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美容学讲稿全文

时间:2024.4.29

基础知识

第一章 针灸推拿美容概述

针灸学与推拿学-属中医外治范畴

针灸、推拿美容-中医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美容的特点:在美化容貌形体时,同样强调身心健康,注重生命活力的健康美、自然美和协调美。

第一节 针灸推拿美容的含义及其发展

针灸推拿美容(简称针推美容)均通过剌激特定经络穴位,以疏通调节脏腑经络气血,而达到防治损美性疾病和保健美容的目的,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针灸推拿美容的含义

1、针灸美容: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运 用针刺和艾灸等各种方法,对穴位或体表某些局部进行剌激,以疏经活络、补益 脏腑、消肿散绪、调理气血也正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养护皮肤、驻颜美体,并治疗各种损美性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黄褐斑、座疮、斑秃、酒糟鼻、面部皱纹、急性面瘫和脱敏、美白等。

2、推拿美容: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用 各种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头面部及全身,以疏通经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美颜润肤、美化形体、悦泽皮肤、减少皮肤皱纹、促进头发再生等没人抗衰老和治疗损美性疾病的目的。

3、针灸推拿美容学: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针灸推拿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脆穴、脏腑气血在中医美容方面的应用,并通过针灸推拿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促进新陈代谢,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法除损美性疾病或缺陷的原因,以强身健体、美化容颜形体、延衰驻颜防皱为目的的古老而新兴的学科。简称针推美容学。

针灸推拿美容—针灸美容与推拿美容的合称。

特色:

1、治标—外能美化容颜形体,治本—内可调节脏腑功能

2、疗效确实、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无毒无害、适应证广等

其独具特色的美容手段及其特色优势,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并成为重要的美容方法之一。

二、针灸推拿美容的发展概况

针推美容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一颗明珠。运用针灸推拿进行美容驻颜,健身益寿,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文献中有关针灸推拿美容的论述很多。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已提出经络与面容、须发及形体美有密切关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等,奠定了针灸推拿美容的理论基础。

1

1、针灸美容方面(历代医家有许多详细论述)

晋2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已载有针刺治疗颜面不华、颜面干燥等;

唐2孙思递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书均专篇收载了面部苍黑、尘黑、赤热、赤肿等针刺美容方法;

宋代以后—注重保健美容灸法,强调益气血为驻颜美容、荣润肌肤和美化面部的根 本,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

明清时期—针灸驻颜美容技术甚为发达盛行,各种针灸美容方面的论述颇多,如足底穴位养生保健美容及穴位贴药治疗各种损美性疾病等。

2、推拿美容方面

《外台秘要》 《摄生要义2按摩篇》 《古今医统大全》 《东医宝鉴2面部按摩法》等医籍均有类似"面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之,使热则气常流行??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久行五年不辍,色如少女"等记载,真是不胜枚举。

新中国平立以后,特别是近却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对美的

1、从本能美的追求→社会礼仪上的需求,

2、从追求外表美→秀外慧中,“由内而外”的健康美、科学美和自然美。

3、美容美形的手段也随之日趋丰富与发展。

强调整体观念,重调内因、平衡阴阳、标本兼治、内外兼备,

美容效果:整体、健康、自然、安全、有效

第二节 针灸推拿美容的特点

美容:狭义—指美化颜面五官容貌

广义—指身心健康、形体优美、精 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健康美、自然美和协调美。

针灸推拿美容作用机制:

剌激相应的经络腧穴→激发经络对人体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调整人体机能状态,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邪固本→形神俱美、既健又美。

一、标本兼治,健与美并重

1、标本兼治

治本:内调经络气血。针对不同个体寒热虚实的体质,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针灸推拿的方法为手段,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以补虚泻实、祛除损美性疾病或缺陷的内在原因。

如:唐2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有针灸行间、太冲调理肝经气血来祛除面部黑斑的美容法,充分体现了传统针推美容的整体思想。

治标:选择适当方法法除局部损美性病灶,因而可取得明显的美容美形效果。

如:用火针治疗扁平疣、化脓性粉刺等局部损美性病变。

2、整体观:中医学的精髓之一,也是针灸推拿美容的指导思想,整体美容是针灸推拿美容的一大特色。

生理:针推美容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颜面五官、皮肤须发和瓜甲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其荣枯是脏腑经络、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因此形体容貌的美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旺盛、身体健康,才能永葆青春美丽,达到人体健与美的和谐统一。

病理:不少损美性改变如面容憔悴、皮肤暗淡无光泽、皱纹深陷、瘦削等,是由于脏腑气血虚损,体弱多病造成的,同时大多数损美性疾病如座疮、黄褐斑、脱发等,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阴阳气血失和造成的,所以针推美容着眼于调节整体的经络脏腑气血,可使脏腑气血功能恢复正常,则身强体健,驻颜延年,青春常驻。

小结:由于针推美容强调健与美并重,既注重局部容貌形体的美化,更注重整体健康与美容的协调统一,而从根本上调理了内部脏腑经络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美容的目的,保证了针推美容效果的持久稳定胜。这是仅注重局部美化的其他美容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比较:与现代医学比较,针灸推拿美容较之仅注重局部皮肤营养的现代美容方法,效果更为稳定持久,这也是针灸美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简易安全,副作用极小

操作工具:针具、火罐和艾条等。

工具优点:针灸推拿美容所需设施及用具不多,工具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只需经严格消毒后.既可在医院美容诊室又可在专业正规美容院等场所中随时进行操作,甚至可在家中白我应用。只要掌握要领其方法并不难。当然,较复杂的技术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疗效优势:针灸推拿美容历史悠久,其安全可靠性已经过2000 多年实践的考验。针灸推拿美容属于非破坏性保健和治疗方法,目的都在于刺激、加强经络的调整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对人体经络的调整既有序又有度,能根据人体的机能状况向良性方面调整,不会破坏人体功能。

比较:

安全—大部分针推方法不破坏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少部分针灸方法破坏的只是局部病灶,副作用少且不遗留创痛等后遗症,较之复杂的外科手术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微创—而美容针具纤细,只要术者手法娴熟,不会产生痛苦,一些患者针后反而有舒适感。即使在面部针刺.因其对皮肤刺激性和创伤极微,也不会影响美容的效果。另外,针灸推拿美容不易产生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副反应,是任何化学合成的美容化妆品、护肤品都不可比拟的。

意外—当然,在针灸美容过程中,由于术者操作的失误,可能会出现诸如施灸时的烫伤,针刺时的晕针、出血、癖血等意外,但一般也不会影响健康,而且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若由训练有素的医师谨慎操作,则完全可以避免。

改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容针灸器具不断改进,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化,如激光针、穴位磁疗、耳穴贴压等,这些无痛无创的美容针灸仪器及治法,更显示出针灸美容的伏越性。

三、功能多样,适应现代需求

健美、安全、有效、多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容的范围和对象不断增多,人们对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需要的是既能美容、美形、美体,又安全有效且能强身健体的具有多种作用、多种用途的综合美容方法,而针灸推拿美容正具备了这个特点。

如:针法、灸法、推拿法—既可使面部皮肤红润白嫩,又能减少、消除皱纹,

还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驻颜延年

3

穴位磁疗—既可润肤减皱,又对面部损美性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是一种以预防保健为主,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的美容方法;

刺血法、火针法、穴位敷贴、拔罐法等—可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不仅有保健美容的作用,而且还能治疗和预防损美性疾病。

第三节 针灸推拿美容的理论基础

针推美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调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改善病理变化,来达到强身健体、美化容貌形体之目的,集健康与美容于一体,使健康与美容相辅相成。

一、整体观念

生理:中医学理论十分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脏腑五体、五官九窍带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外在的容貌形体美有赖于气、血、津液的输布、温煦和濡养滋润,而气、血、津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又依赖于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统一协调平衡;

病理:当脏腑功能失调,经脉不通,气血津液失常时,难免容颜憔悴,皮肤弹性减弱,面色萎黄或苍白或晦暗,皱纹满布,毛发干枯早白、稀疏脱落,形体枯槁,或导致黄褐斑、雀斑、痤疮、酒糟鼻、扁平疣、老年斑、脱发、肥胖等损美性疾病,甚则百病丛生,危及生命,更谈不上美容了。

原理:脏腑气血充盛,功能正常,经络调和通畅→保持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赋予健美的容颜形体→健康的美。

通过针灸及推拿等→刺激经穴或一定的部位→激发经络之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补养脏腑气血→令气血津液通达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改善和提高脏腑生理功能→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强身健体→达到目的—延衰驻颜、保健美容和防治损美性疾病。

小结:针灸推拿美容是从这种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健康与美容相辅相成,从根本上美容的方法,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因而要美化容颜形体,使青春常驻,必先强身健体以固本,打好美容的基础,应从整体上疏通经络、调理补益脏腑气血,以调节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

针灸推拿美容离不开经络理论的指导

原理:经络联系全身脏腑器官,沟通表里内外上下,具有运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躯体、四肢百骸和皮毛爪甲的作用。经络之间相互关联,并与脏腑相互络属,关系密切;气血借助经气推动运行全身,源源不断地输送和敷布阳气、阴血、津液到外表,以滋润皮肤,营养毛发。

生理:正常情况下,气血充足,面部得以濡养,则红润光泽、细腻滑润、富有弹胜;气血通达周身,充养形体皮肤则形体健美、皮肤光滑润泽有弹性,毛发得滋养则健康茂盛、浓密光亮、乌黑柔顺。经络还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将有害机体的邪气拒之于体外,也可以将不利于机体的代谢产物及时排出。

病理:而当划本发生损美性疾病时,经络又可反映其病理变化,经络既是外邪由表人里或疾病在脏腑之间传播的途径,又是体内脏腑气血等病变反映于体表的路径。如: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或某一经络功能障碍,导致气而不足或失调,则必然会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所伤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影响到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会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经气运行不杨而表现为体表损美性疾病或缺陷。

4

如:肺胃热甚,可通过经络上行影响头面而发生粉刺、酒蔚鼻等;经气运行不畅,皮肤营养受阻,则表现为皮肤苍白无华,面容憔阵,肌肤松弛,皱纹满布,皮肤苍老晦暗、弹性减弱,早衰等

诊断:经络系统以气血为载体,构成人体巨大的信息传导网络,可以感受来自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按其性质、特点和量度等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进而反映或调节其功能状态由于经络系统具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一方面为损美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机体能够接受、感觉和传递针刺或其他方式的刺激而防治损美性疾病提供了可能。

治疗:当人体患损美性疾病时,可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对适当的脑穴或其他特定部位给予适量的刺激,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健美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损美性疾病的日的。

意义:可见,当人的容貌形体出现损美性疾病或缺陷时,往往说明某些相应的经络所络属的脏腑发生内在疾病。同时据此选择相应的经络循行路线上的输穴进行针推美容治疗,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针推美容临床上,非常注重经络与脏腑的联系、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以及各经的病候,经常应用经络理论指导损美性疾病的辨证归经和治疗。

大部分损美性疾病有明确的病位,熟知经络循行及其与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系,对于准确审证求因、辨证取穴及选择正确的针灸推拿美容治疗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胃经病变之脾虚胃弱,可致面色萎黄、消瘦矮小、乳房扁平或下垂、早衰脱发等,胃火炽盛可见座疮、酒糟鼻、面部皮肤粗糙、毛孔粗大、毛细血管扩张、口臭等,脾胃湿热又可见头面皮肤油腻、脱发、躯干大腿脂肪堆积;

与胃经循行有关的损美性疾病:有口眼唱斜、眼袋、面部色素斑等等。根据发病一部位判断本病所涉及的经络,进而运用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远端取穴、前后配穴、;上下左右配穴等方法,则更加体现标本同治的原则。

三、腧穴局部作用

腧穴是体表与经络脏腑相连和气血输注的部位。输穴通过经络这个特殊传导系统,对人体整体机能的相对平衡状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分布在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上的穴位有360 多个,其中100 多个具有保健美容又减轻或消除损美性疾病的作用。

因此,针推美容还注重局部取穴、对症取穴。如颜面部保健美容或祛斑除痘多用面部腧穴,减肥增重美体常用能调整脏腑经络的躯干四肢腼穴

头面部腧穴:面部是美容的核心与重点。大多数经脉及奇经八脉均起或止于头部,并相互交会联络,与全身各经络相通,五脏与面部五官各有特定的外应联系,五脏六腑之精、气、血、津液皆通过经脉而上荣面部五官“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以灵枢》 )因此;头面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运用头面部各种针推美容方法,可刺激头面部局部穴位,直接调整全身各经络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气血,补益脏气,使面部皮肤得到濡养滋润,减轻或消除眼袋及细小皱纹,令口唇红润、牙坚齿固,从根本上达到润肤消斑除皱、防衰驻颜的美容目的

不同针法与效应:此外,局部腧穴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还可产生不同的美容效应。如临床常用的面部腧穴挂针美容疗法,能更好地激发淋巴系统免疫吞噬功能,起到活血化疲、抗炎消肿作用,加速座疮的痊愈和面部色素斑的消退,达到美容悦颜效果;利用超细磁针多次针刺刺激局部‘阿是穴”皮下组织,使之充血水肿,激活增生肉芽,再以针代刀分离表皮与表情肌,使因肌肉收紧而凹陷的细小皱纹松解舒展,可达到针灸祛皱的目的。

四、双向的良性调节

针灸推拿的最大特点是补虚泻实。现代研究认为:

5

补法—在针灸过程中应用补法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加速机体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排除代谢产物,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及组织修复;

泻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骨骼肌等器官的血液量,促进运动系统内部物质的分解代谢。

在中医美容临床中,如能有机地配合运用针推补泻方法,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处于良性的双向调节状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优势交替出现,更有利于促进机体机能的提高,或保健延衰、驻颜美容之实效。

针灸推拿对机体的补虚泻实、其实质是都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使病态亢进的脏腑机能降低,也可以使病态抑制之脏腑机能增强,总之,能适时地兴奋或抑制机体,促使过分抑制或亢进的机体状态趋向平衡,使机体机能由紊乱状态恢复到平衡和稳定。

如: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既能抑制皮脂溢出和座疮患著的皮脂分泌,减少皮肤油腻,又能促进早衰皱纹患者的皮脂分泌,防治皮肤干燥,增加皮肤的弹性及光泽,从根本上改善皮肤存在的很多间题,对预防早衰,治疗痊疮、黄褐斑、皱纹等确有良效。

调整消化系统的消化液分泌、胃肠蠕动功能以及食欲与饮食中枢,既可改善易胖体质,减肥消肿,又能改善瘦形体质,增加体重,从而达到减肥或增重等效果。

调节性腺与生殖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可影响机体防御反应,进而消除损美性疾病的病因。从根本上祛痛保健、养颜美容。

调整因情绪不舒而降低的机能活动,消除疲劳,治疗皮肤粗糙、皮肤过敏症、座疮及皮疹等,有益身心的健与美。

全身经络推拿按摩还可加强血液循环、刺激脑下垂体、改善大脑和内脏生理功能,清除表皮衰老的角化细胞、排除机体代谢废物、增加组织耗氧量,从而消除疲劳,减少脂肪堆积达到减肥目的。如经常推拿按摩头面部经络腧穴,可舒缓局部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紧张度,促进血液与淋巴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供给状态,增加肌肤组织营养,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以去除衰老萎缩的上皮细胞,同时还可增强面部皮下骨胶原蛋白活力,促进细胞再生能力和皮脂腺、汗腺的分泌功能,刺激表皮末梢神经,提高人体电位能(人体衰老是电位能相应减低), 从而改善面部肤色晦暗或色素沉着、皮肤松弛、皱纹、眼袋下垂、黑眼圈、毛孔粗大、皮肤粗糙等,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弹性增强,延缓皮肤的衰老,起到养颜美容的作用。 6

第二章 经络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2、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交接规律、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及构成。

4、了解十四经的经脉循行路线

5、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重点:

1、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2、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规律及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概 述

1、相关概念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内外,传导感应的通路。 经脉—主干,大的直行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分支,小的横行支脉;浅而在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美容的理论核心与基础,同时对指导中医美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亦有重要意义。正如《灵枢2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2、经络的生理功能

⑴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⑵运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⑶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3、经络的病理反应

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途径

①由表及里: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由内及外:内脏病变可通过经络累及官窍

③脏腑之间:脏腑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4、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诊断方面

①经络诊法

②分经辩证

⑵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

7

②分经用药

5、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又称“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部内行支脉。

络 脉:包括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和躯干外行支脉)、浮络和孙络 (浮现于体表及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按经络分部分为十二皮部。 二经脉: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加强表里经在体内的联系

主体十五络脉:加强表里经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最小的络脉

经络系统十二经筋: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手足+阴阳+脏腑

(结合三个方面来确定)

手阴(太阴、少阴、厥阴)+脏

足阳(阳明、太阳、少阳)+腑

二、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六条阴经:分布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六条阳经:分布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按三阴、三阳在四肢的排列来分:

太阴、阳明在前

厥阴、少阳在中

少阴、太阳在后

1、四肢部:

8

内侧(三阴经)--太阴 厥阴 少阴

手足前缘 中线 后缘

外侧(三阳经)--阳明 少阳 太阳

2、头面部:

“诸阳之会”:手足三阳交会之处

(另:肝经内行直达巅顶)

:阳明经

体表耳颞部(侧):少阳经

:太阳经

3、躯干部:(对称)

手三阳经-肩部

手三阴经-腋部

足三阴三阳-腹背部(如图)

胸腹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足少阴肾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 (胁部)

┃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

腰背

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气血运行方向。

口诀: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手三阴,胸内手;

手三阳,手外头;

足三阳,头外足;

足三阴,足内腹。

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交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2、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3、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手太阴肺经—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同名—足阳明胃经—表里—足太阴脾经

9

手少阴心经—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同名—足太阳膀胱经—表里—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同名—足少阳胆经—表里—足厥阴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属本经,络表里经。

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另外,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经别: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表-阳经:(属腑络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里-阴经:(属脏络腑)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沿十二经脉完成一次循环流注(共三个回环)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 心小胱肾 胞三胆肝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含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2.组成:

任脉-阴脉之海;

督脉-阳脉之海;一源三岐

冲脉-带脉-约束诸经,固护胎儿;

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

阴跷脉调节下肢运动和眼睑开合

阳跷脉

2.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10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3.作用:对其余经脉起着统帅、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第三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十二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其循行特点,可以用"离、人、出、合"来概括,即从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的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从颈项部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称为"合")。这样,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经别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部位,以补充正经的不足;加强十二经脉在头面的联系及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二、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共15条,即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有别走邻经之意,其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和统率作用;灌渗气血,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部位。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路,管理关节屈伸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如《素问2瘦论》所说"宗筋主柬骨而利机关也。"

四、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ep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其作用可以使皮肤膝理致密,以抗御外邪,保护机体,同时也是针灸推拿治疗损美性疾病和保健美容的部位所在。

11

第三章 针灸推拿美容常用腧穴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2、掌握腧穴的主治规律。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一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在体表的部位.

“腧”:通“输”,即转输,输注,运输。

“穴”:空郄。

腧穴,俗称“穴位” 。

腧穴是位于体表的,且与深部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治疗损美性疾病和保健美容的施术之所(刺激点)。

别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孔穴、穴道、穴位。

(分肉筋骨之间的空隙之处)

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腧穴─属经络─属脏腑

二、腧穴的分类

腧穴是针灸推拿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三类。 腧穴的分类: 经穴:十四经穴

奇穴:经外奇穴

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

1、经穴

定义:凡归属十四经(即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总称“经穴”。 12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针推美容学讲稿全文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

定义:于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数目:《针灸集成》144穴

例如: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除鱼尾纹;

鱼腰穴-主治上眼睑下垂。

3、阿是穴

定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疾病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

又称为"天应穴"、"不定穴"。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

在针灸推拿美容中,皱纹或皮损局部也称"阿是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附:腧穴的命名

(1)天象地理类:日月、上星、天枢、承山、合谷、阳陵泉、血海、地机 13

(2)人事物象类:神门、命门、颊车、缺盆、悬钟、曲垣、地仓

(3)形态功能类:大椎、巨骨、承泣、听会、光明、迎香

14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

生理:输注气血

病理

针推美容学讲稿全文

诊断: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如:躯干部的背俞穴和募穴,是反映脏腑病痛的重要腧穴。

阑尾穴压痛-诊断阑尾病变,胆囊穴压痛-诊断胆囊病变

治疗: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如:足三里-提高免疫功能

合谷-预防痄腮

中脘、建里-帮助消化

眼周腧穴-预防近视

1.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腧穴主治作用的共同特征。

定义:即任何腧穴均可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攒竹、承泣、四白各穴,能治疗眼部皱纹及各种损美性疾病;

巅顶部的百会、四神聪穴,可治斑秃、脱发、失眠、昏迷;

脐周的天枢、水分、关元各穴,可治疗肥胖症之局部脂肪堆积、月经不调等。

2.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定义:十四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该穴所在经脉循行所涉及的远隔的脏腑、器官疾病及其体表的损美性病症,甚至具有全身性调治的作用。

如:合谷-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大肠经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及头面五宫的损美性疾病;

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还可治脾胃运化失常引起的肥胖症等。

3.特殊作用

15

(1)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推拿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刺激某些穴位: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如:天枢穴-泄泻时可以止泻,便秘时可以通便;

足三里穴-既可减肥治疗肥胖症,也能健体增重治疗消瘦。

(2)相对特异性:

某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称为腧穴的相对特异性。

如:大椎穴-清热,治疗热病

带脉、天枢穴-治疗肥胖症

印堂穴-治前头痛等

至阴穴-校正胎位

素髎穴-升压

四、腧穴的定位法

定义: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又称取穴法

针灸推拿美容,尤其在针灸美容中,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取穴位置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准确定位腧穴,必须掌握以下四种取穴方法:

(一)体表标志法

(二)骨度分寸法

(三)指寸定位法

16

(四)简便取穴法

(一)体表标志法

定义:根据人体体表各种解剖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1、固定标志法:

定义:指人体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不受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

如:腓骨头前下方-阳陵泉

眉头-攒竹

两眉之间-印堂

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大椎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曲垣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膈俞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定义: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指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如:耳门、听宫、听会-应微张口取穴

下关-闭口取

肩髃-外展上臂平肩,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方凹陷中取

曲池-屈肘取穴

阳溪-拇指上翘

养老-尺骨小头桡侧凹陷

(二)骨度分寸法

17

定义: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见P19 “常用骨度表”

(三)指寸定位法

定义:是根据受术者本人手指的长宽度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1、中指同身寸:受术者的拇中指屈曲成环,以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注: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腰骶部的横寸。

2.拇指定位法:以受术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注:用于四肢部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一夫法):受术者尺侧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注:用于四肢、下腹部直寸,背部的横寸。

(四)简便取穴法

定义:指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天府穴-以鼻吻臂,鼻尖触点为穴点

风市穴-立正垂手中指端取;

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

18

第二节 十四经脉循行与常用美容腧穴

腧穴是针灸推拿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经穴、经外穴和阿是穴三个部分。其中很多腧穴具有美容作用,现介绍如下:

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 - Taiyin, LU)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回沿胃上口,过横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鱼际边缘,出拇指挠侧端(少商)。其支脉从手腕后挠骨茎突上方的列缺穴处分出,走向食指挠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

1.尺泽-LU5 (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色素沉着、痤疮、酒渣鼻、丹毒、湿疹、荨麻疹、老年斑、肘关节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列缺-LU7(络穴,四总穴之一)

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酒齄鼻、喘咳、口眼㖞斜、偏头痛、颈痛、水肿。 操作:向肘部斜刺0.3~0.5寸。可灸。

3.鱼际-LU10(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酒齄鼻、痤疮、哮喘、咽干、扁桃体炎。

操作:直刺0.5~0.8寸。 少灸。

4.少商-LU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酒齄鼻、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 Yangming, LI)

(一)经脉循行

起于食指挠侧端(商阳),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进入两筋之间(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凹陷处,沿前臂背面挠侧,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络肺,过横膈,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走颈部,经过面颊,进入下齿跟,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 19

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

1、*合谷-LI1(原穴,四总穴之一)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皱纹、酒齄鼻、痤疮、眼睑下垂、目赤肿痛、近视、斜视、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色素沉着、手癣、口臭。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孕妇慎用。

2、阳溪-LI5(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指上翘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痤疮、手癣、冻疮、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3、*曲池-LI11 (合穴)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色素沉着、黑变病、面神经麻痹、痤疮、酒齄鼻、口眼㖞斜、目赤肿痛、头癣、手足癣、神经性皮炎、脱发、高血压、高热。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4、肩髃-LI15

定位:肩部三角肌 上,臂外展或向前 平伸时,肩峰前下 方凹陷中。

主治:荨麻疹、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腋臭、肩周炎、局部脂肪堆积。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0.8寸。可灸

5、*迎香-LI20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 当鼻唇沟中。

主治:黄褐斑、早衰、面瘫、酒齄鼻、痤疮面肌痉挛、面痒浮肿。鼻疾要穴

操作:斜刺或平刺0.2-0.3寸,可透刺四白穴;不宜灸。

三、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旁(迎香),夹鼻上行到鼻根部,入目内眼眦,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跟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须唇沟的承浆穴处,再向后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经耳前及发际抵达前额。其下行支脉:从下颌部下行,沿喉咙进入锁骨上窝,向下过横膈,属于胃,络脾脏。直行的经脉:由锁骨上窝分出,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到达腹股沟部(气冲)。从胃下口分出另一条支脉:沿腹壁里面下行到腹股沟部,与循行于体表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沿大腿前面及胫骨外侧到足背部,进入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端。足附部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45穴)

20

1、承泣-ST1

定位: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功用:舒经活络,美目养颜。

主治:眼睛浮肿、眼袋、目赤肿痛、近视斜视、迎风流泪 、面瘫、面肌痉挛。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3~1寸。不宜提插,出针时按压针孔。或沿皮横刺透向目内眦角处;禁灸。

2、*四白-ST2

定位:瞳孔直下,眶下空凹陷处。

功用:舒经活络,养颜明目。

主治:色素沉着、皱纹、面瘫、眼睛浮肿、面肌痉挛、目疾、三叉神经痛。

操作:直刺0.2-0.3寸;禁灸。

3.地仓-ST4 4.颊车-ST6 5.下关-ST7

定位:目正视, 下颌角前上 颧弓与下颌

瞳孔直下, 方约一横指, 切迹之间的

口角外侧。 当咀嚼时咬 凹陷中。

肌隆起处。

功用: 除皱 通经 活络

主治:面瘫、痤疮、面肌痉挛、皱纹、色斑

单纯疱疹 瘦脸 三叉神经痛

操作:地仓-斜刺或平刺0.5~0.8寸。

颊车-直刺或平刺0.5~1.2寸。

下关-直刺、斜刺或平刺0.5~1.2寸。

均可灸。

6、头维-ST8

定位: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功用:舒经活络,养发驻颜,明目。

主治:脱发、颞纹、面瘫、面肌痉挛、头痛。

操作:平刺0.5~1寸;可灸。

7、气舍-ST11

定位:颈部,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功用:消瘿美颈,降逆平喘。

主治:梅核气、咽喉肿痛、呃逆、哮喘。颈部除皱。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8、膺窗-ST16

定位: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用:理气丰胸。

主治:健乳,乳房疾病。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1

9、乳根-ST18

定位: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正中线旁开4寸。 功用:健胸丰乳,理气止痛。

主治:健乳,乳房疾病。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10、梁门-ST21

定位:肚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用:健脾和胃,瘦身美颜。

主治:肥胖症、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操作:直刺0.8 ~1.2寸。可灸。

11、*天枢-ST25(大肠的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用:理肠瘦身。

主治:腹部肥胖、消瘦、便秘、泄泻、腹痛、荨麻疹、湿疹。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2、水道-ST28

定位: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用: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主治:腹部肥胖、水肿、痛经、不孕症、盆腔炎、尿道炎。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可灸。

13、归来-ST29

定位:脐中下4寸,旁开2寸。

功用:行气活血,调理肝肾。

主治:腹部肥胖、腹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盆腔炎。 操作:直刺0.8~1.5寸。可灸。

14、梁丘-ST34(郄穴)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2寸。

功用:理气和胃,通乳解毒。

主治:肥胖、乳腺炎、急性胃痛、膝肿症。

操作:直刺 0.5~1寸。可灸。

15、*足三里-ST36(合穴、下合穴)

强壮保健要穴,四总穴之一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功用:健脾和胃,瘦身美颜。

主治:肥胖或消瘦,皮肤毛发病变,胃肠疾患,高血压、神衰,除皱。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16.上巨虚-ST37 17.条口-ST38 18.下巨虚-ST39

22

(大肠下合穴) (小肠下合穴)

定位: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犊鼻下6寸 犊鼻下8寸 犊鼻下9寸

功用:健脾和胃,疏经调气。 活血理气,通络止痛。清热利湿,宁神镇静。

主治:上巨虚、下巨虚—肥胖、痤疮、胃肠疾病

条口—肩关节炎,下肢及腹部疾病

操作:均直刺1~2寸。可灸

19、丰隆-ST40(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嵴二横指,条口穴外。

功用:化痰、瘦身美颜。

主治:肥胖、面浮肿、便秘、高血压、眩晕、单纯性甲状腺肿。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20、内庭-ST44(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

功用:通经活络,泄热凉血。

主治:痤疮、酒齄鼻、肥胖、面瘫、瘾疹、口臭、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四、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 - Taiyin,SP.)

