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归纳总结

时间:2024.4.13

入:①进入,与“出”相对,深入。“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②进入朝廷,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善:①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②擅长,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 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 (《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市:①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②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食:①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②出使。“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适 :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舒:①放松。“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孰:①谁。“我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仔细地。“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曹刿论战》/《桃花源记》)②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③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损:①减少、损害。“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愚公移山》/《出师表》)

说:①通“悦”,高兴。“公输盘不说”/“不亦说乎”(《公输》/《论语》)②解说。“请说之”(《公输》)

素:①白色。“则素湍绿潭”/“ 又留蚊于素帐中 ”(《三峡》/《童趣》)②一向。“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③不加装饰。“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溯:①逆流而上。“沿溯阻绝”(《三峡》)

汤 :①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②大水急流的样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

涕:① 眼泪。“临表涕零”(《出师表》)

徒:①光着。“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②只。“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颓:①坠落。“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亡:①通“无”。“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②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逃亡,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④丢失,失去。“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⑤使??灭亡。“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微:①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稍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委:①放弃、离开。“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舍弃。“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标记。“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致:①得到。“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②招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逐:①竞争。“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资:①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

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1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2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 3

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

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

5

更多相关推荐:
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点击数180更新时间20xx510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

初中文言文归纳

文言文归纳七年级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词三词类活用八年级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词类活用七八年级一词多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文言部分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花源记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夹岸...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

初中文言文字词大归纳(七上)

初中文言文字词大归纳七上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通汝你4是知也通智聪明明智5一切乌有通无没6裁如星点通才仅仅7尊君在不通否吗不在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用鞭子打2果然鹤也变成白鹤3温故...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