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

时间:2024.4.21

林木病理学课程说明

讲授 实验 实习

期末考试 70

实验报告 30

总成绩 100

实习成绩另记

教材与参考书

武三安 2007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中国林业出版社

吴光金 1992 树木花卉病害 海洋出版社

周仲铭 1981 林木病理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 军 1997 林木抗病性原理 中国林业出版社

联系: 王 军

林学院楼 311室 Tel. 38604890(办) 85283160 (宅) 136xxxxxxxx

Email: wangjun@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

植物受寄生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其局部或整体偏离正常状态,并由之导致人类的经济或其他损失。

植物:寄主

寄生物和不良环境因子:病原

寄生物:生物性病原,病原物,引起侵染性病害

不良环境因子:非侵染性病原,引起非侵染性或生理性病害

偏离正常状态:疾病,由持续性因子引起(与机械损伤、虫害等相区别)

症状: 对感病植物所呈现之不正常状态(主要指外观)的描述,包括病状和病症两部分,前

者指植物形态结构的不正常表现,后者指病部上肉眼(可借助放大镜)可见之病原物体。有的病害不一定产生病症,也有的不一定有明显症状。

症状是诊断病害的依据之一,又是病害命名的主要依据。症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少病害有其典型或特异症状,但有的病害有多种症状呈现(松苗猝倒病),症状还会随侵染部位、侵染阶段及不同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

(1)变色:局部或整体失去正常绿色。

—褪绿与黄化:叶片均匀褪绿, 到一定程度变为黄化。

—花叶与斑驳:叶片不均匀变色,黄绿相间,交界清晰为花叶,交界不清晰为斑驳。

(2)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崩析。

—叶斑和叶枯:叶片组织坏死,叶斑为点发性,轮廓清楚;叶枯指较大面积枯死,轮廓不如前者明显。

—溃疡和枝(梢)枯:枝干树皮坏死,溃疡为点发性,轮廓清楚,病部周围的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枝(梢)枯多为枝梢树皮坏死,环

1

割一周造成。

腐烂与腐朽:

细胞组织受到破坏和溶解。腐烂多在幼嫩多肉组织上发生。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产物是为流胶或流汁。腐朽发生在立木及木材的木质部,又有褐色腐朽和白色腐朽之分。

猝倒和立枯:

幼苗近土表茎组织腐烂坏死,幼苗倒伏谓猝倒,直立枯死称立枯。

(3)枯萎:

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或堵塞,水分输导受阻而整株干枯现象,萎蔫应为枯萎早期时的叶部呈现。

(4)畸形:组织增生或减生,生长发育不良或不均衡的畸形症状。

—丛枝和簇生:簇生为主轴节间缩短,叶片大小正常;丛枝为枝条不正常地增多,叶片变小,节间缩短。

—矮缩和皱缩:矮缩指各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病株比健株短小得多;皱缩指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病部高低不平。

—卷叶和缩叶:叶片卷曲,收缩。

—瘤肿:病组织细胞分裂过度,病部膨大或形成肿瘤。

2.主要病症类型

霉状物:病部表面生白、黑或其它颜色霉层。

粉状物:病部表面生白色、锈褐色或黑色粉层。

壳状物:病部生白色或其他颜色壳状物。

粒状物:病部生黑色或其他颜色小颗粒。

脓状物:病部伤口溢出的脓液状物。

膜状物:病部生紫褐色,灰色或其它颜色膏药状菌膜。

蕈体: 病部生马蹄形或蘑菇状蕈体。

第二章 病原真菌

真菌的定义

含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分化的

丝状体生物,以吸收方式进行营养,繁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是一类分布广泛,数量极大的微生物,据估计全世界有十万种,记载种4.5万种,大部分腐生,少数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疾病。

植物病害大部分由真菌引起,几乎每种植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真菌的侵染而发病。 真菌的营养体:

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除少数为单细胞外,都是具分枝的丝状体即菌丝。

菌丝:管状物,有隔或无隔,直径一般2—10μm,具吸收营养及不

断生长的功能。

菌丝细胞:菌丝细胞胞壁大多以几丁质为主,少数以纤维素为主,细胞壁内层为细胞膜,膜内侧含原生质、液泡、细胞核、线粒体和油滴等内含物,有的含色素。

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菌丝变态:吸器,深入寄主细胞以吸收营养的特殊结构;假根,根状变态用以固着在基物上和吸收;厚垣孢子,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胞壁加厚,具抗逆作用。

菌丝组织:菌丝体排列或互相交织组成一定形态的组织,疏丝组织(并列),拟薄壁组织(较 2

紧密)。

菌丝结构: 菌核,粒状,坚硬的营养体,常呈褐色或黑色,具有抗逆休眠作用,可萌发再产生子实体; 子座,垫状或壳状结构,可渗入寄主植物组织,其上或内部形成产孢结构; 菌索,菌丝体缠绕而形成的绳索状物,通常有坚实的外层和一个生长尖端,具抗逆与再生能力。

真菌的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孢子, 又称子实体。

无性繁殖:不经过细胞核的结合,由营养体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孢囊孢子: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割裂分成许多小块,每一小块变成一个孢子,有的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称为游动孢子。

粉孢子:菌丝细胞于分隔处收缩形成的近 圆形链状孢子。

芽孢子:由细胞产生小突起,经过细胞壁逐渐收缩,最后脱离母细胞而独立的孢子。 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产孢枝梗—分生孢子梗,在梗端或侧面形成的孢子。 有性繁殖:

由两个不亲和的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及减数分裂产生。低等真菌营养体可结合。多数真菌在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称孢子囊)进行交配,其内的性细胞称为配子,一种真菌可产生一种性孢子,主要类型有:

卵孢子:由两个异形的配子—雄器和藏卵器交配而成,二倍体,存在于鞭毛菌中的卵菌。 接合孢子:由来源不同的同形配子囊接合而成,二倍体,存在于接合菌。

子囊孢子:产生于子囊内的有性孢子,单倍体。

担子孢子:长在担子上的孢子,单倍体。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真菌的分类:真菌为生物中单独的一界,按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下分真菌门与粘菌门,植物病原真菌都属真菌门。真菌门以有性阶段特征为主要依据,下分5个亚门: 名称 营养体 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典型的为卵孢子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担子孢子 无性繁殖

