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总结

时间:2024.5.4

气温

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天气、地势、下垫面

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原因是阴天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朗天气低;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朗天气高;故气温日较差小。

气候: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

下垫面性质:陆地> 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干燥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比潮湿土壤大;裸地>绿地;市区> 郊区。

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

小尺度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平地>凸地(如小山丘)------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

低凹地(谷地):①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白天增热夜间冷却影响大;②通风不良,气温受自由大气影响小;③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夜间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

凸地(山顶): ①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受地面白天增热夜间冷却影响小; ②山顶风大,与周围大气间的交换较频繁,气温受周围大气影响大; ③夜间近地面的冷空气沿坡下降,周围的暖空气来补充等原因,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如泰山气温日较差小于济南。

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__,这是由于?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这是由于?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少,地面气温高。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纬度、气候、海陆分布、地形

纬度: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年变化越大,太阳辐射年较差大,气温年较差越大。 海陆位置:距海洋越近,气温年较差越小;距海洋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沿海气温年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气候:终年多雨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终年少雨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

地形:如青藏高原南部因地势高,夏季气温低,冬季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自低纬向高纬增大。

原因是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年变化大,太阳辐射年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大;低纬度反之,气温年较差小

(2)60°N与60°S相比较,平均气温年较差60°N地区更大,原因是什么?

60°N处大部分为陆地,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而60°S处全部为海洋,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3)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东南沿海小,西北内陆大

气温的分布

①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最高温度带并不在赤道);

②冬季比夏季等温线密集;

③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④海陆之间等温线的弯曲突出;

⑤撒哈拉为全球的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西伯利亚为北半球寒冷中心);

拓展: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使等温线夏季大陆向高纬突出,冬季大陆向低纬 突出(一陆南,七陆北);

③地形:每上升100米下降0.6℃;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④洋流: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⑤其他因素:

大气环流(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的风较暖如:西风、夏季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风较冷,如极地东风、冬季风;天气状况:同一地区白天晴天比阴天气温高,晚上阴天比晴气温高;

下垫面:不同物体的比热容不同,水面、林地、草地、沙地气温不同;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等。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低。

拓展:等温线

同一纬度,高温区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温凸高,低温凸低”。

等温线闭合:两条等温线之间的闭合等温线值,高于高值,低于低值。局部温暖中心,可判断为盆地;局部低温中心,可判断为山地。等温线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形成闭合圈,则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拓展:等温线的应用

⑴判断南北半球 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北半球

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向北等温线数值升高→南半球

⑵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

⑶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

①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②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⑷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

等温线在山地附近向高值区弯曲,在盆地和山峰处等温线出现闭合。

降水

1. 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降雨。

2. 降水形成的条件

(1) 有足够的水汽(2)有凝结核(尘埃)(3)气温降低气流上升;气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焚风

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坡上容易发生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名叫焚风。

有利的方面:

初春促使积雪消融,牛羊可以提前放牧;提高热量,促使粮食和水果早熟。

不利的方面:

强大的焚风易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在林区易造成森林火灾;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

3. 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高气压带、东 风带及冬季风控制地区往往降水

少,低气压带、西风带、 夏季风控制往往降水较多;

②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等降水 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③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④ 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 向平行);

⑤ 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 降水多;裸地水汽含量少;城区

降水多于市郊;

⑥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植树造林或大规模砍 伐森林、修建水库、围湖造田

等而影响降水量

气候

影响气候分布因素:

1、纬度(太阳辐射)----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不同,不同地区的气温也不一样: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根据不同纬度热量的差异,世界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和寒带型。

必修一地理总结

寒带型:极地气候

影响气候分布因素: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 主要影响降水

①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降水不同; ②冬、夏季季风风向不同,降水不同; ③风从海洋吹来(向岸风),降水多;风从陆地吹来(离岸风),降水少;

大气环流:

大陆西岸: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高气压带、东风带控制降水少,低气

压带、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必修一地理总结

大陆东岸: 季风(高气压带、东风带控制降水少,低气压带、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夏季风控制降水较多;)

影响气候分布因素:

3、下垫面(陆地表面):

海陆位置: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地形:地势高,气温低;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减温减湿

4、人类活动:

改变气温和降水,进而影响气候,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1、描述气温特征的术语

必修一地理总结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1、以最高温出现的月份确定所在半球:凡6、7、8月平均气温最高者,该地位于北半球;凡12、1、2月平均气温最高者,该地位于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在15 ℃以上者,该 地位于热带;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者,位 于亚热带或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 在0℃ 以下者为温带或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全年多雨:各月降水较均匀,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多雨: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多雨:有地中海气候;

全年少雨: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必修一地理总结

特殊气候类型的分布

1为什么非洲东部赤道附近①是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影响:海拔高,气温低;对流运动弱,降水相对减少 2为什么南美洲西岸热带沙漠气候逼近赤道?

洋流: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为什么③附近会出现热带雨林气候?

必修一地理总结

1、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2、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3、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3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附近④,距海洋较近,处于西风带

内,为什么会出现温带大陆性气候?

