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财政、金融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1

时间:2024.3.10

关于对重庆市财政、金融

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实施“金融强市”战略,优化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通过金融工具深度挖掘财政资金杠杆放大功能,助推我市企业健康成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借鉴发达省份财政资金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工作的先进做法, 20xx年2月5日至6日,由银川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和市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组成考察小组在重庆市,与重庆市财政、金融等部门通过座谈、观摩方式对重庆市的财政资金管理、投融资运作模式和产业基金营运方式进行洽谈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庆市财政资金管理和金融运作模式

此次调研重点考察了重庆市财政资金管理、政府投融资模式和产业基金运作方式。 1.重庆市财政运营和债务管理情况

20xx年重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1.9亿元,增长13.9%,增幅排位全国第6,财政压减政府性债务1016亿元。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内城建设难度大,发展压力和需求更为迫切,一方面政府需要举借债务建设发展城市,另一方面控制债务规模,逐步减少债务存量,是其重要工作。20xx年末,全国各省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重庆市占比最高,共计有1782亿元,占

比达到83%,在20xx年,国家审计署公布重庆的债务率是92.8%,20xx年底,重庆的债务率是88%。近几年,重庆市通过健全债务管控体系,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债务全程监控,合理确定投资规模,规范融资举债行为,严控新增债务,实行行政问责等措施,政府债务压减效果显著。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 3070.39 亿元,较 2013 年 6 月底减少 504.7 亿元,到20xx年底,重庆的债务率下降到80%以内。

2.重庆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20xx年,重庆市在完善原有投融资模式基础上,探索开展PPP模式,具体实施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剥离城投公司回购相关路桥形成的政府性债务;通过落实资本金、完善财政补贴方式转换轨道公司政府性债务;经过测算现金流,取消担保函化解高速集团政府性债务。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调节价格,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同时还会适度减少政府债务,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起作用,社会法人在起作用,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重庆PPP投融资模式改革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始终遵循“五个原则”,即一要利益共享,所有PPP项目都要保证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民营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利益共享,政府既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不合理让利或利益输送。二要风险共担,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与投资人均承担相应的项目建设和运营风险,“政府一不担保,二不背债,也不存在政府兜底”,一旦有风险,

大家一起承担。三要公共利益最大化,因为PPP项目都是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投资结果是为社会服务的,当然要体现社会效益。因此重庆市PPP模式重点向交通领域、市政公共设施领域、土地整治开发领域以及经营性社会事业设施领域推进。四要坚持交易公平,除因国家安全、保密等有关规定外,资产或股权转让、出售等均进入相应交易场所进行,未经批准不得直接发包、转让、出售,确保交易规范、程序合法。五是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光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那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外资投资也无法介入,所以要有一定的效益保障。PPP领域投资应该有盈利,但不应该有暴利。在实现好“五个原则”讨论具体的PPP项目时,确定好五个边界条件:一是市场定价,凡是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收费的公共服务项目,就可以搞PPP;二是收费定价,收费不能市场化,但具备价格调整空间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要搞PPP,需要首先调整价格;三是政府补贴,对价格不能一步到位的公共服务项目,要明确政府采购、补贴标准;四是资源配置,对一些投资巨大的PPP项目,政府需要进行资源配置;五是防止暴利对一些收益很大的公共服务项目,必须约定社会投资者的合理收益。

3.重庆市产业引导基金的运营方式

20xx年5月, 重庆市筹集资金25亿元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并成立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分配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引

导基金推出后,市财政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将由原先的政府补贴支持改为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市场化股权投入,对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分配方式进行了一次由“补”到“投”的颠覆性改革,这一举措改变了过去收效甚微的“撒胡椒面式”分散补贴,实现财政资金的“可放大、可精准、可评估、可循环”。重庆市引导基金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将筹集资金25亿元,基金规模将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重点投向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包括六个专项引导基金,引导基金在运作中,对子基金参股不控股,不独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企业。设立三个月就吸引了包括鼎晖投资、昆吾九鼎、和君投资、中信逸百年资本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基金。重庆市产业引导基金采用了政府行业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基金按照不低于1∶1的资金配套比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引导基金采用公司制,能够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作用,提高引导基金的经营决策效率;重庆市建立协调会议对引导基金进行监管,确保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实行行业主管部门为子基金在本行业投资进行引导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的一大特色。重庆市采用了“协调小组+引导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政府在引导基金中只负责“两端”,即在前端负责审定引导基金的总体投资方案,在后端把握各子基金的投资方向。对引导基金的运营管理,政府并不干预,给各基金管理人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结合银川市目前财政资金管理规模小,政府债务负担不高,投融资模式单一,金融环境急需改善,产业基金初步运营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对银川市财政资金管理、投融资模式及产业基金运营的建议