不发达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缺有性阶段 分生孢子

—————————————————————————

真菌的命名:

真菌命名采用林奈1753年提出的双名法命名原则,由二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之后注明命名人。例如 松枯梢病菌Diplodia pinea (Desm.) kickx. 主要花木病害真菌的分类地位及所致病害

鞭毛菌亚门:

腐霉菌属(Pythium): 苗木猝倒病。

疫霉菌属(Phytophthora): 棕榈、椰子等疫病。

霜霉菌科:霜霉病

接合菌亚门:

根霉属(Rhizopus): 贮藏器官和果实霉烂病。

子囊菌亚门:子囊通常含8个子囊孢子,并 生长在一定形状的子囊果中。

3

子囊壳:常呈瓶状,有孔口,有的有明显 的颈,有特定的包被或子囊壳壁。

闭囊壳:多呈球形、扁球形,无孔口。

子囊座:常呈瓶状,有孔口,子囊果由子座形成,其内形成一子囊腔,无子囊壳壁。 子囊盘:盘状或杯状,上部展开,子囊平行排列形成为子实层。

主要病原菌:

外囊菌属(Taphrina), 子囊裸露,引起缩叶病。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白粉病

小煤炱属(Meliola):煤污病

小从壳属(Glomerella): 炭疽病

黑痣菌属(Phyllachora):黑痣病

落针菌属(Lophodermium):落针病

栗疫壳属(Cryphonectira):板栗疫病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Uredinales): 主要病原菌具多型性和转主寄生现象,例如松栎锈病,阶段O、Ⅰ在松树上;Ⅱ、Ⅲ在栎树上。

柄锈属(Puccinia): 禾本科锈病。

夏孢锈属(Uredo): 多种植物锈病,属半知锈菌,未见冬孢子。

孢子类型 孢子器 发育阶段 代表符号

——————————————————————

性孢子 性孢子器 单核单倍体 O

锈孢子 锈孢子器 双核 Ⅰ

夏孢子 夏孢子堆 双核 Ⅱ

冬孢子 冬孢子堆 双核-单核

双倍体 Ⅲ

担孢子 担子 单核单倍体 Ⅳ

——————————————————————

半知菌亚门

尾孢属(Cercospora): 为害叶、果、嫩枝,引起不规则病斑。

镰刀菌属(Fusarium): 主要为害根、茎、芽和种子,引起枯萎和猝倒。

葡萄孢属(Botrytis): 主要为害花、果、叶或嫩芽,引起灰霉病。

交链孢属(Alternaria): 引起叶,芽的黑斑病。

粉孢属(Oidium): 多为白粉菌科的无性阶段,引起白粉病。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引起炭疽病。

多毛孢属(Pestalotia): 主要引起叶斑病。

叶点属(Phyllosyicta): 主要引起叶斑病。

色二孢属(Diplodia): 主要引起枝(梢)枯病。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主要引起猝倒病和根茎腐烂病。

真菌的生活史及生长发育条件

真菌的生活史即真菌的生活周期,指孢子从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真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营养:C , N, 及K, P, S, Mg, Fe等常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有的需维生素。 4

水分:要求潮湿环境,大多数需要在相对湿度95%以上以利孢子萌发。但白粉菌相对耐旱。 温度:生长最适温为20~25℃。生长温度为2~40℃。耐低温能力强,-40℃可不死。高温致死在50~80℃间。

酸碱度:在pH3-9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一般在5.5~6.5, 喜略为偏酸环境。

光照:菌丝生长无需光照,许多真菌孢子形成也不依赖光照,有些真菌接收光照或光暗交替可刺激孢子形成。 有的需要特殊波长的光照。

氧气:好气性,吸收O2 ,排出CO2 , 但需要量甚微。

第三章 其它生物性病原

细菌:

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植物的细菌病害已知有300多种,中国约有70多种。

形态结构

单个细菌为无色透明或淡黄白色的细胞,形状有杆形,球形或椭圆形,螺旋形,弧形或线形等。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为杆状菌,大小为1~3×0.5~0.8μm,大都有纤长的鞭毛,可单生,串生或聚生。

细菌细胞主要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荚膜、鞭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区。 荚膜(粘质层)为细胞壁分泌的EPS(胞外多糖)组成,EPS与细菌致病力有关,植病细菌仅有较薄和不固定的粘质层。鞭毛为运动器官,极生或周生。

细菌细胞壁组成的不同,使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阴性(G–)和阳性(G﹢)两类。 G–菌肽聚糖含量5%-10%,脂多糖含量11%—22%,G﹢肽聚糖含量50%—60%,磷酸 含量1%--4%。

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先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乙醇处理溶解脂多糖,使细胞壁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提出,再进行复红二次染色。G–即被染上红色,而G﹢由于脂类少,乙醇处理肽聚糖孔径变小,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抽提而保持紫色。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G–菌。

细胞膜为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双层膜,为能量代谢的场所,相当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 细胞质中有核糖体,液泡等内含物,无线粒体。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核质区,为原核,里面含有一个环形DNA,无核膜。 当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生长繁殖,其后代很快就会形成被称为菌落的细菌群体,菌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一性,是细菌分类的特征之一。

观察菌落需注意其大小(1mm—数cm),形态、边缘、表面特征(平滑程度、光泽等)、质地、颜色、透明度及色素是否产生等方面。

繁殖

细菌以二均分裂方式(裂殖)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适宜条件下,20分钟分裂一次。 某些细菌可形成芽孢,即菌体一部分原生质浓缩,外面有一层很厚的壁,对光、热、干燥及其逆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芽孢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再度形成细菌细胞。 营养及生长条件

主要需要水和C 、N、P 、K、Na 、Mg、Mn、Fe等常量元素和Cu、Zn等微量元素,有的还需要维生素。

多数细菌为好气性,少数是兼性、嫌气性细菌。

最适温度为26~30℃,极限在-7~90℃之间,致死温度50~60℃(处理10分钟)。喜 5

中性偏碱,Ph7~8最适。

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细菌分类根据形态、营养、生理生化、致病性及症状、血清学、对噬菌体的敏感及遗传特性来进行。植病细菌主要包括在五个属内,细菌的命名同样采用双名法。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G-, 极鞭2~4根,菌落白色,好气,主要引起叶斑、肿瘤等症状。

