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时间:2024.5.2

五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 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xx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呐喊〉自序》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有自序和他序。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品读探究

(一)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为何说是“梦”呢?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 ·22·

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 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请对照课后【研读探究】“一”的表格看课文,找出地点并将鲁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

·23·

学活动。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问: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5)北—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

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24·

(二)分析作者的“三个好梦”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三)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三、小结升华

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重点分析了作者写作《呐喊》小说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认真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

1. 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5·

五、相关资料

时代背景

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

2. 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3. 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风雨如磐?风雨如磐(pán)?比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磐,扁而厚的大石头。故园:祖国。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通过天上的寒星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怀念。荃不察?荃不察?出自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一种香草,屈原将它比喻国君。察,体察。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首诗是作者留学日本时题在自己的小照后面送给友人许寿裳的。是鲁迅言志的宣言,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简要谈序

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厚。

鲁迅作品简况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6·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集》、《华盖集》等

《呐喊》所收作品

《狂人日记》、《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附:【研读探究】参考答案

一、

呐喊自序

二、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三、《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为“希望”而写起了小说。又因为写小说一是为了要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二是为慰藉战友,为前驱者添威助阵,所以命名为《呐喊》。

·27·


第二篇:《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二、明确学习重点

1、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入手,梳理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

1、序言中交代了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那些重要阶段?

2、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要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浏览是快速阅读,择其精要,要求大家读完全文用时不超过

四、梳理脉络

1、明确作者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

选择学医——弃医从文——寂寞苦闷

2、抓住重点句子,明确作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目的。

3、教师简要概括作者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摸索与探求——反思与抉择——

4、衔接过渡

教师提问:作者呐喊的缘由和目的是什么?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重点研读

一、 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 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

2、 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 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

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 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

的“呐喊”。)

5、 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 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 小组合作研究

① 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 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③ “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

事业的兴盛。)

5分钟) (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 ——振作呐喊 反省与酝酿——超越与升华 寂寞”——“呐喊”等)。 “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 ) ) ——革命队伍的壮大和

1、学生找出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自主研读。

2、研读第一段:

在朗读的基础上,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能全忘却”的“梦”的含义。(步骤:读—找—交流)

点拨:鲁迅的“不能全忘却”的“梦”指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愿望。

3、研读第七、八两段:

朗读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寂寞”的含义。

步骤:朗读—讨论—引导—交流—小结

引导: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文人多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诗圣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那我们如何理解鲁迅的寂寞呢?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及小结:没有寂寞苦闷,《离骚》也许不可能流传千古;李煜也许成不了词帝;杜甫也许难成“诗圣”。鲁迅也可能难以一出手就是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写出《呐喊》中一系列小说。可见,寂寞苦闷并不可怕,它实际上是一种积蓄和酝酿,它教会一个人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战胜自我最终超越自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鲁迅的“寂寞”(出示幻灯片并朗诵)……从鲁迅的寂寞苦闷中我们看不到“小我”,鲁迅的寂寞、孤独、悲怆是大孤独、大寂寞、大悲怆!鲁迅愈是孤独寂寞,我们愈是感受到他伟岸的形象、崇高的人格和救国救民之心之切!

4、研读“铁屋子”相关段落:

齐读(“铁屋子”一段),分析几个喻体的含义,归纳呐喊的第一个目的:唤醒民众。

5、略读“在我自己”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抓住关键句,明确呐喊的第二个目的:慰藉猛士。

六、课堂小结

学习方法概说:①从梳理脉络入手把握文章的内容;②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综合梳理脉络和重点研读两个环节的内容进行小结。(扣住《呐喊》“唤醒民众”的目的或意义过渡到下一环节)

七、延伸拓展

出示问题:

结合以前学过或课外阅读过、选自《呐喊》的小说,谈谈对《呐喊》意义的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在今天还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幻灯片出示中学阶段的《呐喊》作品)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从《狂人日记》中看到了封建思想的血腥和丑恶;从《孔乙己》笑声中的悲剧嗅出了封建时代的陈腐和死亡气息。闰土木偶般的呆滞、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像抱着新生命的愚昧,阿Q的健忘和“精神胜利法”,这一切都让我们警醒:不改造国民精神,中华民族难于真正崛起。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自警自省的不竭动力源泉!