(一)经脉循行

起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趾关节后的第1陌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躁前,沿小腿内侧正中线(胫骨后)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叉于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及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络胃,过横膈挟食管两旁上行,连系舌根,散布于舌下。另一条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SP1(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用:调血止痛。

主治:神经衰弱、月经过多、便血、尿血。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公孙-SP4(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功用:理脾和胃。

主治:肥胖、胃痛、呕吐、腹泻。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三阴交-SP6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腹三阴谋”)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3

功用:活血化瘀,健脾美颜。

主治:色素沉着、肥胖、眼睑下垂、面肌痉挛、目赤肿痛、浮肿、脱发、脱眉、雀斑、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偏瘫、神经衰弱、失眠、痛经、月经不调、尿频。

操作:直刺或斜刺1~1.5寸,孕妇慎用;可灸。

4、地机-SP8

定位: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功用:健脾胃,调经带。

主治:腹胀、食欲不振、肥胖、水肿、痛经、月经不调、遗精、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阴陵泉-SP9(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功用:健脾渗湿,美颜瘦身。

主治:面部色素沉着、肥胖、浮肿、湿疹、神经衰弱、失眠、痛经、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或失禁、膝关节炎。

操作:直刺或斜刺1~1.5寸,孕妇禁针;可灸。

6、*血海-SP10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用:活血化瘀,润肤养发。

主治:色素沉着、痤疮、脱发、妇女多毛症、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月经不调、膝关节炎。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7、大横-SP15

定位:肚脐旁开4寸。

功用:调理肠腑,减肥瘦身。

主治:肥胖、便秘、腹泻。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五、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of Hand – Shaoyin,HT.)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横膈,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挟咽喉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直行的经脉:从心系上行抵肺,再向下出腋窝,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缘,经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到达小指挠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9穴)

1、极泉-HT1

定位:上臂外展,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功用:通经活络。

主治:腋臭、淋巴结结核、咽干、心痛、心悸、口渴。

操作:避开腋动脉,向肩峰方向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24

2、神门-HY7(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功用:清心安神助眠。

主治:皮肤瘙痒症、口疮、疔疮疖肿、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六、手太阳小肠经(Small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 Taiyang,SI.)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指尺侧(少泽),经手背外侧至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达肩部,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入缺盆处,络心脏,沿食管下行过横膈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沿颈部,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目眶下,抵鼻旁,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额骨部。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9穴)

1、少泽-SI1(井穴)

定位: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功用:清热解毒,通乳、丰乳。

主治:乳房发育不良、乳腺炎、产后乳汁少、口疮、咽肿、瘙痒症。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后溪-SI3(输穴)

定位:微握拳,小指末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

功用:镇静安神,清热解毒。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带状疱疹、落枕、急性腰扭伤、咽肿、癔病。

操作:直刺0.5-1寸,可透刺劳宫;可灸。

3、养老-SI6

定位: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功用:清热明目,舒经活络。

主治:视疲劳、视力减退、落枕、肩臂痛、腰痛、耳鸣、头痛目眩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4、支正-SI7

定位: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茎突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用:清热解毒,祛邪除疣。

主治:疣、糖尿病、头痛、感冒。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5、肩贞-SI9

定位: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聪耳。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肩关节及上肢损美性疾病、颈淋巴结结核、耳鸣。

25

操作: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可灸。

6、臑俞-SI10

定位: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用:舒筋活络,消肿化痰。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肩关节及上肢损美性疾病、颈淋巴结结核。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7、天宗-SI11

定位: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功用:舒筋活络,消肿化痰。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肩胛疼痛、乳腺炎、气喘。

操作: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0.8寸。可灸。

8、颧髎-SI18

定位:正坐平视,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功用:舒筋活络,美颜消皱。

主治:除皱、保健美容;口眼喎斜、眼睑跳动、口疮、颊肿。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可灸。

9、听宫-SI19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时呈凹陷中。

功用:益聪消皱。

主治:色素沉着、耳鸣、耳聋、耳廓湿疹、下颌骨关节炎;面部除皱、保健美容。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ωt - Taiyang,BL.)

(一)经脉循行

起于自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其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o直行的经脉从头顶进入颅内联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着肩脚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另一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通过臀部后侧外缘下行进入腼窝中央。另一条经脉:从肩胛骨内缘下行,经过髓关节部(环跳),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腰部下行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再向下,过脐肠肌,出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第5阳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明肾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67穴)

1、睛明-BL1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用:明目消皱。

主治:各种目疾,眼角皱纹、眼睑瞤动、眼角浮肿、口眼㖞斜。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禁灸。

2、*攒竹-BL2

26

定位: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功用:疏经活络,明目除皱。

主治:眼周皱纹、面瘫、眼睑下垂、头痛、眉棱骨痛、眼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近视、斜视、呃逆。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灸。

3、天柱-BL10

定位: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通经活络。

主治:健忘、失眠、目痛、头痛头晕、颈肩痛、感冒、鼻塞。

操作:直刺或向乳突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可灸。

4、风门-BL12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疏风清热,除疹润面。

主治:荨麻疹、痤疮、斑秃、皮肤过敏、背部痈肿、哮喘、头痛、项痛、背痛。祛风要穴。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免伤内脏。

5、*肺俞-BL13(肺的背俞穴)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润肤美颜,止咳平喘。

主治:皮肤过敏、干燥、皲裂、瘙痒;痤疮、酒齄鼻、荨麻疹、湿疹、色素沉着;背痛、咳嗽、哮喘。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6、心俞-BL15(心的背俞穴)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活血润肤。

主治:面色晦暗或苍白、面黑变病、痤疮、疖肿、瘙痒症、荨麻疹、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痛、癔病、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7、*膈俞-BL17(八会穴—血会)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活血养血润肤。

主治:

①黄褐斑、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痤疮、酒渣鼻、瘙痒症、带状疱疹、疣

②皮肤粗糙、毛发枯槁、脱发

③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④贫血、呃逆、盗汗、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8、*肝俞-BL18 (肝的背俞穴)

27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养血荣颜,明目美甲。

主治:

①色素沉着、面色无华

②眼睑下垂、麦粒肿、近视、斜视、弱视

③爪甲软而无华、脱毛、多毛症

④神经衰弱、贫血、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9、胆俞-BL19 (胆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色素沉着、麦粒肿、黄疸、神经衰弱、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10、*脾俞-BL20(脾的背俞穴,保健美容要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健脾利湿,美容瘦身。

主治:面色无华、颜面浮肿、睑垂

消瘦、易疲劳、消化不良

体廋或肥胖

脱发、斑秃

皮肤瘙痒症、荨麻疹

神经衰弱、慢性出血性疾病、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11、胃俞-BL21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健胃美形美容。

主治:肥胖、消瘦、消化不良、面色不华、胃痛腹胀、呕吐、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12、*肾俞-BL23 (肾的背俞穴,保健美容要穴)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补肾助阳,驻颜美容。

主治:色素沉着、痤疮、雀斑、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衰弱,毛发损美性疾病,肾虚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3、*大肠俞-BL25 (大肠的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用:疏调肠胃,理气化滞。

主治:色素沉着、痤疮、荨麻疹、湿疹、腹泻、便秘、痔疮、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

28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4、次髎-BL32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内下方。

功用:补益下焦,清热利湿。

主治:黄褐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腰骶痛、带下、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5、*委中-BL40(合穴 下合穴,四总穴之一)

定位:膕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之间。

功用:祛风湿,利腰膝。

主治:痤疮、疔疮疖肿、湿疹、瘙痒症、足癣,腰膝疼痛、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16、膏肓俞-BL43 (保健美容要穴)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 ,旁开3寸。

功用:益气补虚,保健强身;美容美形。

主治:体弱、消瘦、神经衰弱、盗汗、健忘、月经不调、遗精。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17、志室-BL52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用:补肾健腰明目。

主治:腰痛、近视、遗精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8.承筋-BL56 19.承山-BL57

定位: 委中与昆仑之间

腓肠肌肌腹中央, 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

委中下5寸 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用: 清热、舒经活络

主治: 肥胖、便秘、痔疾、腓肠肌痉挛

脱肛 湿疹、口臭

操作:直刺0.5-0.8寸 直刺1~2寸。

可灸

20.昆仑-BL60 21.申脉-BL62

(经穴)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 外踝尖下缘凹陷中

之间凹陷处。

功用: 舒经活络

主治: 头痛、眩晕

颈、腰、下肢、足疾 面瘫、面痉、眼睑下垂、踝

难产 失眠

29

操作:直刺0.2-0.3寸 0.5-0.8寸。

可灸。孕妇禁针。

22、至阴-BL67(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用:祛风止痒,通络明目。

主治:目痒痛、头痛、胎位不正、 难产

操作: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孕妇禁针;胎位不正多灸。

八、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 Foot - Shaoyin,KI)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足跟,再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肾脏,络膀胱。其直行经脉,从肾上行,过肝与膈入肺,沿喉咙挟于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27穴)

1、涌泉-KI1(井穴,保健美容要穴)

定位: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功用:滋补肾阴,平肝熄风。

主治:颜面萎黄或黧黑,头痛、眩晕、失眠、口疮、冻疮、神经衰弱、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太溪-KI3(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用:益肾滋阴,培土生金。

主治:面色黧黑、水肿、斑秃、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冻疮、视物昏花、手足心热、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咽干。抗衰、除皱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照海-KI6(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中。

功用:滋阴宁神,通调二便。

主治:肥胖、失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频数、便秘、咽干、暗哑。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复溜-KI7(经穴)

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功用:补肾养阴,利水敛汗。

主治:盗汗、手足无汗或多汗、下肢浮肿、腰脊强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阴谷-KI10

30

定位: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功用:益肾强筋。

主治:月经不调、腰膝酸软、阳痿、疝痛、小便困难。

操作:直刺0.8~1.5寸。可灸

6、肓俞-KI16

定位:腹中部,当脐旁0.5寸。

功用:益肾健脾,利尿通淋。

主治:腹痛、腹胀、浮肿、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 Jueyin,PC.)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属心包络,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z从胸走胁,从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入掌中(劳宫),出中指之端(中冲)。其支者,从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

1、曲泽-PC3(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功用:清心泄热。

主治:疔疮疖肿、目赤肿痛、疖癣、风疹、面色紫暗、心悸。

操作:直刺0.8~1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心血管疾病常用穴,心胸取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用:宁心和胃。

主治:面色紫暗或红、带状疱疹、胸胁痛、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手颤、冻疮、呃逆。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大陵-PC7(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用:清心凉血。

主治:疖癣、疮疡、手皲裂、湿疹、心悸、胸胁胀痛、手腕麻木。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4、劳宫-PC8 (荥穴)

定位: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功用:清心泄热。

主治:口疮口臭、冻疮、疖癣、手皲裂、天疱疮、单纯疱疹、多汗症。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十、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 Shaoyang,SJ.)

31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上行第4、5掌骨间,经腕背沿挠、尺骨之间.过肘尖,再沿上臂外侧走向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的后面,向前人缺盆,分布f胸中,联络心包,向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会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缺盆,上达颈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曲而下行经面颊部至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条支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瞳子髎),与足少阳胆经相接口。

(二)常用美容腧穴

1、中渚-SJ3(输穴)

定位: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疏筋活络。

主治:湿疹、疣、瘙痒症、丹毒、目赤肿痛、面瘫、头痛、耳鸣、耳聋、冻疮,肘臂肩背疼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2、阳池-SJ4(原穴)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功用:益气通阳,和解表里。

主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糖尿病、腕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3、*外关-SJ5(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桡骨与尺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颤。

主治:荨麻疹、疣、瘙痒症、面瘫、面肌痉挛、目赤肿痛、冻疮、手癣、神经性皮炎、手颤、头痛、带状疱疹、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支沟-SJ6(经穴)

定位:桡骨与尺骨之间,腕背横纹上3寸。

功用:理气通络,清热通便。

主治:带状疱疹、丹毒。湿疹、瘙痒症、疖癣、疥疮、便秘、腮腺炎、胸胁痛、腰背酸痛、落枕、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天井-SJ10

定位:在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屈肘成凹陷处取穴。

功用:通经活血,理气化痰。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荨麻疹偏头痛、耳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6、肩髎-SJ14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的凹陷中。

功用:疏筋活络,通经祛风。

32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肩周炎、高血压。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7、*翳风—SJ17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功用:通窍聪耳,祛风泄热。

主治:面瘫、面肌痉挛、面疮、脱发、头面疖癣、风疹、神经性皮炎、痄腮、耳鸣、耳聋、颈淋巴结结核、下颌骨关节炎、呃逆。

操作:直刺0.8~1.2寸。

注:本穴病变多为实证,故多用泻法,少用或不用艾灸。

8、角孙-SJ20

定位:折叠耳廓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功用: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主治:脱发、痄腮、耳鸣耳聋、耳部红肿。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9、耳门-SJ21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 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中。

功用:疏散邪热,通利耳窍。

主治:局部损美性疾病、面瘫、耳聋耳鸣、外耳湿疹、耳道疖肿、下颌关节炎。 操作:微张口取穴,直刺0.5~1寸;可灸。

10、*丝竹空-SJ23

定位:眉梢凹陷处

功用:祛风明目,除皱美颜。

主治:局部损美性疾病鱼尾纹、脱眉、面瘫、斜视、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眩晕、头痛。 操作:平刺0.5~1寸。禁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 Shaoyang. GB. )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行额角,下转至耳后(风池),沿颈部行于于少阳三焦经前面,至肩上交出于少阳经的后面,向下人于缺盆耳部的支脉: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至日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太迎,与手少阳经会于眼眶下方,经颊车,至颈部与前一支进入缺盆的经脉会合后,至胸中,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肋内,出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腋,沿侧胸部过季肋,向下与前-支脉会合于环跳,再向下沿大腿外侧下行.经膝关节外缘,沿腓骨前缘.下出外踝前,过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的支脉:从足背部(足临泣)分出,沿第l、2距骨之间,到足大趾端外侧(大敦),返回穿入爪甲.出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常用腧穴

1、瞳子髎-GB1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33

功用:疏风散热,明目除皱。

主治:鱼尾纹、面瘫、面肌痉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头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灸。

2、听会-GB2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中。

功用: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主治:面瘫、面痛、耳聋、耳鸣、齿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操作:张口取穴,直刺0.5~1寸;可灸。

3、率谷-GB8

定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功用:凉血生发,通经活络。

主治:脱发、斑秃、头癣、面瘫、面痛、偏正头痛、眩晕。

操作:平刺0.5~1寸;可灸。

4、完谷-GB12

定位: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功用:祛风清热生发。

主治:脱发、斑秃、瘙痒症、齿痛、头痛、落枕、面瘫、失眠。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5、阳白-GB14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用:祛风清热,益气明目。

主治:面瘫、面皱、面肌痉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眩晕。

操作:向左、右、下沿皮刺0.3-0.5寸;可灸。

6、头临泣-GB15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中点。

功用:清头明目,安神定志。

主治:面皱、眼睑下垂、迎风流泪、头痛、眩晕。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7、*风池-GB20

定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功用:祛风通络,明目开窍。

主治:脱发、斑秃、痤疮、瘙痒症、风疹、疥癣、神经性皮炎、发际疮、面瘫、面肌痉挛、头痛、眩晕、失眠、耳鸣、近视、颈肩痛。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可灸。

8、肩井-GB21

定位: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

功用:祛风通络,涤痰开窍。

34

主治:疾病损美性疾病、保健美容、头痛、眩晕、颈肩背痛、乳腺炎、难产。

操作:直刺0.3~0.5寸,忌深刺、捣刺,孕妇禁用;可灸。

9、带脉-GB20

定位: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游离端(章门)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功用:清热利湿,调经止带。

主治:肥胖、月经不调、带下、子宫脱垂、盆腔炎、经闭、腰痛。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10、环跳-GB30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功用:祛风除湿通络。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风疹、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1、风市-GB31

定位: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膕横纹上7寸。

功用:祛风除湿通络;局部美形。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荨麻疹、风疹、瘙痒症、下肢痿痹。

操作:向外斜刺1~1.5寸。可灸。

12、*阳陵泉-GB34(合穴 胆之下合穴 八会穴-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头面浮肿、带状疱疹、黄疸、口苦、胸胁痛、膝关节疼痛。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可灸。

13、光明-GB37 (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功用:通络明目;局部美形。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视疲劳;各种损美性眼疾。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4、悬钟(绝骨)-GB39(八会穴—髓会)

定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功用:通经活络,强筋健骨;局部美形。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黄褐斑、瘙痒症、湿疹、丹毒、颈淋巴结结核、足癣、斜颈、落枕、偏头痛、痔疮、便秘。

操作:直刺1~1.2寸;可灸。

15、丘墟-GB40(原穴)

定位: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化痰。

主治:带状疱疹、湿疹、瘙痒症、颈淋巴结结核、疣、目赤肿痛、颈项痛、胸胁胀痛、外踝肿痛。

35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6、足临泣-GB41

定位:足背外侧,第4趾本节后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功用:疏肝解郁,化痰清热。

主治:带状疱疹、湿疹、颈淋巴结结核、偏头痛、目赤肿痛、乳腺炎、胸痛、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7、侠溪-GB43

定位:足背外侧,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用:清肝泄热,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胸胁胀痛、乳腺炎神经衰弱。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of Foot - Jueyin,LR.)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毫毛部(大敦),沿足附向上,过内踝前l寸,沿胫骨内侧面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叉到足大阴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上抵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过横膈,散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上行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联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于巅顶。其“目系”的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頬里,环绕唇内。其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14穴)

1、大墩-LR1(井穴)

定位: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腋臭、前阴瘙痒疼痛、带状疱疹、湿疹、疣、目赤肿痛、口苦、面瘫、眩晕、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半身不遂。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行间-LR2(荥穴)

定位: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纹缝端,赤白肉际处。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腋臭、前阴瘙痒疼痛、带状疱疹、湿疹、疣、目赤肿痛、口苦、面瘫、眩晕、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半身不遂。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6

3、*太冲-LR23(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用:清肝明目,祛斑。

主治:黄褐斑、慢性湿疹、眼疾、前阴瘙痒疼痛、神经性皮炎、疣、面瘫、唇肿、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胸胁胀痛、半身不遂。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蠡沟-LR5

定位: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功用:清热除湿,调经止带。

主治:黄褐斑、慢性湿疹、眼疾、前阴瘙痒疼痛、神经性皮炎、疣、面瘫、唇肿、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胸胁胀痛、半身不遂。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5、章门-LR13

定位: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黄褐斑、消瘦、肥胖、黄疸、胸胁胀满、腹胀、呃逆、胃神经官能症。 操作:直刺0.8 ~1寸;可灸。

6、期门-LR14

定位: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用:疏肝理气,丰胸。

主治:黄褐斑、消瘦胸部扁平、湿疹、胸胁胀满、呃逆、胃神经官能症、乳腺炎。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十三、督脉(Du Meridian,DU.)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沿脊柱内上行至项后风府处,进入颅内,络脑,上至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终于上唇内龈交穴。

37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有28穴)

1、长强-DU1

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功用:育阴潜阳,益气活血。

主治:阴部湿疹、痔疾、脱肛、泄泻、便秘、便血、阳痿。

刺灸:紧靠尾骨前面,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免伤直肠。不灸 。

2、腰俞-DU2

定位: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功用:补肾调经,活血清热。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肾虚型损美性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阳痿、遗精、痔疮、脱肛、腰背及下肢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DU3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简易取穴: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中。

功用:补益阳气,强壮腰肾。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肾虚型损美性疾病、月经不调、阳萎、遗精、腰背及下肢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DU4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固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肾虚型损美性疾病、形寒肢冷、面色无华、毛发枯槁、周身浮肿、早衰、荨麻疹、月经不调、阳痿、遗精、阴部湿疹、腰背及下肢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筋缩-DU8

定位:第九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固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肾虚型损美性疾病、形寒肢冷、面色无华、毛发枯槁、周身浮肿、早衰、荨麻疹、月经不调、阳痿、遗精、阴部湿疹、腰背及下肢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6、至阳-DU9

定位:第七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固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肾虚型损美性疾病、形寒肢冷、面色无华、毛发枯槁、周身浮肿、早衰、荨麻疹、月经不调、阳痿、遗精、阴部湿疹、腰背及下肢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7、灵台-DU10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38

功用:清热散结,除疮美肤。

主治:粉刺、酒齄鼻、口疮等定疮疖肿、荨麻疹、局部脂肪堆积、脊背强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8、神道-DU11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清热通络。

主治:粉刺、酒齄鼻、黄褐斑、神经衰弱、健忘、局部脂肪堆积、脊背强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9、身柱-DU12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清热通阳,祛风解毒。

主治:疔疮疖肿、痈疽、黄褐斑、银屑病、局部脂肪堆积、癫痫、脊背强痛、咳喘。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0、*大椎-DU14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清热解毒,温经通阳。

主治:痤疮、黄褐斑、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瘙痒症、疔疮疖肿、丹毒、发热性疾病、畏寒、头项强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数下,然后拔火罐,以出血为度;可灸。

11、风府-DU16

定位: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功用:祛风清热。

主治:脱发、风疹、失音、瘙痒症、头痛、眩晕、项强、中风失语、癫狂。

操作:伏案正座,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法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不灸。

12、*百会-DU20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功用:升阳固脱,开窍安神。

主治:脱发、脱眉、须发早白、头痛、眩晕、失眠、耳鸣、神经衰弱、子宫脱垂或脱肛等脏器下垂、久泻。

操作:平刺0.5~0.8寸。针尖向前头、后头、左右侧头方向。可灸 。

13、上星-DU23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用:疏风清热,宁心通窍。

主治:脱发、酒齄鼻、面部肿痛、须发早白。

操作:平刺0.5~0.8寸。

39

14、素髎-DU25

定位:在鼻尖正中。

功用:泄热开窍,回阳救逆。

主治:酒齄鼻、休克、低血压、心动过缓面色苍白、酒渣鼻。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一般不灸。

15、水沟-DU26(昏迷、休克的急救要穴之一)

定位: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功用:清热通窍,通经活络。

主治:面瘫、面肌痉挛、面部浮肿、口疮、口臭、牙痛、唇裂、口周皱纹、黄疸。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十四、任脉(Ren Meridian, RN. )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

(二)常用美容腧穴(本经共24穴)

1.中极-RN3 2.关元-RN4 3.气海-RN6

(膀胱募穴) (小肠募穴)

定位: 脐中下4寸 脐中下3寸 脐中下1.5寸

腹正中线上

功用: 活血除湿 培元固本,增肌减肥 升阳益气,调气泽肤

主治:①肥胖、瘙痒症、荨麻疹、湿疹,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保健美容要穴。 ②操作:直刺0.5~1寸,针前先排尿,孕妇禁针;可灸。

4、*神阙-RN8 (保健美容要穴 )

定位:脐窝的中央。

功用:温阳健脾,祛疹润面。

主治:慢性荨麻疹、慢性泄泻、面色无华或萎黄、早衰、消瘦、黄褐斑、脱肛。 操作:禁针,多用灸法。

5、*中脘-RN12(胃的募穴 八会穴-腑会;保健美容要穴)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功用:调理脾胃。

主治:肥胖、消瘦、急慢性胃肠疾患、口臭、荨麻疹、湿疹、神经衰弱、黄疸。 操作:直刺0.5~1.5寸。可灸

6、鸠尾-RN15

定位:腹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功用:调理脾胃。

主治:局部脂肪堆积、瘙痒、颈淋巴结结核、癫痫。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40

7、膻中-RN17(心包募穴 八会穴-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

功用:调气益气,通络健乳。

主治:黄褐斑、乳腺炎、产后乳汁少、呃逆、哮喘、心悸、咽喉异物感;女性健胸丰乳。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8、承浆-RN24

定位:颏唇沟的中点凹陷处。

功用:祛风活络。

主治:面瘫、面肌痉挛、流涎、口疮、唇皱、面肿、龈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不灸。

第二节 经外奇穴

1.四神聪(EX-HN1)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 前后左右各1寸。

功用:益智安神。

主治:脱发、斑秃、湿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操作:向百会方向平刺0.5~0.8寸。一般不灸。

2.*印堂(EX-HN3)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中点。

功用:祛风通窍。

主治:痤疮、酒齄鼻、麦粒肿、额纹、目痛、面瘫、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头痛、眩晕、失眠。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向左右透刺攒竹、睛明等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鱼腰(EX-HN4)

定位:在眉毛正中。

功用:舒经活络。

主治:脱眉、额纹、鱼尾纹、面瘫、眼睑跳动、上睑下垂、近视、斜视、眉棱骨痛。 操作:平刺0.3~0.5 寸,禁灸。

4.*太阳(EX-HN5)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功用:疏风明目。

主治:面瘫、目赤肿痛、麦粒肿、斜视、鱼尾纹、眼睑下垂、面红肿及痒痛、头痛、牙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 寸,或沿皮向颊车、率谷透刺3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5.耳尖(EX-HN6)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尖端处。

功用: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痤疮、麦粒肿、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操作:直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41