劳尔氏菌属( (Ralstonia), G-, 形态类似假单胞菌属,引起青枯病。

黄单胞菌(Xanthomonas),G, 单极鞭,菌落黄色,好气,主要引起叶斑(枯)、溃疡和萎焉等症状。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G-, 周鞭1~4根,菌落乳白色或半透明,好气,主要引起根癌及发根等畸形。

欧氏杆菌属(Erwinia), G-, 周鞭4根以上,菌落白色,兼性厌氧,主要引起腐烂,坏死和萎焉等症状。

木质部小杆菌属(Xylella)

很难人工培养。直径 0.4um左右,长度约 3 μm。系统性侵染阔叶树木质部,造成慢性和严重的水分亏缺,症状表现为叶部灼烧状。

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韧皮部中寄生,不能人工培养。柑橘黄龙病。

植物菌原体(类菌原体MLOs)

19xx年在日本首先发现(桑萎缩病),属原核单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引起病害300多种。

形态与结构:

具多形性,再电镜下,呈圆形, 卵圆形,丝状,哑铃型,蝌蚪形等。立体形态是球状至菌丝状,常存在分枝现象,直径0.2~0.8μm,其结构中无细胞壁,细胞膜为蛋白质、脂肪、蛋白质三层结构,包裹细胞质,质内含双链DNA,有的DNA呈环状,还有单链RNA,核糖体,可溶性蛋白质及其他代谢产物。

繁殖和营养:

推测繁殖方式:a.二均分裂、b.出芽生殖、c.内含体繁殖。

病原体只存在于感病植物韧皮部组织中,化学环境复杂,高蔗糖(10%~30%),许多矿质元素,自由氨基酸,蛋白质和ATP等。其内含物成分和比例,人工模拟现在难以做到,目前植原体还不能人工培养,对四环素族类抗生素敏感。

主要引起病害:

丛枝及黄化类型病害。丛枝病为多年生病害,在自然情况下,由刺吸式口器昆虫,如叶蝉,蚜虫等传播;防治方面首先严禁将病区接穗和苗木引入无病区,另外,清除病株,防治昆虫,选栽抗病品种也是重要措施,发病后可用抗生素如四环素及土霉素处理。

病毒

植物病毒病害目前已发现600多种,在园林植物上相当普遍,林木上也存在。只能在植物的生活细胞营寄生生活,有的还能在其媒介昆虫体内增殖。

形态结构:

病毒属于非细胞形态生物,其基本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包裹核酸组成,大多为RNA,少数为DNA,。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 a. 棒状130~2000×15~20nm,b. 球状(20面体),直径16~80nm,c.子弹状,50~240×18~90nm。

6

繁殖:

病毒不具备细胞器,缺乏酶系统,不能合成本身必需的原料和能量(如核苷酸、氨基酸 ),其繁殖方式是在活细胞内利用寄主的原料,能量和合成系统来完成自身的复制和装配。 病毒增殖过程分四个阶段:

a. 侵入:通过微伤口,昆虫或嫁接进入寄主细胞原生质内;

b. 脱壳(脱衣):释放核酸;

c. 复制:核酸复制, RNA(DNA)→mRNA→蛋白质;

d. 装配。

理化特性:

(1)稀释终点:病毒汁液加水,稀释至仍具侵染力的最大倍数。杨树花叶病毒10-5,水仙花叶病毒10-5~10-6。

(2)失毒温度:病毒汁液处理10分钟后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杨树花叶病毒74℃, 水仙花叶病毒75℃。

(3)体外保毒期:20℃下病毒汁液在寄主体外侵染力保持时间。杨树花叶病毒2天, 烟草花叶病毒30天以上。

主要引起病害症状:①变色,包括落叶黄化,碎色;②坏死;③ 畸形,如矮化、肿瘤。 病毒命名一般采用俗名法:寄主俗名+病害症状+病毒,例如:杨树花叶病毒。

病毒病害多为系统侵染,全株表现症状,病害发生与昆虫媒介及田间操作密切相关,防治要控制媒介昆虫(如蚜虫),拨除病株,以及对病株进行热力脱毒等。

类病毒

1970 年代,在植物组织内发现了一种由RNA组成,但没有蛋白质外壳,类似于病毒的微小粒子,叫做类病毒,也引起植物病害。

线虫

线虫属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 Nemathelminthes)。 大多数腐生于土壤,少数寄生于植物引起病害。线虫呈线形,横切面圆形;长度一般介于0.5 到 5 mm之间;体表光滑,无足,无分节。

线虫体表最外层为一角质层,循环和呼吸作用在体腔液内发生。消化系统仅为一贯穿体腔的空心管。

所有植物寄生线虫都具备一个可伸缩的空心口针,用于穿刺细胞。

生活习性

许多线虫仅在植物根表或埋在土壤里的茎表取食:外寄生;

有的则完全进入植株体内生活:内寄生

线虫主要分布在0 到 15 cm深土层内,而且集中于感病植物的根际。

病害症状

植物受害主要由线虫分泌的唾液引起。病害症状包括:根结,根斑,发根, 根尖坏死及根腐。

伴随根部受害,植物地上部分可出现生长减弱,黄化, 枯萎等症状。

某些线虫还可侵染植物地上部分,引起瘿瘤,坏死等症状。

寄生性种子植物

包括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及无根藤等,都属茎寄生,主要危害是抑制寄主生长,延迟开花或不开花,落果或不结实,叶面缩小,顶枝枯死,其病症明显(寄生植物本身)。 7

桑寄生科(Loranthus , Viscum)

半寄生,本身具叶绿素,可制造光合产物,但需寄主提供水和无机盐,其导管与寄主的相连,靠鸟类传播。

寄主广泛, 主要为阔叶树。

菟丝子(Cuscuta) 和无根藤 (Cassytha)

全寄生,本身不能制造光合产物,还需寄主提供水和无机盐,其导管和筛管都与寄主的相连,靠蔓茎传播。防治方面摘除寄生,清除病枝对于桑寄生有一定作用,对菟丝子可用除草剂或生物制剂防治。

第四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理三角:

寄主—病原物—环境的三元关系,是侵染性病害的核心。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总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进行,交互作用的后果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影响作用双方的力量对比。环境可为侵染性病害制造侵入渠道或直接作为非侵染性病原。

