蒲鲁东思想的分析中,接近提出了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

第五章主要是批判旅里加对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的思辨歪曲,通过对“思辨结构秘密”的解剖,揭露思辨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

第六章是全书的重点,着重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最主要成员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揭露他的把“精神”与“物质”绝对对立起来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的重要论断以及思想对利益的依赖关系的思想。

第七章是第六章的继续,是对“精神”与“物质”绝对对立的观点的展开批判和补充。这一章着重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阐述物质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

第八章是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思辨结构的分析批判,是第五章的继续,但侧重点是对小说及其创作思想的批判。这一章还进一步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秘密。

第九章是全书的结束语,预见《文学总汇报》的灭亡,宣布了批判的末日的审判。

基本内容

(一)批判鲍威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1.揭露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是片面发展了的黑格尔哲学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恩格斯在第四章中鲜明地指出,鲍威尔的这种哲学思想“是用现存的黑格尔哲学和现存的社会意向来制定公式。??它是年老色衰、孀居无靠的黑格尔哲学。这个哲学搽胭抹粉,把她那干瘪得令人厌恶的抽象的身体打扮起来,在德国的各个角落如饥似渴地物色求婚者。(第22页)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鲍威尔等人所宣扬的只不过是装扮起来的、片面发展了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则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发展了黑格尔哲学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争论中“前者以斯宾诺莎主义为出发点。后者则以费希特主义为出发点。他们两人都就上述两个因素之中的每一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由于另一个因素的渗入而被歪曲这一点批判了黑格尔,可是他们使每一个因素都获得了片面的、因而是彻底的发展。因此,他们两人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他们两人都继续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而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第177页)

2.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庸俗化、漫画化、简单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把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

(1)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就是说,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只是人化了的绝对精神,它是神的意识而不是人的意识。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2)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哲学家只不过是在创造历史的绝对精神在运动完成之后来回顾以往的意识,事后出来为绝对精神的运动树碑立传。哲学家只是在自己的体系和观念中、在想象中把绝对精神扮演成历史的创造者,而真正的已经发生的历史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宣布批判是绝对精神,而他自己是批判。”(第109页)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在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第109页),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所以马克思做出结论说,黑格尔哲学尽管有思辨的原罪,但在许多方面还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那么鲍威尔及其同伙却相反,“只是提供了一幅毫无内容的漫画,这幅漫画只是满足于从某种精神产物中或从现实的关系和运动中撷取一种规定性,把这种规定性变为想象的规定性、变为范畴,并把这个范畴充作产物,关系或运动的观点。”(第246页〕

此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还损害了黑格尔哲学内容的丰富性,把黑格尔哲学十分完备的哲学范畴简单归结为精神与群众的对立,认为历史发展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同时,把群众与粗糙的物质等同起来,把精神提升为绝对者。这样,历史“一方面是群众,他们是消极的、精神全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鲁诺先生及其伙伴,他们是积极的因素,一切历史行动都是由这种因素产生的。改造社会的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第109页)

3.分析了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既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片面的发展,因而有同一般思辨哲学共同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一般思辨哲学的共同根源。他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做独立存在的本质,并且把它视为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他们的逻辑是: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一股观念,进步想象“果实”这个抽象观念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本质,并且宣布“果实”是梨,苹果等等的“实体”。那么,这个共同的、一般的“果实”,又为何忽而又表现为梨,忽而表现为苹果呢?思辨哲学家回答道:这是因为“一般果实”并不是僵死的、无差别的、静止的本质。而是活生生的、自相区别的、能动的本质。通常千差万别的果实是“统一的果实”的生命的不同表现,是“一般果实”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差别、自我规定。思辨哲学家就是这样把概念变成了创造性的力量,当成第一性的、决定事物产生

和发展的东西。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也是这样,“绝对的唯心主义者要想成为绝对的唯心主义者,就必须经常地完成一种诡辩的过程,就是说,他先把他身外的世界变成幻觉,变成自己头脑的单纯的突发之念,然后再宣布这种幻影是真正的幻影——是纯粹的幻想,而最后便宣告它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甚至不再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第178~179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本书中.在清算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同时,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二)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几个重要原理。

1.阐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发展的原理

马克思针对鲍威尔等人企图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的错误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把社会物质的生产方式作为理解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的观点。他说,“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第191页)鲍威尔企图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实际上就是“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第191页)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第52页)列宁在评述马克思这段话时认为,这段话极富有代表性,表明马克思是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的。

