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读后感

时间:2024.4.13

默默目送,也是一种幸福

——读《目送》有感

王爱华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龙应台的文字。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网上浏览了她的生平、人生经历之后,她的身上又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我最喜欢她的《目送》这本书。这部书中,她的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文集的开篇便是《目送》,这是一篇给我以震撼的独特散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一句略带伤感却又蕴含哲理的话,使我心中泛起了波澜。

现在已步入中年的我,上有身体健康的父母,下有聪明活泼的儿子,家有还算体贴的老公,过着平淡且还算幸福的生活。工作和生活的琐碎,让我没有时间去思索过多“人生”的东西,但是读了这本书,让我莫名地有了许多的感慨。

多少次,父母也在用他们的目光送我,从第一次离开家门去外地上学,母亲说:“自己能不能去?”年少的我不懂让母亲放心,而是说了一句让母亲提心吊胆的话:“去不了散伙。”母亲送我到车站,我坐上车,连回头也没有。工作后,我自己骑车去上班,不料路上下起了很大的雨,我只好在公路旁的商店躲雨。雨停后,我去了学校。过了不长时间,父亲又骑着自行车来到宿舍看我,说母亲不放心,下那么的雨,怕我一个人在路上出什么事。后来母亲说是后悔说了一句:“天不好,早点走吧。”而没说:“再等等吧,看下不下雨?”想起自

己年轻的时候的表现,我读到华安不与母亲同车,不让妈妈牵手,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这就是孩子长大的表现吧。可这时的父母却总是整个身心都在孩子身上。

后来作者写到的是最后一次目送父亲,读到这里,我总是读不下去,人生的别离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改变不了的。 在《雨儿》这篇散文里,作者记录到:每天,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的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素的幸福吧。年近中年的我,每天还在接受父母、公婆对自己的照顾,而自己对父母的付出呢?哎,真是惭愧啊!

在读她的文字的时候,总感觉到龙应台是寂寞的,是孤独的。正如在《寒色》中所写,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一个个的家会怎样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家终会有曲终人稀的那一天。当然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这部书里读出太多爱的信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

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第二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许利 《目送》是傅老师借给我看的。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说的是她做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当她的孩子小的时候,第一天去幼儿园,一步三回头,舍不得妈妈离开,后来长大了,上学不让妈妈送了,即使搭了妈妈的车,也是耳朵里塞了音乐,顾不得与妈妈交流,再后来要出国了,在机场送别时,连拥抱妈妈都觉得有些多余,走进检票口时的回头张望也就很自然地被省略了。这个时候,龙应台是一个目送者。然后她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被目送的时候,那时她去外地求学,爸爸开了辆破车送她去,在离学校有点路的不起眼的地方就停下了,很抱歉地对她说怕他的破车丢了她的脸,那个时候,龙应台是个被目送的人。后来爸爸生了大病走了,龙应台又成了目送他上路的人。 《目送》有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人世间的情感常常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而龙应台却将这些“难以言传”写到了极致。

目送——读到时就像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可爱的母亲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因为自己长大了。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安德烈一样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母亲。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教母亲做饭吗!我才要……应该一起的。不过时代在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我的外婆是个总是把新鲜的菜留给我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妈妈应该是个先把新鲜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

关于“距离”那是个需要时间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我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多少距离?是人的一生还是未来?我不知和他的 “距离”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 1

