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时间:2024.4.1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姓名:蒋涵

学号:2012013157

专业:地理科学

实习前言。

本次实习由许老师、殷老师、王老师,、靳老师、陶老师一起带我们进行了吉林省东西部土壤,生物,综合地理过程的实习。路线西至白城、乌兰浩特,东至二道白河、长白山。由于跨度较大,路途较长,其中多以车代步的形式进行考察研究。本次报告以第二次实习路线展开,进行土壤生物等实习总结。

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地理观测,观察植物,土壤,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形成过程。熟悉课本知识内容,增强地理知识的灵活利用。多看多思考,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习内容

实习路线为:蛟河盆地→拉法山→敦化盆地→雁鸣湖湿地→二道白河→长白山。

具体路线为:6月20日 长春至蛟河,途径吉林市

            6月21日 蛟河至拉法山,拉法山至蛟河,晚至敦化

            6月22日 敦化至雁鸣湖湿地,回敦化晚至二道白河

            6月23日 二道白河至长白山风景区

            6月24日 二道白河附近

            6月25日 二道白河至长春

蛟河盆地

蛟河盆地属温带湿润性气候,出露岩石为花岗岩,晶体颗粒大,风化物透水性好,坡面侵蚀小,生长有灌木林。土壤生物累积表聚,颜色暗,原生母质上粉末为次生粘土。粘化层棕色为土层,铁向下淋溶。蛟河盆地东侧台地上,温带湿润气候,盆地与山体相交教平直,为断裂,对面也是一个台地,中间被流水切割,断裂中间沉积呈弧状,排列较平整,为白垩纪沉积。高台地上由于距地下水高,且有上层滞水,发育白浆土。河边漫滩上为水稻土。水下距地表近,土壤水分充足,为冲积性草甸土,植被为湿生植被。关于蛟河盆地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

蛟河盆地的地形剖面图

拉法山概况

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吉林省东部,蛟河市境内,1995年11月经国家原林业部批准建立,为国内目前面积较大的森林公园之一。公园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松花江的上游,东隔张广才岭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相邻,南隔新开岭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相望,北隔呼兰岭与舒兰市和黑龙江省五常县毗邻。地理位置在东经126°54′~127°26′,北纬43°32′~43°57′之间。公园总面积为34 194公顷,主要

分布在蛟河市林业局下属的苗圃、海青、天南、爱林、天岗、池水等林场的作业区内,行政地域涉及蛟河市的拉法、新站、天岗、庆岭、池水、松江、漂河等7个乡镇。

公园的地质构造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东缘的吉黑褶皱带吉林地槽褶皱带,东西横跨吉林复向斜和敦化隆起,南部为中朝准台地。受地质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部有张广才岭,南部有威虎岭,西北部为老爷岭,海拔高度在724 m至1 284 m之间;丛山之间分布有蛟河盆地和众多的河谷小盆地。地貌类型:受张广才岭与老爷岭走向控制,按其成因和形态特征,由东北到西南大体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和松花湖岸四种地貌类型。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0摄氏度,无霜期110天,平均风速2.2 m/s,年均降水量718 mm,降水总量47.62亿m3。土壤受地形、气候、母质等成土条件的影响,山地以暗棕壤为主;丘陵和山前台地以白浆土为主;河谷平地主要以冲积土为主,并分布有少量的草甸土、沼泽土和泥浆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拉法山地区,地层不发育,主要是岩浆岩分布区。地层主要分布在拉法山南部的蛟河盆地内,出露有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地层。侏罗系奶子山组和白垩系鸟林组为蛟河煤矿的主要含煤层位。该区岩浆岩很发育,构成著名的张广才岭岩体的主体部分。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活动时期为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拉法山的白岗岩属于燕山期岩衆活动的产物。拉法山白岗岩体,东西长14m,南北宽约5m,呈东西走向的椭圆形,面积约60 km2。拉法山白岗岩体属于深层侵入岩。蛟河市拉法山是集山岳、洞穴和考古为一体旅游资源,是蛟河市的一块风水宝地,开发好这块旅游资源,是蛟河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拉法山旅游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蛟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蛟河市旅游资源丰富,除拉法山外,还有天南瀑布、蛟河大佛、松花湖滨和庆岭活鱼等特色旅游资源。

