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时间:2024.4.5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学院: 旅游与环境学院

                  班级: 2010级地理科学

(创新实验班)

  

. 实习时间 

5月7日---5月9日        南京地区

          5月7日        幕府山  燕子矶

          5月8日        汤山  孔山南坡

          5月9日        孔山北坡   棒锤山

5月10日---5月12日      安徽黄山

二. 实习目的

   1. 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并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野外的实习,增加对岩石、矿物、底层、化石以及地质构造、成矿作用等各方面地质作用内容的感性认识。

3.掌握基本地质工具的使用并学会测量岩层产状,同时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今后学习其他地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实习内容

                第一部分   区域概况

南京(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为江苏省会,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地处地层发育齐全的长江下游的宁镇山脉。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研究最早、最详的山地之一,多种地层名称皆出于此。

南京地区,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南京地区山脉在西段多呈北东向,到终端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延伸山脉大多为褶皱山,但已达到相当的剥蚀深度,“地形倒置”现象比较普遍 ,还有一些因岩层软弱受侵蚀而形成的次生谷地。

可见,南京是一典型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

第二部分   地层

分布于南京地区的地层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南京地区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在下扬子地区有代表性,是学习观察地层的首选地区。

1. 震旦纪(Z)灯影组白云质灰岩

地点:幕府山上元门

描述:颜色---风化面颜色为灰黄色 、新鲜面颜色为浅肉红

      结构---以微晶、中晶为主

构造---中厚层

岩性---浅灰、灰黄色中厚微晶白云岩及白云石化微晶灰岩

          岩石表面有刀砍状溶沟

硬度在2.5—5.5范围内,指甲刻不动,小刀能够刻的动

    推测:浅海环境

2.晚寒武纪(∈)观音山组

地点:颐尚温泉155°方位250米处

描述:颜色---风化面颜色为灰黑色(上有苔藓)

新鲜面颜色为灰白色(有黄色晶体)

      结构---以微晶为主(肉眼分辨不清)

构造---块状、厚层          

岩性---青灰、灰白色巨厚层白云岩,含少量白云质灰岩

产状---倾向大致向北,倾角40°左右

岩石表面有刀砍状溶沟

岩石坚硬,用地质锤敲打有火花

应用:白云岩可供开采

3.中奥陶纪(O)红花园组 (如下 图1)

地点:  观光亭65°方位80米处

描述:上部为浅灰厚层生物碎屑                       

及似鲕状灰岩,下部为深灰色

致密厚层灰岩,夹有结晶灰岩

岩石中含白色、红色、黑色,其         中,白色为方解石,红色为地下热液融  合各元素所致,黑色为有机质、Mn、Fe2+等引起       

           

图1

                                                     

4.志留纪

1)下统 高家边组(如下 图2)

地点:古泉水库146°方向处

岩性以黄绿色薄层页岩泥岩为主,均夹有薄层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砂岩。

页理发育完全。

岩石很软,指甲能够刻得动,易被剥削销蚀。

产状: 178°∠79

                                 图2

2)上中统 坟头组

岩性可分三部分:下部为黄褐、黄绿色中厚层细粒砂岩夹页岩;中部为黄绿、灰绿色中厚层含岩屑细砂岩夹泥岩和页岩;上部为黄绿、青灰色含粉砂质泥岩及页岩。

产王冠虫、丁氏始石燕及瓣鳃类沿边后直蛏等。

厚约200—500米,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

4.泥盆系(D)

1)中下统 茅山群组

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含粗砾石石英砂岩。

属于海相沉积类型。

2)上统 五通组(如下 图3)

岩性可分三部分:

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粗粒含砾石英砂岩;

中部为白、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页岩;

上部为黄褐、灰白色薄层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和页岩,局部地区夹白色粘土岩。

  

图3  化石

5.石炭系(C

1)下统

a.金陵组

底部为黄褐色细粒含铁石英砂岩。其上为灰黑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结晶灰岩。产珊瑚类化石。

b.高骊山组

主要为一套灰白、灰黄、灰绿及紫红色的杂色粉砂岩、页岩、泥岩及砂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含奇异亚鳞植物化石及腕足类舌形贝,厚20—160米,与下伏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

c.和州组

为灰黄、灰紫色含泥质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d.老虎洞组

   为肉红、浅灰色块状粉细晶白云岩,中部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偶含石英砂粒。

2)中统 黄龙组(如下 图4)