6.上迎香 EX-HN8

定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功用:通络开窍。

主治:面部损美性疾病、鼻部疮疖、面瘫、过敏性鼻炎。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7.颈百劳 EX-HN15

定位: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功用:通经散结。

主治:头痛、项强、盗汗、颈淋巴结结核。

操作:直刺0.3-1寸。

8.夹脊 EX-B2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单侧17穴。 功用:调理脏腑,通利关节。

主治:荨麻疹、痤疮、体虚乏力、神经官能症、半身不遂,一切慢性病,保健美容。 上胸部穴位主治心肺、上肢的疾病;

下胸部穴位主治胃肠疾病;

腰部的穴位主治腰、腹、下肢疾病

操作:稍向内斜刺0.5-1寸,得气即止,或梅花针叩刺;可灸。针刺需慎。

9.腰眼 EX-B7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 开3.5寸。

功用:强腰补肾。

主治:健忘、遗精、月经不调、腰肌劳损。保健美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0.中魁 EX-UE4

定位:握拳,掌心向下,在中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功用:祛风活络。

主治:白癜风。

操作:灸。

11.大骨空 EX-UE5

定位:握拳,掌心向下,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功用:清热活血。

主治:痣、疣、目赤肿痛。

操作:灸。

12.小骨空 EX-UE6

定位:握拳,掌心向下,在小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功用:清热活血。

主治:痣、疣、目赤肿痛。

42

操作:灸。

13.八邪 EX-UE9

定位:手背侧,第一至第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用:活血通络。

主治:荨麻疹、湿疹、瘙痒症、丹毒、冻疮、手汗、手皱裂、红眼病、手指麻木、手背红肿、手指拘挛、毒蛇咬伤。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14.四缝 EX-UE10

定位: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指关节横纹的中央。单侧4穴。

功用:健脾和胃。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小儿消化不良。

操作: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15.十宣 EX-UE11

定位:仰掌,十指微屈,在十指指尖端,距指甲游离0.1寸。单侧5穴。

功用:泄热宁心。

主治:中风、高热、昏迷、红眼病、咽喉肿痛、红斑肢痛证、指端麻木。

操作: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16.百虫窝 EX-LE3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功用:解毒灭虫。

主治:各种虫咬、皮疹、皮炎、瘙痒症、荨麻疹、疮疡。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17.八风 EX-LE10

定位:足背侧,第一至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单侧4穴。

主治:丹毒、脚气、毒蛇咬伤、脚背红肿、足趾麻木、屈伸不灵。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3

第四章 针灸推拿美容常用方法

针灸推拿美容法:通过针灸和推拿的方法刺激腧穴、经络而调动机体内在抗病因素,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或保健目的的一种美容方法。

第一节 针灸美容常用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毫针刺法的完整操作规程

●掌握毫针进针方法

●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掌握针刺捻转、提插两种行针基本手法。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

●掌握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平补平泻手法

●熟悉针刺的各种体位

●熟悉行针辅助手法

●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

针法:即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协调气血,以达到治疗或保健的目的。

包括:毫针、三棱针、梅花针、电针、水针、火针、磁针、激光针等

艾灸:采用艾绒吁各种药物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也是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达到防治损美性疾病的一种方法 。

一、毫针刺法

(一)常用毫针针具

1.结构

材料特点:不锈钢、高强度,高韧性,挺直光滑,易消毒,耐高温,防锈,不易被腐蚀。 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规格

常用毫针:粗细28—32号,长短1-3寸(25-75mm)

面部美容用针:以34—36号,15-40mm为常用。

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所选揄穴的深浅相应选择针具的长短、粗细.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

(二)针刺体位

常用体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安稳

初诊、体虚、紧张者,首选卧位

注意事项 处方与体位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44

1、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3、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4、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5、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6、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三)消 毒

针具器械消毒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

(四)进针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短针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适合:短针的进针

(2)挟持进针法(马并指进针法)-长针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适合: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腹部)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适合: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之面部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适合: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45

(5)管针进针法-儿童及惧怕针者

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

此法较其他针法不痛。

适合:儿童及惧针者

(五)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1、针刺的角度

直刺:90度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45度肌肉浅薄 骨骼肌腱 脏器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15度皮薄肉少 头面部 胸背部透针

2、针刺的方向

依腧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横刺:头面、胸胁部

斜刺:颈项、咽喉、腰部

直刺:四肢、腹部、腰部

3、针刺的深度

浅刺 深刺

体质 身体瘦弱 身体强肥

年龄 年老体弱 中青年强壮者

小儿娇嫩

病情 热虚表 寒实里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头面和胸背 四肢和臀腹部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六)行针手法

行针概念

广义:(运针)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以一定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2)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180-360)

2.得气

古称"气至",

定义:经气感应 气至 针感

46

表现:

医者 手下沉重、紧涩/如鱼吞钩饵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针灸大成》 ●注意 一般与特殊 勿片面追求

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 终始》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体质(类型)、感觉、病情

环境:温度/噪音

促使得气的方法

纠偏法

查找原因纠正之。

如:取穴不准、深浅失宜、手法不熟、病体虚弱、感觉迟钝等。

益气法 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

候气法 留针侯气:针置穴内安静留针

行针催气:间歇运针(辅助手法)

附:关于得气的几个问题

得气的基础:

1.肌肉组织的肌梭内感受器—肌肉收缩

2.穴位神经末稍密集

3.穴位高密度的肥大细胞—活性物质刺激神经

得气与血型的关系: O-B-AB-A

3、辅助手法

(1)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2)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47

作用 催气 守气

(3)飞法

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作用 催气、行气

(4)弹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5)刮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 催气 守气

(6)摇法

方法 直立而摇 边摇边退-使加强针感-泄气

卧针而摇 不进不退-使针感传导-行气

(七)针刺补泻

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常用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角度、频率、用力、时间

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 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

2、提插补泻:浅深、幅度、频率、时间

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 时间短

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时间长

3、平补平泻: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

4、徐疾补泻:补法-徐进疾出 泻法-疾进徐出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5、迎随补泻:补法-顺经而刺 泻法-逆经而刺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6、开阖补泻:补法-揉按针孔 泻法-摇大针孔

7、呼吸补泻:补法-呼进吸退 泻法-吸进呼退

(八)留针与出针

1、留针:一般留针15~30min

方法:静留与动留

48

目的:侯气;保持针感;继续施术,催气加强针感 时间长:寒证、痹证、慢性病、痛证、痉挛性疾病 不留针:得气迅速,操作得当;小儿针刺 ● 注意观察

2、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

补法-按压针孔

泻法-不按针孔

(九)疗程与间隔

10-12次为一疗程,

继续治疗,间隔1-2周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

原因 体质、精神、疲劳、饥饿、大汗、

大出血、体位、手法、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出冷汗、恶心呕吐、神疲、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昏、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2、滞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不当、

留针时间过长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3、弯针

原因 手法、体位、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4、断针

原因 针具质量、针身全部没入皮下、

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49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5、血肿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十一)针刺的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身体状况。

对初诊、饥饿、疲劳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休息,再做治疗;对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采用卧位,且手法轻取穴少。

(2)注意妇女怀孕及月经状况。

孕妇及妇女经期忌针部位: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太冲

(3)注意避免晕针。

(4)注意躯干部及眼区腧穴的针刺角度及方向。掌握针刺角度、深度;提插、捻转幅度小;留针时间短;避开脏器及大血管。

(5)出血患者(自发性或损伤性),忌针。

(6)注意皮肤状况。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部位,忌针。

(7)注意避免误伤膀胱。

二、其他针法

(一)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1)耳 轮 耳轮结节

耳轮脚

耳轮尾

2)对耳轮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

4)耳 舟

5)耳 屏 屏上切迹

屏间切迹

6)对耳屏 轮屏切迹

7)耳 甲 耳甲艇

耳甲腔

8)耳 垂

9)外耳道

2、耳穴的分布

50

耳穴 分布与耳廓上的腧穴

阳性反应点 刺激点

3、耳穴分布规律

1)与头面对应的穴位 耳垂、对耳屏

2)与上肢对应的穴位 耳舟

3)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 对耳轮

4)与内脏对应的穴位 耳甲

5)消化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4、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耳轮穴位 (12区 11穴)

1)耳中(膈)

部位 耳轮脚上

主治 荨麻疹

皮肤瘙痒症

黄疸

2)耳尖

部位 耳轮顶端,耳廓向前对折的尖端

主治 痤疮、

扁平疣、

面瘫、

皮肤瘙痒症、

发热、急性结膜炎、麦粒肿、高血压

(2)耳舟穴位6区6穴

3)*风溪(荨麻疹点、过敏区)

部位 指、腕两穴之间

主治 荨麻疹、风疹、

湿疹、白癜风、

皮肤瘙痒症、

痤疮、

神经性皮炎、

过敏性鼻炎

(3)三角窝穴位 5区5穴

4)*神门

部位 三角窝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主治 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5)*内生殖器

部位 三角窝前1/3下部

主治 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6)*交感下脚端

51

部位 对耳轮下脚末端

近耳轮处

主治 肥胖症、

面部黑变病、

白癜风、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

植物神经紊乱

(4)耳屏穴位 4区9穴

7)*外鼻(饥点)

部位 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

主治 酒齄鼻、鼻炎、鼻疖、肥胖

10)*屏尖

部位 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 酒齄鼻、痤疮、扁平疣、扁平苔藓

11)*肾上腺(下屏尖)

部位 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 黄褐斑、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雀斑、带状疱疹、湿疹、风疹、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低血压

12)*内分泌

部位 屏间切迹内,

耳甲腔前下部

主治 月经病、更年期、

座疮、甲状腺等疾病

(5)对耳屏穴位 4区8穴

13)*皮质下(脑)

部位 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 神经性皮炎、

白癜风、黄褐斑、

扁平疣、面瘫、

面肌痉挛、肥胖症、

脉管炎、丹毒、

身肿、神经衰弱、

失眠、多梦

(6)对耳轮穴位 13区14穴

18)腹

部位 屏轮切迹至対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连线的上2/5处,前侧耳腔内

19)胸椎

部位 对耳轮体部,屏轮切迹至対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连线中2/5处

20)颈椎

部位对耳轮体部,屏轮切迹至対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连线下1/5处

52

(7)耳甲穴位

21)口

部位 耳轮角下方前1/3处

22)胃

部位 耳轮角消失处

23)小肠

部位 耳轮角上方中部

24)大肠

部位 耳轮角上方前部

25)*肾

部位 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26)*肝

部位 耳甲庭后下部

27)*脾

部位 耳甲腔后上方

28)*肺

部位 耳甲腔中央周围

29)*心

部位 耳甲腔正中凹陷

主治 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

面色苍白、

口舌生疮、

瘙痒症、神经衰弱

(8)耳垂穴位 9区8穴

30)眼

部位 耳垂五区中央

31)*面颊

部位 耳垂5、6区交界线周围

(9)耳背穴位 5区6穴

32)耳背沟

部位 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在耳背面呈“Y” 字形凹沟内

4、操作方法

(1)毫针法

操作要点:一般刺入2-3分(软骨)/深刺

可达对侧皮下行针用捻转法,

留针20-30分钟,间歇运针。

53

隔日一次

针 具:0.3-0.5寸长、30-32号

针刺反应:运动功能障碍者可活动肢体

(2)压丸法:

操作:胶布固定,自行按压1-2分钟,

3-5次/天。隔日换帖。

器具: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

绿豆或中成药丸

(3)刺血法:三棱针于耳穴或耳背静脉处

点刺放血

(4)割治法:手术刀划破耳穴皮肤1-3分长,

深达骨膜

(5)灸 法:线香灸法

(6)按摩法:按摩、提捏、掐按耳廓及其穴位

如:提拉耳垂法-治疗眼疾、头痛

手摩耳轮法-阳痿、腰腿痛、颈椎病、 头晕头痛

皮肤病-耳背充血处

扭伤/急性炎症-耳尖

5、临床应用

作用:止痛、抗炎、退热、镇静、防病

治疗:损美性疾病及痛证(如:头痛、带状疱疹、扭挫伤) 炎症性疾病(如:痤疮、皮炎、结膜炎、咽喉炎)

功能紊乱性疾病(如:黄褐斑、神经衰弱、肠功能紊乱) 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单纯性肥胖)

慢性病

针刺麻醉、戒烟、减肥

6、选穴原则

(1)辩证选穴

按脏腑辨证 皮肤病-肺主皮毛 眼病-肝开窍于目 按经络辨证 眼病-胆/胃/膀胱

面瘫-胃经

54

腰痛-膀胱经

(2)对症选穴(按现代医学)

月经不调—屏尖、子宫

肥胖-内分泌

神经衰弱-皮质下

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3)经验选穴(按临床经验 )

外鼻-减肥

耳中-皮肤病

镇静-神门

耳尖-退热

(4)按病选穴 眼病-目,子宫肌瘤-子宫

7、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

禁忌病症 炎症、溃疡、

习惯性流产、妊娠3月内

严重心脏疾病

预防晕针

(二)皮肤针疗法

1、针具:梅花针

七星针

十八罗汉针

2、操作方法

右手持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中二指挟持针柄,示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然后由于反作用力而弹起。 频率:70-90次/分

具强壮作用

适用:全身的慢性疾病引起的皮肤老化现象

损美性疾病的防治

刺激强度 弱、中、强

选择-体质 病情 部位 年龄

操作-用力 皮肤改变 疼痛

(1)弱刺激

方法 用力轻,皮肤轻微潮红、充血

运用 头面部 、肌肉浅薄处

(2)中刺激

方法 用力介于轻重间,

皮肤潮红,但无渗血;

疼痛轻微,可以忍受

55

运用 除头面部的其它部位

(3)强刺激

方法 用力大、皮肤潮红并出血、疼痛较难忍受 运用 压痛点及肌肉丰厚处

3、临床应用

(1)局部叩刺 治疗面部皱纹、黑眼圈、斑秃、 面瘫、近视、带状疱疹、疖肿、 神经性皮炎、黄褐斑、麦粒肿

(2)循经叩刺 沿经络路线进行叩刺,

治疗全身病变

(3)头部叩刺 治疗脱发、斑秃、神经系统疾病 如:三阴交:防面部皱纹;

颈椎段1-7:头面皮肤病及颜面衰老; 胸椎段1-7:上胸及上腹部皮肤病;

胸椎段7-12:下胸及下肢皮肤病;

腰椎段1-5:腰腹及下肢部皮肤病。

4、注意事项

(1)检查针具。针具及皮肤严格消毒。

(2)禁用: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

(3)叩刺顺序:由上到下、由内向外刺、先轻后重。

(4)叩刺方向:垂直上下,防止拖拉。

(5)叩刺出血者,防止感染。

(三)三棱针疗法

概念:利用三棱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

而出血,以治疗美容的一种疗法。

又称:“刺络疗法”

“刺血疗法”

作用:清热、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治病原理

针 刺─经脉:不出血/较深

三棱针─络脉:出血/较浅

1、针具

针长:约6厘米,分粗、细两种

或以粗毫针代替

2、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1)点刺

操作 揉压推按局部 消毒 刺入3mm左右 挤压 运用 四肢末端(十宣 十二井)

八风/八邪

耳尖、鼻尖等穴位

56

如:点刺耳尖-治痤疮、麦粒肿

点刺耳后经脉-廯疣

点刺三阴交-治湿疹、瘙痒症

(2)散刺法

操作: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环形向心点刺

循经点刺放血结合拔罐

运用:散刺头皮部-治斑秃

散刺鼻两侧赤部-治酒齄鼻

局部瘀血肿痛-顽癣

(3)缓刺法(刺络法)

操作:静脉放血(尺泽、曲泽、委中)

运用:丹毒、疥疮、发际疮,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挑刺法

操作:挑破腧穴或阳性反应点处的细小静脉。

运用:胸背部、耳后等处

治疗:痤疮、麦粒肿、发际疮、痔疮、

小儿疳积、急性腰扭伤

2、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

(2)点刺、散刺、挑刺:轻浅快。

缓刺:避开动脉,泻血适量。

(3)慢性病:1-2次/日,3-5天/疗程

急性病:连续治疗1-2次,量多者1-2周/次

(4)禁忌:出血者或患血液病、传染病、孕产妇、体弱者

(四)皮内针

概念: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

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刺

美容方法。

又称:“埋针疗法”

1、针具

颗粒型:麦粒型。针长约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环形,针柄与针身呈一直线。 嵌针形:图钉型。针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垂直。

2、操作方法

(1)颗粒型皮内针的操作

(2)嵌针形皮内针的操作

埋针时间:2-5天,不超过7天,暑热天不超过2天。

3、临床应用

治疗:痤疮、黄褐斑、便秘、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4、注意事项

57

(1)选穴恰当,不妨碍活动。

(2)调整针感,舒适为度。

(3)详查针具,避免折针。

(五)埋线疗法

概念:以线(羊肠线)代针,利用特制的针具将线埋入穴位,线体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通过线对行为产生的生理、物理和生化的持续刺激作用,调整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健身美容、减肥塑身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特点:起效迅速与效力持久。

适用:减肥,痤疮等

1、针具及其他用品

按照小手术准备:

埋线针、

持针器、

0-1号珞制羊肠线、

镊子、剪刀以及必备消毒用品等。

2、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

(2)穴位局麻(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射剂)

(3)装备针线(羊肠线约1-3厘米)

(4)穿刺埋线

(5)退针止血

(6)胶布敷贴

3、临床应用

治疗:肥胖、痤疮、黄褐斑、便秘、神经衰弱、月经不调、面肌痉挛、眼睑瞤动、过敏性皮肤病

2、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

(2)埋线取穴:限5穴/次。

(3)术后疼痛,可服止痛药。

(4)防止术后感染

(5)异物过敏者,可服抗过敏药

(6)禁用: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疤痕体质者。

(六)火针

概念:用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或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痤疮、疣目、黑痣及痛证

规格:长约10cm,直径0.5-1mm

针具:较粗不锈钢针具。

弹簧式火针-控制深度

三头火针-多治雀斑、色素斑、疣目

钨合金火针、电火针-易控制温度

1、操作方法:深刺和浅刺

要点:准确、迅速

58

2.注意事项:

(1)动作敏捷、准确

(2)避开血管、神经干、肌腱、脏器

(3)体弱及孕妇慎用,面部慎用

(4)术后防止感染

(七)穴位疗法

1、穴位贴敷疗法

? 概念:将制作好的药剂贴敷在穴位上,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共同作用来防治疾

病的一种方法。

? 特点: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 适应症:肥胖、过敏性皮肤病、体弱面黄、消瘦等

2、穴位磁疗法

? 概念:将磁珠、磁片、磁疗机的磁头帖压于穴位,运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

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作用:镇痛镇静、消炎消肿、降压、调节经络

? 特点:简便、无创伤、易接受、尚无禁忌症

? 适应症:对磁帖有过敏反应者除外

3、穴位激光照射法

? 激光针法:在中医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利用激光束代替针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 (又称为激光针、光针)

? 特 点:无痛、无菌、快速等。

? 具有针与灸的双重效应以及激光的优良特性。

? 对恐惧针刺的患者尤为适合。

? 作 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

? 增加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功能。

? 仪 器:氦氖激光机、二氧化碳激光机、

? 氩离子激光机等

? 适应症:痤疮、黄褐斑、色素沉着

? 禁忌症:癫痫、心脏病;眼部慎用。

4、微波针灸法

? 概 念:用高频电磁波照射人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 特 点:产生热效应,类似温针和温灸

? 适应症:炎症性疾病

? 禁忌症: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

? 心功能代偿不全;

? 眼部及睾丸组织病变

5、穴位红外线照射法

? 概念:应用红外线照射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作用:消炎、镇痛、解痉

? 适应症:痤疮等炎症性疾病

? 疼痛性疾病等

6、穴位药物注射法

? 概念:又称“穴位注射”。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59

? 特点: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 适应症:肥胖、黄褐斑、痤疮等

60

三、灸法

概述

1、概念:

采用艾绒等各种药物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助灸火的热力给腧穴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调整功能,以达治疗疾病或保健目的。

2、施灸材料:以艾叶为主

性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纲目》)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从新》)

采集与加工: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特点:易燃味香、热力温和(新与旧不同)

可透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艾卷

其它材料:灯心草 药捻 药锭

3、作用

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防病保健: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一)艾灸的方法

1、艾炷直接灸

艾炷 大、中、小

(1)瘢痕灸(化脓灸)

操 作:舒畅体位 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7-9壮。

一周左右逐渐出现化脓,

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

局部留瘢痕。

适应证:皮肤溃疡日久不愈;

疣、痣、鸡眼等难治皮肤病

(2)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 作: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至轻微灼痛 更换至3-7壮

皮肤轻度红晕。

特 点:皮肤发红,不起泡,灸后无化脓、无瘢痕

适应证:保健美容;湿疹、疣、痣、疥疮、皮肤溃疡不愈

(3)发泡灸

操 作: 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至轻微灼痛 持续3-5秒

皮肤红晕 1-2小时起泡

特 点:皮肤发红,起泡,3-4天自然吸收,

无瘢痕

61

适应证:疮肿、瘰疬、白癜风、皮炎、疖癣等

2.艾柱间接灸

(1)隔姜灸

操 作:定穴 生姜片(3-4cm厚)针刺数孔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5-10壮至皮肤潮,其间更换蒜片)

适应证:面瘫、冻疮、皮肤慢性溃疡、疮癣、

面色萎黄

(2)隔蒜灸

操 作:定穴 鲜蒜片(3-4cm厚)针刺数孔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5-10壮至皮肤潮,其间更换蒜片)

适应证:皮肤红肿、瘙痒、毒虫咬伤、消瘦

(3)隔盐灸(神阙灸)

操 作:食盐填于脐部 上至生姜薄片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反复5-10壮)

适应证:保健美容、抗衰老、阳痿早泄、不孕不育、

荨麻疹、瘙痒症的防治

(4)隔附子饼灸

操 作:定穴 附子片、饼(直径2-3cm,厚0.8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 (反复5-10壮) 适应证:身肿、皮肤色素沉着病、面黑有尘、

疮疡久溃不收

3、艾条灸

艾条 清艾、药艾

(1)温和灸

(2)雀啄灸

(3)回旋灸

4、温针灸

针刺与艾条结合应用的方法

艾条长度为1.5-2cm,防止烫伤

5、温灸器灸

(1)温筒灸:特制金属筒状灸具

(2)电热仪灸:具有可调稳压电源

6、其他灸法

1、灯草灸:灯芯草以麻油浸透,对准穴位点燃

2、白芥子灸:“天灸”。以水或姜汁调和,敷贴促使发泡。

(二)注意事项

1、顺序:先上后下 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 先阳后阴

2、灸量:依据病情、体质、年龄、部位决定

艾柱灸:7-9壮/次,

62

艾条灸:10-15分钟/次

3、禁忌:禁直接灸:面部五官、浅表血管、关节、孕妇腹部、腰骶部

禁灸:睛明、水沟

4、水泡处理

5、电热仪灸颜面时,以棉垫保护双眼

6、防止烧伤,防止艾条复燃

四、拔罐法

概述

概念:借热力或其它方法排出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火罐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别称:拔火罐、拔罐子、角法

作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散风祛寒、清热拔毒

适用于多种损美性疾病粉刺、白驳风、摄领疮、各种廯等。

适应范围:无痛创 简便易行

(一)罐的种类(Types of cups)

竹罐

陶罐

玻璃罐

抽气罐

(二)操作方法

分类

按排气方法分类:火罐、水罐、排气罐

按拔罐显示分类:闪罐、留罐、单罐、多罐、走罐

以综合运用分类:留针拔罐、刺络拔罐、药罐

1、火罐法(fire-cup method)

(1)闪火法 罐口 酒精

(2)投火法 侧面横拔

(3)贴棉法

(4)架火法

(5)滴酒法

2、水罐法:竹罐煮沸,趁热吸按

3、排气罐法:用注射器、抽气筒、橡皮囊排气

(三)临床应用

1.留罐 时间5-15分

单罐、多罐、排罐

注意:充血 瘀血 水泡

2.闪罐

治疗 神经麻痹、局部皮肤麻木、功能减退

不适合留罐的部位(暴露部位)控制吸力

3.走罐( moving cupping )

63

适合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腰背部、大腿部

特点:刮痧效应 调节吸力

4.留针拔罐(cupping with the neddle inside the jar)

针刺深度 风湿痹痛

5.刺络拔罐

软组织损伤 丹毒 皮肤病

注意:调节出血量

6.药罐

药量为罐子容量二分之一

(四)起罐法:脱罐

注意消毒

(五)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原则:舒适、持久、暴露、方便操作

2、拔罐方法和罐的选择(种类\大小):年龄、体质、病情

3、拔罐部位的选择:肉丰毛少处

4、观察病人反应

5、注意用火安全

6、熟练规程及要领

7、多罐时不宜排列太密,免牵拉伤

8、禁忌:出血倾向者、浮肿部位、孕妇腰腹部

过敏、瘢痕、破溃处、骨折、大血管附近、心尖搏动处、严重静脉曲张、肿瘤部位

五、刮痧疗法

概 述

1、概念: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使皮肤发红、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2、器具:特制水牛角刮痧板、麻线、木梳、汤勺,有机玻璃纽扣,瓷碗、银元等

3、介质:水、白酒、食用植物油、中药活血剂

4、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瘀散结、调节免疫、防病保健美容

5、特点:简便易行、廉价安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6、适应症:雀斑、黄褐斑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痤疮、荨麻疹、寻常性鱼鳞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等

(一)术前准备

1、选择工具和介质:依据病人体型、病情

2、严格消毒

3、选择合适体位:易操作、持久、暴露

(二)操作方法

1、刮痧板的使用

(1)持板方法

(2)基本方法:面刮法;角刮法;间接刮法;直接刮法

64

2、操作要领

(1)用力均匀

(2)点、线、面结合

(3)顺序刮摩: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单向

(4)刮摩时间20-30分钟,力度适中,5-7天治疗一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

3、刮痧补泻法

(1)补法

(2)泻法

(3)平补平泻法

(三)术后局部反应

? 痧痕:不同颜色和形状

? 施术时局部发热;

? 12小时左右,痧痕青紫色或青黑色;

? 24-48小时,肤痛,局部发热,病人疲劳和低热;

? 5-7天,痧消退。

(四)禁忌症

? 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高热、严重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

原因不明肿块、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身体极度虚弱者、恶病质者、 ? 精神病发作期、

? 骨折、伤口附近、

? 妇女经期及妊娠期下腹部

(五)注意事项

? 1、施术场所洁净、通风,防寒避暑

? 2、术前说明,避免过饥过饱、大汉大渴。

? 3、术中观察病人反应,及时作调整

? 4、术后休息15分钟

? 5、不片面追求出痧,肥胖症和服用激素者不宜出痧

(六)晕刮

? 原因:手法重、时间长、面积大

? 表现:同晕针

? 处理:平卧、保温、饮温水、点穴

? 预防:注意察言观色

第二节 推拿美容常用基本手法

功效:平衡阴阳、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作用:消除疲劳、营养肌肤、延缓衰老、美化容颜、健美形体、防治损美性疾病

一、推法

[定义]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直线移动。

65

[分类] 指推法—用手指操作;