图:拉法山正门

图:拉法山裸露岩体

三) 雁鸣湖湿地

吉林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境内,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南麓,东与黑龙江省宁安县相邻,北与黄泥河林业局接壤,西南与敦化市官地镇、额穆镇、黑石乡相连,东南与敦化林业局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28度11分40秒至128度45分30秒,北纬43度39分20秒至43度51分28秒。保护区总面积为5394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964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4%;缓冲区面积2484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1%;试验区面积944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5%。

该区属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张广才岭余脉马鹿岭、小岭等由北向南延伸到牡丹江沿岸,其间分布有溪流、谷地及草甸,构成本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保护区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秋短暂、凉爽少雨,夏季温暖、雨量充沛,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4.3摄氏度,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左右。该保护区是吉林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松花江一级支流牡丹江自保护区西端入境,由西向东横贯保护区南部,流经保护区的长度为53公里,流域面积2383.5 公顷,年径流量26.8亿立方米。

森林沼泽以白桦--沼柳--臌囊台草沼泽为主,灌丛沼泽以柴桦--乌拉苔草沼泽和沼柳--尖嘴苔草沼泽为主。草本沼泽以浮毡沼泽,臌囊苔草沼泽,芦苇沼泽和杂类草沼泽为主,浮毡沼泽是该区草本沼泽的主要类型,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有漂筏苔草沼泽,塔头苔草沼泽两种。漂筏苔草沼泽是吉林省最具典型性的沼泽类型,丰富了明水域的异质性,为水鸟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空间条件。由于浮毡的遮盖,降低了"漂筏"下河流水体的温度,为冷水性鱼类的产卵、索饵创造了适宜的水域环境。

高等植物63目143 科、512属、1460种,其中苔藓植物11目24科35属50种,蕨类植物8目20科35属81种,种子植物44目99科442属1329科(其中裸子植物1目2科6属11种,被子植物43目97科436属1318科)。另外还有地衣植物1目17科27属5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东北红豆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8种:红松、水曲柳、黄檗、野大豆、莲、胡桃楸、紫椴和刺五加。

图:雁鸣湖湿地

)长白山

本次长白山北坡之行,为从二道白河镇往南行驶四十分钟抵达景区山门,分别经过的路线为:长白山瀑布→小天池→绿渊潭→长白山天池→地下森林,当日早晨在长白山瀑布处已有雨云,在天池处便乌云笼罩山顶,参观完天池后便下起了冰雹,之后在参观地下森林时阳光普照,于是便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注释:图1至图9分别为:长白山瀑布,小天池,绿渊潭,天池,云山,猴腿蹄盖蕨,马鹿,

     森林蕨类植物,地下森林全貌。下两图植物左一为水金凤右图为独活。

  

图:长白山旅游路线图

1) 长白山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跨40°41′~44°30′N,125°20′~130°20′E,面积7.6万km2,范围包括通化、白山和延边等地区的22个市(县)。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接辽宁省,西邻松辽平原,北连黑龙江。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 691m,最低处珲春敬信乡海拔仅4 m。其地形复杂,地貌组合差异大,主要有高山、高原、谷地、台地、河谷、沼泽等。年降水量700~1 400 mm,年平均气温-7.3~4.8℃。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份。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多、温差增大,各种气象因子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正是长白山区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的主要原因。长白山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火山的喷发,但对我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并未造成很大影响,植物种类存留较为丰富,据统计,中国长白山共有维管束植物约1 323种,占东北植物地区种数的70.3%[7]。

一般将长白山的植被由上而下划分为高山冻原带、亚高山岳桦林带、暗针叶林带和阔叶红松林林带。以北坡为例:①高山冻原带(1 900或2 000 m以上);②亚高山岳桦林带(1 700~1 900或2 000 m);③暗针叶林带(1 100~1 700或1 800 m);④阔叶红松林带(1 100 m)以下。在长白山地带性植被中保存有不少第三纪的残遗成分。长白山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三江的发源地。本地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以暗棕色泰加林土为主。是暗棕色森林土,非地带性土壤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并且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也有垂直分布的表现。

2)长白山垂直自然带分布

1)山白山土壤类型分布情况

长白山土壤由基带向上依次分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地,压高山灰色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苔原土,大致分布及海拔分界如下图所示:

图:长白山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图

山白山的垂直土壤带的形成主要还说由于海拔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发生变化。海拔1100米—1700米之间主要发育着广袤的针叶林,然而其下的土壤却不是典型的灰色土,其主要是受到长白山水体的影响。由于长白山的多次喷发,制备也多次倍火山活动所破坏,因此形成的土壤多为幼年土,且植被处于演替的初期,土壤类型不稳定,随着植被的演替,土壤也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2)垂直自然带

长白山自然环境优雅,由于保护好,还保存有大片原始森林,综合自然地理特特征明显,按地形可找处5个地段。

i.长白松山火灰阶地

此段位于二道白河的阶地上,土壤为火山灰土,成土母质为火山灰,土壤剖面为A—C剖面,属原始土壤,植物群落为胡枝子——长白松林,乔木种类主要是长白松,灌木以胡枝子为主。

长白松林不是长白山区地带性的森林群落,而不是一个先锋树种,人类活动和火山创造了它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现代的森林群,由于自己的发展,形成郁闭的林冠,使其下植被更新困难,所以有被长白山地带性植被所取缔的趋势。

ii.红松阔叶林白浆化暗棕壤熔岩台地

这一地带是长白山山地垂直带的基带,植被群落为红松阔叶林,土壤为白浆化暗棕壤,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由于这里是自然保护区,保持着森林的原始面貌。森林暗棕壤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土壤白浆化过程。部分地区外缘有天然次生林,山杨——白桦林,它生长在红桦阔叶林被采伐的迹地上,山杨——白桦林演替的结果,最终还是被红松阔叶林代替。

iii.针叶林山地棕色针叶林熔岩苔原

这一垂直带在海拔1200—1700米左右,底岩有多孔的玄武岩、黑耀岩、粗面岩等,上部覆盖有火山灰,部分地区有火山烁和火山弹。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相对湿度较大。由于该地海拔高度变化大,影响了植被种类成分的变化,所以又可以把该垂直带分为下部针叶林带和山部针叶林带。

iv.岳桦林高山

这一地带位于海拔1800米—2000米范围内,火山锥体下部,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大,植被以岳桦林为主,灌林以高山牛皮杜鹃为主。经过观察发现,岳桦林并非该带的演替顶级,而知识演替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岳桦林长期适应带的自然环境稳生长,只因为该带为幼年土,岳桦林为先锋树种。

v.苔原带

分布在火山锥体中上部,海拔2100米以上,主要岩石由各种火山烁、火山灰、火山弹。气候寒冷、降水多、风力大,植被主要为矮小灌木组成的苔原,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枝,交织成网,为垫状植物。这种形态具有放风防寒的特征。

长白山垂直分布模式图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总结

  本次实习路程较长,跨度较大,收获颇丰,通过对于吉林省东西部考察认识到了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在长白山的实习考察,在实践中观察到了山地垂直分布带和土壤类型分布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长白山体周边自然环境的观察,了解了长白山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构造情况。该次实习培养了我们的地理空间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此程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哀敬泽`,许振文,许嘉巍. 蛟河市拉法山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A】 2003

(2)张振杰. 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地文景观特色及旅游发展【A】2004

(3)赵淑清,方精云,宗占江,朱彪,沈海花.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2004

(4) 曹伟.李媛媛. 中国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A】 2008

(5) 胡春霞,栾岚,佟凤琴 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A】 2001


第二篇:秦皇岛地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姓名:丁俊

班级:城规一班

学号:n070102103

秦皇岛地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序言:

1.实习地点:秦皇岛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纬39度22分-40度37分、东经118度33分—119度51分,地处燕山脚下,东与辽宁省接壤,西与京津唐相邻,南濒渤海,北临承德;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京哈铁路线上,是著名的海滨工业城市和天然良港。

相传公元215年秦始皇巡“碣石”。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因此得名

秦皇岛全市辖山海关、海港、北戴河3个区和昌黎、抚宁、卢龙、青龙4个县,总面积7721.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6公里,1997年全市总人口261.87万人。市区分为三城,秦皇岛居中,东北面有山海关,西南面有北戴河,各距15公里左右。

2.实习时间:20##511~20##年5月17日

3.实习地点及路线:

4.地貌野外实习路线

⑴从上庄坨村西至195高地路线——流水地貌

(2)从上庄坨到沙锅店村东,沿村东小路到东山坡

(3)鸡冠山

(4)秦皇岛至北戴河海滨公路,到鸽子窝,煤矿工人疗养院

5.水文实习路线:

(1)上庄坨村西大石河

(2)北刁部落——潘桃峪水文路线

(3)北戴河海滨路线

6.实习目的:了解各种野外地质,地貌,水文,扩展书本知识,

主要为认识性实习,包括地貌野外实习 水文野外实习.

