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心得

时间:2024.4.20

读 史 心 得

历史不但按它的必然脚步前进着,同时它也跟世人开着玩笑,历史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将人性揭露至极,读其笔下作,犹往事历历在目。《史记》所述,一次又一次演绎着千古不变的真理!古人也好,古事也行,都是人、事;今人也好,今事也行,还是人、事。做事业、做企业、生意、搞政治、军事、哲学,还是人,所以马克思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关于政治,毛泽东说:“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拥护我的人搞上来,把反对我的人搞下去,这就叫政治”。很通俗一句话,深入浅出的揭示了一极其深刻之道理。

很多人看来,历史上的人、事与我们毫无搭边,都是过去的陈年旧账,再翻起来也没什么意义,这样看就不对了。历史不是与今不相联系的发展,而是进行着批判性继承式的发展,因此,古、今联系就必不可少,想以历史的高度看人生、得失之问题,思考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认为,以前与现在已不是一个时代,历史事件已是过去,生活在此代,应活在时下,关注时代文化、信息,古今很多东西都不尽相同,根本无法对号入座。这本来没错,问题是古人、今人都是人,既然都是人,在人性上就具有相通性。至于古、今人事上的差异性,仅是形式上的差异,斗争性依然存在,只是斗争形式在新时代下发生了变化。若否定古、今或时下人之间在人性上的相通性,那么所谓的以已所欲,推已及人就没有道理了。因此,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读史的最大意义就是以历史的高度通人心、晓事理,认识人性、感悟人生。

从前人说,“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乃成功之母”,道理上是肯定的。但,凡事都要这样才从中得到认识,就不可取了。像这样的道理,很多人只读出了它的内涵,却丢掉了其应有的辩证价值。实际中,有些是根本失败不起的,一但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的机会。因此,用个人的亲历、时间做为赌注来换取本可在历史中借鉴的结果,并声称学到东西,就吾人之见,此乃庸人之为,不可取!就算从亲历的结果中就具体事件得到认识,这样也太过于受历史具体条件的局限性。我们的一生太短暂,层面太低,受限制的客观条件太多太多。也就是耗费不起,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等最终结果才能证实的。这样,也许等感悟了、懂了,却也该给人生划句号了,克服这个困难也只能从历史中借鉴。

当然,历史借鉴也不是绝对的,古、今人事上毕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从史书中借鉴的结论不能生搬硬套到现实中去,假使这样,就等于否定了质之间的具体性。该怎么借鉴呢?这个问题不必为难, 辩证法曾指出,“历史是批判性继承式的发展”,借鉴历史中的人、事,同样要符合这个规律,既要批判过时、不现实、不客观的,又要保留当代看起来有价值、客观、现实的。历史虽不是绝对的,但,就其极高之借鉴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不是随便敷衍着读就能感悟到什么,读史离不开现实及生活中的一切,也离不开思考、分析。重要的是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社会阅历越资深、政治斗争经验越丰富,

越能深刻的理解历史,认识人性。反之,读史就仅能触及事件的形式,不能感受它内在的精神实质,这样读史就没有意义了。若思考、借鉴历史,就要找出决定历史事件中,发展趋势及结局的各种因。尽可能找出事件中所有重要参与者,思考他们各自的立场、参与的原因,找出并思考其中的主因与次因,内因及外因,哪些是偶然的,哪些又是必然的,哪些是面上的,哪些是隐藏不易被发现的,哪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等。要从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关系面上把握它,思考它。这样借鉴历史就可以既不事无巨细,又不丢失具体,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随便拿史书上具体事件的结论不加分析,草率的去套现实具体事件,不但起不到借鉴作用,结果只能是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挠的一团糟!

借鉴历史,就要翻开史书看看历史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史书所记的一切,不一定就符合第一历史。因为,历史是人记载的,既然是人,就有主、客观之分。史学家的个人价值观、对所记述人、事的喜好或憎恶及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等客观原因,都会对记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其中,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时下人记载历史会有更多的顾虑。还有,不是每件所记的事史学家都亲历其中,这样,就免不了的是其间接了解情况、收集各家材料,筛了又选、选了又删,最后再考虑其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才载入史册。另外,不同史书、朝代记载的同一事件,有的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有些史书流传至某一朝,后人有为其添加、修改的成分。由此看来,文献也不是完全可依靠的,记载下来的也是经过挑选、整编过的,想了解真实的历史

内幕,并非易事。了解历史内幕是为了得到历史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指真实的历史,也叫做第一历史。问题是,这个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历史只要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到从前。因此,了解古人往事,也就只能靠文献的记载,这就是今天所读的“史书”。不过,文献记载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也不一无是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存在的。虽第一历史无法还原,历史的基本框架总算健在,结果毕竟是结果,可以从人性的相通性上做为着眼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常理,凭文献进行推理还是可行的!