掌根推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操作

掌推法—用手掌操作。

[要领] 吸定体表,动作要稳,匀速匀力。

配用介质以滑润。

[部位] 全身保健美容。

[作用] 美容健体、舒筋活血、美容保健、

消炎止痛、解除疲劳、消积导滞。

二、拿法

[定义]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握住受术部位,并作持续、有节奏的提捏方法。

[分类] 二指拿法、三指拿法、五指拿法、抖动拿法、捻拿法、弹筋拿法

[要领] 掌面用力,稳而柔和,力度适中

[部位] 颈项、肩背、腰腹和四肢等部位

[作用] 健美形体,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乏解痉,镇静止痛。

三、按法

[定义] 用掌、指、肘等部位,置于受术部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方法。

[分类] 拇指按法、多指按法、掌按法、单掌按法、双掌叠按法、肘按法

[要领] 力稳固定,由轻到重

胸腹部,随呼吸起伏用力

[部位] 全身部位

[作用] 美容美体,舒经活络,活血止痛,放松镇静。

四、揉法

[定义] 用掌、指腹等手着力于受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进行环形移动的方法。

[分类] 指揉法—用手指操作;

掌揉法—用全掌或掌根操作

大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操作。

[要领] 力稳固定,柔和均匀,70-80次/分

[部位] 全身

[作用] 美容美体,舒经活络,活血祛瘀,

宽胸理气,消肿止痛。

五、点法

[定义] 以指端固定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按的方法。

[分类] 拇指点:

屈食指点:屈拇指点、屈食指点

[要领] 用力要稳,由轻到重。

[部位] 全身保健美容。

[作用] 调和阴阳,消肿止痛,

开通闭塞,强筋壮骨,美容保健

六、摩法

66

[定义]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或手掌,附着于受术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方法。

[分类] 四指摩法:

大鱼际摩法:

小鱼际摩法:

掌摩法:

[要领] 力稳固定,表皮抚摩,50-160次/分。

[部位] 全身保健美容。

[作用] 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

七、抹法

[定义] 用拇指或多指指腹紧贴皮肤,做直线或弧线的推动方法。

[分类] 指抹法—用手指操作;

掌抹法—用手掌掌根操作。

[要领] 均匀、轻柔、连续

手掌抹法,两拇指做反向推抹

[部位] 头面、颈项、手掌和胸腹部

[作用] 美容美体,开窍醒脑,

清脑明目,和中理气,扩张血管

八、颤法

[定义] 用手掌、拇指或多指按于受术部位,进行高频率左右颤抖的方法。

[分类] 指颤法—用拇指或中手指操作;

掌颤法—用单掌或叠掌操作。

[要领] 发力于指、连续快速、协调用力

[部位] 头面、胸腹部

[作用] 消食导滞,活血化瘀,

美容保健,祛瘀止痛。

九、拍打法

[定义] 用手指端或指背部,有顺序、弹性、节律地轻轻拍打面部皮肤的方法。

[要领]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食、中、无名指轻拍;力轻自然,有节律

[部位] 头面部为主,

颈、肩、背、臂、四肢亦可。

[作用] 调和气血,舒筋活血,

消除疲劳,美容保健,祛风散寒

十、叩法

[定义] 以术者指端、大鱼际、小鱼际、掌根相互配合,有节律叩打受术部位。

[分类] 指叩法、掌叩法

[要领] 沉肩、垂肘、松腕,动作灵活、轻快,富有弹性,均匀柔缓。

[作用] 舒筋通络、调和气血、

祛风散寒、健润肌肤。

[部位] 全身保健美容。

67

十一、捏法

[定义] 以拇指与其余四指挤捏肌肉及肌腱,并连续移动的方法。

[分类] 三指捏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操作

五指捏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操作[要领] 沿肌腱方向捏挤, 柔和、深透、连续、轻巧、敏捷。

[部位] 颈、肩、背和四肢保健美容。

[作用] 健脾和胃,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保健美体。

十二、掐法

[定义] 用拇指、中指指甲刺激受术

部位而不刺破皮肤。

[要领] 用力稳、忌滑动、中等力;

掐后揉之,缓解疼痛

[部位] 面部、四肢末梢保健美容。

[作用] 开窍醒神、 兴奋神经、

温经通络美容保健,解除痉挛。

十三、擦法

[定义] 以掌和大小鱼际置于受术部位,进行来回直线擦动的方法。

[分类] 掌擦法

大鱼际擦法—用大鱼际操作

小鱼际擦法—用小鱼际操作。

[要领] 贴紧皮肤,产生热感,往返不停,

力稳、均匀、呼吸自然。

[部位] 头面、肩背、腰骶、脊柱、胸腹四肢

[作用] 宽胸理气,温通经络,活血祛瘀,

调理脾胃,美形美体。

十四、扫散法

[定义] 以掌和大小鱼际置于受术部位,进行来回直线擦动的方法。

[分类] 掌擦法

大鱼际擦法—用大鱼际操作

小鱼际擦法—用小鱼际操作。

[要领] 贴紧皮肤,产生热感,往返不停,

力稳、均匀、呼吸自然。

[部位] 头面、肩背、腰骶、脊柱、胸腹四肢

[作用] 宽胸理气,温通经络,活血祛瘀,

调理脾胃,美形美体。

十五、提法

[定义] 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受术部位肌肉向上提起的方法。

[要领] 掌面着力,缓和有力

[部位] 头面、躯干、胸腹和四肢

68

[作用] 除脂,美形美体,宽胸理气,

解痉提神。

十六、拨法

[定义] 用指肘置于受术部位,着力按并左右拨动皮下经筋的方法。

[分类] 单指拨法、多指拨法、拨络法、

提拨法、肘拨法

[要领] 以指、掌根、肘等,点压肌腱或阳性反应物一旁,左右推拨,发力勿猛,按而拨动。

[部位] 腰背、脊柱及其他肌腱穴位处

[作用] 梳理肌筋,通经活络,

健体美形美体,镇痛解除粘连。

十七、抖法

[定义] 术者手握就医者的肢体远端做牵拉引导,使整个肢体呈波浪状起伏抖动,或以掌正置于施术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转及往返的抖动。

[分类] 拉抖法、提抖法、牵抖法

[要领] 以远端带动近端,抖而动之,

轻柔和缓。

[部位] 四肢、腹部。

[作用] 美体,化瘀消极,活血止痛,调中理气,解郁导滞,通利关节,顺捏筋脉。 上肢为常用,一般作为按摩结束手法。常与搓法配合运用。

十八、弹法

[定义] 指端着力弹动受术部位肌腱的方法。

[分类] 指弹法、提弹法

[要领] 指端着力,弹动肌腱

[部位] 全身

[作用] 梳理肌筋,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点穴开筋,调和气血,美容保健。

十九、啄法

[定义] 指端用力,垂直体表,以鸡啄米状啄击的方法。

[分类] 五指并拢,于施术部位做垂直雀啄式击打

单手或双手于股外侧(风市为中心)反复啄拿

[要领] 以指尖触击,施力均匀,有节律,舒适为度

[部位] 全身

[作用] 美容保健,安神醒脑,流通气血,

开胸理气,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二十、压法

[定义] 用指、掌或按摩器在施术部位用力下压的方法。

[分类] 指压法、叠掌压法、掌根压法

[要领] 部位准确,压力渗透,时间较长。

[部位] 全身各部

69

[作用] 疏通活络,活血止痛,镇静安神,

驱散风寒,解痉止痛。

二十一、振法

[定义] 以掌或指于施治部位作上下快速振颤的方法。

[要领] 力量集中于掌指部位,做小幅高频的快速振,施治部位产生震颤感、微热感和轻松舒适感。

[部位] 腹、背、腰。

[作用] 理气消瘀、活血止痛、和中消积、温经散寒、调节肠胃、美容保健。

二十二、运法

[定义] 以掌、指腹于施术部位反复做直线推运或环形揉搓捻转运摩旋动的方法。

[要领] 轻柔、力浅。

[部位] 头面部。

[作用] 活血通脉、保健美容、防病安神

二十三、拔法

[定义] 单手或双手握患者上下肢端或腕踝,持续牵拔的方法。

[分类] 颈椎拔法,肩关节拔法、

腕关节拔法、指间关节拔法

[要领] 力稳持续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作用] 放松肌肉,松解粘连,

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健体美容

二十四、搓法

[定义] 指、掌着力于受术部位体表,自上而下来回摩擦揉动。

[分类] 推搓法、擦搓法、滾搓法、拿搓法、掌指搓法、叠掌重搓法、裹巾搓法。

[部位] 掌指搓法-头部、四肢

叠掌重搓法-腰背、脊及肌筋丰厚处

双掌交叉搓法-背部

裹巾搓法-循经络或循肌筋搓移

[要领] 搓力深沉,保护皮肤

[作用] 平衡阴阳,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美容保健,祛风散寒,松肌解痉,活血止痛。

二十五、击法

[定义] 五指并拢,稍屈曲,着力叩击施术部位的方法。

[要领] 以空拳击之,

心脏病及体虚者慎用

[作用] 疏风活络,引邪出经,活血散瘀,

调和气血,美容保健,解除疲劳

二十六、抚法

[定义] 五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

轻而滑地往返移摩的方法。

70

[要领] 沉肩、垂肘、悬腕,

腕带动掌指往返摩抚

轻而不沉、滑而不滞、

以局部温暖舒适为度

[作用] 温通经络,活血散瘀,镇静安神

美容保健,缓解疼痛

[部位] 头面部、腹部

二十七、合法

[定义] 双手掌、指腹从两个相对的不同方向,均匀持续地向同一中心点推运合拢的方法。

[分类] 指腹合法、掌面合法、掌指合法。

[要领] 起手轻,渐加力至合拢

对称用力,同时运动

[部位] 头、胸、腹部

[作用] 调和脾胃,扶助正气,

通经活络,补心益脾

二十八、梳法

[定义] 用手指或拳背按一定顺序往返梳理或

梳搔施术部位的方法。

[分类] 爪形梳法、掌指梳法、拳骨梳法。

[要领] 用力深沉,持续均匀

[作用] 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梳理肝气,

解郁除烦,温通经络,美容保健

二十九、摇法

[定义] 使受术关节做被动环转运动的方法

[分类] 摇肩法、摇腰法。

[部位] 肩、腰等关节

[作用] 通经活络,舒筋活血,

滑利关节,保健美容,解除粘连

三十、捋法

[定义] 手指、掌略屈曲,置于受术肢体上,快速而急促的丰富滑搓的方法。

[分类] 指腹合法、掌面合法、掌指合法。

[要领] 起手轻,渐加力至合拢

对称用力,同时运动

[部位] 四肢部、项部

[作用] 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松肌解痉,保健美容

适用于大多数皮肤病的治疗及美容保健

(三)注意事项

1.重病禁忌。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或身体极度衰弱者,不适宜全身性推拿按摩。 71

2.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忌。

3.皮肤病及严重皮肤损伤者禁忌。

4.妇女禁忌。妇女行经期间、妊娠、产后不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施术。

5.饥饱、运动禁忌。过饥、过饱及激烈运动之后,不宜施术。

6.施术者注意。施术者的双手要保持清洁和温暖,勿戴戒指,指甲要经常修剪。

7.晕者处理。按摩过程中,如受术者出现头晕、心悸、休克等异常表现时,可令其平卧,对症处理。

72

第五章 针灸推拿美容的原则

针灸推拿美容的原则: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制定出的对治疗多种影响美容的病症以及健体美容美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法则。

指在运用针灸、推拿治疗损美性疾病及保健美容时应遵循的法则。因此,掌握了针推美容原则,便可在多种针灸法或推拿按摩手法中,选择适宜的美容方法,以便取得更为理想的美容效果。

第一节 针灸美容的原则

一、整体调整,局部治疗

针灸推拿美容的一大法则是整体观,强调损美性疾病往往是全身整体性疾病的一部分,这一思想贯穿在针灸推拿美容整个过程中。如脾虚湿盛之人,一般面色淡黄晦暗;久病肾虚之人,多面色青黑无华;而黄褐斑、酒齄鼻等也是机休阴阳平衡失调引起的。面容的荣衰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旺盛,才能青春永驻。宋代的《圣济急录》 对此论述颇为精辟,指出:“驻颜色,当以益气血为主,倘不知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这就是说,面容的美化是以气血为根本的,故美容首先从补益调理气血着手,这才是真正的美容方法。如:肺经郁热型的酒齄鼻取太渊,面部痤疮取膈俞、血海等,目的都是从整体上调整经络气血,使面部的损美性病症得以消除。

局部治疗是指针对局部症状,取病变局部周围的腧穴进行治疗而言,如面瘫的口眼㖞斜取地仓、颊车,麦粒肿取承泣、四白等。

在针灸美容过程中,整体调整与局部治疗,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即针刺局邵的腧穴,除了可作用干局部的病症外,还可以通过经络达到调整机体的目的。如医学研究中已证实,针刺头维、百会、风池治疗脱发时,除了具有增加头部气血运行、养血生发作用外,对全身系统如: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针刺除可改善局部症状外也可治疗全身性疾病。反之,对全身疾病的治疗,更有利于局部病变的恢复,如肝气郁结之人,多面色青黑,可取冲、行间治疗,这既是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病因进行治疗,又可补肝养血、活血化痰,促使面部气血通畅,面色转为正常。所以,在针灸美容治疗过程。必须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针刺治肝郁气滞的面黑,在取肝经太冲、行间的同时,配合局部的颊车、下关、印堂穴调理局部的气血,才能彻底达到美容的效果。针灸美容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出发,选经配穴,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补虚泻实,平衡阴阳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正气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

泻实就是祛除邪气,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气不足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

邪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用泻法。

故(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这也是针灸美容应当遵循的原则。正确地运用这一则,除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认真研究经穴配伍,才能使机体的阴达到平衡。

1、 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指虚证的治疗原则是使用补法。

73

在针灸美容程中,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性病症引起的某些损美性疾病以及保健美容面,如脱发、手足皲裂、早衰皱纹等。从针灸美容方面看,五脏是面部形体美的根本,气血是面部形体美容的物质基础,所以,针灸美容往往重视滋补五脏气血,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如:常灸关元、足三里,可使五脏强盛,气血充盈,使面部形体肌肤有充足的气血滋养,而起到益面驻颜、健体美形和防治损美性疾病的作用。

在针刺手法上:

偏于阳虚、气虚则针用补法,加灸;

偏阴虚、血虚则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血虚也可施灸。

阴阳俱虚,则以灸法主,常用关元、气海、足三里、膏育和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针灸并用,从而达到振奋脏腑机能、促进气血生化、养气益血、美容保健的目的。

2、实则泻之

《内经》中有“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等记载,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许多损美性疾病都与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有关。

例如:采用针灸泻法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痤疮-治以祛风清热

风热之邪客于肌肤引起的扁平疣

风热外邪客于睑肤之间的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

3、 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意。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就是说络脉疲阻、结滞之类的病证,应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以活血化瘀,达到美容目的。

某些损美性疾病,如黄褐斑、痤疮、酒齄鼻等,部分与气血停滞有关,在针灸治疗上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使瘀血消散、经脉通畅,可消除由此而产生的损美性疾病,使面部恢复平滑、光泽。

4、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月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身的病变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循本经取穴。在针刺手法上以平补平泻为主,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从整体上调节人体使之趋于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美容美体的目的。本法适用于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兼并的损美性疾病。如:亚健康状态、面部祛皱及某些循经皮肤病等。

此外,由于人们的个体差异针刺的角度、深浅以及刺激的强度刊不用,所选用的针灸方法和穴位也不同,故补法和泻法的作用也不同。所以补虚、泻实的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一法一穴机械地套用。只有正确地应用补虚泻实的原则,才能使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美容的目的。

三、清热温寒,注重表里

清热是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寒证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意义是一致的。许多损美性疾病均伴有寒热的变化,如酒触鼻、座疮均为热邪所致,面色眺白或薰黑多与寒邪有关。所以,清热与温寒也是针灸美容的一个重要原则。《 灵枢2 经脉》 篇 74

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截灵枢2 九针十二原》 说:“刺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者,如人不欲行。“疾之”和“如以手探汤,,是指治热病宜饯刺而疾出针;2 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证宜深刺而留针

1 .热则疾之

即热哇病证的治疗用针刺泻法,或浅刺疾出针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以清热解毒。例如:尊麻疹、皮肤痰痒等风热性皮肤病,在针刺时可浅刺痰出针,即可达到疏风清热解表的目的颜面疗疮,除针刺合谷、曲池、

总论基础知识第五章针灸推拿美容的原则2 123 委中、灵台等穴外尚可在委中穴点刺放血,以加强泄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 .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用深刺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温经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邢乃散。如面瘫经1 周治疗后,可采用深刺久留针的方法,同时配合灸法则效果更佳。

此外,辨别寒热的表里深浅也是针灸美容的一个常用原则凡热邪在表者,可用三棱针放血,如麦粒肿可用三棱针在耳尖部放血治疗,以清其热;又如急性充血胜结膜炎,即中医所谓之“红眼病”,可用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治疗,以疏散风热之邪。若热邪在里,即“阴有阳疾,, ,则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酒题鼻,可以针刺内庭、三阴交,深刺留针,以清泄脾胃郁热。假使寒邪在表,可以浅刺疾出,如因风寒而致面色苍白,唇抚血色,可以针刺关、百会,以散其表寒;如寒邪在里,则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如因寒而致面色薰黑,则温灸肾俞、关元、气海等,以温通肾经,祛除虚寒。

急之,清热与温寒是针灸美容的常用原则之一,在具体运用时,需分清表热、里热、表寒、里寒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穴位

四、标本兼治,分清缓急

“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本,指疾病的本质。一般来说,“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内为本,外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在针灸美容过程中,要把握标本,以分清缓急

《 素问2 标本病候论》 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里指出了标本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应用治标与治本的治疗原则,首先要明确标本的含义,在具体运用时,要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兼治。

1.缓则治本

一般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洽其外。正气虚者扶正,邪气感者祛邪。治其病因,症状自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这与‘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是一致的。

例如:脾胃虚弱的贫血病人,面色苍白,面容憔悴,治疗当以治本调理脾胃为主,脾胃功能健盛,则容颜自然恢复正常。

2.急则治标

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是相互夹杂的,因此,施治时必须随机应变,即根据本证候的缓急来决定施治的先后步骤。当标病急于本病时,则可先治标,后治本病。例如:平素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又复感风热之邪而致目赤肿则应先治目赤肿痛之标病,因这时标病急于本,正所谓“急则治其标”。

3.标本兼治

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急俱缓的状态时,可采用标本兼治。例如:素体内有郁热,又复生颜面疗疮,应清热以治本,解毒以治标,以清热解毒之法标本兼治,取太冲、行间、疗疮局部穴配合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75

第二节 推拿美容的原则

一、治病求本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只有脏腑阴阳平衡,气血通畅,身体健康,才能容颜不衰、形体健美。反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使人体发生疾病,必然反映到面部形体,严重影响体态及容颜的美观。因此,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必先受之于内,然后发于外”,虽然多属于面部、五官、体表为患,但与整体有着密切关系。在推拿美容过程中要了解损美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其本质之所在,针对其根本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上已述及,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用以说明某些影响美容病症的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任何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千体表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外在的现象,其本质多是相应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只有通过综合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原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好的美容效果。如:肾为先天之本,是藏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场所,在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位置。肾主骨、生髓、养齿,其体在发;临床中若发生牙齿过早松动、脱落,头发早白、斑秃或脱发等损美性病变,采用推拿时就不能只着眼于局部,更应注重补益肾气,可揉按肾俞、太溪等穴以补肾。再如:中医认为面部皱纹是由于气血不足,致使面部皮肤失去濡养而产生的,因此,去皱养颜,除了在面部施以相应的按摩手法外,还应注重气血的调理,加脾俞、胃俞、隔俞、关元等穴揉按,从根本人手,疏通经络气血,达到荣润肌肤、抗衰祛皱的目的。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上还应注意到,有些损美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真实假虚、真虚假实与虚实兼证的情况。如有的慢性尊麻疹者,皮损反复发生红色风团,难当,似由实邪所致,但往往可见有脾虚之腹胀,食少便塘,舌质淡或胖淡沉细无力等虚证。有的黄褐斑患者,面色淡褐晦暗,久治不愈,月经稀少,虚证,但病人往往有急躁易怒,口苦胁痛月经提前,经血紫暗,舌淡紫红弦细等肝郁气滞之实证。虚实兼证临床上更是多见,如有实证之皮疹发红胀、疼痛、结节红斑、溃疡等症状,又有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肢体厥冷,红或淡胖,脉沉细无力等虚证症状。故在推拿按摩中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进行美容治疗。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也是推拿美容的一条基本原则。许多损美胜疾病的发生,可以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如六淫乡只有在机体正气不足、抗病力下降时,才会侵袭人体而导致疾病从美容看,风邪侵于肌肤可发生皮肤粗糙、较裂,风湿郁于肌肤可引起湿疹、各种等;治疗时常用祛风除湿的方法,按摩时取合谷、曲池、风池等穴以祛风,揉按关元、足三里等穴补益正气以祛邪。此外,由于后天失调或久病,可致颜面色泽发暗,出现“面黑’、面焦等,可以说是“正气不足’之故,采用“扶正”的方法,才能达到内实而外美的目的。所以在按摩保健、美颜的过程中,多采用在脾经、胃经进行循经按摩的方法,以助气血的生化,揉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以鼓舞人体的正气。

因而按摩治疗损美性疾病或保健美容,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正盛衰决定病变的虚实,补虚泻实是祛邪原则的具体应用。在推拿美容中,也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则,视其具体病症而采用相应的补泻推拿手法。祛邪与扶正,虽然是两种不治疗方法,但它们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健和驱除损美性疾病的病邪;而祛邪则 76

阻止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伤,有利于保存和恢复正气

在推拿美容过程中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时,要认真观察和分析正邪互相盛衰的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占的主次地位,决定或以扶正为主,或以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举,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在扶邪同时并用时应以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三、调理阴阳

损美性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所以调整阴阳是推拿美容的基本原则之一。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一些损美性皮肤病,如颜面疖肿、痊疮、麦粒肿等,多为阳邪过盛,郁滞于肌肤而成;阴邢过盛可导致肥胖、湿疹等。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阴阳偏衰,即机体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如肾阴不足,而致虚火内扰,出现脑髓、骨骼失养和阴虚内热的证候,表现为头晕目眩,咽干唇燥,面烘耳鸣,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经少或经闭或梦交,尿黄便干,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皮肤表现为面色薰黑,如黄褐斑等;亦可见颧部红斑,指端癖点,形瘦干黑等。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如肾阳不足,而致温煦、气化失权,出现全身功能衰减的虚寒证候,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皖白或黛黑,形寒肢冷,以腰膝以下为甚,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而痛,宫寒不孕,性欲低下,大便塘薄,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弱;皮肤色泽灰黑或棕褐,皮损境界不清,或见于慢性痉痒性皮疹等。

推拿治疗时,阴虚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阻。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相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人,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畴。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推拿治疗损美性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由于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损美陛病症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推拿美容过程中,必须把各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晴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清施治,才能获得最佳的美容效果。

1 .因时制宜

是指施行推拿按摩美容手法操作时要考虑到时间和季节因素。如亚健康引起的失眠,多属阴不足以制阳,阳亢有余,推拿时如选在夜间或午后(阴时)进行补阴制阳的手法治疗,则较白天或午前(阳时)用同样的手法治疗效果要好。又如夏季天气炎热,病人皮肤多汗而涩滞,手法 直接操作容易使皮肤破损,因此治疗时可在病人皮肤表面涂一些保护介质,并注意少用摩擦类手法等。

2、因地制宜

指根据地理清况灵活运用推拿美容手法进行治疗。如东南沿海地区多热多湿,应多用清热祛湿手法,而西北地区多风多寒,应多用疏风散寒手法。

即治病应考虑地理差异而实施不同的手法。

77

3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推拿美容治疗方法。如体质强壮者,手法刺激量可以相对大一些;而体质虚弱者,手法刺激量应小一些。

78

各论 诊治与保健美容

第六章 常见损美性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 颜面部常见损美性疾病

黄褐斑、雀斑、粉刺、酒糟鼻、白癜风、颜面再发性皮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面瘫、麦粒肿

一、黄褐斑

定义: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颜面与皮肤平齐的浅褐色或黄褐色斑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损害容貌的皮肤病。

别称:黧黑斑、面尘、肝斑、蝴蝶斑,及其他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

特点:对称分布,形状不规则,

日晒后加重,夏深冬浅,

无明显自觉症状,

病程长,

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

情志失调(如肝气郁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气机紊乱→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褐斑。

2、劳伤脾土

饮食不节,偏嗜五味,劳倦过度→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褐斑。

3、肾精亏损

房室过度或人至中年→久伤肾精→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燥结于颜面→褐斑。 要点:本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现代医学研究机理:(神经系统紊乱→刺激脑垂体→肾上腺激素增高→产生黑色素)

1、多由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剂所致。

2、为某些慢性病的继发病。(肝病、甲状腺病、结核、肿瘤、肾病、糖尿病等)

3、与体内雌激素、黄体酮、血清酮增高,漯氨酸酶活性增强,血清中Zn、维生素A、E下降有关。

4、与精神紧张、忧郁和精神刺激、创伤及过度疲劳有密切关系。

5、日晒、化妆品、营养及遗传等引起。

临床表现

1.特征:色状: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状不一,界清,光滑无鳞屑,平摊于皮肤,压之不退色。

分布:对称分布于面颊、口周、前额、眉弓、颞部

2.症状:无痒痛感和全身症状。

3.进展:病程久缓,夏深冬轻,日晒后加剧

4.人群: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及妊娠妇女。

鉴别诊断

雀斑:有家族史,发病早,多见于青少年

色素斑点小且不融合成片

79

无自觉症状

分布范围广

瑞尔黑变病:

病史:长期接触硫氢化合物的慢性中毒史

色状:灰紫或紫褐色,边界不明;初期为网点状,后融合成片,有粉尘状细小鳞屑 分布:额、颞、耳后、颈侧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肝郁气滞型

[症状] 皮损呈粟皮色斑片,大小不定,边缘清,似地图状或蝴蝶状,多对称分布。伴胸闷不舒,烦躁易怒;女子月经不调或痛经,经前斑色加深,两乳作胀。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解郁消斑。

[处方] 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肝俞、阳陵泉、行间

[加减] 月经不调+关元、血海;

经前乳胀+期门。

[操作] 每次3-5穴,平补平泻,留针10-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脾虚血弱型

[症状] 面色萎黄,浅褐色斑色如尘土,边界不甚清,多见于前额、口周。伴神疲体倦,腹胀纳差。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 健脾益气,养血化斑。

[处方] 中脘、足三里、脾俞。

[加减] 腹胀纳差+梁门、水分;

痰饮内停+丰隆

[操作] 每次2-4穴,补法,留针20min,必要时可加用艾灸。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肾水不足型

[症状] 皮损呈灰黑色斑片,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对称分布。伴月经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阴补肾,祛风化斑。

[加减] 三阴交、肾俞、曲池。

[处方] 五心烦热者+太冲、蠡沟;

不孕者+命门、关元。

[操作] 用捻转补法刺入1寸,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 肺、肝、肾、内分泌、面颊。