若考虑人为因素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则为病害四面体,人为因素影响通过改变寄主抗性,病原物毒性及环境条件而起作用。

病程:

即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指病原物从侵染一个寄主植物开始,到其产生繁殖体或发病为止的过程; 包括接触、侵入、潜育、发病四个阶段。

接触期:

病菌与植物地上感病部位接触具偶然性,地上或地下器官分泌之化学物质可能吸引某些真菌、细菌、线虫与寄主接触,此现象称为趋化性。一般从接触到发生入侵所需时间在 24小时以内,个别的长达几个月(桃缩叶病菌)。

侵入期:

一些真菌(白粉菌、锈菌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靠本身机械压力或分泌物分解寄主表层组织直接侵入。真菌的侵入过程中有的先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再生出侵染丝侵入植物组织。细菌和许多真菌需通过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气孔、皮孔等)或伤口才能入侵。植原体和病毒也通过伤口(微伤口)侵入,在自然界往往是由媒介昆虫携带并在取食时注入植物组织内,这种侵入方式就没有接触期。

侵入所需时间一般是很短的,有的只需几分钟,细菌不超过几个小时,真菌一般也在24小时之内。病菌(接种体)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一般来说真菌分生孢子个数1×104~6/ml,细菌个数1×108~10/ml,可以引起侵染。

环境条件对侵入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影响,高湿是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的条件,细菌一定要在水中才能游动。孢子萌发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对气孔入侵有一定影响。另外植物表面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化学物质对孢子萌发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出现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阶段。各种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扩展的寄生部位是不同的,有的仅局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有的侵染后扩展到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

各种病害潜育期长短相差很大,决定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种类和生长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其中温度最主要,很多叶斑病害只需几天,松疱锈病、立木腐朽可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发病期:

8

显示症状后,病害进一步扩展至症状停止发生的时期。这段时期症状特点是病斑从小到大,数量从少到多,从局部发病到全株发病,病症从无到有,从不明显到明显。 侵染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潜伏侵染:病原物进入寄主后处于基本静止状态,至寄主衰弱或环境有利时才发病出现症状。 带毒现象: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均不表现症状。 复合侵染:单独侵染不成功之病原物,当两种先后或同时侵染引起症状的现象。 侵染循环:

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和侵染三个部分。

初侵染

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侵染。

再侵染

初侵染完成后,有的病原物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可能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等的侵染,这些都被称为再侵染。

侵染:

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只发生一次侵染过程(病程),即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梨桧锈病)。多循环病害在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过程,不断蔓延扩展(炭疽病)。少循环病害介于之间,有再侵染但次数不多(维管束病害)。病害潜育期短,再侵染的可能性较大。 一种病害是否有再次侵染,涉及到对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效率。

传播:

病原接种体从它原来寄生的部位或释放后转移到健全寄主体上的过程。

(1)主动传播:线虫,具动孢子真菌,具鞭毛细菌,蜜环菌之根状菌素等。

(2)气流传播:真菌孢子,体积小,数量多,易于随风飞散,不规则的气流运动对于孢子的传播比稳定的劲风更为有效,传播的有效距离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数量以及孢子寿命影响。

(3)雨水和水流传播:细菌,有胶质存在之真菌孢子,需吸收雨水膨胀和溶化后,才能从植物组织或子实体中散出,随水滴溅散而传播;流水可传播线虫、细菌、真菌孢子、菌核等。

(4)动物传播:病毒,植原体主要由昆虫传播,黄化型主要依靠叶蝉,花叶型主要依靠蚜虫。真菌、细菌和线虫也有一些由昆虫传播,鸟类是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传播者。

(5)植物传播:菟丝子可传播病毒和植原体。根际连生传播真菌、细菌等。

(6)人为传播:移栽,嫁接,施肥,修剪等短距离传播;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花木产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通过运输工具进行长途传播。

越冬:

越冬的病原物往往是初侵染来源。病原物越冬有三种方式,寄生(病毒、植原体、专性寄生真菌等),腐生(丝核菌、腐霉菌等),休眠(大多数真菌形成子实体或其他休眠器官,菌丝体、细菌等)。

(1)带病寄主,最重要的越冬场所,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在寄主组织的保护下越冬。

(2)病株残体,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植残体中存活。

(3)土壤,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是很多兼性寄生菌越冬的场所。

(4)种子和其它繁殖材料如块茎、球茎、插穗等等。带菌分几种性况:混杂、附着表面、潜伏在种皮内或胚内。

(5)其它, 病毒和蚜虫可在昆虫体内越冬,桃缩叶病菌可附着在新芽鳞片上越冬。 病害流行:

9

侵染性病害于一定时间内,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蔓延,使寄主群体普遍发病,造成巨大危害和损失的现象。

引起病害流行的植物病害称为流行病。某一种病害的病原物和寄主在当地原来已有或存在很久,二者之间已协同进化建立了病害的平衡状态,这种病害称为常发病或地方病。流行病与常发病是一种连续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流行条件:

(1)大量感病寄主植物的存在。品种单一而集中,引种不恰当,经营管理措施不当(火炬松、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杉木炭疽病等)。

(2)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存在,并传播到寄主体上。外来病原物的传入,致病性变异(榆树枯萎病)及定向选择。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及病害的发展。温湿度是最重要的气象条件,暴风雨有利于细菌、真菌传播,干旱有利于某些媒介昆虫大发生,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根颈部及树皮灼伤,林分结构、栽培管理措施,昆虫活动与数量,都对病害流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流行类型和变化

(1)当年流行病,一个生长季即可造成植物大量感病的病害,如阔叶树白粉病。

(2)积年流行病,病原物是通过数年的积累,才引起大发生的病害,如油桐枯萎病。

(3)单循环病害,常在春季和夏季流行,延续时间较短,桃缩叶病。

(4)多循环病害,刚发生时多为零星分布,通过不断再侵染,逐渐达到高潮,这类病害流行以线性或波浪式发展,有的出现两个以上的高锋,或呈S型等。

一种病害发生的季节大多是固定的,在同一地区内,同一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各年份基本相似,但由于各年气候变化也不尽相同。具体流行条件配合不同,流行强度就有所波动,甚至有时变化还比较大。

流行预测:

