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时间:2024.4.1

一部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李尔王》

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唱的歌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笔锋从抒写人的和谐、生活的乐趣一转而刺向罪恶的现实和人的丑恶灵魂,活泼取笑、揶揄诙谐的乐天性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庄严、肃杀、紧张、恐怖的气氛,这种转变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存在着其必然性。在莎士比亚写作悲剧的时代里,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开始丧失殆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贵族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明朗化起来,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国会与英王第一次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日益深重,他们在担负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多了一重灾难。清教徒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现实,人们不能不寻求解释,也渴望把悲惨不幸的人生搬到舞台上。莎士比亚以他敏锐的头脑,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是非感和人文主义理想,对这样一个社会生活能够得出超乎常人的认识来,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艺术反应,而悲剧就成了他用以表达这种情绪的有力武器,而《李尔王》则是表达莎士比亚这一情绪和这一社会现实的伟大悲剧的代表作。

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常常压抑不住感情的激动,悲愤的爆发,直接让剧中人物对这个罪恶的社会和荒谬的生活发出愤怒的控诉和

无情的诅咒。李尔在亲身经历了人民所受的苦难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在莎剧乃至世界戏剧史中,《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艺术力量著称。它以场面宏大、情节惊险、冲突激烈、感情狂暴、背景奇特及暴风雨的轰鸣和雷电的辉映,来呈现一个动乱社会的真实面貌,组成了一曲时代的悲怆交响乐。

《李尔王》是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一出戏剧。剧中邪恶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善良的妹妹相对照,好哥哥爱德伽与坏弟弟爱德蒙相对比,葛罗斯特和李尔王则是两种父亲的比照。整出戏剧体现出了善与恶两种势力之间的冲突。

国王对待其三个女儿的不同态度使我们有这样的疑问:父母养育子女是否是为了日后能得到子女们的爱的回报呢?李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悲剧的一开始时是肯定的,而严厉的惩罚就是生活对这种私心的必然答复。当然李尔后来吸取了教训,李尔和葛洛斯特一样,他们俩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清楚的过程。他们俩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同样因此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初两个老人一意孤行,刚愎任性,终了却变得自轻自贱。

紧张激烈的场面和生动复杂的情节是联系在一起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都有这多条线索交错,多方面矛盾平行的特点。《李尔王》的李尔一家是主线,葛罗斯特这一附属情节显然是用来加强主要情节

的一种手段,是悲剧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的孤立的穿插,两条线索紧紧拧在一起,交错发展,互为烘托,使悲剧的外部冲突有着宽阔的视野,增加了悲剧的容量。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李尔,他由于性格中某些固有的因素是他成为遭受灾难打击的悲剧人物。他的错误在于他为了做一个好父亲竟然在未去世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王权。不幸的是,他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他虽然不再是国王了,但仍以国王自居,总之,他必须一如既往像国王那样的生活。他深受自我的支配,自我使他看不到他的孩子们的真是本性。他把唯一心地善良的小女儿逐出家门,因为这个小女儿过于真挚,不愿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以换取他的欢心。他放逐忠诚的肯特,结果错上加错,事实上却助长了敌对势力的气焰,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剧中其他人物性格单纯,缺乏复杂性。考狄利亚是善良的化身,在她的身上具有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美德。她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则是邪恶的化身。她们虐待亲生父亲的暴行可谓罄竹难书,然而莎士比亚依然要展示出她们阴谋夺权的野心、无休止的欲望、通奸谋杀的卑鄙行径等邪恶。看来莎士比亚是有意是这样的安排邪恶无比的人走向万劫不复的灭亡。作家要让罪孽降临在作孽者的头上,要体现出恶人玩火自焚的命运。

剧中一种感情的基调支配着全剧。李尔的疯狂和随后考狄利亚的死在观众中有效的激起了怜悯之情。当李尔王抱着亡女的躯体走上台时,这种怜悯悲怆之情被推向了高潮。

《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它并不是悲哀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它的场面是优美的,比之那些喜剧的结尾还要感人。李尔和小女儿重逢的场面是真实的景象,又是梦、想象,是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幻境,是另一个美好的人间。一个被误解的女儿对父亲素来敬爱,这种爱是真挚的骨肉之情,是人的本性,她流着热泪说:“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了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莎士比亚用尽他的艺术才能,用最美丽的色彩画出了考狄利亚这个最光辉的天使般的形象。莎翁把考狄利亚变成了美的化身。同样,在李尔、爱德伽、肯特等人身上也看到这种美,它是悲剧的,令人伤心的;因而它就愈发的伟大了。正是这种被悲哀所强化的美抹掉了各种其它的思考,把我们的所有注意力和思索都吸引了过去。正是由于这种悲剧的美,李尔最后死在考狄利亚的尸身旁的场景才是令人心碎的,而不是恐怖的,它通过美好的形象的死亡,表现的是美的价值的毁灭,人的宝贵价值的毁灭,它使人震惊,更使人激愤,使人痛恨残暴的黑暗势力,从而增加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悲剧的艺术力量是大团圆式的的喜剧所无法达到的。

《李尔王》把家庭冲突放到了社会冲突的背景之中,当时的英国处于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时代里,罪行在黑暗中猖狂,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是有限的,痛苦却是无边的。《李尔王》正是从这一历史的高度上,以悲剧的结局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赛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