[操作] 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贴一耳,两耳轮换,5天1次,10次1个疗程。

(2)刺络拔罐疗法

[处方] A、大椎、身柱。

B、至阳、命门。

[操作]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叩刺后用闪火法于叩刺点上拔罐,每个罐内出血量一般掌握在2ml以内。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0

(3)穴位埋线疗法

[处方] A、肺俞、曲池、足三里。

B、风门、三阴交、阳陵泉

[操作] 24小时禁止沾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5天埋线一次,3-6次为一疗程。

3、推拿疗法

(1)自上而下掌根揉背腰肌-肘尖揉背膀胱经

(大抒、肺俞、心俞、腗俞、胃俞、肾俞) 按压束骨穴

自上而下推督脉 推擦夹脊数遍

(2)点按迎香、颊车、鱼腰、四白、太阳等

梅花指敲打面部黄褐斑处(发红发热为度)

敲打百会穴

(3)自上而下推擦足部胃经穴位 重按足三里

推拿后饮白开水500ml

预防与调理

1、防晒-防紫外线(外出遮阳或用防晒霜)

2、饮食-合理膳食,多食蔬果,荤素搭配,忌辛辣煎炸及酒类。(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

C、A、E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

3、配合-树立信心,坚持治疗,积极治疗

4、劳逸结合-起居有节,保证睡眠,调整心态,舒畅情绪

5、外用-选用祛斑美容化妆品

6、防病-积极预防与治疗妇科病

二、雀斑

定义:好发于颜面部,呈淡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卵圆形、散在小斑点。

特点:边界清,不痛不痒,不高出皮肤;日晒后增多、加深,数目不定,互不融合。

始发于学龄前,少数至青春期发病。

有家族史。

病因病机

阴虚内热→火邪上炎→郁结于面→雀斑

西医:与遗传、日光有关

临床表现

1.特征:色状:浅褐色至深褐色、芝麻大小散斑点,散在而不融合

分布:多对称分布于鼻部、眼眶下及两颧

2.症状:无任何自觉症状。

3.进展:夏深冬轻,日晒后加剧

发病早(常自5岁左右开始),青春期前后加重,年龄加大后逐渐减轻或自行

消退。

青春发育期明显增多

4.人群:多见于皮肤白皙的女性。

5.有遗传倾向。

81

鉴别诊断

雀斑样痣:色素斑点小且不融合成片。

色状:褐色或黑斑点,可稍高出皮肤。

分布:全身皮肤或粘膜

进展:可于出生后的任何年龄发病。

与日晒无关。

人群:常于出生后或幼年到青春期发生(最早为1-2岁)。

差异比较

人群(多见) 部位及特征 家族史 日晒

黧 黑 斑:中青年女子 颜面,对称分布,融合成片,伴慢性病 √ √

雀 斑:肤白女子(始4-5岁) 颜面、颈臂腿等日晒部位,点小且不融合 √ √ 雀斑样痣:青少年(早1-2岁) 全身皮肤黏膜,散在斑点 3 3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阴虚火旺型

[症状] 有家族史,自幼发病,斑点较深,形似芝麻,数目较多。

[治则] 滋阴补肾。

[处方] 三阴交、曲池、足三里。

[加减] 腰痛腰酸+肾俞、命门

体倦乏力+脾俞

[操作] 中等刺激,平补平泻,留针15-2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热邪外袭型

[症状] 日晒后发病或加重,无家族史,斑点淡褐稀疏散在。

[治则] 疏风清热。

[处方] 大椎、血海、膈俞。

[加减] 面部潮红+合谷、曲池

[操作] 平补平泻,留针15-2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其他疗法

(1)火针疗法

[处方] 雀斑局部

[操作]

a.视雀斑大小,分别选用平头或尖头火针

b.在酒精灯上烧至针头发红,点刺(浅刺)斑点,待斑点变灰白色。

c.外抹烫伤膏或抗生素软膏,禁沾水或剥痂,1-2周脱痂自愈。

d.依据雀斑多少及面积大小,分2-3次治疗,每次间隔15-20天。

(2)艾灸疗法

[处方] 曲池、大椎、三阴交

82

[操作]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耳穴疗法

[处方] 内分泌、神门、颊

[操作] 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每次贴一耳,两耳轮换,5天1次,5次1个疗程。

3、推拿疗法

手法同黄褐斑。

预防与调理

1、防晒-避免日光照射,夏秋季节应使用防晒用具及面霜

2、外用-适当选用祛斑霜,预防加重

3、服药-泛发型较重者可酌情内服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及维生素C等

三、粉刺

定义:常见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特征:炎性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皮肤损害。

部位:好发于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别称:青春痘,痤疮。

病因病机

1.肺经风热

肺经积热 →上冲头面胸部→熏蒸肌肤→粉刺

外感风热

2.脾胃湿热

饮食不节→偏嗜辛辣油腻→助阳化热→中焦运化失常→湿热内蕴→上攻头面→溢于肌表→粉刺

3.血瘀痰结

病久不愈→风热湿邪久郁经络→使痰热瘀互结→使皮疹加重。

4、冲任不调

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 →致冲任不调→肌肤疏泄

加之精神抑郁→情志不畅 功能失畅所致→粉刺

现代医学研究机理: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因素疾病,机制尚不明了) 主要因素:皮脂淤积:毛囊内螨虫、细菌、微生物感染。

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具重要支配作用。

(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及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有关)

其他因素:过食甜品;便秘;紧张;遗传;ZN缺乏,闷热;化妆品不当;

药物(碘化物、溴化物、卤化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纳、

异烟肼)

临床表现

1.特征:

病症初起:在毛囊口呈现米粒大小的白头粉刺,有的顶端渐现黑头,可挤压出

83

乳白色粉质物。

继续发展: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等

反复发作:留下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橘皮脸。常伴皮脂溢出

及毛孔粗大。

分布:颜面(额、鼻、面颊、颏部)及胸背部

2.症状:自觉轻微瘙痒或疼痛。

3.进展:青春期加剧,随年龄增加而减轻。

4.人群:好发于青春期男女。

5.月经:女性常伴月经不调,或月经前或月经期间皮疹加重

鉴别诊断

酒齄鼻:

多中年发病

色状:初期-以红斑、肿胀为主;

中期-以毛细血管扩张为主;

后期-红色丘疹、脓疱,形成鼻赘物

分布:鼻、面中部

有家族史。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好发于成年人

色状:暗红色或棕褐色,半球形扁平丘疹或小结节

分布:眼睑、鼻唇沟

检查:玻片压诊见苹果酱色改变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肺经风热型

[症状] 面色潮红油腻,丘疹色红,有痒痛感。唇色偏红,口干,便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 宣肺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 肺俞、风池、曲池、合谷、膈俞、血海

[加减] 热盛+大椎;

大便粘滞+天枢;

便干+支沟

[操作] 泻法,留针2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肠胃湿热型

[症状] 丘疹红肿、脓疱、疼痛。口鼻偏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湿,通腑泄热。

[处方] 下关、颊车、攒竹、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

[加减] 食少纳呆+中脘、三阴交;

便秘口干+天枢、大肠俞

[操作] 泻法,留针2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痰热郁结型

[症状] 皮损一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疤痕为主,或伴有小脓疱、粉刺 84

和色素沉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处方] 曲池、丰隆、阳陵泉。

[加减] 色素沉着+肺俞

[操作] 泻法,留针2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其他疗法

(1)放血疗法

处方:耳背部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

(2)针挑疗法

处方:背部两侧膀胱经反应点

(小丘疹、红点、小结节)

(3)刺络拔罐疗法

处方:大椎、肺俞、膈俞

(4)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曲池、足三里

(5)穴位埋线疗法

处方:大椎、肺俞、曲池、血海

3、推拿疗法

按揉穴位半分钟(头维、太阳、丝竹空、地仓、颊车、迎香、翳风)

按揉前臂外侧三阳经5遍

(1)肺经风热型:掌推背部膀胱经;指压下肢膀胱经穴位;按压背部膀胱经穴位;按揉风池、大椎、肺俞、曲池、合谷各半分钟。

(2)肠胃湿热型:掌推、按、揉下肢胃经;顺时针摩腹36次;点按穴位各半分钟(中脘、天枢、足三里、梁丘、腗俞、胃俞、大肠俞)

(3)冲任不调型:手掌按揉下肢三阴经五遍;点按穴位各半分钟(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肝俞、肾俞)

足部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胃肠、肝、脾、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生殖腺

注意:红肿化脓的炎症期不宜推拿

预防与调理

1、饮食-禁食辛辣、煎炸、油腻、甜品,多食蔬菜及水果。

2、整体-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精神和情绪稳定。

3、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4、清洁-保持面部清洁,温水及硫磺皂洗脸。

5、护肤-适当用控油护肤品。

四、酒齄鼻

定义:好发于中人鼻部及面中部,以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甚则鼻头增大变厚、表面隆起、状如赘瘤为主要特征的慢行皮肤病。

别称:红鼻子。

85

古人认为与饮酒有关。

有遗传倾向。

病因病机

1、肺经阳热: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上泛于鼻。

2、肺胃热盛:肺胃素体积热,复嗜食辛辣→生热化火→循经熏蒸→鼻潮红肿胀。

3、瘀血阻滞:风寒外袭→血行不畅→血瘀脉络→鼻先红后紫→甚如瘤状。

西医:嗜酒、食辛辣、高温、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毛囊虫感染

临床表现

分期:红斑期、丘疹期、鼻赘期

红斑期-初起为暂时性阵发性红斑,反复发作后转化为永久性红斑,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患者有的可完全痊愈

丘疹期-逐渐出现细丝样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结节。-则难以完全消退 鼻赘期(晚期)-鼻尖、鼻翼肥大增生,形成鼻赘。-经外科治疗可获较好的效果 症状: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呈习惯性便秘。

人群:好发于中壮年。女性居多,但男性病重

鉴别诊断

粉刺:

多发生于青少年。

皮损累及上胸及背部,可见有白头或黑头粉刺

无鼻部症状及毛细血管扩张。

脂溢性皮炎:无毛细血管扩张、有程度不等的瘙痒,红斑。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肺胃热盛型

[症状] 鼻及鼻周潮红,压之退色,油腻光亮,遇热红甚。口唇干燥,尿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则] 清泄肺胃之热,佐以凉血。

[处方] 印堂、迎香、地仓、承浆、颧髎、曲池

[加减] 热盛+大椎、合谷

[操作] 轻捻,留针2O-30min,出针放血3-5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血瘀脉络型

[症状] 鼻部暗红或紫红,逐渐肥大或结节增生,出现鼻赘,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毛孔扩大。舌红伴瘀斑,苔薄,脉沉缓。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 素髎、合谷、阳陵泉、鼻脉络显现处。

[加减] 肝气郁结+肝俞、太冲

[操作] 素髎、络脉显处挑刺出血,隔日一次。余穴捻转,间歇行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其他疗法

86

(1)耳穴疗法

处方:鼻、肺、内分泌

操作:细毫针浅刺,强刺激,留针15-29分钟,间歇行针。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迎香

操作:0.25%普鲁卡因1ml,双穴各0.5ml,2次/周,10次为一疗程。疗效不明显加印堂穴。

(3)放血疗法

处方:鼻环穴

操作:2次/周。

3、推拿疗法

参照粉刺全身推拿手法。

预防与调理

1、查找并去除发病原因

2、饮食-忌食辛辣肥甘厚味及烟酒,少饮浓茶。多食蔬果,清淡为宜。

3、通便-大便通畅

4、清洁-注意面部清洁,温和洗涤

5、禁长期外用皮质激素制剂。可外用抑制皮脂分泌制剂,如:5%硫磺霜

五、白癜风

定义: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部位:面、颈、手、背部

别称:白驳风。

有遗传倾向。

病因病机

1、气血不和

七情所伤→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气血不和→血不滋养肌肤→白驳风

2、肝肾阴虚

先天精血不足,或久病失养

+ 加之劳倦过度伤及肝肾

西医:自身免疫、神经精神、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1.特征:

色状:浅白色或乳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片,界清,不高出皮肤,光滑,有时周围可见着色较深的色素带。

患处毛发也可变白。

分布:四肢、头面多见

2.症状:无明显自觉症状。

3.进展:病程久缓,发展有快有慢

87

4.人群:好发于情志内伤青年。

鉴别诊断

单纯糠疹:

人群:儿童

特征:为界不清,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浅色斑。表面可附着灰白色糠状鳞屑。 部位:面部。

花斑癣:

人群:中青年

特征:为界清、圆形或不规则、无炎症性、淡褐色或色素减退斑,表面可附着少许鳞屑。

部位:好发于颈、躯干等多汗部位。

检查:真菌检查阳性。

季节:夏发冬愈。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肝郁气滞型

[症状] 白斑淡红,常随情绪波动扩大甚至泛发全身。女性多见,伴心烦不安,两胁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则]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处方] 譠中、期门、太冲、肺俞、肝俞、阿是穴

[加减] 少寐心烦+通里、内关

月经不调伴血块+归来、气海、足三里

[操作] 譠中、期门、太冲行泻法,针尖向下平刺

肺俞、肝俞用补法,针向脊柱。

阿是穴围刺法。

(2)肝肾阴虚型

[症状] 白斑边缘整齐清楚。常伴毛发变白,肢倦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

[治则] 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处方] 肝俞、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阿是穴

[加减] 头晕耳鸣+风池、听宫

烦热盗汗+阴郄

[操作] 针用补法。刺肝俞穴,针尖向下,不深刺

阿是穴围刺法。留针30Min。

2、其他疗法

(1)艾灸疗法

处方:阿是穴

操作:前8次灸白斑充血至粉红色,以后灸至深红色或接近正常肤色。30次可转至正常。

(2)耳穴疗法

处方:交感、内分泌、神门、肺、肾上腺

88

操作:3穴/次,埋针或耳压。

(3)梅花针疗法

处方:阿是穴、腰骶部或脊柱处

操作:中度叩刺至皮肤微渗血、充血明显即可。

(4)自血疗法

处方:阿是穴

(5)刺络拔罐疗法

处方:阿是穴

(6)火针疗法

处方:阿是穴

操作:10针/1cm,1次/周

(7)穴位埋线疗法

处方:主穴-曲池、阳陵泉

配穴-膈腧、肺俞、脾俞、肾俞、譠中、

关元、外关、三阴交、阿是穴

预防与调理

1、情绪-树立信心,保持乐观,避免情伤。

2、日照-适度日照,但应注意避免并发皮肤日灼伤。

3、饮食

忌食:酸性、辛辣、油腻、海鲜。

多食:富含酪氨酸、黑色植物及矿物质的食物,如:肝、蛋、肉、黑芝麻、核桃、花生、葡萄干、无花果等食品。

3、以铜餐具补充铜离子。

4、避免过量服用维生素C及各种含硫基药物。

六、颜面再发性皮炎

定义:反复发生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一种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

(类似西医-油彩皮炎和化妆品皮炎)

别称:粉花疮。

部位:皮损好发于面颊、前额等部位。

人群:多见于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或经常使用化妆品的妇女。

病因病机

1、素体热盛+外感风热→两热相搏→上蒸于面部

2、风热反复侵袭面部→日久血郁血燥→肌肤失养→生风化燥于面部

现代研究机理:物理化学刺激产生皮肤变态反应。(化妆品、油彩、花粉、尘埃、日光、卵巢功能障碍、习惯性便秘、消化功能障碍等)

临床表现

1、部位:眼睑、面颊、耳前等部位或整个面部

2、人群:春秋季多见于的20-40岁女性,一般多有过敏体质及接触史(从事文艺工作或经常使用化妆品)。

89

3、特征:局限性潮红斑片,轻度肿胀,自觉瘙痒,表面可附有细小糠状鳞屑,一般无丘疹、水疱、苔癣化。

4、进展:约1周至10天消褪,但可再发,反复发作可有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局部:发生红斑时有瘙痒、灼热感,甚者剧痒、掀热、刺痛。

鉴别诊断

1、面部湿疹

红色丘疹、水疱、渗出、苔癣化倾向,呈多形性损害。自觉居痒

2、接触性皮炎

潮红、肿胀明显,密集的丘疹、水疱边界清楚。有明显接触史,与季节无关。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风盛血热型

[症状] 面部斑片潮红肿胀,边界尚清,附细小鳞屑,自觉瘙痒。口干而苦,便干尿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 祛风清热,凉血止痒。

[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太溪、三阴交、肺俞

[加减]便秘+下巨虚、支沟

面部潮红明显+颊车、风池

[操作]中等度刺激,间歇行针。

(2)风热血燥型

[症状] 面部潮红肿胀,斑片反复发作,皮肤干燥脱屑。手心发热,口唇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 祛风养血润燥。

[处方]风池、曲池、风市、血海、脾俞、膈俞

[加减]五心烦热+三阴交、肾俞

[操作]中等度刺激,间歇行针。脾俞用补法。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面颊、肺、脾、肾上腺、皮质下

操作:毫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篏针埋针3天。磁珠耳压,3穴/次。

(2)放血疗法

处方:耳尖或屏尖

操作: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5-7滴,2次/周,两耳交替,5次为一疗程。

(3)粗针疗法

处方:大椎、陶道、身柱

操作:医患沟通,以甲紫液定位,消毒。缓缓刺入,胶布固定,留针4-6小时,2次/周。对反复发作者效佳。注意解剖位置,严格消毒,避开血管及预防晕针。

(4)穴位埋线疗法

处方:大椎、肺俞、血海、曲池、阳陵泉

操作:大椎-与脊柱平行刺入,肺俞-斜向脊柱方向刺入。15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对反复发作者效佳。

90

预防与调理

1、化妆品-不随意更换化妆品,禁滥用化妆品。

2、防晒-避免日晒,外出后勤用清水洗脸

3、饮食-禁食刺激性及海鲜发物。

4、外用-忌长期外用皮质激素制剂。

七、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定义:颜面部出现持续不退的红血丝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纵横交错的损害。 别称:面红。

部位:颧颊部。

症状:无明显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

1.血热

素体血分热盛

+ →血分热邪益甚→火热循径上冲于面→血脉充盈→面红

感受外邪侵袭(如风吹、日晒)

2.血瘀

素体气虚→风寒客于肌肤→皮肤血行不畅→脉络阻塞→瘀血停滞于皮肤浮络、孙络→日久发病

3.胃热:胃热上冲→熏其面→面红

《金匮要略》曰:“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西医:遗传、寒冷、高温刺激、长期大量外用激素类制剂和换肤。

临床表现

1.特征:色状:初期-面红反复发作,

中期-皮肤可见粗细不等的毛细血管扩张,颜色淡红、鲜红或紫红,压之

褪色,

后期-甚至相互交织成网状,对称或不对称地发病。

部位:颧颊部,可泛发全脸

2.局部:面部无任何自觉症状,偶有灼热感或刺痛感。

3.进展: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康复。

4.人群:多发于高原居住生活的人群。常发于两颧、两颊及鼻部。

鉴别诊断

粉花疮:

红斑为炎症充血,上附有细小鳞屑,压之褪色。

面部伴灼热瘙痒。

多为急性发作,春秋季易发,预后肤色正常。

有化妆品接触史。

91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风热血热型

[症状] 面部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呈鲜红或深红色,相互交织成网状。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 祛风清热凉血。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太溪、三阴交、颊车、下关

[加减] 面部潮红明显+大椎、肺俞

[操作] 中等刺激,症状好转后隔日一次。

(2)血瘀脉络型

[症状] 面部皮肤紫红,病程较长,女性伴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细涩。

[治则] 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 百会、阳陵泉、曲池

[加减] 月经不调+关元、三阴交、肾俞

[操作] 中等刺激,症状好转后隔日一次。

2.其他疗法

(1)火针疗法

处方:阿是穴

操作:不可过深,以防止瘢痕,5天禁沾水,40天后可重复治疗。

(2)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曲池、血海

操作:生地注射液2ml,2次/周。

(3)耳穴疗法

处方:神门、交感、面颊、肺

操作:2穴/次,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两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调理

1.饮食-禁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2.保养-避免风吹日晒及高温刺激。

3.外用-避免长期外用皮质激素制剂

八、面瘫(附:面肌痉挛)

定义: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损美性疾病。 别称:口眼㖞斜、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

鉴别

周围型-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中枢型-以半身不遂,甚至神志不清等为主要症状。

病因病机

1.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劳倦、七情所伤→脉络空虚 92

→气血痹阻→肌肉纵缓不收→面瘫

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

2.风痰阻络

素体痰盛(饮食不节,身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络脉→上扰头面→阻滞经络→面部脉络失荣→面瘫。

3.痰瘀内阻

血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交结为患

病因病机

要点:与正虚、风、痰、瘀密切相关,

病机-正气不足,邪伤脉络

西医:与风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

临床表现

1.人群:多发生于成年人单侧面部。

2.起病: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特征:起病突然,每于醒时发现。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病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4.证型:

风寒证—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电风扇或空调对单侧面部吹风过久等。一般无外感表证。

风热证—常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有耳内、乳突轻微作痛。

鉴别诊断

中风

症状:以半身不遂为主症,伴有口舌㖞斜,眼部以上面部无异常。

人群:中老年人多见,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病因:大脑或脑干病变而致。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症状] 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伴恶寒,发热、头痛。

[治则] 急性期以祛风通络为主,恢复期则通经活血祛瘀。

[处方] 局部选取-鱼腰、攒竹、阳白、四白、地仓、人中、迎香、承浆、下关、颊车、牵正

循经远取-风池、翳风、合谷、太冲

[操作] 4-6穴/次,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可加电针或温灸。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93

[处方] 阳白、太阳、四白、牵正

[操作] 用皮肤针叩刺至轻微出血,用小罐吸拔5-l0min,隔日1次。

此法宜用于恢复期及其后遗症。

(2)灸法

[处方]印堂、阿是穴

[操作]

雀啄灸-局部阿是穴,以皮肤红晕为度。

敷 灸-取新鲜生姜适量,捣如泥糊状,备用

敷灸前先用三棱针于印堂穴点刺出血

再取蚕豆大鲜姜泥一团,敷贴于点刺之穴位上,约10-15min,

患者面部有发热感时即可将姜泥去掉。

3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电灸法

[处方]同毫针刺。

[操作]用电灸器灸熏20min,被照射皮温约40°c,以患者自感舒适为宜。

每日1-2次,10日为1疗程。

(4)隔物灸法

[处方] 下关、颊车。

[操作] 隔姜灸,由下关至颊车穴反复移动,每片姜灸3壮。

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5)耳穴疗法

[处方] 耳背近耳轮

[操作] 患侧耳轮处放血约0.5-lml,消毒伤口,盖敷料固定。

不愈者可间隔1周,选另一血管放血。

(6)穴位注射法

[处方] 翳风、听宫。

[操作] 以2%利多卡因局麻,每穴注射复方大青叶注射液2ml。

隔日1次,5日为1疗程。

3、推拿疗法

(1)点揉穴位2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阳白、攒竹丝竹空、迎香、口和髎、下关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

(2)单手掌轻摩患侧面部5-10分钟,以面微红或有热感为度;再以红花油擦面,带干后,行面部按摩、搓揉3-5分钟。

(3)手掌抚面,或手指捏住口角、眼角肌肤向外牵拉。

预防与调理

1、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紧张。

2、劳逸结合-坚持文体活动,保证适当睡眠及休息。

3、避风-切勿贪凉(夏季夜卧勿贪凉而久开电扇或空调)。

2、保暖-治疗期间,避免面部再受风寒,同时做面部按摩和热敷。

3、预防-防止眼部继发感染,可用眼罩或眼药水滴眼,每日2-3次。

附:面肌痉挛瘫

94

定义: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地抽撞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别称:“眼睑瞤动”、“筋惕肉瞬”、“面瞬”、“面风”等。

人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妇女多见。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气血亏虚,

或年老体衰,肝肾阴亏 →筋脉失养→内风、内火上扰→ 面肌痉挛

要点:病位在面部经筋,与肝、脾、胃、肾有关。

西医:一般认为可能为面神经、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皮质兴奋'性增高所致。

临床表现

1.人群:多中年起病,女性居多。

2.特征:开始时多为一侧眼轮轮匝肌间歇性阵发轻微抽擂,

以后同侧面部特别是口角出现抽动,严重时病侧眼险缩小,鼻唇沟加深,口角

㖞斜,在紧闭患侧眼睛时,出现口角和鼻翼一起向上、向外牵引的相连动作。

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安静时缓解,入睡后症状消

失。

3.部位:多数为一侧发病,极少数病人可先一侧发病而后累及对侧。

4.伴随症:一般抽搐时面痛,入睡后抽擂停止。

5.进展:长期持续痊孪可使病侧肌力减弱或产生轻度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症状] 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伴恶寒,发热、头痛。

[治则] 濡养经筋,熄风止痉

[处方] 阿是穴、攒竹、四白、颧髎、地仓、风池、合谷、太冲。

气血不足+百会、气海、足三里;

脾虚湿盛+中院、阴陵泉、丰隆、三阴交

肝肾阴虚+三阴交、太溪;

心烦失眠+神门、安眠、心俞、肾俞。

[操作] 阿是穴-选用患处的中心部位,

四肢穴位-用催气、行气手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

面部穴位-用1.5寸长毫针沿皮浅刺,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 3-5穴/次,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 阳白、太阳、四白、下关、翳风、地仓(患侧)、合谷(健侧)、颧髎(患侧)。

[操作] 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中,每穴注入当归寄生注射液2ml,起针后局部按摩,以利于药物吸收。

2穴/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2)电针疗法

[处方] 翳风、下关、牵正,配健侧合谷、风池、三阴交、太冲。

95

面颊抽搐+颧髎、迎香;

口角抽搐+地仓、颊车;

眼睑抽搐+太阳、四白、阳白、鱼腰。

随症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操作] 采用连续波、小电流强度、高频率每秒

70-90次,通电20-30分钟。

每日1-2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

(3)皮肤针疗法

[处方] 五脏背俞穴、相应夹脊穴、手足阳明经。

[操作] 用皮肤针轻叩,使局部有红晕。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3、推拿疗法

同面瘫。

预防与调理

1、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

2.劳逸-注意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劳逸适度。

3.避风-避免风寒和感冒。

4.饮食-增加饮食营养。

九、麦粒肿

定义:胞睑边缘或胞睑内生有形如麦粒的小疖肿,红肿疼痛,易成脓破溃的眼科常见病。 别称:针眼、偷针、偷针窝、胞生痰核、色珍珠。

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之邪→客于胞险→伤津灼液→气血窒阻凝滞结聚→发为疖肿

2、过食辛辣,或脾胃素有积热→脾胃热毒蕴积上攻于胞险→气血凝滞→发疖肿。 西医:本病是眼险腺体化脓性炎症。凡睫毛所属皮脂腺的化服性炎症为外麦粒肿,而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则为内麦粒肿。

临床表现

外麦粒肿:

初起-红肿范围较弥散,有硬节,疼痛剧烈,睑缘甚至白睛浮肿,状若鱼泡,甚者拒按,垂头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耳前可触及压痛肿核。

轻者数日内自行消散;

重者2 -3日后,局部出现黄白色服点, 脓成溃破后排出,疼痛顿时减轻, 1-2天内诸症逐渐消退。

内麦粒肿:

肿胀较局限,有硬节、疼痛和压痛,胞睑内面可见限局性充血、肿胀, 2-3日后形成脓点,色泽变黄,可向内溃破,溃破后疼痛减轻。

脓点不溃, 吸收欠佳,遗留肿核者,称为胞生痰核。

发病重者均可出现发热、恶寒的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96

与眼睑脓肿和急性泪腺炎鉴别。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外感风热型

[症状] 初起眼睑痛痒不适,轻微红肿,继而局部有硬结,形如麦粒。可伴恶风发热、头痛、咳嗽等。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 合谷、外关、风池。

肿核在外毗部加丝竹空、膛子惨;

在内毗上方加睛明、攒竹;

在上睑中部加阳白、鱼腰;

在下睑边缘两毗间加承泣、四白、内庭穴;

发热恶寒加曲池、大椎。

[操作] 合谷、外关、风池直刺,用泻法。刺眼眶内的揄穴时,应轻轻将眼球推向另一侧,紧靠眼眶边进针,直刺0.3 -0.5寸,不宜提插捻转。

(2)脾虚热毒蕴积型

[症状] 眼睑红肿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目睛臃肿,耳前有肿核压痛。口臭,耳热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解毒通腑。

[处方] 承泣、合谷、内庭、曲池、上巨虚。

随症配穴参照外感风热型。

便秘加天枢、大横;

口臭加大陵。

[操作] 针承泣时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 合谷、内庭、曲池、上巨虚穴,均用泻法

(3)脾虚湿热型

[症状] 针眼频发。面色少华,疲乏元力,口渴,日脯潮热,便秘尿黄。舌质 淡,苔薄黄,脉细数。 。

[治则] 健脾益气,养阴清热。

[处方] 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曲池。

局部配穴参照上两型。

潮热、口渴加合谷、照海;

便秘加天枢、支沟。

[操作]先针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补法;

后针曲池,用平补平泻法。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 眼、肝、脾、肾上腺、耳尖。

[操作] 毫针针刺,以耳充血微红有发热感为度,留针30分钟。病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再针时换对侧耳。

反复发作者改用耳针埋针或王不留行籽 贴压,每3 -5日更换1次。

(2)三棱针疗法

97

①点刺放血:取患侧太阳、双侧合谷,伴发热者加曲池、大抒。用三棱针点 刺,挤出血数滴;每日1次, 3次为1疗

②在肩肝区第1 -7胸椎两侧寻找皮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教液或血液,用干棉球拭去,反复挤拭3 -5次,而后挑断彦点处皮下的纤维组织。

(3)拔罐疗法

[处方] 大椎、患侧太阳。

[操作] 先用三棱针点刺上穴,使出血少许,再拔罐,留罐5 -10分钟。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

(4)皮肤针疗法 处方

[处方]风池、合谷、背部反应点、夹脊穴及膀脱经在背部的第1、2侧线。

[操作]重刺激背部反应点,叩出少量血液;其余施以中度刺激。

预防与调理

1、清洁-平时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不用脏手或不清洁的手帕揉眼、擦眼。

发生眼疾及时就医治疗。

2、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果蔬,少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

3、加重-患处脓成,切忌挤压,以免疗疮走黄,引发变证。

98

第二节 毛发部常见损美性疾病

一、斑秃

定义:一种以头发突然呈斑状脱落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损美性皮肤病。

特点:突然成片脱落,无意中发现,脱发区表面光滑,如钱币或指肚大小,不痛不痒。 俗称:油风、鬼剃头。

分类:全秃;普秃

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主要原因)

肝藏血,发为血之余

→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发无生长之源→脱发

肾主骨,其华在发

2.风盛血燥

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或情志抑郁化火→损耗阴血→血热生风→风热随气上窜巅顶→发失所养→脱发

3.瘀血阻络

外因致经脉阻塞→血行不畅→新血不生→发失滋养→发脱

4.气血两虚

久病、过劳、产后→气血亏虚→发失所养→脱发

西医: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疲劳等有关;内分泌障碍、过敏体质、病灶感染、肠道寄生虫等也可致病。

临床表现

1.特征

头发突然迅速脱落,

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直径1-2cm,数目一个到数个,可相互连接成片。 脱发区皮肤光滑而亮,无萎缩,毛孔可见,

严重者睫毛、眉毛等均可脱落。

2.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可出现局部头皮微痒或麻木感等。

3.进展:

先有细小软白的毛发长出,有时可随长随脱,渐渐变粗变黑恢复正常。

有部分患者经半年至一年左右可自愈。

4.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分期 进行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易拔除

静止期:脱发区边缘的毛发较牢固,不易拔出,经过3-4月,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有新发生出,纤细柔软,色白,日久变粗变黑,正常头发

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

一种炎症性疤痕性脱发,常继发于头皮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炎症性皮肤病。 秃发部位皮肤萎缩、变薄,毛囊口不明显,秃发区边界清楚,但边缘不甚规则。

2、头皮局限性硬皮病:

99

皮损区为条带形,常似刀砍状,局部头皮变硬,表面有光泽。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血热生风型

[症状] 突然大把脱发,发病急,进展快。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皮瘙痒,头屑增多,头烘热,心烦急躁,头晕,失眠,甚则眉毛、胡须脱落。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 凉血熄风,佐以养阴。

[处方] 阿是穴、太阳、风池、

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续中点)

[加减] 头部烘热+曲池;心烦易怒+内关

[操作] 阿是穴-平补平泻,

三阴交-补法,

余穴-泻法。

每日一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2)肝郁血瘀型

[症状] 头发斑片状脱落,呈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全部脱光。常伴烦躁易怒,头痛,胸胁疼痛,喜叹息,失眠。舌有瘀斑或紫暗,脉弦紧或实。

[治则] 疏肝解郁,活血祛瘀。

[处方] 阿是穴、膈俞、三阴交、血海、行间

[加减] 肝郁+太冲;血虚+足三里

[操作] 阿是穴-平补平泻,

足三里-补法,

余穴-泻法。

每日一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气血两虚型

[症状] 病后或病久脱发,逐渐加重,范围由大到小;脱发区可见残存头发,轻触即落,头皮松软光亮。伴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懒言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 气血双补。

[处方] 阿是穴、百会、上星、膈俞、足三里

[加减] 心悸+内关;少寐+神门

[操作] 阿是穴、百会、上星-平补平泻,

膈俞、足三里-补法。

每日一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肝肾阴虚型

[症状] 病程长久,或有家族史。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病时头发均匀大片脱落,甚至体毛全脱。常伴头晕目眩,失眠耳鸣,遗精滑泄。舌淡苔剥,脉细。

[治则] 补益肝肾。

[处方] 阿是穴、肝俞、肾俞、照海、关元、足三里

[加减] 头晕耳鸣+悬钟、太溪

[操作] 阿是穴-平补平泻,

余穴-补法。

每日一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100

2、其他疗法

(1)十字交叉沿皮平刺法-适于脱发区较小者

四面对刺法-适于面积大者

(可配合艾条温灸)

(2)皮肤针疗法

阿是穴、太渊、内关-由边缘向中心螺旋状均匀叩刺脱发区,密刺,至红为止;然后再从不脱发区向脱发区中心做向心性叩刺20-30次。叩刺穴位的范围约0.5-1cm2大小。

脊柱两旁的阳性反应点/区-从上至下叩刺腰背部及脊柱两侧,往返2次,至皮肤潮红或有点状出血为止。或以手法检查脊柱两侧条索状、结节状或有酸痛感的阳性反应点,重点叩刺。

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辨证论治

(3)壮医药线点灸法

处方:莲花、肾俞、脾俞、足三里、神门、劳宫

操作:用2号药线,在灯火上点燃形成圆珠状炭火直接灼灸。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耳穴疗法

处方:肾、肺、交感、内分泌、肾上腺、神门

操作:每次2-3穴,探刺得气,留针20-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转一次。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5)划耳疗法

处方:对耳轮下脚、内分泌区

操作:每次选取一个部位,双侧,常规消毒,用尖手术刀割破,切口长2-3mm,以不割破耳软骨为限,割后以消毒纱布包扎。每周2次,8次为1疗程。

(6)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头维、百会、风池、通天

操作:取双侧穴,每穴注射ATP注射液5-10mg。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7)梅花针加灸法

操作:将斑秃周围毛发剃掉,先叩刺,使之微渗出血,后用老生姜擦至灼热感,再用艾条灸约2-3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

(8)电针加水针法

处方:阿是穴、督脉、风池、肾俞、膈俞、三阴交

操作:

叩斑秃局部和风池穴,至微红或微出血为度;

由上至下叩脊柱正中,各椎体间横叩刺三下;

叩打10-15分钟/次,1次/日或隔日,14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在间隔期间,用当归或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肾俞、膈俞、三阴交),每次2-3穴,每穴1-2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需1-4个疗程。

3、推拿疗法

(1)风池颈背按摩法

101

操作:左手托患者前额,右手拇、食指按揉风池或风池穴下二横指的颈背两侧皮下肌腱或皮下结节处,每日1次,重按1-2分钟,以病人感到酸痛、全身发热、前额出汗为度,坚持治疗1-2个月。

(2)头部按摩法

操作:先用手指轻叩脱发区头皮,再做梳头动作按摩全头皮肤,并按揉太阳、鱼腰、攒竹、丝竹空、睛明、四白、印堂、百会、四神聪、头维、生发穴、上星、风池、安眠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3)穴位按摩法

操作:指压百会、印堂和双侧风池、肩三针、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每穴2-3分钟,均匀用力,以病人感觉全身发热、酸麻胀感明显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预防与调理

1、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精神负担,增强治病信心。

2、护理-不用碱性过强肥皂洗发,少用电吹风。每日数次局部用力按摩至患处发红发热。

3、反应-如局部用药出现水疱等反应,可暂停数日,预防感染,避免产生瘢痕。

4、饮食-食物多样化,克服偏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适当增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脂溢性脱发

定义:以渐进脱发为特征的一种较难治愈的损容性疾病。

俗称:发蛀脱发、蛀发癣、男性型脱发、雄性激素性脱发

特点:男性脱发:主要在前额和头顶部。表现为前额发际线逐渐后退,同时头顶部头发脱落、稀少、细软。

女性脱发:顶部头发稀疏,一般并不完全脱落,前额部发际线亦不后退。

进展:病程缓慢,日久则难以恢复。

人群:多发于青壮年,尤以男性为多见

有家族史。

病因病机

1. 血分有热:

素体血热生风血

热病后邪恋营分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血热→阴血不能上达巅顶营养毛发→毛根干涸→发焦脱落

过服、滥用温补药

2.脾胃湿热:嗜食膏粱厚味等→脾胃运化失调→、湿热内生上薰巅顶→浸蚀发根白浆→毛发脱落

3.肝肾阴虚:劳伤肝肾→精血亏虚→发失濡养→脱落

西医: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头皮毛囊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密集、皮脂腺分泌亢进有关。 常见原因:消化功能紊乱、神经功能障碍、细菌感染、饮食及头发护理不当

脑力劳动、睡眠质量下降

临床表现

102

1、人群:多发生青壮年男性,女性偶见。

2、部位:脱发部位多在头顶部。

3、特征:均匀脱落,头发稀疏

(1)初起多有不同程度皮脂溢出、脱屑,头部皮肤瘙痒,头发干燥变细,缺乏光泽或头发油腻发亮

少数患者表现为毛发发黄、干枯、脱落。

(2)脱发多从额部两侧开始,逐渐向上扩展,终而头顶部毛发大部或全部脱落,

(3)脱发处皮肤光滑或遗留少许毳毛,但枕部及头部两侧毛发则基本正常。

4、整体:无自觉症状,少数头皮局部微痒或麻木感等,可伴有皮脂溢出或白屑风、面游风。

5、进展:病程发展缓慢,预后较差。

6、多有家族史。

两种类型:

一为头皮油性分泌物较厚,瘙痒,头发油腻发亮,稀疏而细。

--常由湿热上蒸而致。

一为头发干燥,稀疏纤细,头屑多,呈大量的灰白色糠批状鳞屑脱落。

--多属血热风燥、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

鉴别诊断

斑秃:

头发突然斑状脱落,脱发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皮肤光滑而亮。周围头发易拔除,一般无自觉症状。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血热风燥型

[症状] 头发干燥,略有焦黄,稀疏脱落,搔之有白屑叠飞,落之又生,自觉头部烘热,头皮瘙痒。舌红,苔薄黄微燥。

[治则] 凉血消风。

[处方] 百会、四神聪 、生发穴。

[配穴] 翳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丝竹空

[加减] 两鬓脱发+头维;眠差+安眠、翳明;

头皮烘热+血海、三阴交;头皮瘙痒+大椎

[操作] 局部穴-平补平泻,余穴-泻法。

每次选穴5-7穴,交替使用,随症加减。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脾胃湿热型

[症状] 恣食肥甘厚味,头发稀疏脱落,头皮光亮潮红,状如油擦,甚则头发粘连,头屑油腻呈桔黄色,固着很紧,难以涤除。口干口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除湿。

[处方] 百会、四神聪 、生发穴。

[配穴] 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解溪

[加减]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

103

瘙痒明显+大椎

油脂多+上星

[操作] 局部穴-平补平泻,

足三里、肝俞、肾俞-补法,

余穴-泻法。

每次选穴5-7穴,交替使用,随症加减。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肝肾不足型

[症状] 头发稀疏脱落日久,脱发处头皮光滑或遗留少数稀疏细软短发。伴眩晕失眠,记忆力差,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偏阴虚火旺者,伴口苦,恶心烦热,梦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补益肝肾,养发生发。

[处方] 百会、四神聪 、生发穴。

[配穴] 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加减] 眩晕失眠+安眠

[操作] 局部穴-平补平泻,

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补法,

余穴-泻法。

每次选穴5-7穴,交替使用,随症加减。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其他疗法

(1)梅花针疗法

处方:阿是穴

操作:呈纵横网状样叩刺,每日或隔日1次。虚证轻叩,实证重叩,10次为1疗程。

(2)头三针疗法

处方:防老穴,健脑穴

防老穴(百会后1寸)-针尖刺向前方,沿皮刺,进针1分

健脑穴(风池下5寸)-针尖斜向下方,进针2分。

加减:两鬓脱发+头维,

头皮瘙痒+大椎,

油脂分泌多+上星。

每日或隔日针1次,每次留针15 -30分钟 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足三里、曲池

操作:复方丹参注射液4ml穴位注射,3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刺络拔罐疗法

处方:大椎

操作: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6-8针,然后拔火罐放血,适用于实证、热证。

(5)耳穴疗法

处方:交感、皮质下、脑干、内分泌、脾、内生殖器

操作:

毫针-每次选2 -3个穴,双侧取穴,隔日1次。

耳压-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次选3-5个穴,嘱患者自行按压,2次/日。3天一换,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104

3、推拿疗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左手扶持患者前额部,以拇指、食指按摩双侧风池穴,至微汗为度。 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调理

1、按摩-治疗期间,早晚自行按摩头皮。常做按摩头皮,疏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

2、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不过度用脑、熬夜。

3、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好,限制膏粱厚味,禁食辛辣炙煿刺激的食物,及葱、蒜、酒、虾、羊肉等,禁止吸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洁发-选用性质温和的药性洗发精,3-5天洗一次,忌洗头频繁。不用碱性强的肥皂,但可用含有硫黄的祛脂止痒药皂。

三、妇女多毛症

定义:一种以女性局部或全身毛发异常增多为主要症状的损美性疾病。

别称:异毛恶发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素禀多毛之体,乃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虚火妄炎→异毛妄生;

2、热病伤阴:热病伤阴→津液亏乏→风邪乘其经络;

3、冲任失调:阴虚之体,于天天癸到来之时→阴血不足→变生内热,冲任失调→致气血违和→异毛恶发妄生;

4、饮食不节:因饮食失节→阳明内热→挟冲脉上逆唇口→异毛妄生。

西医: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先天性-为基因突变的遗传性疾病;

获得性-由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毛囊对雄激素的反应能力增强所致,多始发于青春期。 注:女性若粗毛分布广泛,且有发展趋势,或伴有男性表现,应进一步检查治疗原发病。反之可泰然处之。

临床表现

1.特征:女性除掌阳、唇红、乳头、大阴唇内侧外,体毛过度而异常地分布与生长;在口唇长胡须为其典型症状。

2.症状:同时伴有肥胖或乳腺发育延迟、进行性月经减少至最后无月经、性欲减退或消失、不育,亦可伴有或没有明显的内分泌失调症状。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全身多毛症

出生时婴儿全身硬毛,面部长毛特别明显。可有家族史,甚至有数代遗传。

2.后天性全身多毛症

多数在青春期始发,除掌蹈、唇红、乳头、阴蒂外,全身均可见到毛发异常生长。一般均伴发内分泌功能障碍性疾病。

3.痣样多毛症

在色痣表面出现长而粗的硬毛或颜色改变的毛发。

105

4.医源性多毛症

由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辜丸酣、青霉素、链霉素、苯妥英销等药物所致。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阳明胃热型

[症状] 多毛始于青春期,面部的上唇生须,胸腹、颈前等处毛浓黑而密。伴有唇红、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洪数。

[治则] 清热养阴 。

[处方] 主穴-合谷、列缺、足三里、膈俞;

配穴-厉兑、内庭、上巨虚。

[加减] 便秘+支沟、腹结。

上肢、面部多毛-取合谷、曲池、内关、列缺、肺俞、胃俞;

胸背部多毛-取肺俞、胃俞、肾俞、膈俞;

下肢多毛-取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冲。

[操作] 合谷、列缺、上巨虚用泻法,

足三里、膈俞平补平泻,

厉兑、内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随症配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肾精亏损型

[症状] 出生后即可见全身性硬毛,面如猫脸或猴面,牙齿发育正常。多伴有家族史,历代不绝。舌红或裂纹,苔少,脉虚细数。

[治则] 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处方] 肝俞、肾俞、心俞、三阴交、太冲、太溪。随症配穴同上。

[操作] 肾俞、太溪以及随症配穴-泻法,

肝俞、心俞、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

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阴津耗伤型

[症状] 热病之后,或青春期后,出现多毛症状,多见于女性上唇、颊旁和领 部,亦见于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苯妥英纳等药物之后。伴口干、便秘溲赤。舌 红,苔少或净,脉细数。

[治则] 养阴生津,通络。

[处方] 同肾精亏损型。

[操作] 同肾精亏损型。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肝、肾、脾、肺、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子宫。

操作:每次取4-5穴,针刺或压籽,隔日1次,两耳轮换,10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理

1.饮食-忌食辛辣厚昧、肥甘酒酪,常食鲜嫩多汁的果蔬。

2.弊病-改正常用手拔毛的不良习惯,以避免刺激使病情加重。

3.确诊-后天获得性多毛症应全面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缉病。

106

4.外用-不滥用药物,尤其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

5.疗法-非疾病原因引起的多毛,对身体无害,从美容角度考虑,以外治为主,并考虑使用各种脱毛法。

107

第三节 四肢形体常见损美性疾病

一、肥胖症

定义:机体摄食过多,而消耗能量的体力活动减少,使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蓄存体内,超过理想(标准)体重20%者。

古称:肉人、肥人、脂人、膏人、肥贵人。

西医机理: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者

继发性肥胖:由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所引起

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30余种疾病有潜在关联。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浊痰热内聚→肥胖 →气虚

2、缺乏运动→ →脾胃健运失职→膏脂内聚→ 肥胖 →脾虚

3、情志所伤→五志过极→脾肺肝肾失调→痰湿内聚→肥胖

4、年老体衰→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湿浊内聚→肥胖

西医:与遗传、内分泌、代谢、神经精神、饮食及活动相关

临床表现

1.体重标准:>理想体重10%为超重,>理想体重20%为肥胖

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5 (cm)

男性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0]X0.9

女性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0]X0.85

2.体脂指数:BMI≥23为超重,BMI≥25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2)

3.体脂分布:以腰围及腰臀比(WHR)

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为肥胖

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脾虚痰湿型

[症状]体肥臃肿,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纳差食少,胸闷气短,便溏,舌淡苔腻,脉缓或濡细。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处方]脾俞、中脘、足三里、气海、水分、丰隆、阴陵泉

[操作]补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胃热湿阻型

[症状]形体肥胖,多食善饥,口渴喜饮,腹胀中满,肢体困重,口臭痰多,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肺泄热,利湿消脂

108

[处方]曲池、合谷、天枢、内庭、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

[操作]泻法,留针20-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气滞血瘀型

[症状]形体肥胖,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满,痛有定处,妇女月经不调,色黑有块或闭经期。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肝俞、期门、太冲、内关、血海、三阴交

[操作]泻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脾肾阳虚型

[症状]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肢浮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纳呆,尿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健脾益肾,温阳利水

[处方]脾俞、肾俞、胃俞、关元、中脘、水分、阴陵泉

[操作]补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5)肝肾阴虚型

[症状]形体肥胖,口干舌燥,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失眠,月经稀薄或闭经。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调补肝肾,滋阴泻火

[处方]肝俞、肾俞、照海、太溪、三阴交

[加减]月经不调+地机、太冲;

失眠多梦健忘+神门

[操作]补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注:以上各证型均可加肥胖局部的阿是穴。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内分泌、丘脑、脾、胃、饥点

加减:脾虚痰湿+肺、小肠、膀胱、交感;

胃热湿阻+神门、大肠、肺、皮质下;

气滞血瘀+肝、胆、肾、丘脑;

脾肾阳虚+肾、肝、膀胱、皮质下、输尿管;

肝肾阴虚+肝、肾、饥点。

操作:针刺或药籽耳压,每餐前30分钟按压5-10分钟。

(2)穴位埋线疗法

处方:脐周8穴(水分、阴交、外陵、天枢、滑肉门)

加减:胃肠湿热+曲池

痰湿内蕴+足三里、中脘

脾胃气虚+腗俞、胃俞、足三里

脾肾阳虚+中脘、关元、肾俞

便秘+天枢

汗多+肺俞

月经不调+血海

操作:15天/次,3次为一疗程。

(3)艾灸疗法

109

处方:阳池、三焦俞、足三里、中极、关元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天枢、丰隆、太溪、肺俞

操作:选主穴及配穴各2个,隔姜灸,7壮/穴;雀啄灸或旋转灸法。1次/天,一月为一疗程。适用于虚证和痰湿盛者。

3、推拿疗法

(1)基本手法:双掌按揉腹部,并提捏脂肪肥厚处

双掌及掌根按揉4-5分钟,泻法

一指禅点按穴位:中脘、关元、子宫、天枢、内庭、上巨虚、下巨虚、

腗俞、大肠俞等穴

(2)辨证分型手法(分五型)

(3)循经推拿

按摩:颈背→臀部→胸腹部→四肢部

揉、按、捶、拨、点沿经腧穴

1小时/次,1次/天,20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调理

1、习惯-改变“多吃少动”的不良生活习惯。

2、治疗-针对肥胖进行科学、有规律的治疗。

3、饮食-合理平衡饮食。摄入足量维生素和纤维,限制高能量、高脂肪、高营养食品的摄入,避免吃零食。

4、锻炼-合理的体育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游泳慢跑、阻力自行车,球类和体操。持之以恒,保持体重稳定。

二、扁平疣

定义:由病毒引起的皮肤良性赘生物,好发于面部、手足背部及前臂等。

人群:多见于青年人,

皮损:扁平如芝麻、绿豆或黄豆大小、稍高出皮面的小疣。

俗称:扁瘊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客于肌肤→气血凝滞→疣

2、肝火内动→气血不和→肌肤失养→疣

西医:病源为“人类乳头瘤病毒”,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易感染。

临床表现

1、特征:

色状-呈正常皮色或淡红、淡褐色扁平丘疹,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均可见。表面光滑,界限清楚。

分布-皮损常散在或密集分布,也可因瘙抓等自体接种而呈带状排列。

2、部位:好发于颜面、手足背部及前臂等处。

3、症状:轻度瘙痒感,或无自觉症状。

4、病程:起病突然,慢性病程,能自愈,亦可复发。

110

5、人群:好发于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前臂。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风热搏结型

[症状] 疣体局部呈淡红色,偶有瘙痒感

[治则] 祛风清热,理血通络

[处方] 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可依据由所在部位循经取穴,但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操作] 泻法,留针30min,5min运针一次。

(2)肝郁气滞型

[症状] 疣体局部呈淡褐色,可伴急躁易怒

[治则]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 行间、侠溪、中渚、血海、阿是穴(可依据由所在部位循经取穴)

[操作] 泻法,留针30min。

2、其他疗法

(1)艾灸疗法

处方:皮损部位

操作:艾柱、艾条重灸疣体10-15分钟至潮红即可。

(2)耳穴疗法

处方: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大肠、皮损相应耳穴。(2-3穴/次)

(3)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操作:板蓝根注射液1-2ml/穴,1-2次/天。

(4)火针疗法

处方:速刺母疣体周围及中心,刺后三天勿沾水(1周即愈)

预防与调理

1、皮损区避免瘙抓、摩擦和撞击,防出血及继发感染及疣体扩散。

2、慎重用药。不用伤害身体健康的内服药和过度伤害或刺激皮肤的外用药。

3、注意消退期征兆,坚持治疗至病愈。(治疗中出现:突然瘙痒,基底红肿,损害突然增大,趋于不稳定)

三、寻常疣

定义:指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俗称:“疣目”、“瘊子”、“疣子"、"千日疮" 。

特点:皮损为高于皮面的坚实丘疹,表面粗糙。好发于手背手指,多见于青年。

病因病机

1、风邪搏于肌肤→引起气血凝滞→筋脉失养而成。

2、肝虚血燥→血不养筋→筋气不荣所致。

3、皮肤外伤感受病毒或因瘙抓而自身传播接触而发。

西医: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通过直接接触或针头、刷子等污染物而传染,在免疫 111

功能低下时容易发病。外伤也是引起疣病毒感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1.特征:

形状: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扁平角质隆起,渐渐增大如豌豆或更大,呈圆形或椭

圆形乳头状突起,表面粗糙不平

颜色:呈浅白、灰、淡黄或褐、浅灰等

数目:不定,一个至数个,或是本来只有一个“母疣”,以后逐渐增多。

分布:手背或手指-较多见

鼻孔、舌面、耳道内或唇内侧-偶尔

甲缘-在甲板下蔓延,有时长得很大而引起疼痛,并易发生裂口,常有继

发性感染。

2.症状:或痛痒,或无任何自觉症状。

3.人群:多见于青年。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症状]疣体色暗,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偶有痒感,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滋阴润燥、祛风。

[处方]肺俞、曲池、血海、行间、疣体局部。

[加减]肝气不舒,胁胀者+期门、腥中

风盛者+太阳、攒竹、合谷

[操作]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局部用围刺法。

2、其他疗法

(1)毫针围刺疗法

处方:母疣体(多发疣中最先发或体积最大者)

(2)艾灸疗法

处方:疣体、疣所在经络临近穴

操作:艾柱直接灸1-2壮,疣顶端焦黑即可。

(3)耳穴疗法

处方:皮质下、内分泌、枕、肾上腺、肺、相应发病区

(4)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外关、曲池、足三里、疣体根部

操作:每次2穴,板蓝根注射液0.5-2ml/次,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3、推拿疗法