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有关条件,以预测某一种病害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流行的可能性。

(1)经验预报,根据历年流行情况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①根据病原物种群大小,直接进行估计(单循环和多循环病害);②根据气象条件进行预报;③根据寄主生长发育阶段和寄主抗病性进行预报。

(2)模型预报。

病害损失估评估

损失指标:(1)死亡率,注意其它健康植株的补偿生长,清除木的用途等。(2)产量,有的产量不明显减少,质量下降(腐朽木、果实品质等)。(3)生长量,(生物量)与产量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等同。(4)观赏价值。各指标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价值上,但更深的生态价值则难以简单评估。

估计方法:①对比估计,②模型估计。

第五章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交互作用

病原物的寄生性:从生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的能力。

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组织之中生活,如病毒,植原体,锈菌,白粉菌;

兼性腐生物:寄生为主,具有一定腐生能力,如外囊菌,黑粉菌。

兼性寄生物:腐生为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侵害活的寄主组织,如镰刀菌。

10

专性腐生物:专营腐生生活,只能在无生命的有机物上生存,如木材腐朽菌,食品霉菌。

活养生物:在活组织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生物(专性寄生物)

半活养生物:从活组织获其营养,在组织死亡之后继续发育并产生孢子(兼性腐生物)。 死养生物: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或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进入死组织内摄取营养物质的生物(专性腐生物,兼性寄生物)。

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植物属、种、品种及器官组织的选择性。

寄主范围:病原物所能寄生的寄主种类(灰霉几千种,油茶叶肿病2种)。

生理小种:病原真菌种内遗传上一致,形态相似的群体组成,它们之间某些理化特性不同,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致病性:病原物引发病害的能力。

致病机制包括:

(1)营养、水分及矿质元素的掠夺;

(2)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构成: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3)分泌毒素(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外的有害代谢产物),破坏细胞的渗透性,破坏和抑制寄主某些酶的正常功能,破坏寄主正常代谢过程,以及改变呼吸作用等;

(4)分泌和诱发产生长调节物质,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引起的肿瘤,丛枝,过度生长等症状。

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两种不同的属性,互不等同。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基础,但有寄生性不一定有致病性,致病性一般必须以寄生性为前题,但也有个别例外。寄生性的强弱与致病性的强弱没有相关关系。

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因遗传物质重组,基因突变,环境选择等也会时常发生变异。

寄主的抗病性: 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相对应的为感病性。 抗性是相对的,指植物受侵染后发病较轻的情况。而完全不发病的情况,叫作免疫。

耐病性:植物容忍和耐受病害的能力,主要是指在发病条件下,产量趋向于正常状况的特征。 避病:感病植物在某些情况下,从空间和时间上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

诱导抗性:植物受寄生物侵染或其它因素刺激,对随后接种的病原物的具有比处理前增强的抵抗性。

抗病机制:

(1)结构性抗病

表皮:蜡层,角质层,气孔多少、分布等。

周皮与树皮:皮孔,次生周皮。

障碍区(层):枝干受伤后形成层形成的独特细胞所组成的保护组织,含木栓层,不具输导性,对水气不通透。

11

侵填体:堵塞导管,阻止寄生维管束的病原物蔓延。

(2)状态性抗病

营养物质、维生素、植物激素的含量:杨树G/G+S 比例越高,越容易感染叶锈病;甜橙硫胺素含量总是高于酸橙,后者更抗褐腐病;抗性杨树含较多IAA,较少脱落酸。 含水量:杨树、柳树溃疡病,树皮RT值80%以上时,树木较少发病。

酶活性:多为间接作用,催化次生代谢活动,产生杀菌物质或形成障碍结构, 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超氧物岐化酶等。

氧气含量:西部黑杨抗腐朽能力归因于心材近无氧状态,大而深的伤口或裂

(3)物质性抗病

树脂:不一致的表现(松树对根腐朽菌有作用,对栅锈菌则无)。

酚类化合物,醌类:有较强抗病作用。

萜烯类化合物:松杉植物中普遍存在。

其它抗病物质:托酚酮,单宁,生物碱,黄酮等。

植物保卫素:健康组织不含或含量较少,但受侵后在侵染点附近积累起来对病原菌具有毒杀和抑制作用的物质。

(4)抗病机制的综合作用

植物表面保护组织对于抗侵入起着主导作用,状态性与物质性抗病对于阻止病原物定殖和发展与结构性抗病其同发挥作用。在栎树对白粉病的抗病过程中,叶片角质层,蜡质,酚类物质,过敏性坏死反应和渗透压改变等因素都起着各自的作用。

树木的区室化隔离结构

? 树木对伤害和侵染的特征性反应,即于伤口处形成化学和物理障碍并将受侵组织限

制于尽可能小的区域。

? 它是树木能够生存千百年的一个主要因素。

? 树木是一个高度区室化的植物;

? 木质部由同心轮纹状的年轮由里向外分隔;

? 年轮进一步被径向的射线分开;

? 当树木受伤时,纵向的阻隔也因导管的堵塞而形成。

?

?

? 径向射线腺细胞形成“第三道墙” ;

? 也叫做障碍层, 它把受伤前和受伤后的木

质部分开,防止侵染向新形成的木质部蔓延;是最强的一道墙。

(5)抗病性的分化和变异

个体内: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化与变异。

个体间:种内变异(单株、种源等);无性系变异;种间变异。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反映同种病原物一系列致病性不同种群(生理小种)与所侵染植物品种之间的关系,关系是垂直的,称为垂直抗性,关系是水平的,称为水平抗性。

第六章 非生物性病原及非侵染性病害

?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利的环境条件引起,这包括温度, 水分, 营养, 光照, 污染物等 12

等;

? 非侵染性病害的共同特征是支持植物生命的某种东西缺少或过量;

? 非侵染性病害不能从有病植株传染到健康植株;

? 非侵染性病害可以使植物易受侵染性病原侵染;

? 非侵染性病害的控制在于消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环境因素,或提供有利的条件。

1. 温度失调

阔叶树和花卉受霜冻之害,常自叶尖或叶绿产生水渍斑块,有时叶脉间组织也出现斑块,严重时全叶死亡。冬季低温可使常绿树叶片嫩梢冻死,落叶树未充分木质化的嫩梢也可能受害。针叶树则针叶先端枯死,变成红褐色。预防霜冻在苗圃中架设暖棚或用稻草、针叶树枝等覆盖。幼苗,行道树树干涂白防止冻裂。

