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语》的君子之道

时间:2024.4.12

试论《论语》的君子之道

作者:陈亭如 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蕴含着君子之道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图从“君子”词义、君子之道的人格观念、行君子之道的表现这三个方面来对君子之道作初步解读。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君子之道

中华民族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儒家常讲君子之道,而这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古至今,“君子”这个话题都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思考。比如《论语》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这样的“君子”之风世人仰之。究其缘由,“君子”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或隐或显地成为了人们追求理想人格的参照座标。当我们从文化传统中一路走来,谈及“君子”,人们自然与《论语》中的“君子”话题相互比附。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时“礼坏乐崩”、“弑君弑父”,道德观念发生着变化。他一生奔波流离,心忧天下,求取理想,希望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来改变社会面貌。所以他兴办私学,他教化弟子,传播文化,“信而好古”,大谈“君子”,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修养的君子。我认为这也承载了孔子对理想的孜孜以求。显然这里的君子已不是单指贵族而言,而是所有有德之人。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规总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本文从“君子”词义、君子之道的人格观念、行君子之道的表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君子之道。

一、“君子”词义

君子是由主要泛指地位尊贵变成专指德行高尚的人,是春秋之时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深远影响的结果,是在《论语》中得以体现和完成的。“君子”一词产生很早,先秦文献中已广泛使用,“君子”一词经历了三次词义引申的过程: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女子的丈夫或情人”。孔子完成了“君子”词义的第三次引申,即“君子”内涵由以“地位”为主变为以“道德”为主[1]。《论语》中

“君子”词义是把“德”与“位”并言,从而使“君子”具有两个方面的所指,即“为政之君子”与“为学之君子”。孔子既有对为政者“德”的界定,又有对为学者“政”的期待,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

很多人对《论语》中“君子”文化理解有偏差,《论语》作为语录体著作,容易造成词义理解的模棱两可,甚至出现理解的偏颇。再有《论语》保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乃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甚至认为此“君子”之义就是彼“君子”之义,其实并不是如此,因此人们对“君子”话题的关注必须将目光回到《论语》。其间的异同需要我们进行语义的梳理和文化的进一步解读方可明白[2]。“君子之道”在《论语》里,既有宏观的界定,也有具体的论述,尤能体现孔子的“君子”理念。孔子将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培养紧紧相连,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割舍。在《论语》中,常常很难辨别“君子”词义具体是什么,这种模糊性恰好是“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体现,有时指称具体,有时又游离于二者之间。一旦联系具体的语境,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了的。

二、君子之道的人格观念

君子之德至于极者为圣,仁为圣之实,智为人之阶,《论语》给出了君子人格多方面的社会性主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做任何事情应该把“义”这一道德原则放在首位。不仅以“义”为思考的出发点,并以“义”作为评判人们言论、行为是非的标准,君子应该自觉地把“义”作为内在道德准则,并通过外在行动、语言表达出来。

其二、责任感。

孔子面对“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3]。臣杀君、子杀父母的黑暗社会,希望恢复礼治社会,这个重任自然落到君子身上。孔子认为: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论语·泰伯》)要恢复礼治社会,君子还必须“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其三、处世观。

“和而不争”是孔子认为君子的处世态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君子在人格上的“不争”“无所争”,是指不争利欲。“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指在处理人事关系时,不与人争斗,以和为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是指不争权力,不做超出自己范围的事。

三、行君子之道的表现

其一、慎言敏行。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一定要慎于言,先行动,而后言之。在《宪问》中孔子甚至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反映出孔子注重行动,而不听信言语的思想,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他认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只有如此,方能在品德上有所成就。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崇尚实干,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其二、知礼好学。

要成为君子需拥有广博的知识。首先要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论语.学而》),另“学而时习之”,再来,学习的任务就是学“诗”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还要“好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错就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才是君子。

其三、文化修养。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指的是君子的知识素养,高度文化修养以及文雅庄严的风度仪容。“质”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道德信念,即个人心性修养方面的素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要实现君子人格,就必须把内在的品质与于外在的修养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达成统一。