1.转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

建议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力求通过资金分配方式的革新,将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引入资金分配方式,以竞争促绩效,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最大化。借助现代金融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度挖掘财政资金杠杆放大功能,吸引区内外社会资本投入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改变以前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利用基金等金融工具可实现“循环使用、持续发展”。通过金融工具以股权投资方式为其他投资主体所无法或不愿涉足、但又亟待发展的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投资伙伴,并从经营管理上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其建立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资金平台、管理平台和商务信息平台,发挥出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2.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首先正确认识到银川市举债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在举借债务的同时,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量入为出,合理确定政府

投资规模,全面梳理项目,优化建设方案,确保债务规模与政府财力相匹配。其次,在债务资金的投向上,主要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储备、保障性住房以及环境保护、科教文卫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使其形成有效的优质资产,为还款资金来源提供保障。再次,加强债务管理,通过动态监控、风险预警、重点约谈、目标考核、限额管理等多种方式,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式管控。最后,建立问责机制,将政府性债务管控工作纳入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将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等情况纳入年度财政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范畴。

3.PPP模式的借鉴使用

目前PPP投融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银川市的推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大力实施融资创新,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交易公平的原则,通过共建共管、公平交易、合理收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良性互动。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把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严格审批程序,确保有实力、有信誉的机构或个人参与,严格交易出让、监管运营、严格退出机制。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抓好试点,逐渐推开。

4.充分发挥银川市产业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

银川市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发挥着地方引导基金的作用,其管理的引导基金放大比例在1∶4,高于重庆市的水平,

但受到自有资金较少,合作基金的规模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结合银川市金融工作战略规划,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方式取得突破: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扩大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利用产业基金公司旗下的银川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公司,引导国家部委资金、金融机构资本、区内外社会资本共同在银川市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动银川市整个股权投资市场的繁荣发展。20xx年,除政府指定的化纤、纺织和通航产业基金外,每年额外拨付5亿元至产业基金,按照1∶4放大,可为银川市其他产业提供20亿元以上发展资金。 ⑵弥补股权投资基金的市场失灵部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银川市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利用不断回收的投资收益,开展扶持地方早期、初创期企业发展的直接创业投资,培育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⑶开展基金管理业务:利用银川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六年来建立的基金业务人才队伍,按照市场化方式,立足银川、宁夏面向全国,开展基金管理业务,打造本土基金管理品牌。⑷开展投行、并购业务,丰富地方金融服务。⑸完善配套的金融政策、丰富金融品种:优化地方金融服务环境,建立银川资金洼地效应,成立银川市股权投资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为全国各类股权投资机构来银注册提供服务;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建立银川产权交易机构,实现股权投资退出的方式多元化。⑹市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向产业基金提供负面清单,不干涉产业基金项目运营。⑺建立社会资本与财政资本的优

先与劣后机制:对于投资市场暂时不敏感,但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项目,可以探索在市场化运作的框架下,采取优先保障社会投资人合理收益(优先级)、产业基金公司适当分担投资损失(劣后级)等投资方式,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 以上是通过对重庆市财政、金融运营的调研,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二篇: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汇报

一、苏州农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一)苏州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概况

苏州现有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全国性中小银行9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1家、农村商业银行6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6家;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462家,从业人员24672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是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两家“农”字头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存贷款额均达县域地区总量一半以上。加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全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超过1100家,均衡分布于所辖各个乡镇;经营状况比较正常,内部控制比较规范,赢利能力逐年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经营良好、分工协作、功能基本齐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至20xx年3月末,苏州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876.1亿元,其中县域地区6417.5亿元,占比54.3%;全辖各项贷款余额9074.7亿元,县域地区4729亿元,占比54.3%,较20xx年末分别上升0.1和1.6个百分点。

(二)“三农”金融服务情况

至20xx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生产经营等“三农”经济发展,全辖涉农贷款余额3420.2亿元,较上年增长23.7%。随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苏州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资金,支持辖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苏州各金融机构为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农村金融机构在探索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便 1