:地貌野外实习

1.石门寨地区地貌类型: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

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2.地质:

柳江盆地南端鸡冠山、北戴河海滨区直至山海关、老龙头一带基岩均由太古界(Ar)混合花岗岩组成,其中常见暗色矿物较富集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条带状混合岩的残留体(在金山嘴、老虎石、小东山、莲峰山等处均可见到)。混合花岗岩中广泛发育伟晶岩脉,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为距今18.6~21.4亿年。

柳江盆地由古生界、中生界侏罗系地层构成。南部、东部为混合花岗岩,西部为中生代花岗岩,北部为中生代酸性喷发岩组成。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即柳江向斜。核部为侏罗系地层,翼部为古生界地层,并发育次一级小褶皱。两翼不对称,西翼陡(岩层倾角一般>45°,甚至>60°,有的地方发生倒转),东翼缓(倾角一般<30°).柳江向斜南北两端均为东西向断裂所限,向斜西翼走向新层及倾向断层较发育,东翼则以斜交断层为多。节理在区内亦较普通。本区矿产较丰富,采矿业发达,以采煤、耐火粘土、石灰石为主,均为小型矿山。

3.地貌:

(1)构造地貌:本区构造地貌类型较齐全,主要有:

① 夷平面:自西向东,石门寨地区可划分为三级夷平面。

第一级夷平面分布于西部地区的轿顶山及其以北的大平台一带,海拔600米左右,范围较小,形成于早(老)第三纪。

第二级夷平面分布于中部地区的青龙山、老君顶和大清山及其以西地区,海拔450米左右,形成于晚(新)第三纪。

第三级夷平面分布于区内广大地区,海拔300左右。

上述三级夷平面受流水的侵蚀切割,其原始的完整连续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年代越老破坏越甚。

②褶皱地貌

本区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构造,中侏罗蓝旗祖的安山岩系和早侏罗世北票组煤系地层,不整合叠置在古生代向斜之上,并构成该区纵贯南北的主要山岭。这种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称为逆地貌,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向斜核部的安山岩系较两翼地层岩石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致。

③断层地貌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纵横交错。这些断裂构造破坏了向斜构造的完整形态,将该区地表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其主要地貌类型有:断块山、地垒、地堑及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如鸡冠山地堑、大平台断块山、鸡冠山断层三角面等。

④水平岩层地貌

在鸡冠山——大平台汤河北岸谷坡,可见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6——7级构造阶地。其成因与水平岩层的软硬互层结构密切相关。阶地面和阶地陡坡的上部,由坚硬的石英砂岩构成,陡坡下部由易被剥蚀的软弱页岩构成。

⑤ 单斜地貌

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东部,成南北纵向排列。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为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层面坡的坡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上部由坚硬岩层构成,形成陡壁。下部由易剥蚀的软弱岩层构成形成平缓斜坡。

⑥ 火山及侵入岩地貌

中侏罗世裂隙式喷发的火山,其火山堆积物沿石门寨向斜的核部分布,形成南北向的脊岭,纵贯中西部地区,并成为本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主要分水岭。

各种不同产状侵入于地表之下的侵入岩体,后期被剥露出地表形成该区次成构造地貌。它们基本保持原侵入形态。例如:在沙锅店可见到沿断裂侵入的岩脉,形成岩脉丘陵。

(2)重力地貌

本区常见的重力地貌类型有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

① 崩塌地貌

本区崩塌地貌多见于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一侧,在河流凹岸和断层崖分布地段十分多见。崩塌物质堆积在斜坡或陡崖的下部,形成倒石锥和倒石裾。如在张崖子和柳江西南大石河右岸等单面山断崖坡的一侧,崩塌岸和倒石锥很典型。