该如何解读和接受历史事件呢?史事大部分都是用古汉语记载的,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其中,不光有文字障碍,而且有着时代背景、文化的差异。历史事件充满了权谋、血腥的政治斗争,结果也往往冷酷无情、血腥味儿扑鼻、令人心寒。原来先人们从古到今都是在权谋、血腥的政治斗争中存亡的?是的,的确如此!有人宁愿接受那不是现实的,或者接受那已经是过去的,也不愿意接受它就是现实的一切。对于如何接受这样的现实,就牵涉读者个人价值观了,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任者见任,智者见智”的道理。意思是说:“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这样看来,不但求得历史真相不易,解读起来也是较为烦琐的,这中间毕竟存在着文字、时代、文化的差异性,接受血腥的历史、感悟现实人生,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任何事物的现实存在,都是有根据的。读史也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应该分析其如此存在的现实性根据。这个根据也就是其

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存在及发生的。因此,读史只知道历史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不够深刻的。知道谁做上了皇帝,做了大臣,活了多少年,谁被杀了,还太过于肤浅。这些东西只是表层,值得深掘的是其关系面上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各种因果联系及参与者主观意志。这样才能找出决定它如此发展的根据,以便于更清楚认识历史。曾经,昭帝幼年蹬上皇位。主因是其有一个皇帝父亲,但西汉皇位继承制乃立嫡立长,显然,当时无论从其母身份及其年龄来看,都不具备继承的条件,况年长他的兄辈不在少数,结果偏偏就他继承了皇权,如此存在的现实性,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他的故事、命运要这样而不像有些皇子落为人质那样悲惨?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同为皇子的如此差

距?都谁参与了他命运的谱写工作,各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参与者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要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方式参与?粗略讲,这样思考才便于找出历史事件如此发生的根据。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何谓明?何又谓智?知已者明,知人者智!可把相互吸引的朋友大致分为这么几类:或以志同道合而谋;或以知音知心至交;或以臭味相投而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说明了,志同道合不但但是一种默契。彼此奋斗中,更多是没有孤独,互相信任与理解。由此看出,做人、处事选择合作伙伴时,价值观统一的重要性!但是,就算这样的友谊,也不能因此就排除没有任何矛盾的存在,“任何统一都是斗争的统一,任何一种斗争也是统一的斗争”。今天的统一不能就否定明天矛盾的存在,平衡总是要通过斗争打破的。宇宙中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一

切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存在的同时,又被撕毁当中进行着”。所以说,想完全排除矛盾、差异性是不切实际的事,这种想法也是反辩证法的。与志同道合者合作,会有更多共鸣之处,而不至于产生太多的负见解、负牵引!另有,俞伯牙与钟子期事例。此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他们的友谊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也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再没有能懂他“心声”的人,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以此可以看出,知音知心至交的友谊若溪流之水一般可滋润那久旱的心灵之地,填补那心灵角落的空虚。至于臭味相投者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嗜好,其或以酒、或以色、或以赌、或以侃等而聚,说到底还是一类人,关于此类就不再赘述,应该每个有生活阅历的人,都见过此类现象!以上三类人总结起来,用鬼谷子的话就叫做“同声相呼”,简单理解就是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相互呼应!俗一点说就是:“不是一类人就很难尿到一个壶里”,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寒门子弟,想成就梦想的事业是很难的,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春秋战国时的说客苏秦,曾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其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

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今天所学,形容刻苦读书中“锥刺股”,是其在第一次游说失败后的研学精神。后游说周显王,又不成。再游说秦王,结果秦王又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而谢辞。 从苏秦此次失败中看出,投资不是闭着眼睛跳海,凭着感觉押赌码。而是睁着眼睛跳崖,是需要一定战略眼光的,虽然其不是绝对,但却是基础。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假使当初,其没有一定经济能力做为游说远行的周转开支呢?别说装饰用的貂皮大衣,就连买件破麻衣都支付不起呢?历史是否还会选择他来谱写这段佳话?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先辈曾言,“一分钱憋死一条英雄汉”。如果当时的司马迁能拿出“资本”来赎罪,还至于遭受宫刑的悲剧吗?苏秦后来的成就,前提是燕王提供了机会,给了他第一桶“资本”,提供了第一个舞台。于是,这才有了他在燕国的用武之地。这说明,一个人在逆境中,在不被人们认同、接受时,除需对客观条件分析外,更需主观能动的“反思”。

