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鲁迅著、杨宪益 戴乃迭译有感

时间:2024.4.20

读《呐喊》—鲁迅著、杨宪益 戴乃迭译有感

最近读了鲁迅的《呐喊》,这是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步小说集,作品真实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社会生活,揭露了中国深刻的社会矛盾,对中国的旧制度和传统的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表现了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xx年所作的14部小说。主要包括:《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一件小事》《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和《白光》。这些小说主要反映了旧中国底层大众的悲惨生活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作者写这本小说是为了唤醒当时沉睡的、麻木的中国人,从而使当时的中国得以重生。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他的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宪益夫妇把其翻译成英文。杨先生夫妇是译界珠联璧合的翻译家。因为具有中、外联合的优势,他们翻译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精髓,具有较高的价值。仔细读完杨宪益、戴乃迭《呐喊》的英译,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翻译颜色词

原文中,有很多颜色词,译者都译的非常的准确,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原文:眼色也如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呐喊.狂人日记》) 译文:The look in their eyes was just like that in Mr. Zhao?s while their faces too were ghastly pale.

译者把“铁青”翻译成了“ghastly pale”,而没有用“blue in the face” or “black in the face”,很好的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

例2.原文: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成了深黛

色,连着推向船后稍去。 (《呐喊.故乡》)

译文:As we set off, the green mountains on the two banks became deep blue in the dust, receding toward the stern of the boat.

译者没有直译“深黛”,而是用了“deep blue”,非常贴切地描绘了黄昏中青山的颜色。

例3.原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篇乌蓝的天。 (《呐喊.药》)

译文:It was autumn, in the small hours of the morning. The moon had gone down, nut the sun had not yet risen, and the sky appeared a sheet of darkling blue. 译者没有把 “乌蓝”直译成black and blue,而是译成了 “darkling blue”,这非常符合秋天的后半夜的情景。

二、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这些词的翻译,很难找到与原语完全对等的语言来翻译,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意思进行意译。下面这几个例子都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例1.原文: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做着一个杨二嫂,人都伊“豆腐西施”。(《呐喊.故乡》)

译文:When I was a child there was a Mrs. Yang who used to sit nearly all day long in the beancurd shop across the road, 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

在中国的历史,西施是战国的一位美女,所以一谈到西施,就是指漂亮。杨二嫂长的也很漂亮,又卖豆腐,所以叫她“豆腐西施”。

但是西方的读者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直译的话,他们肯定会很迷惑,所以译者在此采用意译,这样译语文化的读者就很容易理解。

例2.原文: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呐喊.阿Q正传》)

译文:However, the truth of the proverb ?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是一个典故,译语读者如果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个典故的意思。所以,译者在此采用意译的方式,把它译成了“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这句话对英语读者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

例3.原文: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所以堂倌,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呐喊.阿Q正传》)

译文:The ancients say, ?A scholar who has been away three days must be looked at with new eyes.? So the waiter, tavern-keeper, customers and passers-by all quite naturally expressed a kind of suspicion mingled with respect.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这是三国的一个成语故事,现以“士别三日”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即更刮目相待。在此,译者把它意译成了“A scholar who has been away three days must be looked at with new eyes”.所以即使译语读者不了解文化背景,也可以理解这个句子。

三、 巧妙活用名词

通常情况,一些词都作为名词使用,但是,在此,译者巧妙地把它用作动词。下面几个例子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

例1.原文: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呐喊.狂人日记》)

译文:I couldn?t help it, I nearly split my sides, I was so amused. I knew that this

laughter voiced courage and integrity.

“voice”在这里为动词,赋予“this laughter”以生命,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更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痛快的心情。

例2.原文: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呐喊.狂人日记》)

译文:Wanting to eat men, at the same time afraid of being eaten themselves, they all eye each other with the deepest suspicion.

“eye”在此是动词,用动词更形象地表达出了疑心极深的眼光。

例3.原文: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呐喊.阿Q正传》)

译文:A group of men would squat on the ground, Ah Q sandwiched in their midst, 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

“sandwich”本身是三明治的意思,在这译者把它译成了动词“夹”,说阿Q就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中间,非常地贴切、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译法。

四、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

认真对照中英文后,发现有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有的地方需要加一些注释来解释一下,如:下面的例1;有的地方译错了,如下面的例2;还有的地方没有译出来,如:下面的例3。

例1.原文:即使有钱,他便去押排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呐喊.阿Q正传》)

译文:If he has money he would gamble. A group of men would squat on the ground, Ah Q sandwiched in their midst, 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 and his voice would shout the loudest: ?Four hundred on the Green Dragon!?