② 滑坡地貌

本区的滑坡现象见于区内东南角潘桃峪村东大石河河谷东岸,此滑坡发生在大石河蛇曲凹岸的花岗岩岩体中,滑壁倾角陡,为深层基岩滑坡,保存完好。滑体、滑壁、滑坡洼地、滑动面及滑动带等滑坡地貌形态均能看到。    

(3)岩溶地貌

本区震旦纪和古生代石灰岩广布。地表和地下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形成了多种岩溶地貌。主要类型有:溶沟、溶洞、石芽等。

① 溶沟和石芽

在本区沙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石灰岩地区发育完好,这里的石芽高1.5米左右,远远望去,如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石芽间凹槽为溶沟,沟中有少量岩溶堆积物。此外,在沙锅店村东小山坡上,发育在平缓斜坡下部的石芽,常被坡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埋藏或半埋藏,形成埋藏石芽或半裸露石芽。

② 溶洞

本区溶洞十分发育,沿大石河凹岸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小。此外,在海拔170-200米左右,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溶洞。

⑷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本区普遍发育的一种地貌,大石河和汤河是石门寨地区的两条主要河流。汤河仅流经本区的西南角,流域面积很小,河谷地貌也比较简单。大石河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支流众多,该河流经石门寨的广大地区,塑造了较复杂的河谷地貌。区内的韩家岭、大岭、大洼山、450高地及秋子峪一线为两河流的分水岭。

汤河自柳观峪进入区内,经山羊寨、上平山、山口子、鸡冠山向南流去,境内全长约10公里。汤河鸡冠山河段,河流沿鸡冠山地堑流动,河床顺直,河谷狭窄,北岸谷坡发育有6——7级构造阶地。鸡冠山以南的河段,河谷十分开阔,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组成了河谷平原地貌。

汤河河谷中的堆积以砂砾为主,其粒度从上游到下游由粗变细,磨圆与分选亦愈来愈好。

大石河是本区最大的一条河流,这是由区内的多级支流汇舍而成的。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流向频繁变化,它的许多河段蛇曲已深切入基岩;此外还可见到“V”形谷,谷地狭窄,谷坡陡峭,河床占据整个谷底或大部分谷底,由于本区属于大石河的上游,且是以正向运动为主的地区,因此,大石河河床具有坡降大、流水急,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的山区河流的特点,支流河谷多呈“V”形,谷窄坡陡,河谷中仅有一、二级阶地形成,且多分布于河流凹岸。阶地面狭窄,阶地陡坎高度较大,为基座阶地。地势平缓处可见堆积阶地。未见侵蚀阶地。

上庄坨——潘桃峪大石河河谷段,河流地貌类型齐全,有滨海床浅滩、河漫滩、心滩、牛轭湖及各种结构类型的阶地。

三:水文野外实习

1.秦皇岛地区水文类型

(1)河流 发源于青龙县境内大石河是石门寨地区的一条大河。雨季多水,由于山区地势坡降大,降落到地表的雨水很快汇集到河槽中去,短时间内河水水位急剧升高,河水漫溢两岸,河水的流速、流量也随之增大。而在枯水季节河道干涸或仅有少量的水占据河槽。这一方面是因为大石河的汇水面积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该区岩溶地形发育,大量的地表水从落水洞渗漏于地下暗河中,运移到河流下游,以造成地表水干涸或少水现象。

大石河是由区内多级支流汇合而成的,这些支流与主流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石门寨广大区域。多条支流分别在杨山、傍水崖和潘桃峪构成三个大的汇流点(段)聚水于大石河主谷之内。这些汇流点(段)许多是受地质构造或构造运动控制的。或是断裂和断裂带,亦或是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

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大石河平面分布轮廓新展示的特点,显然是与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也即是说

大石河的发育并不受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控制。这是发生在上部构造层,遗留在下部构造层的一条上层遗留河。

   上庄坨以上河段属于大石河的上游,该河段河谷多呈“V”形河谷,谷窄坡陡,河床坡降大,流水急,侵蚀作用占绝对优势,河床基岩裸露或多为砾石。

   上床坨——潘桃峪大石河河段,为大石河中游,河谷开阔,河水流速减少,流量增大。原来上游以下切作用为主,逐渐改为侧蚀作用为主。淤积及侧蚀相互作用,河槽中由原来的砾石过渡为粗砂。河谷中可见到河床浅滩、河漫滩、心滩、牛轭湖及各级阶地。