捷的银行结算服务、对外融资承诺的同时,还针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为农民进口喷气织机(主要集中在吴江和太仓两地)提供远期信用证等新型金融产品。辖内人民银行积极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一是推进小额支付清算服务力度。20xx年全辖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135.1万笔和185.6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593.6亿元和977.6亿元,其中县域地区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21.9万笔和63.9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201.4亿元和368.7亿元。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至20xx年末,全辖共录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0.1万户,其中县域地区录入8.2万户,及时与经贸部门合作,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拓宽银企合作渠道。同时,积极部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各县级市开展试点,每个县选择一个乡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大力宣传发动,开展农户信用档案采集,新采集农户信用档案2万份。

三是及时为失地农民提供足够的小额创业贷款,运用利息补贴机制,扶持农村地区微小型企业。以昆山市为例,为解决失地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该市专门成立农村担保有限公司。截至20xx年末,累计为4106户农户提供担保23283万元。对1189户贷款户的跟踪调查显示,创业小额贷款带动效应明显,一是激发了广大市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全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8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5%。二是助推了一批市民就业增收。调查的贷款户中,失地农民、4050大龄人员、下岗人员、帮扶对象和伤残人员占比分别为23.5%、23.3%、9%和9.4%。这些贷款户通过小额贷款扶持,缓解了资金紧缺燃眉之急,扩大了生产规模,新增劳动力就业3252名,全年实现经营收益421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78%。

2

四是及时为县域企业提供外汇金融服务。20xx年,全市累计办理外资企业外汇登记数815笔,其中县域地区办理登记485笔;累计进口付汇金额580.8亿美元,实际到货金额644.2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付汇244.2亿美元,实际到货331.8亿美元;发放出口核销单241.7万张,核销收汇890.6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发放131.3万张,实际收汇386.6亿美元。

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情况

(一)村镇银行

部分农村商业行抓住村镇银行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在湖北、山东、苏北等地设立村镇银行,真正实现跨区域经营。20xx年8月,常熟农商行在湖北恩施咸丰县发起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至20xx年末,辖内6家农商行累计在异地共设立8家村镇银行和16家分支机构。20xx年12月,由南京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昆山鹿城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该行注册资本1.6亿元,其中南京银行持有51%,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及贴现等业务。

(二)小额贷款公司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严格按照《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指导工作。截至20xx年3月末,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22家,季末贷款余额突破52亿元,支持了1500余户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

(三)南北挂钩金融合作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通过南北挂钩,参股苏北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资本扩张。20xx年7月,常熟农商行战略参股启东农信联社20%股份;之后,东吴农商行战略参股泗洪农村合作银行20%股份,并与盐 3

城市区农信联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家港农商行分别与海门农信联社、兴化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吴江农商行战略参股射阳农信联社20%股份。

三、涉农贷款余额及其结构变动情况

(一)涉农贷款总量

至20xx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合计3420.2亿元,同比增长23.7%,按用途分,农林牧渔业、支农贷款余额分别为58.8亿元和3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8.1%,其他涉农贷款2982.6亿元,同比增长23.4%;按主体分类,农户、企业和各类非企业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217.6亿元、3028.8亿元和1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1.9%和40.2%,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40.2%,有力支持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涉农贷款主体分布

从主体分布看,农村企业、农户、农村各类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3004亿元、217.6亿元和170亿元,分别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8%、6.4%和5%;从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58.8亿元,占1.72%,支农贷款余额378.9亿元,占11.1%,其他涉农贷款(主要是县域及县域以下工业企业)贷款余额2982.6亿元,占比达87.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同比增长68.6%,增幅较平均增幅高出了44.9个百分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1686.5亿元,同比增长17.4%;农户贷款217.6亿元,同比增长40%。

表一: 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xx年末余额 比年初增减 增减比例%

农林牧渔业贷款

#农业贷款

林业贷款

58.75 31.70 1.75 4 7.82 0.68 0.86 15.4 2.2 96.6

畜牧业贷款 渔业贷款

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

1.55 3.72 20.03 0.67 1.75 3.86 76.1 88.8 23.9

(三)涉农贷款地区分布

从涉农贷款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反映出苏州各地区在涉农信贷资金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张家港、昆山和常熟占比较大,分别占23.3%、20.4%和20.2%。吴江、太仓和市区等区域占比较低,反映出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

表二: 涉农贷款中不同地区贷款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地区 市区 常熟 张家港 昆山 太仓 吴江 全市

20xx年末余额

171.11 690.66 795.38 696.39 406.76 659.9 3420.2 占比(%) 5.0 20.19 23.26 20.36 11.89 19.29 100