高温可以使叶、树皮、果实受到灼伤,昼夜温差过大可使树干

向阳面出现灼伤后皮焦或溃疡,树干涂白同样可以防灼伤。土壤表层温度过高会使苗木茎基部受灼伤而出现缢缩,倒伏等现象,可采用遮阴覆盖及灌溉等方法以降温。道路,建筑物及停车场附近的植物容易被这些表面的热量反射而灼伤。

2 水份失调

干旱常引起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或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严重干旱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树)发生萎蔫死亡。受旱树木枝条下部小枝和叶片先死、逐渐发展到梢部。

土壤水分过多,排除了空气,植物根部呼吸困难,容易窒息而发生腐烂,地上部分通常会发生黄化。

3 光照异常

缺乏足够的光照可延缓叶绿素的形成使植株变得纤细,苍白并提早落叶落花。这种情况在植物栽种过密或被大树及其它高大物体阴蔽时常见。过度的光照常引起植物叶片上棕黄色或银色斑点。

4 空气污染

人类活动将很多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引起空气污染; 交通运输是单一重要的污染源。空气污染既引起病害也造成伤害:急性伤害,慢性毒害和削弱生长势。 初级污染物有 CO, SO2 ,NO,NO2, Pb, 和HC。其中, SO2 和 NO2 已确认引起植物毒害。二级污染物中的PAN 和 O3引起植物毒害。另外一组是工业副产物,包括氟化物,乙烯,氨, 氯和汞等等。

二氧化硫由气孔侵入,针叶树针叶从先端开始发黄枯死,阔叶树叶脉间先为水渍状失绿斑,后期变为褐色或灰白色枯斑,病健交界处明显,受害植物生长降低或停滞,严重者全株枯死。常绿阔叶树对SO2的抗性大于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

氟化物其毒性强于SO210~20倍,但来源较少。受害植物首先在叶端表现变色病斑,然后扩展,脉间可形成穿孔。病健交界处有一棕红色带纹。

空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厂,在紫外线辐射下与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生成臭氧。大气中臭氧浓度如在0.05~0.07ppm范围内持续2~4小时,开始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叶片栅栏组织被破坏,原生质分离,有时会在嫩枝或嫩叶上产生白色散生性的斑点。有时叶片在夏末即可全部落光。

正常非污染的雨水的 pH 通常为5.6; 只有当雨水的 pH 低于

5.6 ,才能称为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氟溶于雨水中,提高了雨水酸度,而成为酸雨,酸雨PH值一般可降到4.5左右,最低的甚至达到1.5。酸雨通过低 pH 及 SO4-- 和 NO3—的毒性直接破坏叶表面蜡质层,使组织中Ca++,K+淋溶而影响新陈代谢,叶片受伤与破坏叶缘产生很多污斑,叶片变黑,慢性症状会使叶片出现白化,不时落叶;酸雨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13

6 营养失调

植物需要矿质元素以维持正常生长;需要较多的为大量元素,如氮,磷,钾,镁和硫; 需要较少的为微量元素,如铁,硼,锰锌,铜,钼和氯;任一元素不足或过量都会引起植物病变,产生各种症状。

缺N:植株矮小、分枝少、叶小而稀疏、色淡或黄化、早落、在酸性强有机质缺乏的土壤中容易发生缺N现象。缺P:叶片呈紫色、老叶先发病、生长受抑制、成熟推迟、果少而小。缺K:老叶先发病、叶绿体坏死、叶片扭曲或卷曲、不规则黄化。缺Ca:嫩叶卷曲或嫩芽枯死、病状多表现在生长点附近。缺S:症状同缺N相似,幼叶表现更明显、植株矮小、叶尖黄化。缺Mg:叶片脉间黄化、从老叶叶尖开始、、叶片出现坏死枯斑。缺Fe:症状类似缺Mg,但先从幼叶开始、叶片黄化甚至白化,常发生在碱性土壤内。缺B:顶梢或分生组织分解死亡、叶片增厚、易碎。缺Zn:植株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成黄色、根系发育不良、结果少。碱性土壤使铁不易被植物吸收,常产生缺铁症状;

在酸性土壤中铁和铝较常危害植物;元素过量毒害经常涉及硼,锰和铜;确诊缺素或元素过量病害需做土壤和植物组织元素分析。

7 人类压力病害(PPDs)

人类对植物施加的破坏性压力其后果经常大于微生物病原菌和有害昆虫;PPDs 包括建造(工程)危害, 化学毒害, 土壤压紧

(compaction), 栽培管理不当等等。PPDs 在城市的市区和郊区最为普遍。

建造危害

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尽量减少干扰,但城市往往是干扰最多的地方;树木生长附近的建造施工将构成对树木生长空间的严重侵占,即使轻度的土壤干扰也会造成相当的根系受伤;地面硬覆盖也可造成根部呼吸困难和窒息。

化学毒害

植物不断地接触或暴露于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植物,尤其是行道树,经常会遇到地下煤气泄漏和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污染;其它如汽油泄漏,漂白粉消毒的泳池水和污染的土壤等等。 一些化学物质如使用不当,如肥料和农药,会引起毒害;药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不恰当地使用,容易产生药害,急性症状表现为焦枯、变红、变褐、落叶等。慢性症状,有叶畸形,茎叶硬化,根系异常分枝,肿大等。

第七章 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一)病害的诊断

1.田间诊断:掌握第一手信息,判断病害性质,在可能情况下,直接诊断。

①发病历史及处理方法;

②栽培植物来历,前作; ③发病时间,特点,突发性或蔓延性,有无发病中心;

④发病当地环境条件:地势、坡向、坡位、降雨、风向、土质、植被与特殊位置。

2.症状诊断:对已知比较常见的病害,根据症状可以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真菌:常形成病斑,并在病斑或坏死部位上有病症出现,如黑色小颗粒、丝状物、粉状物及霉状物等;专性寄生物此诊断法完全可靠。

细菌:半透明水渍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细菌溢、菌脓等。

病毒、植原体:黄化、花叶,丛枝及与媒介昆虫的关系等。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或植原体。