苏秦谱写了惊人之佳绩,并身兼六国相位,历史上也就这一位掌六国大权的奇人。后来,其北上向赵王复命时,途中经过洛阳老家,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其兄弟、妻子、嫂子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

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现在小叔您位高权重而多金啊。”此时,苏秦叹息:“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贫贱时,就轻视”。何况一般人呢!可以把亲情、爱情、友情、交情等叫做情感,“情感乃相对的,利益是绝对的”,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看来,攀高心理也好,趋炎附势心理也行,世人皆有之!从苏秦第一次失败,至有所成就的过程中还可看出一点,一个人的修养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如蚍蜉撼树般困难。若苏秦没有超人的意志力,失败后就堕落下去,历史还能选择他来画上这耀眼的一笔吗?其如此之才,没有遇到各国你争我夺的政治局势,而是太平盛世呢?他是否会像屈原、韩非、司马迁一样悲惨,虽具体情况不一,而同沦为怀才不遇呢?

苏秦的成就,不光是其主观努力,耐得住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冷落、嘲讽,且与当下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其之所以能够施展才华,前提是各国君王提供了机会,这才有了完成伟大事业的历史舞台。具备客观环境,是成才的条件,有了这个基础、平台,至于能成才与否,就是佛家所说的造化问题了!人的才华与其从事的工作、劳动是分不开的。这就应了马克思所说的话:“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掘成的”。因此,成就事业,这不但是一个主观能力的问题,且是一个与客观历史环境、条件,相统一的问题。苏秦虽被分尸,然其成就了一生的梦想。谱写了说客之千古流传的绝唱。一棵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是需要过程、努力的,需要太多太多综合因素。想证明自己

是个人才,更要通过很多曲折斗争的成长,在前提条件顺利的情况下才能逐步展现、证明自己!具体事情、环境、层面的不同,成就事业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一生都怀才不遇,有的才华在当下不被发现而被后人发现,有的至耄耋之年才有施展的机遇??

商鞅为秦国称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前提也是秦孝公提供了机会。之前,秦孝公并不知此人。其出身卑微,由太监景监推荐。商鞅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结果却以身试法。一个出身卑微的“草根”,由太监介绍谋职,爬上了权力的顶峰,后落得车裂的下场。试问之,他想被车裂?这样的推理有悖于常理吧?在当时政治气氛下真的是身不由已,不由他自己选择,这也是历史的具体环境、条件造成的悲剧。商鞅想成就自己的事业,想垂名史册,流传千古,就必完成俗人永远也理解不了且不敢的作为。他的所有举动,就必冲突到权贵、皇亲国戚的利益,其下场是不言而喻的!商鞅与苏秦的故事,使我深深的感悟到那句话,“自古英雄出身低”。然而,商鞅可以不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可问题是,为什么他要选择一条成就自己事业的死亡之路呢?以其之才华,肯定预料到将来要付出的代价,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也许,这就是活着的人追求的意义问题了,不同人追求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要羡慕别人成功时的荣耀,任何一个把时间、意志耗费在哪里的人,其成长、成就就在哪里!商鞅,就吾人而言,甚是欣赏其才华及人格魅力。其高尚的价值观及远大志向,谱写了罕见的辉煌人生风韵及震撼心田之壮曲!

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异性是很小的,历来流传的帝王、圣佛、圣人出生时有光环、祥云映照之类,都是世人为其打扮的装饰品。帝王、圣人、贤人、智者都是人,也都是凡人,在人性上,都有其相通性。至于同样之条件,产生巨大鸿沟的主因就是个人价值观而异决定的。“同样的先天条件,具体历史环境、条件、分工的不同,造就了人与人间天壤之别的差异性”。总之,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太多的无奈,这就是以前经常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现实中,既不能高估,也不能瞧不起自己。应充分、客观估计主观能力,及此下历史的具体环境、条件、社会关系,给自己定一个合适位置,这就叫做“务实”。由此,以求步步高升。建立在现实性,而不是可能性及不可能性的立足点上谋求发展,对今后人生是有重大意义的!