(1)推疣法

操作:在疣根部用棉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向前推进直至疣体脱落为止。涂碘,止血压迫包扎。

(2)搓疣法

操作:去疣粉少许,边搓边加药粉,直至疣体脱落。

预防与调理

112

1、皮肤部位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出血后继发感染。

2、疣部避免手抓,以防止沿抓瘀再新生皮磨。

附:黑痣

定义:面部黑痣,仅限于由痣细胞构成的含有黑色素的痣。。

俗称:"黑子"或"黑子症" 。

特点:数量多寡不一,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所有人群均可生长。

西医:真皮细胞的良性肿瘤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肾中浊气结滞→阳气收束→坚而不散→黑痣

2、风邪搏于血气变化→黑痣

3、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黑痣

西医:痣细胞痣、色痣或细胞痣。

病理:与细菌分解、大汗腺分泌物及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分类:

1、外观命名

斑痣-仅有色素增加而无其他变化者

雀斑样痣-群集或分散的褐色小斑点

毛痣-针头或豆大的深黑色扁平隆起,间有毛发者

兽皮样痣-毛发多而面积广者

层形痣-大片分布者

2、病理特征命名

皮内痣-发生于真皮组织。突出表面,呈半球型或乳头瘤样,表面可有毛发,

多见头顶。颜色呈深浅不同的褐色。大小不等,边缘规则,比较稳定,不易恶变。

交界痣-发生于真皮与表皮之间。多平滑无毛,可稍高起,表面呈褐色斑,大

多≤1cm,可自行消退。掌跖及生殖器部位痣属此类。若经常受刺激摩擦,偶可恶变。

混合痣-具上述两种特征,多为稍高隆起,可有较粗毛发生长。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症状] 初起患处生有圆形斑点,小若针尖,大如粟粒,其色棕褐或黑褐,渐可长大,形如霉点,或似赤豆,其表面可有极少白屑。

[治则] 升清降浊。

[处方] 气海、关元、三阴交、曲池。

[操作] 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灸法

处方:支正(温和灸或雀啄灸)

(2)火针疗法

113

处方:痣区

预防与调理

防恶变

1、尽量不要瘙抓或刺激局部,以免诱发黑痣恶变。

2、怀疑有恶变倾向的黑痣,应及时切除。并取痣标本活检,及时确诊处理。

3、慎用药物腐蚀等非彻底治疗方法,以免遗留斑痕或剌激色素痣,增加恶变性的可能。

四、腋臭

定义:腋下汗出具有特殊臭味的一种皮肤病。

俗称:狐臭、体气、腋漏、腋气。

特点:夏季或汗出时更为明显。

人群: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西医:局限性臭汗症

病因病机

禀赋先天

过食辛辣炙煿、油腻酒酪、肥甘厚味→湿热内蕴→酿成秽浊之气→熏蒸体肤 →腋臭。

西医:与细菌分解、大汗腺分泌物及遗传有关。青春期受内分泌影响而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减轻或消失。

临床表现

1.特征:腋下特殊臭味,汗出时更甚,伴多汗及油耳等症状,90%以上患者有油耳耵聍。

2.症状:女性患者在孕期、经期前后、情绪波动、多汗及进食刺激食物时症状更显著。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症状] 腋臭轻重不一。

[治则] 升清降浊,清利湿热。

[处方] 极泉、支沟、行间、太冲、肩井、肩髃

[操作] 重刺激泻法,可加电针,留针4-5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其他疗法

(1)针刺配合艾灸疗法

处方:极泉

(2)灸法

处方:腋下汗腺部位

(3)火针疗法

处方:腋下汗腺部位

(4)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腋下汗腺部位

预防与调理

114

1、注意个人卫生。

2、戒烟酒,少食或忌食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严重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或剥离。

五、湿疹

定义: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浅层真皮及表皮炎症。

特点:皮莎呈多形性对称分布,易渗出,癌痒剧烈。

分期:急性期以丘瘀彦为主,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复发。

别称:侵淫疮、血风疮、粟疮、奶癣

病因病机

与风、湿、热邪郁阻肌肤有关。

1、嗜食辛辣鱼腥或肥甘厚味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兼外感风热邪气

→风、湿、热邪侵

淫肌肤而发病

2、脾胃虚弱→湿邪内生→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湿疹

3、久病体虚→耗伤阴血→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湿疹

病因病机

西医:过敏性疾病,属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与吸入物质、摄入食物、病灶感染、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等有关;外界因素如寒冷、湿热、油漆、毛织品等刺激亦可致病。

临床表现

1.急性期:起病急

皮损-密集粟粒样丘疹、疱疹、水痘,常融合成片,对称分布,界限不清;

瘙痒-瘙痒剧烈或有灼热感,夜间尤甚,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渗出;伴感染时可见脓疱及脓痂。

2.亚急性期: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

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并有少数疱疹、水疱和糜烂,剧烈瘙痒。

3.慢性期:

皮损-对称性患处肥厚,表面粗糙,见少许鳞屑,呈苔癣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瘙痒明显,有抓痕。

成因-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迁延而成;或自开始即呈慢性湿疹。

进展-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部位-好发于手足、各界、股部、乳房等处。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湿热型

[症状] 发病急,以红色丘疹为主,也可出现水疱,常泛发全身,瘙痒明显,抓破后易出血,渗液较多。可伴腹痛、便秘、腹泻,小便短赤,身热头痛。舌红苔薄或黄腻,脉浮数 115

或滑数。

[治则] 清泄湿热。

[处方] 陶道、曲池、肺俞、神门、阴陵泉。

[加减] 渗出多+水分;腹泻+足三里。

[操作] 泻法,中等刺激,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血燥型

[症状]病程长,反复发作,皮损颜色黯褐,粗糙肥厚,脱屑,痛痒,或有抓痕、血痴。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则]养血润燥。

[处方]足三里、三阴交、大都、郄门、阿是穴。

[加减]心烦不安+神门;

癌痒明显+风市。

[操作]用三棱针轻轻叩刺阿是穴,至皮肤微红或出小血珠为度;经穴针刺用补法,中等剌激,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艾灸疗法

操作:用艾条熏灸局部阿是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每次1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耳穴疗法

处方:肺、神门、肾上腺、皮损部位对应耳穴。

兼虚证者加肝、皮质下。

操作:常规消毒,毫针刺、埋针或压丸法,两耳交替。

(3)皮肤针疗法

处方:夹脊、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

操作:用梅花针由上至下轻轻叩打,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4)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操作:每次选两穴(双侧),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0.1mg/ml),混合后注射,每穴注射药液0.5-1ml。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预防与调理

1.清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瘙抓患处,不用热水洗烫或肥皂等刺激性强用品.

2.外用-避免外界刺激及接触过敏物,不宜穿尼龙、化纤的内衣和袜子。

3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鱼、虾、螃蟹等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用啡、酒等。

4.情绪-保持情志畅达,消除紧张情绪,防止过度劳累。

六、皮肤瘙痒症

定义: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肤损害的病症。

中医:称“痒风”、“风瘙痒”、“血风疮”、“瓜风疮”等。

病因病机

1、体弱或年老气血亏损→卫外不固→风易乘袭→瘙痒

2、血虚则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养→膝理不能密固→风盛则燥→瘙痒

3、平素失于调摄,茶酒、辛辣和温补太过

116

心情烦扰→五志化火→血热内蕴 →热盛生风→风盛→瘙痒。

4、饮食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中阳受阻→湿邪内停→复受风邪→致痒

5、居地潮湿→坐卧湿地→湿邪外侵→致痒。

西医:

局限性瘙痒多与局部的摩擦刺激、细菌、寄生虫或神经官能症有关;

全身性瘙痒多与糖尿病、肝胆病、尿毒症、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有关。

亦可与工作环境、气候变化、饮食、药物过敏有关。

临床表现

1.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疹。

2.症状:

初期-瘙痒仅局限一处,进而蔓延扩大至身体大部或全部。

加重-瘙痒阵起,夜间尤甚,饮酒、情绪、气候等均可使病情加重。

日久-由于剧烈瘙抓、摩擦及不适当剌激,往往引起抓痕、血痂、湿疹样变、苔

癖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

3.诊断时应详问病史,了解发病经过有无原发皮疹,是否有他内在疾患。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血虚风燥型

[症状] 皮肤干燥、脱屑,冬春发病,瘙痒昼轻夜重,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 养血润燥,疏风止痒。

[处方] 膈俞、脾俞、肾俞、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心烦失眠加神门、内关。

[操作]脯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均用补法;风池、曲池、血海用泻法。留针20分钟。

(2)血热风燥型

[症状] 皮肤掀热瘙痒,遇热加重,口干心烦,夏季多发。舌尖红或舌络,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则] 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处方] 风池、大椎、血海、风府、曲池、足三里。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余穴-泻法,留针20分钟。

(3)风湿蕴阻型

[症状] 皮损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继发感染或苔癖样变。舌胖暗,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 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处方] 风池、曲池、风市、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法,余穴-泻法,中等剌激,留针20分钟。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操作:每次选2-320-30分钟,3-5天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疗法

处方:曲池

117

操作:采用0.25%的普鲁卡因5ml,每日1次。

预防与调理

1.饮食-忌食海鲜及辛辣刺激之食物,多食新鲜蔬果。

2.感染-尽量避免用力搔抓,以防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

3.内衣-以宽松、柔软、舒适,以棉或丝织品为佳,尽量不穿化纤类及毛织品。

4.洗涤-勿用热水洗烫,不要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洗浴。

七、慢性疲劳综合症

定义:由于长时间地极度紧张或精神负担过重,使人表现为面容憔悴、形体疲惫、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痛头晕、易出差错和精神抑郁等症状。

进展:严重时身体极度虚弱可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原因不明地自动消失。

别称:“百合病”、“脏躁”、“郁证”、“虚劳”。

病因病机

1、劳役过度,肺劳损气,脾劳损食,心劳损神,肝劳损血,肾劳损精。心主神明,心劳损神即是长期紧张、忧思过度、阴阳失调、神气亏虚之证候,即中医学常指的“神劳”病证。从狭义来讲,神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为相似。

2、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失养,故可见四肢酸痛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或情志不 畅,所欲不得,致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股麻或筋孪拘急;

3、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房事不节,久病失养,耗伤肾精,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西医: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多种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是诸多原因作用机体而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的结果。

临床表现

特征:

重度疲劳-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严重疲劳。

能力下降-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

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

伴随病症-伴有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咽痛、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肌肉

疼痛、多发性关节痛、反复头痛、睡眠质量不佳及醒后不轻松、劳累后肌痛。

病史-不少于6个月。

人群:好发于中青年。

鉴别诊断

排除下述慢性疲劳:

①有原发病的原因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

②临床诊断明确,但在现有医学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慢性疲劳。

注:CFS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应在确信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以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

118

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都以疲劳为主要症状)

定义-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它包括一系列的症状,如疲劳、失眠、思维涣散、头痛等。

身体状态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没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所包含的症状也较为广泛,很多症状如胃脆不适、肩颈僵硬等是CFS诊断标准中没有的。

在症状上与CFS有一定的交叉,而CFS是一种具体的疾病,有严格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标准,因此在临床中不能将两者混淆。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肝郁气滞型

[症状] 面容憔悴,面色青黄,神情抑郁,胸胁作胀,暖气叹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处方] 肝俞、太冲、期门、阳陵泉。

[加减] 口苦及不思饮食者+中脘、足三里。

[操作] 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心脾气虚型

[症状] 面容憔悴,面色萎黄,忧思多虑,失眠多梦,肢倦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舌淡,脉弱。

[治则]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处方] 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

[加减] 多梦者+魄户;

健忘者+志室、百会。

[操作] 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心虚胆怯型

[症状] 面容憔悴,面色苍白,心悸易惊,胆怯不寐,心神不宁。舌淡,脉弱。

[治则] 养心安神,镇惊定志。

[处方] 心俞、胆俞、神门、大陵、丘墟。

[加减] 神疲体倦者+百会、足三里。

[操作] 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4)肝肾两虚型

[症状] 面容憔悴,面色晦暗,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烦热盗汗,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滋补肝肾。

[处方] 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加减] 多汗者+膏肓。

[操作] 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5)痰扰心神型

[症状] 面色潮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痰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 化痰散结,行气解郁。

[处方] 阴陵泉、丰隆、心俞、神门

[加减] 便秘者+天枢、上巨虚。

119

[操作] 阴陵泉、丰隆-泻法,

心俞、神门-补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心、神门、枕、耳尖。

操作:毫针强刺激。或埋针、王不留行籽贴压(睡前按压剌激)

(2)艾灸疗法

操作:沿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脱经的循行线从上至下施以艾灸。

(以振奋阳气、调节神志、激发脏腑气机、调整脏腑功能、鼓舞气血运行,从而可以解除以疲劳为主的CFS的诸多症状)

(3)穴位贴敷疗法

操作:敷贴神阙穴(人参、黄英、当归、地黄等)

(以调节脏腑气血,益气升阳,滋阴养血,扶正桂邪,起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抗疲劳和镇静的作用)

(4)拔罐疗法

操作:用背部走罐疗法,以激发脏腑气机,调节脏腑功能,鼓舞

气血运行;加之拔罐疗法可造成局部皮肤潮红、充血、轻微皮下痕血,皮下瘀血的吸收、清除过程可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疲劳能力。

3、推拿疗法

(1)分型论治

(2)自我保健推拿法

A、头面颈项部:

①搓擦手掌至热后用双手掌摩拭面部,以面部觉热为度。

②以食指或中指按揉人中穴至酸胀为度,两手中指腹或小鱼际摩擦鼻梁两侧至发热为度。

③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左右太阳穴,余指弯曲,用食指中节挠侧缘自额中向两旁抹约30次。

④双手拇、食两指挟持两耳上下搓摩拭擦。

⑤用两掌心分别紧按左右耳门,双手中指叩击脑后枕部,叩击时闻及耳中轰鸣。 ⑥两手以被屈十指端自头额向脑后梳至后发际。

⑦双手十指分开以指端叩击头部,动作连续不断。

⑧双手中指端分别按揉左右风池穴。

⑨双手掌摩擦颈项部至觉热为度,左右交替。

辨证论治

B、胸腹部:

①双手摩擦至热,右手擦左胸部,左手擦右胸部。

②手掌按)顿时针方向摩腹部,或左右双掌叠放在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约5分钟。

③手掌大鱼际掌根按揉胃院处。

④一手掌或双掌叠放于脐部摩动,约5 -10分钟。

⑤双手掌大鱼际部或掌根分别按揉天枢穴约5分钟,手掌摩脐下小腹部0

120

C、肩腰背部:

①双手握拳,用拳之虎口上下捶击腰背部5遍,再沿脊柱旁上下摩擦约30次至局部发热。

②手握拳反置背后,用大拇指掌指关节突起处按揉第3腰椎旁之腰眼穴。

③双手掌按摩腰部两旁(精门)。

④双手小鱼际上下摩擦腰慨部。

D、上肢部:

①五指与其余囚指对称用力从上至下拿捏上肢肌肉数遍。

②拇指或掌根反复按揉肩关节周围多次,以局部酸胀为度。

③以手握拳之尺侧自上而下依次捶击上股。

④双手食指交叉而握,同时旋转、摇动腕关节约15遍。

⑤两手相互摩擦,使手掌、手背、手指搓摩至发热,再用手掌摩擦上肢至发热。 E、下肢部:

①手掌摩擦下肢,再用双手掌根部叩击下肢两侧。

②双下肢伸直,用双手按揉膝盖,并以拇指用力按揉膝关节周围。

③坐而屈膝,拇指端按揉足三里穴至有酸胀感,约30次。

④一足搁于另一侧大腿上,用拇指按揉三阴交,

两侧交替进行;再用手掌小鱼际侧擦足掌心涌泉穴。

预防与调理

1.注意劳逸结合,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要有规律,按时作息。

3.注意补充营养,饮食有节。

4.调畅情志。

5.加强体育锻炼。

《素问2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21

第七章 美容常用针灸推拿保健方法

指导:中医学理论与人体美学理论

方法:针灸推拿手段

原理: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平衡

作用:1.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缓机体的衰老

2.修复和塑造形体美或掩饰人体的损美性生理缺陷

目的:使形体、颜面五宫、须发爪甲等自然而健美

第一节 颜面部保健美容

定义:通过针灸推拿的各种方法,以改善面部肌肉、皮肤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润泽美白颜面皮肤,达到“红颜长驻”之目的。

中医学认为(中医学对针推养颜早有认识)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液盛衰和运行情况的反映

面部皮肤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

现代研究证明:经常摩浴面部→刺激面部毛细血管→使之保持扩张状态→经络通畅→血液充盈→面部皮肤荣润→面部皮肤光泽。

本节内容包括:悦颜、祛皱、祛眼袋、瘦脸、肤色异常(面黑、面黄)等治疗内容。

一、悦颜

悦颜:即悦泽容颜。

定义:指应用针灸推拿方法使面容光泽红润,肤嫩细腻,美观悦目。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面部终年暴露于外,易受六淫外邪之侵袭→面部皮肤粗糙枯稿和变生各种损美性皮肤疾患。

《望诊遵经》:“形容枯摘,面貌黧黑,受酷热严寒之因?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

2.年老体衰

肌肤的颜色、润泽和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

随着年龄增加→脏腑功能衰减→人体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失调→致肝肾虚损→肌肤

失去濡养→枯搞无泽。

《望诊遵经》所言:“方其少也,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气衰,肌肉枯,气道涩,营卫之行迟。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润泽也。”

3.气血津液亏虚

肌肤赖气血津液濡养,面色是血液盛衰和运行情况的反映

肌肤的光泽-气之盛衰。

皮肤的润泽-津液滋养。

气血津液亏虚-肌肤枯稿晦暗不泽。

宋2《圣济总录》:“虚损之人,荣血不足,津液酒少,不能充养,肌肉枯稿,鬓发黄瘁,手足多寒,面颜少色。”

4.肺脾气虚

122

肺在体合皮;脾在体主肉。肺脾二脏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肺脾气虚→气及津液的生成、敷布均受到影响→肌肤失养,枯搞不泽。

《望诊遵经》:“皮肤润泽者,太阴气盛,皮毛枯稿者,太阴气衰。”

5.脉络擦阻

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痕阻→影响血液和津液正常输布→使面部失于濡养而气色晦暗。 《难经2二十四难》 “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

6.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五脏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面颜失泽。

《望诊遵经》云"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

7.饮食内伤

营养摄入不足或饮食失调→肌肤失津失养→出现肤质肤色的异常

西医学:

正常皮肤的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氧化和还原状态)、胡萝卡素和黑色素的含量,其中黑色素是主要决定因素。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种机能下降,皮肤也随着机体同步衰老。

皮肤的老化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皮肤位于机体的最外层,更易受到外源性刺激因素的影响。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加减]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太溪;

脾虚湿热+阴陵泉、脾俞;

肝郁气滞+太冲、行间;

脉络痕阻+膈俞、气海;

胃肠积热+内庭、行间。

[操作]主穴用补法。肝肾不足者可灸。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15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隔姜灸法

处方:神阙。

操作: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0.2-0.4cm厚的鲜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以局部皮肤温热舒适、红晕为度。隔日1次。

(2)悬灸法

处方:颧髎、颊车、下关、阳白、印堂、曲池

操作:悬灸,每次1-2个穴位,各灸10分钟。经常使用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悦泽容颜、减皱祛皱。

3、推拿疗法

(1)面部美容按摩基本方法:

一是仪器按摩,应用电动按摩器接触皮肤,利用高频振动来刺激面部皮肤,促进皮肤的 123

血液循环,如各种电动按摩器、超声波美容仪等。

二是人工按摩,采用多种按摩手法根据具体情况及按摩部的不同,灵活地对面部皮肤穴位进行按摩;其原则是沿肌纤维走向或循经络穴位进行面部按摩。

1)额部:由眉至发际纵向按摩。

①双手四指并拢,交替由眉至发际抹数遍。

②中指、无名指指腹沿印堂→发际→太阳穴的线路按抹,分别点按印堂、神庭、头临泣、头维、太阳等穴。

此法可预防或减少额纹的产生,并可疏通气血,健脑提神。

2)眼部:沿眼轮匝肌做环形按摩。

双手中指、无名指并拢顺着眉头至眉毛方向沿眼眶做环形按摩,依次点按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太阳、承泣、睛明等穴,太阳穴可单独揉按。

此法可以预防或减轻“黑眼圈”、“眼袋”及鱼尾纹的产生。

3)面颊部:由内向外、由下向上螺旋形按摩。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指腹在面颊分三条线路向内向上打小圈揉按。

①从迎香穴经面颊至上关穴。

②由地仓穴经面颊至昕宫穴。

③由承浆穴沿下领经面颊至翳风穴。轻揉点按颊车、上关、下关、颧髎、迎香和地仓6穴。

4)鼻口部:

①双手中指、无名指并拢由下往上伸展鼻梁数遍。

②用中指上下推抹鼻翼两侧、揉鼻尖,点按迎香穴。

③口轮匝肌为环状纤维,以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沿口周做环形按摩,点按地仓、人中、承浆。

5)下颌和颈部:预防下领松弛产生双下巴以及颈部皮肤松弛产生皱纹

双手拇指、食指分别轻捏下领至耳根,或五指并拢双掌交替由对侧耳根抹到同侧耳根,点按翳风穴。按摩颈部以全掌着力,由颈部抹至下领数遍。

注意事项:

①按摩前先做面部清洁(最好在淋浴或蒸汽喷雾后),毛孔扩张时进行按摩;

②坚持按摩方向与肌肉走向一致、与皮肤皱纹方向垂直的按摩原则;

③按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按摩膏或按摩油,以减少皮肤的摩擦。

④禁忌:严重过敏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或破裂、皮肤急性炎症、皮肤外伤、严重痊疮、传染性皮肤病(如扁平疵、腺癌疮等)以及严重发作的心血管疾病、气喘病、骨关节肿大、腺体肿大者。

(2)全身循经推拿法:面部美容推拿按摩手法,配合背及下肢部的推拿

①背部--主要沿膀胱经第1侧线推拿,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各推揉3-5次;

②下肢--由上而下擦足阳明胃经3-5次,叩击3-5次,再由下至上擦足三阴经写3-5次,叩击3-5次,点按足三里、三阴交各1分钟。

预防与调理

1.避光-尽量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2.饮食宜忌

忌偏食:镁、铜等微量元素缺乏可引起肤色肤质异常,应合理膳食。

少摄入富含络氨酸的食物(如马铃薯、红薯等),

124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酸枣、鲜枣、番茄、刺梨、柑橘、新鲜绿叶蔬菜等)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芝麻油、芝麻、葵花子、菜子油、葵花子油等)。

二、祛皱

定义:以针灸推拿方法,消除或减少面部及颈部的皱纹。

皱纹是皮肤老化最初的征兆

皱纹(初期)→皱襞(较深的皱褶,形成后不易消除)

25岁以后→皮肤生成胶原蛋白的速度减慢(皮肤的生命力开始衰退)→皮肤内的皮脂和水分减少→皮肤开始变得干燥起皱→首先出现前额部皱纹

30-40岁时→额纹不断增多并逐渐加深加重→几乎与此同时外眼角部出现鱼尾纹→围绕上下眼睑出现皱纹→向口周蔓延(随年龄增长)

50岁以后→由口至鄂部的深度皱纹出现→以后皱纹遍及到全身。

病因病机

1.外邪侵淫

面部皮肤暴露在外→常遭受风吹日晒雨淋→如果不注意保养→外邪侵淫→损伤皮肤→发生皱纹。

2.年老体衰

皮肤是机体组织的一部分,当机体衰老→皮肤也同时老化→出现皱纹。

3.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面部肌肤失去气血濡养→早衰→皱纹。

4.饮食所伤

过饥-则摄食不足→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不足→面部肌肤失养→早衰→出现皱纹。 偏嗜-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长期偏嗜某种食物→会使与之相应内脏功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其他脏腑→从而影响气血运行→面部肌肤失养→皮肤早衰→皱纹。

5.劳逸损伤

过劳(如劳神过度,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损伤脾气→肌肤失于气血濡养→皱纹;

劳力过度→损伤机体之气→积劳成疾→神疲消瘦→皱纹。

过逸→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影响肌肤营养、吸收→皱纹。

四肢少动→脾运不健(脾主四肢)→气血生化不足→面部失养→皱纹。

6.情志内伤

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脉络瘀阻→面部肌肤失养→皱纹

西医学:皱纹发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多样内外因素有关。

皮肤缺水及皮下组织减少,

胶原蛋白变性与弹性蛋白降解,

自然老化(如皮肤生理功能减退),

地心引力作用,

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使皮肤发生光老化、光损伤,

面部表情肌过多收缩等。

辨证论治

125

1、毫针疗法

[治则] 健脾益胃,补益气血,防皱除皱。

(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主穴] 丝竹空、攒竹、太阳、迎香、颊车、翳风、合谷、曲池、足三里。

[加减]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肝郁气滞+太冲;

脾胃虚弱+建里、中脘。

[操作] 补法或平补平泻,不灸,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推拿疗法

(1)局部防皱祛皱法先用两手掌大、小鱼际由下向上轻揉面部,使皮肤逐渐发热后,根据面部经络穴位分布进行按摩,方法如下:

①额部:

双手拇指相叠,重按轻起按压印堂6遍,

从印堂直线推按到神庭9遍,力度因人而异。

双手美容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分别从两侧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太阳、瞳子髎等穴,直线推按至发际6遍。

指腹平行于颊部从下向上打圈(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共9遍。 ②眼部:

双手中指依次按压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膛子穆、承泣、球后、四白、睛明,重按轻起,连续6遍。

双手美容指并拢叠压,绕眼部环形肌分别作倒八字抹、轻抹双眼睑、交替拖抹眼袋,各15遍

指腹分别轻弹眼袋部位1分钟。

然后左右手美容指并拢分别交替沿鱼尾纹及其垂直方向,轻柔推摩15遍。 ③鼻部:

双手重按轻起分别点按迎香9次,

向上按至鼻通、睛明,然后下滑至迎香,从鼻翼至鼻根部来回轻抹1分钟。 两手五指交叉,左右拇指交替从上往下抹鼻梁2分钟,再从下向上抹9遍。 ④颧颊部:

拇指按压人中,然后两手分别揉按迎香、在颧髎、巨髎、颊车、下关、听宫、翳风。 ⑤唇部:

左手拇指按承浆穴,两手拇指分别按地仓穴,各10遍。

两于美容指绕唇轮匝肌由内向外环形按摩10遍。

⑥下颌及颈部:

点按承浆、廉泉6遍,

双手指从下领部推按至耳垂下,反复按6遍,

从下至上轻抹颈部皮肤6遍,

双手囚指并拢从上至下顺着颈淋巴走向由内向外作淋巴排毒9遍。

⑦耳部:

两手分别揉捏两侧眼周穴和所有耳穴,

用双手中指分别按压耳门、听会、听宫,

用中指分别插入两侧耳孔,上拔6遍。

126

(2)其他方法:

双手搓热,以掌面由下颏摩至神庭,至脸微热,然后按压皱纹周围的穴位。 同时配合以下肢部的推拿:

由上而下擦足阳明胃经3-5次,叩击3-5次,

由下至上擦足三阴经3-5次,叩击3-5次,

点按足三里、三阴交各1分钟。

按摩时应以皱纹周围的穴位为重点。

预防与调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面部表情过度夸张,如挤眉弄眼、愁眉苦脸。

戒烟

避免熬夜

2.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三、祛眼袋

定义:指上、下眼睑组织膨大突出,眼睑皮肤松弛下垂,形似袋状,它是面部老化的特征之一。

特点:以下眼睑膨出者多见。

人群:本病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少数年轻人若出现眼袋,多半是因过度劳累或遗传所致。

临床表现:双下睑皮肤松弛,下眼圈肌肉肥厚并松弛,眶内脂肪突出.