线虫、螨类、藻类、寄生性种子植物:观察寄生物或典型症状予以诊断。

14

3.人工诱发试验:因病部出现的微生物不一定就是病原,须遵循柯赫法则,即从病组织上分离微生物并人工培养 — 培养物纯化得纯菌种 — 接种纯菌种于健康植物,看是否表现与原病害相同症状 —— 从接种发病的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病毒、植原体:采用嫁接等法证明其传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针对可疑原因,人为提供类似条件进行诱发试验。

4.治疗诊断:抗菌素处理,植原体对四环素敏感;类细菌对四环素、青霉素都敏感;病毒对二者均不敏感。

缺素症:对病株提供不同原素,有效果者即证明缺何种原素。

(二)病害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林木病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群体性概念,单株价值较低,而且恢复力差,从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适于治疗,但只要措施得当,一般都可以预防;即使局部区域发生后,还可以进行各种处理,防止病害的蔓延。 单一方法很难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控制,必须综合各种防治手段对病害加以控制。

2 .防治三角:任何防治计划必须考虑的生物、生态和经济三因素。

3.防治原理

杜绝与铲除:防止新病原被引入无病区,或一旦引入后,就地封锁消灭。

免疫与抗病:虽已有病原,但可选择抗病或免疫品种。

保护:给健康寄主加一道保护层。

治疗:对病株进行治疗,使其康复。

病原控制与环境调节:减少或稀释病原最终的接种体量,改善或消除不利于植物的环境因素。

4.防治措施

(1)植物检疫

国家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和输出。

白松疱锈病(1900),栗疫病(1890),松材线虫(1980)

(2)栽培防治

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选择合适圃地,做好圃地卫生;合理排灌、施肥、修剪、轮作;适地适树(花、草);选育抗病品种等。

(3)生物防治

颉抗: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甚至分解其它菌体的作用,包括抗生(代谢产物作用),寄生(微生物之间的寄生),竟争(营养争夺)三种类型。

交叉保护:利用低致病力或无致病力微生物(病毒)预先接种在植物上诱发其对高致病力病原体的抗病作用。

(4)物理防治 变温处理,如温水(45—50oC)浸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 湿热空气处理, 土壤、工具及花盆杀灭病毒及植原体;低温,贮藏果实;

另外还有烧土、晒土、射线处理等方法。

(5)化学防治

利用农药杀、抑病原物,按功能不同分为保护剂,治疗(内吸)剂,免疫剂和铲除剂。 农药基本知识:

(1)、几个概念 剂型:农药制剂,如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烟雾剂等。 毒性: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用致死中量LD50(mg/kg体重)表示,值愈小毒性愈大。 15

毒力:药剂室内测定对生物的直接作用程度。 药效:农药在综合条件下对田间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规格和浓度:药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叫规格,如70%托布津, 70%为规格, 稀释后药液或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叫有效使用浓度。 用量标准:单位面积内药剂的使用量。如 kg/亩, l/亩。

(2)、使用与操作方式 喷雾:乳油,可湿性粉剂等适用。雾滴直径应在50~80μm之间。 喷粉:用药量大,粘附性差,污染环境严重,效果也较差,宜早晚或静风条件下进行。 土壤处理:药剂与土混合,有时需覆膜,以加强药效。 拌种,浸种或浸苗:用于苗木和土壤病害防治。 熏蒸:一般在密闭条件下或郁蔽度大的林分进行。 注射:加压注射药液入树身。 外部化学治疗:枝干病害的“外科手术”,先将病部除去,升汞消毒(0.1%),涂保护剂或防水剂,如波尔多液。 表皮损伤修补:对树皮损伤面积直径10cm以上的伤口治疗。

程序: 清洗伤疤,30倍硫酸铜溶液喷涂两次(间隔30分钟),晾干后用聚硫密封剂密封(23±20C效果较好)粘贴原树皮。

树洞修补:清除洞内一切杂物并刮除洞壁腐烂层,30倍硫酸铜喷涂两遍(间隔30分钟)或向虫孔内注射40%氧化乐果50倍液,如树洞边材完整,在洞口上固定钢板网,网上铺10~15cm厚水泥砂浆(沙:水泥:107胶:水=4:2:0.5:1.25),外层用聚硫密封,贴上原树皮; 如树洞大,边材受损则进行实心填充,先用硬杂物或水泥柱作支撑物,在其周围固定填充物,填充物与洞壁之间距离以5cm左右为宜,灌入聚胺脂,把树洞内填充物与洞壁连成一体再用 聚硫密封,粘贴原树皮。

(3)、合理使用农药:正确选择,对症下药;根据病害发生规律以及气候条件适时施药;交互用药,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混合用药以达到同时兼治几种病虫;准确掌握用药量、浓度,以免产生植物药害; 安全用药,严格遵守使用及操作规定,讲究使药方法,防止人畜中毒。

常用杀菌剂:

1、波尔多液,由生石灰与硫酸铜调配而成,为保护剂。天蓝色,粘着力强,耐冲刷,残效期15—20天,对鞭毛菌亚门的真菌效果较好;阴雨,炎热天使用易造成桃、李、梨、苹果、柿子等药害。常用1%等量式或0.5%倍量式,百分数表示硫酸铜含量。配制时以90%的水溶解硫酸铜再缓缓倒入10%的石灰水为佳。宜即配即用,注意药液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2、石硫合剂,属保护剂,由石灰,硫磺加水(1:1.5:13)煮制而成,约煮一小时,药液呈红棕色,波美度越高越好(20—25Beo)。防治白粉病特效药,也可防止锈病,炭疽病。高浓度为铲除剂。高温,高浓度,易产生药害,宜单独使用。

3、代森锌,代森铵,有机硫杀菌剂,广谱保护剂,毒性低,后者兼具治疗与铲除作用。

4、百菌清,达科宁,敌克松,取代苯类杀菌剂,广谱保护剂,兼具治疗作用,持效期长。前者对鱼有一定毒性,后者主要用于种子和土壤消毒,对腐霉菌特效,对丝核菌效果差。达科宁为百菌清的最新剂型,与百菌清相比,颗粒更微小,粘着性更好,可防治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对人畜低毒。