   潘桃峪——秦皇岛为大石河的下游。此河段地势平缓,河谷宽阔,水流缓慢,但河水流量更大。淤积作用占主要优势,河床质为中细砂及淤泥,多浅滩沙洲。

   大石河河口位于秦皇岛。在河口地带有三角洲的形成。随着海岸带不断上升和海面的不断下降,河口不断向海方向延伸,河口三角洲也不断向海方向推进,并且在河口三角洲上形成许多叉河。

(2)海洋

①海洋水文及地貌

纵观秦皇岛地区海岸不难看出,它一部分凸向海中,一部分凹向陆地,构成了一种弯曲波状的岬角式海岸,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分别位于海岬部位。在海岬地带,海岸基岩裸露,水深坡陡,坡能聚合,是海蚀作用为主的地区,海水动力(主要是波浪作用)强烈掏蚀撞击岸岩的基石,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形,如海蚀洞穴、海蚀崖等。

介于山海关、秦皇岛和北戴河之间的海岸部分,凹向陆地,构成秦皇岛地区的海湾,海湾地区波能辐散,海蚀作用较微弱,海积作用比较发育,形成各种海积地形,如海滩、砂堤、砂坝、砂嘴等。

河口是海岸地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口地带,在河水动力和海水动力交互作用下,形成了河口地形。包括河口三角洲及许多叉河。

②海水波浪及地形效应

秦皇岛地区海水波浪多为风成波,海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前进波,即沿着波射线前进,波浪前波陡于后波,越接近海岸,受海底磨擦力影响,波浪前波越陡于后波,如遇到礁石,形成破浪。在海岬地带,由于波能集中,波浪形成拍岸浪。在海湾地带,波能逐渐衰减,波浪所搬运的泥沙在此带沉积下来,波浪越接近海岸,波峰线越同海岸线平行。由于受海底影响,越接近海岸,波浪后坡赶上前坡,形成波浪的倒卷和破碎。

(3)地下水

石门寨地区地下水如按空隙条件分类可分为基岩裂隙和岩溶水。如按埋藏条件则大部分为潜水,局部地区为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①地下水特点

与平原地区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相比较,在山区基岩地下水不论在其埋藏分布方面,还是水动力性质方面,都是非常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岩石的裂隙或溶洞之中,而裂隙溶洞在岩石中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或溶洞很发育,即裂隙或溶洞又大又多,如在石门寨可看到较大的溶洞,这些地方含水就多,岩石透水性也强,地下水就丰富;另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溶洞不发育,这些地方岩石含水就少,透水性也弱,地下水就贫乏。

由于岩石中空隙分布的不均匀,含水层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与地层层位一致的层状似层状的含水层,也有不受层位限制的带状的、脉状的、暗河状的含水带。

地下水动力性质较特殊。埋藏在同一地层中的地下水,不一定具有一个统一的地下水位。有时承压水与无压水交替出现,运动状态复杂,有层流也有紊流。在地下溶洞中还常驻有管道流和明渠流等运动形式。这是由岩石裂隙和溶洞特殊形态所决定的。

②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形式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这种补给就其局部来说其补给量并不大,但因接受补给的面积往往很大,所以总的来说其补给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补给形式在地下水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补给量的大小决定于降水量的大小、岩性、地形及透水岩层出露面积(补给面积)等条件。地表水体渗漏补给——大石河、汤河及石门寨地区水库,当该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即通过其下部的透水岩层渗漏于地下,补给地下水。河流或渠道的渗漏补给段特点是其流量沿途逐渐减小甚至断流。这种形式的补给虽然常常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补给面积不大,但因其补给时间长,所以补给量也往往很大。

③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区是水文地质单元内排泄地下水的地区。它通常位于地形较低的地方。例如河谷、洼地、山前地带等。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和方式:形成泉水集中排泄——这种排泄方式及排泄范围,在石门寨地区山前地带可见到。排泄较集中,易于寻找和利用。河流排泄——河流排泄地下水的现象,我们从地表上可观察到,排泄区沿沟谷河流呈线状分布,河流自上游往下游沿途在没有支流汇入的情况下,流量自行增加。在封冻期河床中出现局部河段不冻或晚冻、早融等现象;丰水期在混浊的河水中出现局部清流现象。这些都说明河流排泄地下水。蒸发排泄——排泄区呈面状分布。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方。地下排泄——地下水并不都排出地表,而是在地下排泄到与基岩含水层直接接触的第四系松散岩层,转变为孔隙水。人工排泄——即人工取水或人工排水,如供水井及排水井。

四:结束语

这次秦皇岛实习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省,第一次看海,第一次来到并看到地貌类型齐全的柳江盆地。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大自然的高超智慧和大自然的奥妙!