望,此心得能给你以启示,为此吾人倍感欣慰!

于 20xx年6月26日 做你的开心猪


第二篇:读史心得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的有用,是一种用大眼界度过的大人生。

苏东坡有一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虐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 李白说,我就是求仙问道,炼丹还没练好,想起晋代写(《抱朴子》的葛洪葛神仙,我从心里觉得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一个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的诗仙,偏偏觉得自己对葛洪有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漂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一生奔波,到老年依然漂泊,“秋来”指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

这种天地英雄就是中唐李贺在诗中所说的:“世上英雄本无主。”我们不要老是觉得,那种效忠于君王的忠臣死士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能过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这样的一种有自己的心智而决定的人生,会给我们每个人开拓出不同的境界。这就是生命的觉悟。

“觉悟”这个词是一个佛家用语。大家可以看一看,“觉悟”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觉”字的下面有一个“见”,“悟”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看见我的心”。

我们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

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

觉是第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

但是你在一生的长长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要反观内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做悟。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的觉的瞬间,与长长的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争斗?

臣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环境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这个世界上种种的争斗,开起来很残酷,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又很可笑。 庄子在《则阳》篇曾经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为了争夺土地而战。打得旷日持久,死亡惨重,血流漂橹,民不聊生。

最后庄子告诉你,这两个国家争的是多大的土地呢?触氏跟蛮氏,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一个住在右犄角里。

这难道不可笑吗?

大家去看《左传》,看先秦的史传散文,会发现一个观点,叫做“春秋无义战”.

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其实在这种争斗中,谁都没有绝对正义可言。正义只不过是一个争杀的幌子而已。所以,当你明白他们可争的土地,最大也不过一个蜗牛壳的时候,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就是快乐。

·如果谁斤斤计较,谁心胸不开,此生不能做到笑对人生,那么你这个人有太多太多痴迷,而没有看的通透。

有人问佛祖:“什么叫佛?”

佛祖的回答是:“无忧是佛。”

人生真正想要达到逍遥之境,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束缚,以一种逆向思维,把这个世间中看似天大的事,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仇杀,关于恩怨,都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石火的瞬间事。另一方面,把我们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之大。

我记得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 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而已。

更多相关推荐:
读史心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除了有能力有本事之外有没有胸襟也是关键之所在一个宽容的人可以到处随机应缘和谐圆满微笑着对待人生患难之中见真情利害冲突见真挚真正对你好的人不是那个整天围绕在你周围满嘴甜言蜜语哄你心花怒放的...

读史心得

马克思在论述英国殖民入侵对印度造成的影响时指出一方面殖民入侵对印度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却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入侵充当了历史不知觉的工具最后马克思道出了一句令人震撼却极富深意的一句话只有用头颅做出的...

中国近代史读史心得

中国近代史读史心得在广州大学里面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吸引了大部分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的学生的眼球我也是这茫茫人海中的其中一人以下是我读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个人心得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地处亚洲东部福地...

《摄影简史》读书心得

摄影简史读书心得对于担任世界摄影史课程的我来说读史是我的工作就像伟大的人情味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说过这样一句话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反省不断鞭策的过程更是获得创作源泉...

读史心得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的有用是一种用大眼界度过的大人生苏东坡有一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虐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李白说我就是求仙问...

读《史记》心得

读史记心得以前粗读白话史记只略知人物一二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进来突发奇想想读一下文言版的史记来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循回以及探究人物成败的原因以此来达到一个提升自身内在品质拓宽胸怀的目的通过熟读历史可以了解历史并推测未来...

读史记心得体会3)

史记读后感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

《史记》的读书心得

史记的读书心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构建了一套新的史书体制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史记 读书心得

长河逐浪写在史记读后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或奔腾澎湃或波澜不惊发源自蛮荒的远古流过茫茫大漠也流过千里沃野奔流向视野不可及的天际之外历史这条长河消融了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换的悲喜无数...

《史记》读后感心得——《史记》的叙事

史记叙事艺术探微远有班固云汉之得人于滋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近有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散文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高峰如上所评价的正是史记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史记作为一部杰...

读书心得《史记》

读书心得——我读《史记》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的编著者司马迁更是被尊称为太史公。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读《史记》的初衷是源于对历史的兴…

读书心得

风流去读书心得老子思想启示点滴一懂得本源依然面对文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们可见老子对历史的悲观对人类文化史的基本评价在他看来人类...

读史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