在此,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解释一下“青龙四百”的意思,不懂纸牌的读者很难明白它的意思,更何况是译语读者。

例2.原文: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呐喊.阿Q正传》)

译文:Unfortunately this Baldhead was carrying a shiny brown cane which looked to Ah Q like the ?staff carried by a mourner.?

译者把‘黄漆的棍子’译成了“brown cane”,“brown”为棕色的,褐色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译为 “yellow cane”比较合适。

例3.原文: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呐喊.阿Q正传》)

译文:Who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that could strike such fear into a successful provincial candidate renowned for a hundred li around? In consequence, Ah Q could

not help feeling rather fascinated, the terror of all the villages only adding to his delight.

译者没有把“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中的“一群鸟男女”译出来,没有把作者的那种气愤的感情传达出来。“鸟男女”是骂人的话,指狗男女、贼男女,所以我认为可以译为 “the terror of immoral people in the village”,这样可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表达出来。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不能不说是经典,非常的流畅,读英文就像读汉语,非常的自然,通顺。同时,也很好的传达了鲁迅先生的风格。杨宪益、戴乃迭《呐喊》的英译特色远不止以上这些,值得我们去好好地研读。


第二篇:《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狂人日记》

朱赫特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

《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文笔精妙,因而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实际呢,自然是封建社会残暴统治、压迫、剥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而始终改不了2000多年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窥。”这句话表面说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现象,尤其是当官的,这种现象极为严重。随便翻翻历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极多,比如秦桧害死岳飞,等等。

也有些是两个奸臣在暗地里争斗,也有的。我消灭你,又有人又把我消灭了,这难道不正符合了上面这句话吗?

在第十篇中,“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会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这几句我认为是妙到极点了。按这狂人的话说,就相当于找个合理的借口吃了他。而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又无偿不是这样。一些人为了推翻残暴的统治,而发动正义的战争,但统治者不会这么束手就擒,统治者称之为“造反”。一旦起义失败,往往这些英雄会留下千古骂名,英雄就便为狗熊了。一个好人的头上被顶了个恶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恶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了这好人。

狂人其实是一个也觉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谓的疯言疯语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实的。而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也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锢,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视为疯子。作者写这篇时,当时正是封建统治刚刚被推倒的没几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复立封建社会。人们也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救国救民,开启民智的行列中。从最后那声“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唤,表示了狂人对此的无奈,也用来启发人们的最后一声呼唤。

呐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鲁迅先生借笔来唤醒当时的人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残酷、专制的封建社会了,但仍存在一些类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的一些针对某人的人身攻击;官场上暗地里的争斗;一些杀人、贿赂事件等等。在身边的情况下,我听说一些工厂单位不给刚来的职工发工资或少发工资,这其实也是一种吃人现象吧。不过有些已经被法律解决了。

也许,我们也许也要向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们现代社会也仍然存在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仍然会有一些不平事。呐喊吧,为了祖国,为人民,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呐喊》读后感5篇

呐喊读后感一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宋勇刚最近从我的书架上翻出了鲁迅全集想重温一遍因为鲁迅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人他的作品在我上初中时就喜欢如今我已慢慢步入中年对他的作品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

呐喊读后感

张晓燕商英学院国商120220xx0301477鲁迅小说之我见鲁迅先生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诸多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的是呐喊这一本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收录了鲁迅在19xx年19xx年间所写...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13级外语4班李恒屹一本呐喊薄而沉重中国的学生们无论如何算是读了大半的年来岁去谁人读起开篇自序里的字句能不唏嘘自叹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声叹息连吐落的第一口气里都有着疲惫的痕迹于是他们能够...

呐喊 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狂人日记朱赫特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

92明肖蓉呐喊读后感

92明肖蓉呐喊读后感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呐喊文集最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

不朽——呐喊读后感

不朽呐喊读后感不朽的你啊在我的记忆里盘旋在中华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间沉浮很多次想要极其认真的看一遍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很多次想要倾听鲁迅在一国的逆境中痛苦的呐喊继而无助的彷徨很多次想在鲁迅之后把自...

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呐喊文集最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

鲁迅呐喊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