八、结束语

从《〈呐喊〉自序》中我们知道,鲁迅为了圆他的“文艺救国、改造国民”的梦想,百折不挠,执著追求,有着精卫填海般的坚韧自信。我们可以借用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形容鲁迅的心路历程,那就是“路漫漫……”,我也想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分析鉴赏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呐喊〉自序》。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7页(板书课题)。

学生翻开课文。

教师: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如《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吗? 学生:《故乡》、《孔乙己》、《社戏》 (板书) 教师: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 学生:《呐喊》

教师:我们看一下注释(1)对《呐喊》这部小说的简单介绍。同学们注意创作呐喊的时间19xx年——19xx年,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呢?(提示:19xx年爆发了什么运动?) 学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

教师:好,那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呢?学生:鸦片战争

教师:从那时开始中国就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屡受到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改革或革新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但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贫弱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反对旧道德,想从改变国民的精神上去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序言,而且是自序,那么什么叫自序呢?学生: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教师:那么鲁迅创作《呐喊》里的这一系列小说是本着什么样的宗旨呢?这些小说又是经历怎样一番曲折而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先翻到课本第精彩的对话,可以说是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碰撞所激发出来的火花。到21段朗读一遍。其它同学仔细听并思考:金心异来访时,鲁迅在干什么?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金心异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人听并思考。教师:金心异来访时,鲁迅在干什么?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学生:抄古碑 消极 寂寞 沉默等

教师: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呢?这个疑问我们先放着。教师: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索稿

教师:索稿成功了吗?

学生:成功了。“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教师:金心异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学生:不是 (陷入思考)

教师:那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好,我们翻到课文的前面,一起来寻找这个原因?我们先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读一遍,看一下从这一段我们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学生:鲁迅创作《呐喊》的来由是为了年青时候的梦?(板书:梦)教师:那这里的梦指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平常做的梦呢?学生:不是。是理想、梦想

教师:是作者年青时候的理想和追求(板书理想和追求)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称为梦呢?为

1840年爆发了什么战争? 一些有识之士反对旧文化,《呐喊》这部小说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69页看鲁迅先生与他的老朋友金心异的一次对话,这是一次非常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分角色把

” 段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新文化运动兴起后,12

什么不直接说理想和追求呢?

学生:(疑惑、思考)因为理想都破灭了,像梦一样。

教师:那么作者年青时都做了哪些梦?为什么破灭了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2到6段,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去追寻作者年青时候做过的梦。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到6段。

教师:同学们看得差不多了吧,好,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变化。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学生: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教师:就是服侍他那久病的父亲,但是他父亲的病还是……

学生: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教师: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学生: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投影以上的话,记录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师: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学生思考,提示: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

学生: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

教师:离开绍兴,鲁迅到了哪里呢?

学生:南京 学洋务

教师:在南京他学了哪些课程?

学生: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

教师: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 学生:新知识

教师:这些课程使鲁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有很起了对于被骗的人个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医学的事实。

教师:概括一下也就是:渐悟中医是骗子,并由此产生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投影,记录作者思想变化历程)

教师:这些思想变化使作者产生了第一个梦,也就是……我们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齐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教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第一个梦想……

学生:学医救国梦(板书)

教师:于是鲁迅离开了南京,来到日本的仙台进了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医。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什么事情刺激了他?

学生:看时事画片。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且神情麻木。

学生齐读画片内容: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教师:如果是你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的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愤怒、悲哀

教师: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特

别是其中的看客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这样的场景便时时出现在鲁迅的小说里,像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中的茶客,面对孔乙己的不幸,他们是…… 学生:嘲笑、冷笑

教师: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是怎样的悲哀呀!为此作者悟出了什么?