(四)农村地区二、三产业贷款情况

苏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受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等因素影响,苏州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从贷款来看,截至20xx年末,在全市金融机构对县域及县域以下贷款中,对一、二、三产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2.6亿元、1691.亿元和2295.1亿元,占全市一、二、三产贷款的比重分别为80.1%、72.6%和41.9%,特别是近年来对三产的贷款增量已超过二产,显示出苏州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四、本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和矛盾

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制约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金融供给总体不足,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

5

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有发展创业的小额信贷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更有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要求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方式更加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在这些方面显然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农村资金供求失衡。随着苏州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水平没有相应增长,如20xx年,县域贷款新增1410亿元,站全市贷款总量的57.7%,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比3.3个百分点。二是商业性金融支农弱化。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投放于农村地区信贷资源基本稳定,增长较缓,其中大部分信贷资源投入大客户,增量贷款大多向城区和非农业转移,部分商业银行调整或削减农村基层网点设臵,没有切实承担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三是政策性金融支农范围狭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开始涉足商业性支农业务,但是由于体制、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型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性银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四是新型金融组织起步迟缓。尽管国家加大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但新机制的运行迟迟不能走上正轨,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依然是农行和农商行,差别化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创新激励作用难以得到体现,区内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有所抬头。

(一)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力度上有所不足

尽管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县域经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没有减少,但在区域分布上,除了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外,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有所收缩,网点集中到经济发达的乡镇上,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的工作主要由“两农”金融机构承担。以20xx年末的数据为例,县域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 6

行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75亿元和1753亿元,占县域存贷款总额的43.2%和38.9%。但从近几年的农村信贷情况来看,小额信贷不断下降,对“三农”信贷支持的力度仍然不足。

1、农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但同时又必须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规律办事。那么,服务三农的定位与对股东价值回报的最大化,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有一定矛盾。即使从长远看,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县域经济一定会有较快发展,国家也会对农村金融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但从金融机构效益考核的角度很难过多投放于“三农”。

2、在经营机制的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体系上,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合企业信贷的有效运作机制,但在“三农”信贷投放过程中,由于其量大、单笔金额小、风险程度高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信贷管理体系,而这对于多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来说是难以承担的。

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农村金融业务市场薄弱、风险程度高、管理难度大;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其服务的项目在赢利能力上可能不及其他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担保不足和信用环境缺失等先天性缺陷,银行信贷投入较多往往风险很大。

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投放“三农”贷款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最好的方法还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合理的信贷价格和适当的政府扶持来完善“三农”服务。

(二)农村信用环境不佳抑制农民信贷资金投放

在苏州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城乡差距已经逐步淡化,农民信贷投放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信用环境缺失和资金来源不足。

1、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有待完善。农村金融环境最大的不足,在于可担保的财产明显缺乏。银行机构出于控制信贷风险的角度,需要对信贷资金 7

进行资产抵押,但是由于土地所有制等原因,很少农民能够通过抵押房地产获得融资,所以银行机构急需通过创新集体担保和集体信用的方式来控制信贷风险,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的引导和诚信环境的建设。而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环境不重视,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城市来讲比较薄弱。在具体的工作政策措施出台、资源整合方面,对农村金融都没有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市仍然存在着农民或农业企业因经济实力不足而担保难、贷款难的实际问题,都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完善或建立,使银行信贷经营面临较大的风险,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2、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待拓宽。农村金融机构有其天生的局限性,最存款主要的来源是地方财政、中小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存款最主要来源之一的中小企业存款由于企业经营资金紧张,信贷控制严格,因而存款来源更为匮乏,加上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波动剧烈,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上收作用不容小视,担保、典当等机构的快速成长对金融机构的抽水作用也日益明显,农村金融机构陷入资金来源紧缩的窘境。目前,苏州市部分农商行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来增强金融服务实力,也有农商行积极通过增资扩股来补充资本金,这对改善农商行金融服务有所帮助。但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合理信贷需求,同时也才能避免农村金融机构的边缘化。

(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品种简单,综合实力相对不足

1、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区域经济的发达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相配套,农村商业银行受体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创新力度不足,金融工具单一,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信贷期限、品种和方式不能适应、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 8

中间业务仅仅局限在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签汇票等简单的业务范畴内,且总量较小,基本上没有承诺或担保类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产品严重匮乏。尤其是银行卡业务,由于受区域、结算速度、品牌因素的影响,发展前景不明,未采用统一信用卡品牌的农商行银行卡存在明显的规模瓶颈。

2、受资本等多种因素限制,难以满足“三农”经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执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管理,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传统的资产业务持续高速扩张的方式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存贷款总量的增长速度受到抑制,受当地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由于单户企业及集团客户贷款比例限制,农商行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需求。