底部为浅灰色厚层含肉红色燧石结核白云岩;

中及上部为浅灰、灰白及粉红色厚层致密纯灰岩。

岩性稳定,富含蜒类化石原小纺锤蜓、小纺锤蜓及珊瑚、腕足类化石黄龙多壁管珊瑚、莫斯科分喙贝等。

厚约30—180米。

                                                                

                           

                        

图4

3)上统 船山组

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灰及深灰色中厚层致密灰岩。

常见浅灰与深灰色相间的所谓“黑白相间”现象。

6.二叠系(P)

1)下统

a.栖霞组

本组岩性可分为四部分:底部为灰黄、黄褐色泥质页岩及泥岩;下部为深灰色及灰黑色薄——中厚层含沥青质细质灰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上部为灰及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致密灰岩。

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米。

b孤峰组

本组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灰黑及黑色硅质页岩与燧石层互层;上部为土黄及黄褐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及粘土质页岩。

2)上统

a.龙潭组

主要岩性为黄褐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局部地区有灰色中厚层灰岩透镜体。由于岩性软,容易分化,常形成低凹地形,往往被第四系沉积物所掩盖。

b.大隆组

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黄褐、灰绿色页岩及泥质粉砂岩;上部为黄绿、灰紫色泥质页岩及硅质页岩与硅质层,其顶部夹灰岩透镜体。

7.三叠系(T)

1)中下统 青龙群 (如下 图5)

                              图5

  

 泥岩、灰岩互成

近海陆过渡相

如下 表1为实测坡面的数据:

                              表1

8.白垩系(K)上统浦口组 (如下 图6、图7)

 

                图6                                   图7

下部紫红色砾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因地而异,棱角状或者次棱角状,大小不一;上部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砾岩,厚度大于20cm,与下伏地层赤山组不整合。

PS: 地层部分信手剖面图        

第三部分   构造

1、褶皱 (如下 图8)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的弯曲常称为褶曲。任何固体在力的缓慢而持续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弯曲,地下岩层兼受力与温度的影响,更易于弯曲。岩层褶皱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均已发生改变,但其连续性未受到破坏。褶曲的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依其形成环境和条件而定。根据楷皱的形态和组成格皱的地层面向,将榴皱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料。背斜是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向斜是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汤山—棒槌山地区是一个大的复背斜——汤伦大背斜的北翼,其核部在汤山山脉,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北翼由奥陶系、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组成,在五通组孔山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背斜,栖霞组火石峰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向斜。汤伦背斜的走向主要是东北—西南向,市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本区的山脉大多为褶皱山,故其延伸方向基本与本区褶皱轴方向是一致的。

幕府山复背斜带

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因长江大断裂切割,复背斜只剩下其南边的半个,北边的半个已断陷在长江河谷之下。复背斜的南半个概略地看是由两个主要的向斜及其间的一个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为劳头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地貌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十分清楚。

这一复背斜向东过燕子矶后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去向如何是不明确的,很可能是沿北东东向穿过长江河谷而去。其西端经上元门向西后何去也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而不清。

                           图8

   Ps:图7在古泉采石场123°方位200米处,是一完整背斜。

       核部: 岩性——石英砂岩

              次级构造——解理、透镜体

       两翼: 岩性——由核部向外由老到新,依次为金陵组(灰岩)、高丽山组(页岩、砂岩)、和州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老虎洞组

              产状—— 南:185°∠ 36       北:340°∠ 58

       轴面: 产状——190°∠71

       枢纽: 延伸方向——北偏西80°

              次级构造——解理、透镜体

PS: 孔山背斜素描图如下

2、断层

所谓断层,就是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

1)燕子矶长江大断裂

在幕府山西侧以很小的角度斜切幕府山背斜轴   部,形成 断层陡崖和断层三角面。燕子矶向海凸出,呈一个断层陡崖三角面,切口整齐,断层面几近垂直。

2)黄山西海大峡谷 (如左图9)

花岗岩由于断裂抬升作用以及侵蚀作用形成了壮观的深切大峡谷

PS: 西海大峡谷素描图如下:

  图9

   

3、节理

节理常伴随褶皱、断层出现,有时也单独出现,可能在其中存在填充物。节理分为剪切节理和张节理,我们实习过程中只看到了剪切节理。      

剪切节理分为

(1)“X”型

(2)垂直型 形成柱状、塔状岩石

A.孔山背斜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

观测点位于南京汤山白水泥厂110°与上山小路交汇处。背斜的核部由于受到张力,存在放射状节理。                                     

B.黄山鳌鱼背

剪切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烈面。                                            

第四部分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1.岩浆作用

1)观察点10

点位:黄山鳌鱼峰

点性:岩性点

岩性:花岗岩

出露情况:较好

描述:黄山鳌鱼锋

酸性的花岗岩在侏罗纪地壳的上升作用                       下,出露地表,经过风化,三组节理非常发育。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有:肉红色的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其中存在石英岩脉,说明主岩体先于石英岩脉存在,石英岩脉为侵入岩。

图10  

2)观察点2

点位:黄山天都峰北门    (如图11)

遵循“V“型法则(岩层本为水平,由于构造运动而变形),岩脉微有错动。

                       图11

2.变质作用

变质条件:在压力、温度作用下重结晶形成新矿物。

1)观察点1——汤山

汤山观光亭65°方向80米处左右,奥陶纪红花园组地层,岩石出露良好,为深灰色厚层微晶含大理石岩脉的白云质灰岩和棕黄色巨厚层花岗岩。白云质灰岩岩脉风化严重,不新鲜,坚硬,敲击有火花。花岗岩中有红色、黄色和黑色物质,红色物质为Fe,黄色物质正长石,黑色物质为黑云母,其中,生物作用严重,岩体中含有6—7米的花岗闪长岩岩脉。

 2)观察点2——汤口镇

   黄山脚下汤口镇银桥大酒店对面,地表能够看到的都是岩浆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在原岩基础上变质程度较低的是绿泥石,绢云母,变质最高的是石榴石。此处看到的绿泥石片岩为浅变质,片理不是特别发育。