学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教师:也就是他悟到改变国民的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 (投影,记录作者思想变化历程)

教师:于是他产生了他的第二梦想,也就是学生:文艺救国梦 (板书)

教师:他来到东京,进行了最初的文学活动。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生〉〉。〈〈新生〉〉的结局如何? 学生:没有出版

教师:也就是流产了。《新生》的失败,标志着作者文艺救国梦的破灭,这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那么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学生齐读。 学生1:寂寞 学生2:无聊 悲哀 学生3:痛苦

教师:主要是寂寞。(板书)那么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学生:国民的麻木

教师:除此还有其他原因吗?失败后,作者是怎样反省的?学生: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教师:我们总结一下,也就是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生印象)

作者的这种寂寞,让我们想起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寂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真是空有报国志,无处可施展!(板书)

教师: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

学生: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教师:那么这种麻醉法奏效了吗? 学生:没有。似乎又有。(学生思考。) 学生:似乎奏效了,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了。教师:那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 学生:不是,是在思索、探寻。

教师:结合他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教师:这种沉默终会爆发,只需要一个契机。那么这个契机有没有到来?学生:来了,那就是金心异的来访。

教师:我们再来看他们两人的对话,同学们归纳一下在对话中两人所持的不同观点。…… 7到第10段,并找出表示他当时心情的词语。

〈新

(投影,加强学S会馆抄古碑。

学生: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

教师:你们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学生:“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教师:所以鲁迅的观点就是: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如此的深刻,他把斗争的矛头直指造成病态国民的这个病态社会,要拯救国家,首先要革新这个异常顽固的社会。但要作到这一点是非常苦难的。而金心异的观点呢?

学生: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

教师:所以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学生: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好,现在作者要开始振笔呐喊了,那么作者呐喊的对象是谁呢? 学生:麻木的国民

教师:仅仅是麻木的国民吗?呐喊的本义是什么?

学生:大声叫喊助威。

教师:那么他要为谁助威呢?学生齐读第22段。

学生: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教师:猛士指哪些人?

学生:有识之士

教师:也就是革命的先驱者。为什么要为他们助威呢?

学生:因为作者年轻时候曾经历过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这种寂寞再传染给这些做着好梦的青年。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板书)

教师:好,文章学到这里也差不多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创作《呐喊》的缘由。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更多相关推荐: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总结

《太史公自序》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弗敢阙通“缺”缺漏2、指数千通“旨”要旨3、.失之豪厘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4、堕先人所言通“隳”,毁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通“缵”,…

王氏家谱自序

王氏家谱自序古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姓与氏盖有辨矣迨后世姓与氏混而为一分支益紊故名世君子至不能举其宗者势使然耳况吾王氏之得姓愈难考稽盖周之子孙散在民间皆称王氏即春秋卿大夫之胤亦有称王孙氏者自此以后家国更易兵革变迁虽...

繁星·春水(自序)

繁星春水自序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录繁星一二冰心十一二一一九二二

女画家王华自序

王华女河南许昌人现居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许昌民进开明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擅长写意花鸟工笔花鸟青绿山水画作品以传统笔墨功力...

古史辨自序 读书报告

古史辨自序读书报告古史辨自序给人的感觉是像一篇自传但我认为这又不简简单单是一篇自传这篇文章在向我们讲述顾颉刚的人生经历主要是其辨古史的经历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史学的方法及指导思想然而读了这篇自序我并不想...

鲁迅呐喊自序读书笔记

忘却在那铁屋深处的曙光闻兵老师文学史要求呐喊自序的读书笔记包括内容梗概重点语句分析以及读后感当然选题远不止于此在高贰时我也做过详尽的同名读书笔记其实之所以选择这篇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在读写的新瓶老酒除对经典...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xx年12月鲁...

论《史记》之《太史公自序》

论史记之太史公自序20xx级汉语言文学1班董洁4120xx21摘要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为史学中的经典它的作者司马迁是功不可没的那么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则是我们考察他最直接的典籍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太史公...

北京同济医院《雪人》自序

雪人自序我整理这本诗集的目的是要证明自己曾经是个诗人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每天随身携带着日记本和钢笔当灵感砸着脑袋的时候就立即写下来写成或长或短的诗到我二十岁的时候竟然用了一麻袋的日记本然而我写的那些东西一篇也未曾发...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完成积累字词文体作者及其作品2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创作经过3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重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变化过程教学方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回顾鲁迅欣赏图片导入二作...

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自序

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自序秦伯益19xx1106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xx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xx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药理学研究生19xx年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19xx年历任军...

自序(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