其四、安贫乐活。

《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而不是“谋食”“求安”。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子称其为“贤”,他所处的环境“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但颜回志在得道,而“不改其乐”。但真就乐以忘忧吗?孔子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论语·卫灵公》)而是忧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是君子的做法。

其五、孝悌。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自以为义正言辞,“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说后面这几句话是在责备宰我的寡恩薄情了[4],可见孔子

对孝的重视。从《论语》中可见,敬父母兄长须有礼和情感因素,君子如此才能涵养性情,提高自身修为。

其六、修身。

修己就是整饬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原则,这样才可以安人了。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语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整饬言行必须靠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有过则改之“人皆仰之”。君子在与人相处中必须“信以成”,才能“君子哉”。他指出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一“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但孔子并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无原则地守信用是小人的行径。

四、总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极其丰富,是儒、释、道多元互补的文化。从价值观来讲,儒家重视人道。儒学归根结底仍落实到人格的教育和培养。此外群体性也是中国理想人格的一个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一个有人格的人必然是有特定“家格”“国格”的人,因此儒家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论语》中把人格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小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的集中代表,离普通人最近的一种人格形象,“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注释:

[1]吴正南:《“君子”考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xx年第5期。

[2]程碧英:《<论语>“君子”文化新探》,天府新论,20xx年第4期。

[3]王利器:《史记注译(二)》,三秦出版社,19xx年版,第1423页。

[4]李里:《论语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第一版,304页。

参考文献:

[1]李里:《论语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第一版。


第二篇:论语试卷


许昌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传统文化学习检测题

一、填空。(每空2分)

1. 子曰:,

_ 。 ”

2. 子曰: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 ?_ _? ?”

4. 曾子曰:

5. 子曰:。”

6. 子曰:。”

7. 子曰:

8. 子曰:“_ ,思而不学则殆”

9. 子曰:,是知也”

10. 子曰:

二、选择题。(每题3分)

1. 孔子为统治者提出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策略是(C)

A.贤贤易色

B.无友不如己者

C.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论语》中提出的学习态度是(C)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孔子是这样评价《诗经》的(A)

A.思无邪

B.始可与言《诗》已矣

C.礼之用,和为贵

4.下列语句用来评价孔子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生平修养的是(A)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君子不器

C.吾于回享终日,不违,如愚

5.反映孔子好学不厌精神的是(B)

A.君子不器

B.子入太庙,每事问

C.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6.孔子认为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原则的是(A)

A.吾不与祭,如不祭

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C.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7.孔子认为君子在学问、道德、技艺方面应这样进行争论(A)

A.揖让而升,下而饮

B.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

C.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8.能够体现国家的文明、民族的文化至关重要的是(B)

A.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B.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C.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9.能够体现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的是(B)

A.吾斯之未能信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观察人的方法是(B)

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什么是真正的孝,孔子认为(C)

A.有酒食,先生馔

B.父母,唯其疾之忧

C.不敬,何以别乎?

12.孔子认为尽孝的方法是(C)

A.有事,弟子服其劳

B.父母,唯其疾之忧

C.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3.能够代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是(B)

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孔子是如何看待生活贫富问题的(C)

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贫而无谄,富而无娇

C.贫而乐,富而好礼

15.孔子心目中的学人君子形象是(A)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而事而慎于言

B.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孔子受到各国统治者礼遇和器重的原因是(B)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三、判断题。(每个2分)

1.《论语》是战国时期孔子写的。(F)

2.《论语》是语录体著作。(T)

3.儒家重视孝道,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T)

4.儒家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是和。(T)

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说明言行要一致,学行要结合,行重于知。(T)

四、论述题。(10分)

结合《论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阅读收获,不少于100字。

更多相关推荐: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于丹《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文字版)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文字版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师告诉我们…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免费分享创新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班级:111022姓名:何俊军学号:06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

处 世 之 道于丹论语心得三

处世之道读于丹论语心得之三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寓朴素中原则中透着变通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子曰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不足取那样世界将是恶性循环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用不值...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的之乎者也让我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想了解它…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