 第五部分   区域发展史

1.寒武纪到白垩纪古地貌特征、古气候推测

 (1)寒武纪,是一套质纯的白云岩,为海相沉积。

由此我们推测古气候类型:相对于震旦纪而言,寒武纪天气更炎热,水更浅,更干,有盐坪,为蒸发性海洋环境。

(2)奥陶纪,是一套厚层致密灰岩和生物碎屑岩,为浅海相沉积。

由此我们推测古气候类型:奥陶纪气候温暖,水深,浅海,波浪大。

(3)志留纪和泥盆纪综合起来说,由泥岩逐渐过渡到粉砂岩、砂岩,即由海陆过渡相到陆相。

由此我们推测,志留纪和泥盆纪由于地壳抬升作用,海拔升高,导致气候干燥,蒸发迅速,海水干涸。

(4)石炭纪

a.石炭纪下统金陵组为生物碎屑灰岩,高丽山组为杂色砂岩,和州组为泥灰岩, 老虎洞白云岩,很明显这是交替的海陆相沉积。

由此推断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到干燥炎热再到温暖湿润的时期。

b.石炭纪中上统是一套致密灰岩,为深海相沉积类型。

由此推断该时期温暖湿润,水深。

(5)二叠纪栖霞组薄层灰岩,内含碎石灰岩、硅质灰岩,是浅海相至海陆过渡相类型。

易知该时期由于地壳抬升,海退,是的气候干燥。

(6)三叠纪

a.三叠纪下青龙组,主要为灰岩,海侵过程。

推断其气候温暖湿润。

b.三叠纪上青龙组,是一套泥岩、砂岩为主的岩石类型,海陆过渡相至陆相。

推测当时地壳抬升,干燥,蒸发快。

2.南京地区区域发展史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从震旦纪到志留纪是一个浅海,总体的沉积环境比较稳定。前期沉积以海相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后期则沉积成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此次南京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地层幕府山震旦纪的,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汤山地区最早的地层是寒武纪的,在汤山颐尚公园不远处,接下来就是志留纪的高加边组,其岩性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均夹有薄层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砂岩。为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泥岩、炭质页岩,底部燧石层,富含笔石。志留纪生物丰富,以三叶虫、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双壳动物和笔石动物为主;志留纪中后期以滨海环境为特征,生物稀少而潜穴生物发育。整个志留纪都以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持续形成了大于300m厚的沉积层,即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组沉积,并在志留纪中晚期发育三角洲,形成大型斜层理。志留纪后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发生海退运动,该地区到泥盆纪晚期发生沉降,出现陆相(滨海相和湖泊相)沉积环境,但只有少量地区有陆相沉积环境。经过加里东运动,本区堆积了约200m厚的陆相(河流、湖泊)碎屑沉积,初期的沉积还混有早先茅山组沉积以及更老的沉积。这些沉积构成泥盆系五通组碎屑岩。加里东运动造成了本区泥盆纪早中期沉积的缺失,以及五通组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石炭纪以后,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有一个重要的沉积时期。早石炭纪,地壳升降频繁,海水多次进退,形成了海路过渡时期特有的沉积相,如石炭纪早期的高骊山组。高骊山组的沉积物以陆相沉积的页岩、砂岩为主,岩石层面呈明显的波痕状,且含有海相生物化石,说明该区发生了海退运动。中晚石炭纪到早二叠纪,海侵运动广泛,在早二叠系栖霞组沉积期达到了高潮,沉积物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比如石炭系青龙组和二叠系栖霞组。黄山组的沉积物以浅灰色略带肉红色的块状灰岩和浅灰色的白云岩为主。栖霞组火石峰以黑灰色的灰岩为主,岩层表面含有燧石结核,岩层表面含有方解石岩脉,同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由此得知栖霞组当时是海相沉积。在早晚二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壳抬升的东吴运动,使得海水变浅,该地区变成滨海沼泽环境,从而形成了重要的玩二叠系早期龙潭组的含煤沉积。直到中三叠系后期,海侵运动结束,由于海水变浅,且多次进退,在青龙组的顶部出现了泻湖情况下形成的石膏沉积。中三叠纪之后,由于北边的秦岭造山带强烈运动和抬升,三叠系之前的地层全部褶皱成山,即印支运动,这次运动基本上形成了奔去的构造轮廓。受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本区于三叠纪末发生褶皱、断裂,而成为陆地,并出现由地质构造、风化剥蚀造就的山、谷。自此,区内少量山间洼地堆积粗粒碎屑物(侏罗纪早中期)形成象山群地层,而大部分地区主要遭受风化、剥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第三纪。自第四纪以来,在河流作用下区内堆积细粒剥蚀碎屑,构成第四纪沉积。长期的风化、剥蚀、夷平、河流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塑造了如今所见的地貌状况。

三. 实习感想

南京为期十天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结束了,很累,但突然间会有一种留恋,从中我们学到了好多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从专业领域来讲,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罗盘,如何在野外看地图,还学会了地理的综合性思维,掌握了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从生活方面来讲,这是一次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尤其是在登黄山途中,男生主动帮助女生背包,拉着体质稍弱的女生上山,真的,这是一个有爱的班级。

总的来说,这次野外实习收获颇大,贫瘠的文字又怎能表达的清楚呢?

                                                                                                              


第二篇: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8月7日到21日

实习人员:两位带队老师及1201、1202班全体同学

实习目的:

1、本次实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学 到的理论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描述、分析大自然中的地理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野外实习,同学们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同时掌握地貌 调查的基本方法。

3、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本次野外观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地理学术语去描述地理现象、地理常识。

5、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得到加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可以得到内化。同时对于同学们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的树立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习路线:

临汾→西安(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翠华山)→嘉峪关(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德令哈→西宁(塔尔寺)→兰州(刘家峡水库)→银川→太原(解散)

实习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概况

实习区选择中国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在这里分布着著名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三个既独立又彼此相连的次一级自然地理单元。

第一站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宝高速中段,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与太白门和法门寺20公里之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博物馆通过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和丰富的标本、模型、实物、文物展览,形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象、系统、科学地介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

经过4年筹备和建设,目前博览园15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和室外展示区配套工程基建工作已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其中昆虫博物馆展示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是原展示面积的3倍多。馆内有6个展厅,大量采用了光电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一个充满奇趣的昆虫世界。馆外配套建设有3300平方米的蝴蝶网室,用于蝴蝶和多种昆虫的饲养研究和观赏。