是老年人的悲剧了。如果说《哈姆莱特》中阴谋和受害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家庭内部的话,《奥赛罗》的悲剧也只是发生在个人之间、夫妻之间,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剧中的悲剧冲突比其他悲剧更激烈,坏人更为猖狂,邪恶势力更为强大。黑暗笼罩着整个时代,恶人六亲不认,每个人都竞相干着谋害别人的勾当,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更进一步说《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老年一代的悲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几代人的悲剧。它给我们展示的悲剧世界是可怕的,真理匿迹,谬误横行,黑白不分。国家君不君,臣不臣;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社会纲纪荡尽,道德沉沦,世风日下,权和利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一切行为和关系都以此为准则。一切秩序,一切法律全被破坏殆尽。

《李尔王》就是伊丽莎白时代这一黑暗社会画面的真实写照,作者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已上升到极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人民群众悲惨绝望的生活境地,也为下层人民喊出了他们再也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仇恨的心声。李尔、疯丐、小丑等人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荒野中缩成一团,忍饥受饿,无处藏身的景象,就是那一时代“到处是穷人”的流民图,再现了劳动人民灾难深重,凄惨可怜的生活图景。这部剧不仅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特征方面充分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就是在许多细节上也都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再现。比如爱德伽装成的疯子汤姆,就是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种乞丐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特征。第二幕第三场中

爱德伽独白中的一段就是当时流传着的一首描写这种乞丐生活的无名诗。剧中那些歌谣和民间传说,也都描绘了那一时代的社会情况。另外从一些台词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习俗和风尚。例如葛罗斯特说的“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头”,爱德蒙说的“这些日蚀月蚀果然预兆着人士的纷争”这一类话,也确实是当时发生过的自然现象,并在当时被看作凶兆,引起了人们惶惶不安和恐惧。

《李尔王》不仅是一部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性的悲剧,和巨大的社会性毁灭力量相比,个人对悲剧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减弱了,因为事情全部是朝着违背人的意愿的方向发展,无论你如何立身行事,总有一个死亡的结局在等待着你。莎士比亚借葛罗斯特之口高喊道:“他的罪名是正直!”这句警世名言是作者对不公道社会的抗议,它的深沉回音震动着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也震动着后世,同样震动着我们的心灵。


第二篇: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1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

1213班 洪艺嘉

“生存还是毁灭”,是默默忍受命运中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哈姆雷特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生活龌龊,哈姆雷特感到生不如死。可是,死并不能一了百了,甚至死难瞑目。既不愿苟延残喘、行尸走肉,又无力重整乾坤。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无奈,也是造成悲剧的必然。

然而,在悲剧中挣扎,在两难中选择的精神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又何止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中,每一位主人公都遭遇过类似的精神困境,只不过,各有各的不幸而已。威尼斯武将奥赛罗陷于对妻子的信任与怀疑的精神困境中;麦克白陷于雄心与野心、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中,野心和欲望像魔鬼一样诱他堕入地狱,恶念撕扯着他的灵魂。

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品读莎翁,从语言与人性上来看更有其不朽的魅力,那一句句诗歌一般的对白,让人感受来自内心的冲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让人为自己无法亲自品读原著而懊恼。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主角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主角麦克白,巧妙地向读者展现了命运、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麦克白曾经是一个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凯旋而归后,因巫师的预言和国王过分的赞誉使他改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家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也许许多人都会觉得麦克白的灭亡是罪有应得,但是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主角哈姆雷特,他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然而,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

看完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掩卷沉思,我琢磨他们悲剧的成因。其实,究其悲剧的原因,四位悲剧主人公的悲剧结果都是由他们的性格造成的。播种什么样的性格,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哈的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的性格的矛盾性决定了悲剧的使然。哈姆雷特的犹豫、忧郁,既有个人不幸的感伤,也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苦恼;奥赛罗的嫉妒,既有感情受到损害的痛苦,也有对破坏理想和纯洁的痛恨‘李尔王的内疚、自责疯狂既是良知的重新发现,也是社会纲纪荡尽,道德沦丧、物欲横流造成的恶果;麦克白反常的精神状态是犯罪前失衡心理的流露。

悲剧,之所以谓悲,人们难免会为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而感到惋惜,感叹他们的命运,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中汲取到经验和教训。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原则。坚守自己的原则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因此固然难能可贵。但是,我们在坚守自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原则之前,先要判断这个原则是否迂腐不堪,先要明确自己的本心,不要被普遍性的感情与原则所蒙蔽,反而走向死胡同,钻了牛角尖,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悲剧,使人痛心,更使人倍加清醒!

更多相关推荐:
《李尔王》读后感

浅谈李尔王读后感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李尔王中那么多被扭曲的人物性格正加强了此剧的悲剧性一位高高在上拥有...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河南大学文学院20xx级中国语言文学类对外汉语张彬学号20xx166001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gt读后感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gt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一部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李尔王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唱的歌儿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笔锋从抒写人的和谐生活的乐趣一转而刺向罪恶的现实和人的丑恶灵...

读《李尔王》有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

李尔王读后感

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

李尔王的感想

李尔王骆彬机械1301河神俄刻阿诺斯摘要李尔王显示了莎士比亚关于物质需求和精神升华的矛盾该剧完美呈现了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分裂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当作为国王发布命令时李尔王可悲地与他进行公正统治所需的智慧断了联系只有在...

《李尔王》读后感

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一部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李尔王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张胜20xx1010002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唱的歌儿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笔锋从抒写人的和...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暑假我精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比起文学本身的东西李尔王给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首先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它李尔王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的是...

《李尔王》英文版读书报告Reflections on King Lear

ReflectionsonKingLearAfterreadingthisbookKingLearitseemsthatIhaveseenanimpressingmovieinwhichIholdmybreathlestImiss...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三8班卜艺康读了王尔德童话觉得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关爱别人知错就改的美好形象每一篇童话故事都是栩栩如生每次阅读时感觉自己就是童话中的主人公快乐王子是我最喜欢读的故事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之后我落...

李尔王读后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