必修一地理总结

地形: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下沉气流,降水少。

4为什么在日本群岛亚热带季风气候延伸至约40 °N?

①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

②受日本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4、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①全年各月均高温。②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①降水量多少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

年降水量介 于1500—2000mm之间,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 相对较少,年降水量介于750—1000mm之间。②雨季集中程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相似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不同点: ①分布位置不同:亚洲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大陆东部为季风性湿润气候②气温变化幅度和降水多少不同:季风气候温差大,降水较少③成因不同: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性湿润气候除了海陆热力差异还有暖流影响

天气系统

常见天气系统有:锋面、低压(气旋)、高压 (反气旋)、低压槽、高压脊等

分类 :按温度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按源地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

气团与天气:单一气团控制,天气稳定少变,气团性质改变,则天气变化

影响我国的气团:

冬季,在形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下,我国天气寒冷干燥 夏季,来自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以东南季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地区;

来自赤道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气团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甚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特别提醒

1.冷锋经过时一定会带来降温、刮风等天气,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湿润时,就能形成降水甚至暴雨,如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天气。

2.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几乎遍及全国,一年四季都有。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

3.冷锋运行较快,一般降水强度大;暖锋移动速度较慢,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4.无论哪种锋,由于冷气团的密度较暖气团大,因此冷气团都在锋面下方,暖气团都在锋面上方。且降雨部位主要都在冷气团一侧。

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在它的影响下,江淮出现地区长达20日的梅雨天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来自西 伯利亚的冷空气受云贵高原上一系列山脉的层层阻挡,势 力逐渐减弱,由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位置大部分是在昆 明与贵阳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出现在每年的 11月至次年4月。

处于锋面西南侧的云南大部分地区因受单一暖气流控制, 阳光灿烂,气温较高,冬无严寒,如昆明有“春城”之 称;锋下的大部分地区因位于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阴 雨连绵,常有冻雨天气,如贵阳冬季每月降水日数均在 10~15天以上,有“天无三日晴”之谚。

必修一地理总结

气压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特别提醒

“气旋控制下,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为晴朗 天气”是指气旋、反气旋垂直气流控制区域。

周围水平气流控制区域的天气情况,则要看水平气流的性 质,如我国夏季受太平洋上反气旋影响,水平气流从海洋 上吹来,带来温暖湿润气流,形成丰富的降水。冬季在亚 洲高压控制下,水平气流从寒冷的大陆内部吹来,使得我 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低气压与气旋,高气压与反气旋,都是指天气系统,但侧 重点不同,低气压、高气压主要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而 气旋、反气旋则是指气流的运动状况。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热带气旋

1、含义: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成因: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C. 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一般在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 涡旋。

3、台风

含义: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必修一地理总结

必修一地理总结

台风危害: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强风: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是台风的主要危害之一,特别

是台风近中心大风威力巨大。

暴雨:台风常伴随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台风是引发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可能引发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强风: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是台风的主要危害之一,特别是台风近中心大风威力巨大。

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强风作用,使海水向海

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

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 寒潮

我国有哪些省区受寒潮影响很小或不受寒潮影响?为什么?

因为西藏海拔高,云南、贵州海拔高且离寒潮源地远,台湾和海南离寒潮源地远,所以这些省区受寒潮影响很小或不受寒潮影响。

寒潮南北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

从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寒潮的危害:①大风:沙尘暴,摧毁建筑物,树木,庄稼

②雨雪:交通,通讯

③低温冻害:农作物,牧草,牲畜


第二篇:地理必修一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认识地球以及宇宙关系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分界线: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由海拔决定。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约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二: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1670km/h×cosθ)。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快,七月初(远日点)慢。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降低。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随季节的变化

2326’N及其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2326’S及其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3)四季更替

春分日(3.21前后) 秋分日(9.23.前后)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春分)至9月23日(秋分),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秋分)至3月21日(春分),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为冬季。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 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 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 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 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 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六: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 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 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 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 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 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 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空气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讯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空气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3)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2)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 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4)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①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属长波辐射。②全球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相等。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 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地转偏向力(风向),摩擦力

1.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斜穿等压线。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 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图2.18)

东亚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西南风(印度洋)

3)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4)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2)大气降水

降水的条件:物质条件:水汽、固体杂质

临界条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结达到过饱和。

降水的类型: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东岸多、西岸少。赤道多、两极少。沿海多、内陆少。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极地多雨 带、极地少雨带。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1.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2.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3.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

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 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 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 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 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4.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5.两极地区以复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20-35°。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 40-60°大陆东岸(仅东亚)。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七;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 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 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低于1%) ③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④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三;海水的运动

(1)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3)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 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 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 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①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②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③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⑤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 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1.海陆间大循环 (图3.37),

2.陆地循环

3.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 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 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 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 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利用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 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与城市有较远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形成原因: 在浅海大陆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渔场的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 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 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废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石油污染及其防治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 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4)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 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 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 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④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球运动知识点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角速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综合题主要考点第一章第三节结合第一章复习学案合作探究5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二热力环流...

地理必修一前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3...

地理必修1_2_3总复习_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

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各地相等...

地理必修一总结(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