第二站 西安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翠华山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自中国秦王朝起,就已是历代王朝选为皇家“上林苑”、 “御花园”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三秦旅游胜地。19xx年批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19xx年推荐入“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是陕西为20xx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崩积体与巨砾

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 翠华山山崩奇观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当地有人将房子直接建在巨砾上,稳如磐石,这些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水湫池旁,就有一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残峰断崖

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围。

第三站 嘉峪关

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它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xx年以关名建市。20xx年嘉峪关文

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关城,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第四站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魔鬼城)

1、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崐晴鸣”。月牙泉胙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亲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面积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沙峰起伏,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 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 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 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磙,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

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

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

2、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xx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xx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

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100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北距奇台县城约110千米处有一经过长期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 的风蚀奇特景观,被人们称魔鬼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举目眺望,俨然是一座城堡巍然屹立于戈壁苍茫大漠之中。这座城堡,似亭台楼阁,似城廊街道,似罗刹宝殿,城门西侧有“石猴望海”,城内有突兀拔地的“富士山”,佛塔林立的“吴哥窟”,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和酷似眼镜蛇、大鹏等物的造型。各种景象,真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什么“布达拉宫”、“吴哥窟”、“罗马斗兽场”、“富士山”、“路南石林”......古今中外的名山胜迹应有尽有;什么“石猴观海”、“黄牛耕耘”、“雄师横卧”、“小猴摆尾”、“大鹏展翅”......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置身魔鬼城定能使你形象思维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五站 西宁(塔尔寺)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第六站 兰州(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在甘肃省永靖县内,距离兰州市80公里的路程,位于临夏永靖县城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南1公里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xx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7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在从前的这个黄河谷地中,只是座落着近百户人家的小村落。19xx年建成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

水库位于黄河上游,有许多峡谷和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水势有如万马奔腾,景色十分壮观,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刘家峡。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右岸台地上,建筑有长700米,宽80米的溢洪道。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57亿度。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刘家峡水坝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地,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实习感想:短短的十几天实习很快就要结束了,虽然很短,但通过这次西北实习,我们增长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真可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走来,我学到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等许多地理专业的知识。 在这十几天的野外实习期间,我们跟随老师,在大自然的广阔空间中,看到了各种原本只见于书本字里行间的地理景观,结合自身所学以及老师实地细致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北部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前言一野外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一方面获得基本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自然地理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观察和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能...

地理科学专业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5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剖面特征及其成因土壤的垂直分布...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模板

实习名称学院姓名和学号指导教师起讫日期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矿业工程学院袁悦20xx14430120袁海春20xx14430121杨旭青20xx14430102柳莹20xx14430129王政许永利谷海红2...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学院XXX专业XXXXXX班级姓名学号XXXXX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刘海新目录前言第一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结束语地质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1前言一实习的意义自然地理学是...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前言一实习目的二实习方法三实习的相关课程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第三...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学院水电学院专业班级11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姓名学号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前言12实习区概括23地层44岩石65地质构造86岩浆作用107河流地质作用128矿产资源129结束语131一前言1实习时间本次实...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学院资源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资环1101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目录前言第一章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状况一邯郸市二昌乐县三青岛市第二章地质一地层二构造三岩浆活动第三章气候一邯郸...

土壤—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植被综合自然你地理实习报告水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湖南科技大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xxxx姓名郭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引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诸如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生物等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生物的进化自然地理地大博物馆实习报告1实习地点及时间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20xx年4月17日2实习目的我们自然地理的的课堂上学习了地球生物界的基本知识为了加深对其的认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格式和内容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格式和内容一实习资料的整理野外调查得到的大量原始资料数据首先检查审核去伪存真修正补足分析和处理资料对统计指标如均数和率等要经统计学处理对野外实习得来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取舍和整理一般情况下按下列三方...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冯志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20xx年10月26日20xx年10月31日2实习地点桂林旅游风景区包括桂林市旅游区漓江旅游区和阳朔旅游区3指导老师魏新玲张杰云刘晓莉4实习目的调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土壤...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