在去实习的途中,我感触颇深,我们是晚上一点十七分的火车,我们在火车站等了许久后上了火车,而在上了火车之后我的心情由原来的兴奋突变为那刻的疑惑,我疑惑为什么在车厢入口处躺着个人呀,一动不动的,我心想:他没有死吧!进入车厢,我疑惑,怎么我们的座位上都坐着人的啊,而且叫也叫不动,有的甚至要和你吵架似的,我们只好麻烦列车长来处理了,经过一翻周折,我们终于坐上了属于自己的座位,。直到此刻,我才知道那些人买的是站票,到晚上都累了,也就随地坐随地睡了,我很理解他们也很同情他们,可那时我们也很累了呀,而且都拎个大箱子,我想他们是不是应该理解一下我们的啊,而不是要和我们吵架!那刻的我感叹中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感叹中国的一部分人的实在是太自私了啊!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旅程,我们来到了实习基地,而正在迎接我们的是艰苦的住宿条件,第一夜的我感觉就是来到了一个穷乡僻壤,这里的管理模式,住房设施都是80年代流传下来的。后来听老师说,该地区原来很繁华的,是柳江煤矿,他有自己的剧院,自己的医院,反正一切设施齐全。接下来的几天我算是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没有了任何的抱怨,也许是我适应能力强,也许是和同学老师在一起开心盖过了不满的缘故吧!

     我们在那呆了四天,两天地貌野外实习,两天水文野外实习,在那,我看到了基本上书上都介绍的地貌类型,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褶皱地貌,当我一下汽车,看见那垂直的褶皱山崖时,我直立不前了,我自语:好神奇的啊!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和书上的图片太象了啊!后来听老师说,这是长期地质构造形成的,这是我才明白,在我眼前的石头都是经历多少万年甚至亿年的历史考的呀!两天的水文野外实习,我也感悟很深,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当我看见它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脱掉了鞋袜,和大海来了个近距离接触,此刻的我感受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含义,大海一望无际,我想我的胸怀也该像大海那样的宽广。

      在这四天实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也看到了不少东西。学到了许多课内外的知识,学到了许多做人的知识。看到了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性,看到了有着保存远古时代的大自然的面目。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可我想,它将是我人生记忆中永远不会被抹去的一段难忘经历。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前言一野外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一方面获得基本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自然地理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观察和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能...

地理科学专业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5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剖面特征及其成因土壤的垂直分布...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模板

实习名称学院姓名和学号指导教师起讫日期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矿业工程学院袁悦20xx14430120袁海春20xx14430121杨旭青20xx14430102柳莹20xx14430129王政许永利谷海红2...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学院XXX专业XXXXXX班级姓名学号XXXXX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刘海新目录前言第一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结束语地质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1前言一实习的意义自然地理学是...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前言一实习目的二实习方法三实习的相关课程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第三...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学院水电学院专业班级11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姓名学号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前言12实习区概括23地层44岩石65地质构造86岩浆作用107河流地质作用128矿产资源129结束语131一前言1实习时间本次实...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学院资源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资环1101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目录前言第一章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状况一邯郸市二昌乐县三青岛市第二章地质一地层二构造三岩浆活动第三章气候一邯郸...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模板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姓名学号院系班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摘要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由西到东从植被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处境等方面观察到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变化对于长白山地的形成垂直带性都有了很好的认识最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务有一些简单的探讨关键字长白山吉林...

陕西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XX大学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

自然地理长途实习报告

标题摘要关键词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路线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1目录峨眉山植物地理实习报告摘要通过本次野外实习在都江堰乐山峨眉山中选择对峨眉山的植被状况及其垂直分带作一定介绍由于山势高使其气候要素山麓到山顶有显著差异...

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报告题目陕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调查报告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