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证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进行的。他说:“人井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第58页)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不是人们的观念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还阐述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指出:“只有政治上的迷信才会以为国家应当巩固市民生活,而事实上却相反,正是市民生活巩固国家。”〔第154页)

2.阐发“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鲍威尔等人把自己标榜为超群之才,宣扬历史是由他们这伙“批判”精神创造的,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胡说人民群众“精神空虚”、“毫无生气”,是“历史发展的障碍”,“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焕起了群众的热情”,他们把群众看做精神的对头和敌人,认为历史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驳了鲍威尔的这些谬论。恩格斯针对埃德加·鲍威尔所说的“工人什么东西也没有制造”的谬论,反驳说:“要是撇开单个工人不能生产任何完整的东西这一事实(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谈的话,这种论点简直就是疯话。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第22页)这里恩格斯明确地肯定了劳动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也通过对英、法两国工人运动的考察,深刻地作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第104页)的著名论断。无产阶级群众反对资本主义奴役所

进行的斗争,就是近代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鲍威尔一伙人的纯粹“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第152页)马克思、恩格斯还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斗争中,都是同他们的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分析了历史上的革命运动正是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引起了群众的关怀,才能取得成功的。有些革命运动不成功,是因为这些革命原则并不代表群众的实际利益。马克思这里说明了人们的思想、动机同物质利益联系的必然性,也说明了这种联系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

3.论证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时,特别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担当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论证了贫穷和富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自始至终地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统一体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贫富之间的这一全部对立正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运动,整体存在的前提正是包含在这两个方面的本性中”。(第43页)“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第43页)马克思分析说,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它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相反,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从异化观点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二者异化情况不同。资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和被巩固的,把这种异化看做自己强大的证明。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因而必然产生对这种状况的愤慨,进而要求全面否定这种状况。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说“由此可见,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第44页)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因此,“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第45页)

马克思正是从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的唯物辩证的分析中,得出了无产阶级肩负着消灭私有制的伟大的历史使命。但这里需要指出,马克思分析无产阶级的地位作用主要是从私有制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及同“人类本性”的矛盾,而不是如后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反映,因而带有一定的人道主义观点的影响,这种论证还不完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4.揭示唯物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在本书中针对鲍威尔敌视唯物主义,歪曲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否定社会主义学说同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还全面研究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同时,对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的哲学思想也作了较深刻的分析。

在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之后,马克思指出,“笛卡儿的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产,而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则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第166页)马克思分析说,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

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第l66~167页)马克思举出了许多社会主义者都是从唯物主义理论出发的事实,如傅立叶、巴贝夫、欧文,等等,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没有最终创立自己新的世界观。这一任务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随后的著作中完成的。

意义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又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虽然它和1845年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相比,仍然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和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它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相比,还是前进了一大步。在对唯心主义哲学实质的揭露和唯物史观原理的阐述上更接近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许多原理也是第一次提出来,如前面阐述的关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的概念、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用对立统一说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等等,有些思想接近或者包含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如在物质生产中隐藏着“人对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接近于‘生产关系”的概念,“市民社会巩固国家”接近于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的思想。还有许多思想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正也为《神圣家族》这部书的这种特点,恩格斯在1886年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时,也曾经把这部书看做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开端(见第二部分:中心思想)。列宁对这本书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马克思在这本书中“尖锐而明确地强调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观的基本原则。”4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因此,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创立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①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 》 ( 1895 年 4 月25日和 9 月 7 日之间),《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20页。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和恩格斯名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邓小平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辩证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句名段类编简评

浓缩巨著显精萃寻摘章句有捷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句名段类编简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汇集马克思恩格斯现存经典著作和光辉文献的理论巨著包含了他们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和支持这个体系的一系列丰富众多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观点长...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关于青年的论述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20xx年8月第1版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马克思致保尔拉法格1866...

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纵观马克...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但是他所著作的那些主义学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繁杂乏味又甚是遥远可在这本列宁的卡尔马克思里他用简括凝练的语言还原了马克思曲折平实的生平并且...

《马克思传》读后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马克思传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马克思传最新插...

马克思读后感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

马克思读后感

重读马克思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划时代的一次巨变让中国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达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主义的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

马克思读后感

读共 产 党宣言有感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重温了这部我最喜爱的著作共 产 党宣言虽然篇幅不长可是却内容详尽意义深远我读完共 产 党宣言心中不由得感慨而激动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

马克思读后感 三千字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有感以前一直都觉得什么哲学什么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就仅仅限于一些书面上的说法对于我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那些根本就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本学期开始上马克思原理的课...

马克思恩格斯名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