5、多菌灵,苯来特,托布津,内吸性杀菌剂,高效、低毒、广谱、但易使病菌产生抗性。

6、双效灵,混合氨基酸酮络合物,广谱内吸,对炭疽病效果好。

7、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前者为40%甲醛水溶液,二者常用作土壤消毒剂,也可用于工具、花盆、及种子消毒。使用浓度福尔马林为50倍溶液,高锰酸钾0.3—1%。

16

8、抗菌剂402,植物杀菌素(大蒜素衍生物),广谱杀菌剂,强抑制,作种子处理或伤口消毒。

9、农用链霉素:为一低毒杀细菌剂,可防治由细菌引起的各种病害,如软腐病、腐烂病、角斑病等。

10、甲霜灵(瑞毒霉、灭霜灵)具内吸和触杀作用,在植物体内能双向传导,耐雨水冲刷,残效为10~14d,是一种高效、安全、低毒的杀菌剂,对霜霉病、疫霉病、腐霉病有特效,对其他真菌细菌病害无效,可与代森锌混合使用, 提高药效。

11、三唑酮(粉绣宁、百理通):为一高效内吸杀菌剂,对人畜低毒,对白粉病、锈病有特效,具有广谱、用量低、残效长的特点,并能被植物各部位吸收传导,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2、敌力脱(丙唑灵、丙环唑)为一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白绢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霜霉病、疫霉病、腐霉病无效,对人畜低毒。

13、烯唑醇(速保利)为一具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对人畜中毒。

14、福星(氟硅唑、农星)为一广谱性内吸性杀菌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有效,对卵菌无效,主要用于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对人畜低毒。

15、世高,为一广谱性、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效果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可用于防治叶斑病、炭疽病、早疫病、白粉病、锈病等,对人畜低毒。

16、速克灵(腐霉利、杀霉利)为一新型杀菌剂,具保护、治疗双重作用,对灰霉病、菌核病防治效果好。

17、扑海因(异菌脲)为一广谱性杀菌剂,具保护、治疗双重作用,对灰霉病、菌核病及多种叶斑病防治效果好,对人畜低毒。

18、杀毒矾(恶霜锰锌)为恶霜灵与代森锌的混合物,具有优良的保护、治疗、铲除活性,残效期13~15d,其抗菌活性不仅限于卵菌纲,也能控制其它继发性病害。

19、丰米(复方硫菌灵):由甲基硫灵和福美双混合配制而成,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对白粉病、赤霉病、枯萎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0、克露(霜脲锰锌):由8%霜脲腈与64%代森锰锌混合配制而成,为一广谱性保护剂,具有局部内吸作用,对于霜霉病、疫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人畜低毒。

21、加瑞农(春雷氧氯铜)为一广谱性杀菌剂,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对于多种病害如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早疫病、霜霉病等防治效果良好,对人畜低毒。

22、一熏灵Ⅱ号(烟熏灵Ⅱ号):为温室内使用的一种高效烟雾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百菌清及速克灵,其余为发烟填充物,可防治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尤其对灰霉病有特效,对人畜低毒。

23、多抗霉素(灭腐灵、多效霉素、保利霉素):为一低毒抗生素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可用于防治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

24、病毒A(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盐酸吗啉双胍与醋酸同混合配制而成,为一广谱病毒防治剂,可用于防花叶病毒、蕨叶病毒、条斑病毒等,对人畜低毒。

25、克线磷(苯胺磷、苯线磷、力满库):具有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是目前较理想的杀线虫剂,可用于观赏植物上多种线虫病的防治,并对蓟马和粉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线磷可在播种前、移载时或生长期内撒在沟、穴内或植株附近土中。

17

更多相关推荐: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最新版)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姓名袁宜成年级专业11林学二班学号11102872实习日期20xx年8月8日至8月10日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一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1实习目的掌握优良标本的识别和采集以及...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实习题目林木病害调查年级专业08林学2班学号08108066姓名沈震实习时间20xx083020xx0924实验小组第二组林木病害调查调查地马宗林林场基本慨况马宗岭林场始建于19xx年3月19...

昆虫学、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

林学基础综合实习报告实习课程昆虫学林木病理学题目昆虫与林木病害采集与鉴定专业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实习小组组长唐思嘉实习小组成员唐思嘉卢俊超朱康汤梦云指导教师徐华潮马良进20xx年6月目录1实习的目的任务第...

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实习总结

昆虫学病理学实习个人总结071241114戴继立183xxxxxxxx这个学期的十五周我们20xx级林学专业全体学生在院领导授课老师的带领下在校园到九根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本次教学课程综合实习是森林昆虫学...

昆虫学和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基础综合实习报告实习课程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林学报告人091组长李智炫组员张凯强张洪毅刘雪琼谢佳萍杨晨管杰然沈燕一前沿野外识别实习是森林昆虫学和林木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病理学实习报告

病理学实习报告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种工101班姓名潘从仑学号20xx211667病理学实习报告潘从仑20xx211667种工101班实习目的通过对各类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初步鉴定使学生加深对各类病害的感...

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09植科二班第一组一病害标本NO1采集地点郑州毛庄采集时间6月22日1020标本描述名称番茄晚疫病病原物鞭毛菌疫霉属真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症状颜色为...

森林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森林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综合实习报告专业年级林学20xx级071241114班组员戴继立陈礼波向运蓉邓丹丽杨传桃指导老师王维刘永清实习时间20xx年6月目录一前言二日程与考察路线三内容与结果1森林昆虫学2植物病理学...

病理实习报告1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实习总结从20xx年5月17日开始我们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农业植物病理教学实习虽然时间不是特别长但还是感觉自己在实习当中学习到了很多第一是把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了第二是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最...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科目植物病理学实习时间指导老师学院班级组员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1目录一实习目的2二实习地点及时间2三内容及方法21野外调查22室内整理2四实习结果31主要林木病害31毛竹斑枯病32竹竿基腐病33灰霉病...

烟草病理学实习报告

烟草病理学实习报告学院农学院班级烟草131姓名学号实习地点阳光水乡及磊庄烟草基地实习时间20xx723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通过实习实地观察采样回实验室鉴定最后确定各种植物病害2熟悉病菌玻片制作方法正确操作显微镜二...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报告姓名段玉辉20xx0653026院系林学院森保08实习地点楚雄紫溪山报告时间20xx72指导老师张俊伟老师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摘要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