病因病机

1.脾虚气弱

脾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肌肉,按五轮学说,睑为肉轮,为脾所主

脾气健运、统血功能正常→肌肉得养→睑无所废

脾气虚弱→筋脉弛缓→肉轮虚肿→眼袋。

2.心脾两虚

心主血,脾在志为思。

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脏→影响气血生化→气血亏耗或生化不足→气血运化无力→胞睑虚肿

3.脾肾两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脾肾两虚→胞睑松弛虚肿。

病因病机

西医学:眼袋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皮肤老化松弛

眼轮匝肌的张力减退

眶膈筋膜的退行性改变

眶下缘周围骨退行性变或发育不良使眶脂膨出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27

(1)脾气虚弱型

[主症] 上睑下垂,四肢倦怠,嗜卧,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 健脾益气,补中举陷。

[处方] 三阴交、足三里、脾俞、气海、攒竹、

丝竹空、阳白。

[加减] 伴脱肛、胃下垂等+百会、气海俞。

[操作] 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眼区穴宜轻捻缓进,不留针,退针时至2在下疾出,随即予棉球按压1分钟。

(2)心脾两虚型

[主症] 上下眼睑组织膨大突出,形似袋状。平日忧思多虑,失眠多梦,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舌淡,脉弱。

[治则]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处方] 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瞳子髎、球后、四白。

[加减] 多梦者+魄户;健忘者+志室、百会。

[操作] 诸穴皆用补法。

瞳子髎、球后、四白均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3)脾肾气虚型

[主症] 眼睑膨大突出,心悸易惊,胆怯不寐,心神不宁。舌淡,脉弱。

[治则] 健脾益气,行气消肿。以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 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瞳子髎、球后、四白

[加减] 不寐+神门、心俞;

脾胃虚弱+建里、中腕。

[操作] 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用补法

瞳子髎、球后、四白操作同上。

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推拿疗法

采用上述面部美容推拿的常规手法。

重点按摩眼周的穴位,

同时由上而下推拿下肢部的足阳明胃经3-5次,叩击3-5次,

由下至上擦足三阴经3-5次,叩击3-5次

点按足三里、三阴交各1分钟。

预防与调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四、瘦脸

定义:让过圆过胖的脸部瘦一点,以达到最佳的审美要求。

瘦身与瘦脸区别

瘦身-以减少皮下脂肪为主。

瘦脸-以淋巴引流(排除多余水分)与肌肉紧实为主。(以排除滞留脸部软组织的多余间液,激活细胞的代谢及紧实局部肌肉。)

从审美角度看,椭圆形脸型最美。

128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消滞。

(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太阳、承浆、颊车、迎香、颧髎、

地仓、阿是穴。

[加减] 远端+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双下巴者+廉泉。

[操作] 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不灸。

下巴阿是穴以美容针挂针。

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15次为1疗程。

2、推拿疗法

(1)按摩瘦脸疗法

①两手握虚拳,从太阳穴到颊车附近,来回轻轻敲打,反复进行5-10分钟。

②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从地仓到太阳穴的部位,轻轻按摩、划圈,反复进行5-10分钟。

③用手指将下巴处的赘肉夹起,往颊车方向推移,到达颊车处停5秒钟,重复3次以上。 ④用双手背部上下轮流将下巴处的赘肉由下往上推挤,重复25-30次,最后利用双手的大拇指对下巴重点部位进行按压。

(2)可参照上述悦颜、祛皱等方法进行。

预防与调理

1.平时不用手撑面、托腮,不趴着或侧着睡觉。

2.不宜睡过高的枕头。

五、面黑

定义:为面部色素沉着致面部颜色变黑的损美性肤色改变。

别称:类似于“面色黧黑”、“面黑”、“面尘”等,

临床表现:好发于面额、颜额、耳后颈项等暴露部位,严重时波及全身,发生淡褐色至深褐色斑,境界不清,与皮肤无鲜明境界。

鉴别诊断:除外黄褐斑以及由明显的全身性疾病所致者。

病因病机

面黑有虚实之分。

实者:多内有痰饮,外受风邪→导致气血失和→面黑

《太平圣惠方》:“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气血不调,则生黑黑干??痰饮渍于脏腑,风邪入于腠理,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黑干“

虚者:多气血不足或肾阳虚水色上泛有关。

因肾气不足→阴虚火邪上炎→郁结于面部→面黑

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

《灵枢2经脉》曰"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医宗金鉴》指出本症"原于忧思抑郁成",认为因肝气郁结,藏血损耗,肝郁化热,肝 129

火上炎,血热不能华面所致。

现代医学:面色改变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

由于某些物质使皮肤对光线及机械性刺激发生敏感反应,导致皮肤黑色素代谢紊乱而发生色素沉着。

营养不良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有些妇女的色素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肝郁气滞型

[主症] 主症面部颜色变黑。伴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不舒。脉弦。

[治则] 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 肺俞、曲池、太冲、行间、巨髎、迎香,

可加阿是穴(面部斑较重区)。

[加减] 咽喉不利者+天突、廉泉。

[操作] 阿是穴用围刺法,隔日1次。

肺俞、曲池、太冲、行间采用泻法,

其余诸穴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15次为1疗程。

(2)肝肾阴虚型

[主症] 面部颜色变黑。伴腰酸膝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

[治则] 补血养肝,滋肾养阴。

(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太溪、巨髎、迎香、阿是穴(面部斑较重区)。

[加减] 脾虚湿盛+脾俞、阴陵泉。

[操作] 阿是穴用围刺法,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隔日1次。

其余诸穴用补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15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耳针法

处方:内分泌、皮质下、肝、肾、交感、面颊、耳尖、肺、大肠。

操作:每次选2-3个穴位,毫针用强刺激;或用篏针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睡前按压以加强刺激。

(2)刺血法

处方:耳部热穴、胃穴;另加背部的大椎、身柱、神道、至阳、命门。

操作:耳穴以毫针点刺出血,体穴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隔日1次。

(3)挑刺法

处方:第1-5胸椎的每个椎间隙,探寻淡红色疹点。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隔1-2天1次。

(4)三角灸法

130

处方:局部阿是穴(面部斑较重区),

操作:在三个角点上各置枣核大艾柱,烧3壮,以皮肤红热不起泡为度,3日1次。

预防与调理

1.防晒-避免日晒,日光敏感者外出时应使用防晒剂、防紫外线阳伞。忌用有光感作用的药物。

2.营养-增强体质,注意营养调节及补充维生素,可进食水果、动物肝脏等,但不宜服食含有雌激素的滋补营养品。

3.禁忌-育龄妇女应避免使用雌激素类避孕药。

五、面黄

定义:指面色苍黄无泽,属于损美性肤色改变。

《圣济总录》云“血气者,人之神。又心者血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当以益气血为先,倘不知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鬓之术,去道远矣。”追求面色红润光泽是健康的审美需求,但单靠涂脂抹粉只能满足一时的求美心理需求,只有通过针推保健美容方法才可获得由内到外的健康的容貌美。

本症多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因脾属士,黄为脾之主色,脾虚乃至脏色外观。

现代研究表明:面部血流容积与面色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主要为气血不足的表现:面色苍黄或萎黄、无光泽,常伴有神疲乏力、眩晕、月经后期、经少和闭经等。

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发。

鉴别诊断

黄疸、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引起的面黄有明确的病史。

橘皮症-过食橘子、南瓜、番茄等含较多胡萝卡素类食物也可引起颜面发黄,常伴有掌心、脚心的变黄。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则症状消失。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治则] 健脾益胃,补养气血。

(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足三里、三阴交、建里、血海、肝俞。

[加减] 脾虚湿困者+丰隆、阴陵泉;

心脾两虚者+心俞、脾俞。

[操作] 主穴皆用补法,或针上加灸。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耳针法:

处方:神门、脾、胃、肺、面颊。

131

操作:每次2-3个穴位,毫针用强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睡前按压以加强刺激。

3、推拿疗法

可参照上述悦颜、怯皱等方法进行。

预防与调理

1.注意饮食营养,多摄入蛋白质类食物。

2.可食用一些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生花生等。

132

第二节 形体保健美容

一、美发

定义:应用针灸推拿对头发进行保健养护的方法。

(秀美头发能增加自信,平添许多风采)

美发:“发黑如漆,其光可鉴”

洁-清洁光亮、自然,色泽一致,

韧-发质润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顺-疏密适中,不易折断,无分叉、打结头屑,易梳洗,

滑-皮脂分泌适度,不干不油,触摸时有柔滑感。

头发的荣枯、稀脱、发黄和早白的原因多种多样,与人体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除了衰老,下述因素都会对头发生长和发质造成损害。

病因病机

1.精血不足:

肾精充沛→则血旺盛→毛发得濡养而生生不息→头发浓密有光泽;

肾气虚衰→头发白而脱落。

“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

头发生长的营养来自血液,但其根本却在肾,因为肾主骨生髓,“精血互生”, 《素问2五脏生成》:“肾主骨也,其荣发也”

说明头发是人体气血和肾精充足与否的外在表现,是脏腑功能的一面镜子,能及时地反映人体内气血的盈亏和脏腑功能的盛衰。

2.情志致病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发色发质发生损美性改变。

《千金方》:“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

病因病机

3.保养失调

洗发、烫发、染发过勤 过分使用添加化学药物的洗发用品 →伤及毛囊→使头发失去原有的光泽、枯黄易断甚至脱发。

长期接触日光紫外线

4.疾病因素

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炎、各种肝病、恶性肿瘤、结核病,以及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流脑)等。

5.营养因素

头发是由一种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组成,因此缺乏该类动物性蛋白质及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均可能导致头发的生长状况差强人意。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痰扰心神型

[主症] 头发散乱不顺、枯黄、发灰,色泽晦暗。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痰多。 133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 化痰散结,行气解郁。

[处方] 阴陵泉、丰隆、心俞、神门。

[加减] 便秘者+天枢、上巨虚。

[操作] 阴陵泉、丰隆用泻法,

心俞、神门用补法,

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肝郁气滞型

[主症] 头发干枯、稀脱、发黄、叉多打结,梳理不畅。伴神情抑郁,胸胁胀,暧气叹息,失眠纳差,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解郁。

[处方] 肝俞、太冲、期门、阳陵泉。

[加减] 口苦及不思饮食者+中脘、足三里。

[操作] 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3)心脾气虚型

[主症] 头发柔细、易断、稀脱、发黄或早白。伴忧思多虑,失眠多梦,神裁乏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舌淡,脉弱。

[治则] 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处方] 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

[加减] 多梦+魄户;健忘+志室、百会

[操作] 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耳穴疗法

处方:心、肾、神门、皮质下等。

操作: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灸法

处方:神庭、百会、哑门、京门、肾俞、膀胱俞、中极

操作:取新鲜薄片姜置于所选穴位上,姜上放一艾炷,点燃。每穴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推拿疗法

(1)梳发-两手五指微屈,以十指指端从前发际起,经头顶向后发际推进,指梳头发,反复操作20-40次;

(2)按压-然后两手手指自然张开,用指端从额前开始,沿头部正中强压头皮至枕后发际,再按压头顶两侧头皮,直至整个头部,按压时以头皮有肿感为度,每次按2-3分钟;

(3)提发-再两手抓满头发,轻轻用力向上提拉头发,直至全部头发都提拉1次,时间约2-3分钟;

(4)摩发-然后以两手手指摩擦整个头部的头发,如洗头状干洗头发,约2-3分钟;

(5)拍打-最后双手四指并拢,轻轻拍打整个头部的头皮1-2分钟。

预防与调理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营养。

134

常食对头发色泽的保健美容有益的食物。

黑芝麻、核桃、胡萝卜、菠菜、香菇、黑木耳、牛羊猪肝、甲鱼、大枣、柿子、紫葡萄等具有深色(绿、红、黄、紫)之食物,都含有自然界的植物体与阳光作用而形成的色素,可借之补充人的色素。

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

多食植物油,少食动物类油脂、白糖。

3.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劳累。

二、丰胸

定义:应用针推方法丰满、提升女性乳房及增加胸部肌肉健美的美容美体方法。 乳房是成熟女性的第二性征,丰满的胸部是构成女性形体曲线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胸:女性乳房以丰盈挺拔、富有弹性、两侧对称、大小适中为健美。

病因病机

与乳房联系密切的脏腑经络。

1、肝脾肾三脏与乳房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

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都给乳房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2、乳房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联系。

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胁”,绕乳头而行,故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注胸中”。

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

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乳房的美容保健重在调节肝脾胃肾等脏腑经络的气血。

辨证论治

女子胸部之健美,关键在于胸肌的发达和乳房的丰满。因此,要使胸部健美,不外乎胸肌的锻炼和乳房的增丰。

1、毫针疗法

[治则] 疏肝健脾,行气补血。

[处方] 乳四穴(在以乳头为中心的垂直线和水平线上,分别距乳头2寸)、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加减] 纳差+中脘;

月经不调+肾俞、命门、地机、血海

[操作] 乳四穴、中脘、地机、血海用平补平泻法,

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命门用补法,

太冲用泻法,

每次留针20 -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皮肤针疗法

处方:第3-12胸椎对应的前后任/督二脉的经穴。

135

操作:叩刺,中等度刺激手法,以局部有微微出血为度。每次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灸法

处方:乳四穴、乳根。

操作:用清艾条在穴位上雀啄灸或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推拿疗法

(1)揉经点穴:依次推揉、抹擦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冲任二脉循行部位,循经点按揉中脘、地机、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诸穴,同团点按揉肾俞、肝俞、胃俞、脾俞、命门、乳四穴等重点穴位

(2)患者自行乳房推拿按摩和锻炼法:

1)扩胸点穴:

双手指间交叉置于项后,双上肢同时做向后扩展运动5-10次;

头稍后仰,再将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分别按压大椎穴两侧20次以按压部有酸胀感为度。

2)手推乳房:

①横推乳房,双手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进行横行相对推30次,再换手交替操作。 ②直推乳房,用手掌面在对侧乳房上方着力,均匀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再向上沿原路线推回,反复20-50次,再换手操作。

③侧推乳房,用手掌根和掌面自胸正中着力,横向推按对侧乳房至腋下,返回时,五指面连同乳房组织回带,反复推20-50次。

④托推乳房,一手托扶对乳房底部,另一手相对放其上部,两手相向推摩乳头20-50次,再换手操作。若乳头下陷,可在推按同时用手指将乳头向外牵拉数次。

⑤环推乳房:先用一手掌置于两乳房之间,做对侧乳房围绕推摩一圈,再换手操作,两手交替,反复20次。

3)乳房按摩:

五指分开成弓形,指腹置于乳房周围,垂直向下压放数次后,手指向内轻用力抓放数次,最后以双手托盖乳房上,在其表面旋转按摩。1天至少1次。

也可在晚间睡眠前或淋浴时,用手旋转按摩乳房下侧至腋下间的皮肤,以刺激通向乳房的肝、肾、胃等经络,促进乳房的发育,起隆胸丰乳之效果,按摩时间10-15分钟。

4)胸肌锻炼:

双手合掌置于胸前,两前臂成“一”字形,挺胸抬头,配合深呼吸;

用胸式呼吸在4秒钟内吸足空气,同时双掌尽量用力向对侧做对抗动作,以肩臂微微发抖为度,然后用4秒时间徐徐呼气,逐渐去力、放松。-呼-吸共约8秒,作为1次计,重复8-10次。

也可两手分开与肩同宽着地做俯卧撑,要求两腿伸直,足趾支撑地面,抬头、紧腰、收腹、呼气的同时两臂弯曲,身体下降做俯卧撑,重复8-10次。

5)哑铃健胸操:仰卧,上臂自然分开,腰背肌肉收紧,胸部向上挺起。

①屈肘持哑铃于两乳旁,吸气并收缩胸肌,举哑铃伸直两臂,稍停,呼气落下哑铃回原位;

②直臂持哑铃于腿侧,吸气后屏住,两臂呈半圆弧线缓缓举起与体位成直角,稍呼气的同时双臂循原弧线落下还原;

③两手掌心相对持哑铃向上伸直,深吸气后屏气,两臂缓缓左右分开向下方伸展至约 136

120°,使胸肌充分伸开,然后收缩胸肌恢复预备势。以上各式连续做数次。

预防与调理

1.坚持锻炼。每天坚持做胸肌锻炼和乳房按摩(扩胸运动可使胸肌发达,是增强胸部曲线的好方法)。

2.注重营养。

维生素E是重要的调节雌激素分泌的成分,

蛋白质、亚麻酸、B族维生素是身体合成雌激素不可缺少的成分。

(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瘦肉、鱼、蛋、奶类、动物肝脏、豆制品、麦类、花生、香蕉、牡蛎、蜂蜜、番茄、胡萝卡、油菜、茄子、土豆、莲藕、黄瓜、南瓜等,常食对乳房发育有益。)

适当补充一些富含脂肪的食物亦有助于乳房发育。

3.劳逸结合。雌激素在运动和睡眠时分泌增多,因此应当有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4.合适乳罩。以托起乳房,使其相对固定。乳罩过松易使乳房下垂, 过紧则影响乳房血液循环,不利于乳房发育。

三、增肥

定义:即增加消瘦者的体重,使之恢复人体健美的风姿。

消瘦:指体重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而言。

衡量标准:消瘦者往往骨瘦如柴,皮下脂肪过少(男性脂肪少于体重的5%,女性少于8%)

特征:外观肌肉萎缩,皮肤粗糙而缺乏弹性,骨骼显露,影响人的形体美;有的还伴见一系列虚弱的症状。

病名:消瘦属中医“虚劳”、“虚损”范畴

别称:“赢瘦”、“身瘦”、“脱形”

人群: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生

危害: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有损于人体的心身健康。

病因病机

消瘦主要原因:气血阴阳不足、脏腑虚损,形神失养所致。

父母身体虚弱→肾精亏虚→胎中失养→先天之精不足;

幼儿期喂养不当→成年期饮食不调→身体充养不足;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或偏嗜辛辣→胃热炽盛→消谷善饥;

烦劳过度或情志刺激→影响肝的疏泄机能→脾胃运化失健;

病后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肤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导致身体日渐消瘦。

西医学认为消瘦的发生有两种情况:

①原发性消瘦:

多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足、不良饮食、起居习惯(长期工作劳累、熬夜),或精神刺激(长期焦虑、忧郁)有关,

表现:仅见身体消瘦,而不伴有其他虚损症状或明显的神经、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症状。 ②继发性消瘦:

137

常继发于神经性厌食症,或消化系统功能不良性疾病,或因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都会造成身体的持续性消瘦。

表现:出现一系列虚损性病变,如贫血、体温下降、脉缓、浮肿、肌肉萎缩、机体免疫力低下、闭经、不孕等。

一般来说,原发性消瘦或继发性消瘦的原发病症状不重时,可以参照本节的方法进行调理。而继发病症状严重时则应当首先治疗原发病。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1)脾胃亏虚型

[主症] 消瘦,面容憔悴,伴见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

[治则] 补益脾胃

[处方] 脾俞、胃俞、章门、公孙、气海、足三里。

[加减] 腹胀+中脘、下脘、天枢;

情志不舒+太冲、支沟。

[操作] 主穴用补法,配穴用平补平泻法。

中等刺激,在留针过程中可加用艾条温灸

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2)肝肾阴虚型

[主症] 消瘦,伴心烦易怒,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额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滋补肝肾。

[处方] 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复溜、照海、期门

[操作] 肝俞、太冲、期门用平补平泻法,

余穴用补法,

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3)脾肾阳型

[主症]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倦嗜卧,不思饮食,大便溏泻,甚至五更泄泻。舌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或迟。

[处方] 关元、气海、肾俞、脾俞、命门、百会、

足三里、神阙。

[操作] 神阙用艾条灸;余穴用补法或温针灸,

留针中用艾条悬灸,每穴5-10分钟。

留针30-60分钟,1次/日,20次为1疗程。

(3)胃热炽盛型

[主症]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渴喜饮,心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处方] 中脘、下脘、曲池、解溪、厉兑、内庭

[加减] 便秘+天枢、腹结、支沟。

[操作] 厉兑、内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中脘、下脘、曲池、解溪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留针30-60分钟。1次/日,20次为1疗程。

2、其他疗法

138

(1)艾灸疗法

处方:百会、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

操作:每次选5-6穴,用麦粒大艾炷无癫痕灸,每穴5-7壮;或用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以局部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持续2 -3个月

(2)耳穴疗法

处方: 主穴-胃、肝、脾、内分泌、肾上腺

配穴-皮质下、膜、胆、小肠

腹泻+大肠、肺。

操作: 耳穴压豆,两耳轮换,每日按压3-4次。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推拿疗法

(1)经穴按摩

由上而下按揉小腿部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数十次,并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

同时,中等力度按揉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穴,每穴按揉的时间为0.5分钟。

(2)摩腹法:

以中脘、关元二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缓慢摩动,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3)捏脊法

自长强穴至大椎穴,循经上行5-7遍,在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处分别用力按揉30次,每日1-2次。

预防与调理

1.排除它患:短期内身体消瘦很快,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各种疾病。

2.增加饮食:消除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增加营养,多吃动植物蛋白和脂肪丰富的食品,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

3.保证睡眠:注意休息和睡眠,尤其饭后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

4.运动锻炼:经常运动,锻炼身体,使肌肉丰满有力。

四、美体

定义:指通过针灸、推拿等一系列手段,使形体匀称,身体的脂肪分布均匀,达到形体外观曲线美的效果。

美体要求:瘦身、丰胸、丰臀

就女性而言,美体离不开瘦身、丰胸,另外臀部的健美与腿的线条也同样重要。现代审美观认为,女性的形体应丰满挺拔,拥有极富弹性肌肉的曲线美。

审美要求:胖瘦适中(理想体重)、生理曲线优美

人体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突出,胸曲和骶曲向后突出,这使得人体从外观上具备了一定的曲线。

人体是否健美,关键看形体的曲线。太胖或过瘦皆可破坏形体的曲线美,为美容之大忌。故肥盛者宜减之,瘦弱者应益之,使其趋于适中,适合形体曲线美的审美要求。

在正常生理曲线的基础上,同时拥有一个理想的体重、胸部和臀部优美的线条就能够获得一个完美的体型。

139

临床表现

形体的损美性缺陷主要表现为形体臃肿,或过于消瘦,或乳房下垂,或胸围过小,或腰围过粗,或臀部扁平等等。可参考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1.理想体重的计算(计算公式详见第六章)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相差范围在±10%之内属正常,若实际体重高于理想体重10%-20%为超重,若超过20%为肥胖,若体重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为消瘦。

2.胸围的计算

胸围理想、指数(cm)=身高(cm)xO.535

胸围的实际指数与理想指数相差范围在土3cm之内均属标准。

3.理想臀围的计算

理想臀围(cm)=身高(cm)/2+10(cm) 。

臀部的线条美不仅是臀部的大小,侧面看形状还应略微上翘,如果臀部线条松弛下垂,则不符合健美要求。

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根据体型的胖瘦不同,可参照肥胖症、增肥与丰胸的章节进行治疗。

2、其他疗法

(1)远端足部全息疗法

处方:食道、胃、大肠、小肠、肝脏、膜、肾、输尿管、膀胱。

操作:应用大力度、长时间泻法重点对于消化系统反射区进行按摩刺激;同时对泌尿系统反射区用缓和力度、短时间的补法进行按摩刺激。顺序是按反射区排列由脚尖至脚跟逐点刺激,每一个反射区按摩约1-2分钟。

(2)养生吐纳疗法

操作:吸气6秒,停5秒,呼出8秒,再直接进行下一次呼吸循环。每分钟约3-4次,不断的深呼吸能够提高基础代谢量,更有效地促使脂肪分解。每日需在晨起、睡觉前各进行10分钟。

3、推拿疗法

根据体型的胖瘦不同,可参照肥胖症、增肥与丰胸的章节进行。

预防与调理

1.合理膳食,多食富含锌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虾、蟹、瘦肉、鱼、禽蛋、大豆、茄子、坚果以及动物内脏、鱼肝油等。

2.平时多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

140

更多相关推荐:
美文欣赏励志演讲

美文欣赏树的精神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

口才训练演讲稿文章

口才训练演讲稿范文口才训练演讲稿范文能干的店员除善于推销之外还长于阅人只要一会儿功夫口才训练演讲稿范文就能看出客人的情绪和愿望以一个业绩很高的服装店员为例如果对方是个瘦子会取出大一号的尺寸客人当然知道自己穿几号...

大学生青春励志文章演讲稿

大学生青春励志文章演讲稿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丢弃惰性奋斗梦想说实话当初报名参加这个演讲比赛的初衷只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根本就没有考究这次比赛该讲什么而当我真...

演讲稿--让散文成为我们的朋友

我与读书演讲稿让散文成为我们的朋友当生活沉闷精神压抑时我们需要调节释放当理想受到冲击信念遭到摧毁时我们需要慰藉引导于是品读散文成了我宣泄的方式手执一本散文心灵得以抚慰细品每一行文字温暖由此滋生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

文章开讲啦演讲稿

文章开讲啦演讲稿很激动很激动我从来没有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很紧张我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文章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是一个典型的八零后我没上过高中然后呢我们家邻居有一个孩子七岁想学芭蕾舞有一天他...

62班演讲美文选摘1

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薛婷婷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活着就是要痛一痛的有声有色的活过其实是有滋有...

62班演讲美文选摘

62班演讲美文选摘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薛婷婷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活着就是要痛一痛的有声有色...

20xx级高一9我的梦想美文朗诵比赛演讲稿

我们的梦想高八度男一与青春同行怀着梦想走过暖春走过盛夏我们在宁静的岁月里收获女一与青春同行怀着梦想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我们在似水的时光里成长男二与青春同行怀着梦想拥抱希望拥抱未来我们在灿烂的季节中绽放女二与青春同行...

英语演讲经典美文背诵friendship

WhatistruefriendshipOneofmyfriendssentmeashortmessagesayingthattruefriendsareonesoulintwobodieswhichmovesmeverymuch...

英语美文-英国女皇演讲稿

TheQueensspeechattheChinaStateBanquet20xx1020MrPresidentPrincePhilipandIaredelightedtowelcomeyouandMadamePengtoBuck...

英语演讲美文精选

英语演讲美文精选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TheQualityofLifeIsMeasuredbyLittleThingsChenH...

小学生讲话稿:读美文 习美德

小学生讲话稿读美文习美德小学生讲话稿读美文习美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读美文习美德大家听过鲁迅嚼辣椒驱寒的故事吗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

美文演讲稿(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