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源自于还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种浅吟低唱的母性,尽显温柔婉转。却并不妨碍她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心灵之感,彷佛直抵你的心灵深处,将你想了很久很久却难以表达的情感述诸笔端,有了让人想流泪的感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写尽了五味陈杂。儿子的在成长中慢慢由上小学第一天“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依赖,慢慢过渡到十六岁的少年“勉强忍受母亲拥抱的亲情”,再到上大学时“即使就在母亲所任教的大学读书,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这样的成长过程,那个儿女谁不曾有过?这样的失落与无奈那位母亲不曾有过?但是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 龙应台说清楚了: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兄弟姐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龙应台写尽了骨肉深沉。忙碌的生活中,三个人抽出时间漫无目的的一起行走,“我心疼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这样的默默深情,只有来自于骨肉同胞。虽然在人生的路上,大多时候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但是彼此都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这就是骨肉相连。于是龙应台告诉我们: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衰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的母亲像很多老年痴呆的老人一样,会不认得儿女、不认得路、不认得家。但是依然执拗地嚷着自己要回家。于是儿女们明白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 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这样的语言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怎能不让我们对渐渐老去的祖辈、父辈对往事的遍遍唠叨多一份酸涩的理解?

2

大多数人的一生会怎样度过?我们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林林总总的人群,形形色色的生命,谁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龙应台给出了: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每天为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得人觉得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 ,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该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现实,但是这样的话语,我们老师不会说,家长不会说,人生的悲喜哀乐需要一步步走过,如果一下子懂了,那又怎能称得上是人生呢?又怎能谈的上奋斗与拼搏呢!就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我们才会充满憧憬和向往,然后一步一步向前,毫不畏惧!

人的一生中有些路,没人能陪伴你,需要你自己独自穿行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就像寂寞,有时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但是当觉得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的寂寞时,你就只能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每天可以看见一些家长目送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我们每天目送着他们放学。而又有多少孩子家长目送着我们这些班主任,这些教师呢?而他们又是已怎样的眼光看着我们的呢?虽然我们背后没有长眼睛,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

3

更多相关推荐: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韩国琛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

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暑假的时候去书店看见排行榜上赫然有一本青绿色的目送令我惊讶不已原以为排行榜上要不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样的80后要不就是求医不如求己这样的保健书再不就是金融危机下一系列关于经济的书现在居然有一本散文集接着好...

目送读后感—龙应台

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在读龙目送之前非常惭愧我并在不知道龙应台是何许人氏起初认为这应该是男作者才能驾驭得起这么霸气的名字又或者这仅仅就是一个笔名犹如鲁迅先生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友人将这本书送予我时翻开扉页的那一刹那我才...

目送_读后感

生命的思考读目送有感一个字能承受多大的感情一句话又蕴含了多少意义目送透过文字的交织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片能穿越时空的网仿佛伸手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或喜或悲或感动淡淡的文字轻轻的语调却让人深思目送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

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正是这段话触动了我心读起...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翻开书柜浓郁的气息吸引了我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知己这个书柜的藏书从少到多伴随了我的成长与成熟大概扫过全部书籍后有一本是我每次都想再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的书那就是龙应台著名散文集ltlt目...

《目送》读后感

所阅读书目目送作者amp出版社龙应台amp三联书店出版社姓名黄臻昊学校上海市文来中学年级八2指导教师程明霞联系电话54800499联系地址闵行区万源路平南三村96号601室目送读后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

《目送》读后感

邂逅龙应台苹中分校王蕊读目送是一年以前的事了某天从书店的港台文学的书架上拿出这本厚厚的散文集谁想不经意地这一拿以后就难以放下了从目送开始读接着读野火集同时读亲爱的安德烈继而搜罗书店里躲在犄角旮旯的龙应台的旧文集...

目送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

目送读后感550字

目送读后感550字目送gt读后感550字一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

深情凝望,只为目送__读《目送》有感刘明媚

深情凝望只为目送读目送有感当初选择这本书阅读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青绿色的色调一个母亲推着一辆旧旧的自行车幼小的儿子坐在自行车上渐行渐远的背影里像是藏着许多岁月的故事于是我捧起来翻开扉页细细的品读着当我看到这段目光...

目送读后感

生死笔记读目送有感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每一份心意都承载深情每一眼回眸都荡气回肠父女母子一场但馀生终成陌路今生今世缘题记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的麦田像...

目送 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