五、关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和业务转型

继续立足“三农”,树立“大农业”观念,充分发挥农商行联系面广、服务优、人熟地熟的优势,为农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开发适应新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综合化经营和业务转型,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力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1、增强信贷服务能力。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如土地规模化经营贷款、银团贷款、仓单质贷款等,满足优质农业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积极支持农村地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金融服务力度,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保证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开办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设计与农民消费特点 9

相适应的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采取综合授信的形式,拓展农户贷款的对象,实行一类一策的贷款方式,满足广大农户对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需求。

2、加快中间业务创新,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逐步开办诸如结算、汇兑、资金拆借、担保、租赁、代理收付、代理保险、代保管等中间业务,提供咨询、保险、产销信息、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发挥对农村经济的综合服务服务功能,同时农商行要借助目前已开办的各类银行卡、全国联网等优势,开办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资金结算服务。

(二)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1、20xx年1月,为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工作,银监会印发了《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之后人行和银监会又颁布了《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指导性原则,但是在试点城市中不包括江苏地区。建议扩大贷款公司建立范围,在我市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镇试点,按照《管理规定》的原则,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建立适合农村薄弱经济发展需要的、扶贫、造血型小额贷款组织(即贷款公司),为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弱势农民群体及时脱贫致富。

2、引导、鼓励和参与建立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xx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村镇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列为新型银行业机构,鼓励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xx年,银监会又制定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引导、鼓励、参与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微观主体, 10

集聚农村地区小额闲余资金,填补微小型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空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推进金融机构跨地区投资经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解决区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营运率不高的问题。应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利用现有条件,参股、收购、重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到苏中、苏北地区甚至长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当地金融机构。

(三)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相关制度建设

1.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法规。从法律层面就农村金融的性质、主体、业务范围、监管方式、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做出更为明确规定。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切实防范系统性农村金融风险,推进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2.建立和完善民间金融准入、存款保险和破产制度。尽管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已经逐步降低,但还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放宽种类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使具备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有序地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和破产制度,由农村存款保险机构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为金融组织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组织则应按照市场原则和法律程序实行破产退出,以避免不必要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保证农村金融组织和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

3.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法律制度,探索建立包含土地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抵押权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试行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抵(质)押标的的贷款担保制度。

4.建立市场化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和金融风险规避机制。运用财政税收杠杆,降低农村吸收资金在当地使用的成本,鼓励农村资金回流,确 11

定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资金来源总量,运用于当地的比例,有效增加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总量;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实行强制性农业巨灾保险,建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

(四)加快进行利率化市场改革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以小额信贷为主,由于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易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因此贷款风险较高,再加上每笔贷款数额虽小,但都需进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管等,相应管理成本较高,这些都需要市场化的利率来弥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实现贷款利率与资金供求关系的同步变动,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资源最佳配臵。

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有效配臵的基本标志。应尽快在农村推出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考的利率市场化建设体系,以更高的价格覆盖农村金融投放所需的更高成本,满足农村金融客户的合理信贷需求。另外,考虑到“三农”的弱质性,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设计相应的补贴机制,降低借款农户或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本,以财政补贴杠杆来撬动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

12

更多相关推荐:
财政收入调研报告

财政收支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市局要求我局立即组织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并取得国地税部门配合对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今年一季...

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内容附图。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赤峰市松山区岗子乡财政所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

XXX乡关于乡镇财政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财政管理的调研报告XXX乡20xx年X月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它也是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央省州市县就如何加强农村财务...

乡镇财政调研报告

浅析乡镇财政困境及解决对策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石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危机四伏严重影响着乡镇政权的稳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破解乡镇的巨大债务难题已迫在眉睫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10.25改稿)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乡镇财政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钱的职能淡化管钱的职能强化发钱的职...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调研报告为扎实开展财政预算部门会商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帮联工作全面提升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局于近期开展专题调研对全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总...

加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调研报告加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调研报告摘要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关系到财政职责的履行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对我们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

财政学调查报告

个人所得税比较调查报告学院名称黄淮学院班级国贸1201B调查小组第三小组2104年5月22日前言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征收的一种税最早源自英国始于1799年具有课税公平富有有弹性不易重复征税的特点...

财政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计划财政工作调研汇报材料根据县人大调研题纲现将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一汇报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8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比去年同期增400...

财政局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财政局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理财为民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财政服务经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阳高县财政局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局学习实...

财政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以收费基金罚款摊派捐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是除税收以外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增强财...

财政调研报告(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