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期末政治考试总结

时间:2024.3.31

2.如何理解贫富差距

答:蛋糕做大是前提 蛋糕分好是基础

-------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

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一是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一是着重解决再分配问题,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保障性收入到位。

最后,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3.经济转型的出路

答: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调整经济结构,“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资源节约型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4个;

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自主创新、城镇化道路;

4. 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

(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2)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创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带来新的历史性飞跃。 我们党把“社会和谐”鲜明地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理想追求第一次成为了社会主义大国的生动实践。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必定以更为雄壮的英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6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优势“优”在何处?

答:在中国共 产 党带领人民,在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发展道路,不断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特”。

经济上,“特”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上。当前,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

政治上,“特”在共 产 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形成了“共 产 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 产 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上,“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上。

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

7.谈谈对现阶段中国国情的看法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

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3、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请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现状,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

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 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3.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 3

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真正做到学以立德 学以增智 学以创业。

2.必须坚持五湖四海 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形成以德修身 以德服众 以德领才 以德润才 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把服务群众 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 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4.必须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定的信心 更加坚决的态度 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继承传统 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 程序严密 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 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为什么当前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室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

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思想保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2、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

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4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近二十年来,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不断推动

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主要突出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上我国的综合实力也日益提升。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国际背景,以及面对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新的生活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发展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快文化的发展速度,提高文化发展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弘扬并巩固我国钢铁长城般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变为国际文化强国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事实上的软要求变成硬措施,我党适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面对国际新的发展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新要求,特别是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可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 产 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理论:1、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 产 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共 产 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党的历史方位 5

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坚定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 产 党必须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困难和风险。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44页

答: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以及抗击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这一制度的本质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发展趋势上。事实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具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 产 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 产 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理想信念动摇、信仰危机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蜕变,信仰信任出现危机。

(二)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基层组织涣散、战斗乏力的问题。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组织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进一步把软弱涣 6

散的基层党组织整肃建设好,对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工作作风飘浮、本领恐慌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育、警告和惩处,党的作风建设已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不深入、不踏实、不牢靠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四)党的制度建设方面, 用人机制不活、唯上是从的问题。

高素质的干部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下才能脱颖而出。而我们现行的选用人机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用人标准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二是没有解决好谁来选人用人的问题。鉴于此,打破组织上单向选择的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竞争型、群众广泛参与型和有效问责监督型的选人用人机制势在必行。

(五)党的廉政建设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制约失衡的问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腐败分子的堕落自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疏漏.无疑会帮助我们认识不良的政治生态对腐败现象滋蔓的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总的看来,目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基本是相适应的,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实事求是地讲,党的建设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1. 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物与旧谬论的矛盾

以理论为指导的探索活动,会出现许多新事实和新现象,原有的理论难以解释,人们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原有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理论取代原有的理论,从而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不同观点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

学派:指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以自己的成就获得公认,并且有自己的带头人。

1、 产生原因,研究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研究,会取得不同的结果,相互比较,

订正,引发争论。

2、 作用a活跃学术氛围,加速科技发展,特别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前提是平等、公正)b促使人

们接受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观点,避免科研的盲目性少走弯路。c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新思想。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1、 原因,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 途经及其作用

(1) 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多学科之间交叉形成的新理论,其广度和深度具有更高的水平,依次

为根据研究课题会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

(2)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既有利于理论的加速转化,同时有利于所的成果的推广利用。

(3) 横断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技整体突破,总体发展。

一、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也包括继承前人留下的难题,及其研究过程中应吸取的教训。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创新是分层次的,1)提出了前人从未涉及到的新原理、新定律,称为科技的突破,2)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科领域达到的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的突破;3)研究成果超出了学科范围,引起了整个科技领域的变革,或者是创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新方法,称为科技革命,4)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了人类思想观念的变革,称为中的科技变革,创新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成就。

2. 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入20世纪,以四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和四大技术群(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相继爆发,科学技术的生 7

产力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专家学者达成共识,科技的生产力功能可用以下公式:生产力=劳动者e 科技+(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管理

一、转化的途径:(1)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在生产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2)通过技术革新,技术的发明,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究出新的机器装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生产工具的质变(助思仪器,代替部分智力劳动)

(3)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的节约使用已有的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

(4)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各自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产力功能

(5)未来科学技术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第五章 科研选题

结合自己从事的专业论述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2、如何贯彻这一原则(1)选题要看是否有社会、经济、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2)长期需要与近期需要相结合,正确处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以研究团体而言,应考虑到研究力量的合理分配。

二、创造性原则

1、含义:体现了选题的价值,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并可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科学领域提出的新见解、新命题、新理论、新发现,也包括技术领域中的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发明,科学技术探索的使命所在就是不断创新。

2、如何贯彻 (1)到科学的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的高起点,高水平,获得成功

就是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越。(2)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知识不一致的领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的解决是否具有紧迫性,获得成果能否迅速的应用。(3)到学科的交叉地带或者被人忽视的无人区选择课题,此类课题的综合性强难度大,获得成功,能有效的带动科技整体前进。

三、科学性原则

1、含义:体现课题的根据,是指选题应以充分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者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确理论为指导。

2、如何贯彻:(1)基础研究课题,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可信程度,易于人们接受和运用。(2)技术应用的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避免探索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科技研究的进程。

四、可行性原则

1、含义:体现选题条件,选择应从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出发,或经过努力可得到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

2、贯彻:(1)考虑以及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水平、结构、研究能力、个人的特长、爱好及对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及趋势的把握。(2)考查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人力物力经费、时间、导师特长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成就等。(3)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克服现实条件的不足,改变、创造条件,保证研究的持续进行。

第六章 科研过程中的经验方法

1。简述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实物本来面目加以反映,排除假象,特别是以假说为指导的观察,要力戒“先入为主”。

(2)全面性原则: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对象,获得丰富资料以便能相互比较,排除错误,是观察的结果丰富、可靠。

(3)典型性原则:保证选择的对象具有到表性,同时好应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的代表性,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辩证思考原则:对观察结果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其相对性、条件性、可变性,超出范围进行外推必 8

须谨慎。

2.简述把握机遇要求研究者具备哪些素质

(1)留心以外之事。观察试验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细节,遇到奇异现象必须作出合理解释,绝不能轻易放过。

(2)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只有当奇异现象与已有知识发生共振或共鸣,才能出现思维火花,获得相应成果

(3)必须有妻儿不舍得追求精神。机遇只为研究者提供成功的机会,只有经过艰难的探索,排除困难,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4)具有强烈批判精神。面对奇异现象有敢于、善于运用反向思维进行处理,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创建新理论、新知识。

第七章 科技研究中的理性方法

简述假说如何发展为理论

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理论,发挥思维能动性,对未知领域事物、现象、过程的本质及规律性作出的来有一定假设性的推断或说明。假说上升为理论的途径:(1)假说与越来越多的新事实、新现象相符合,表明假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并不出现反例,假说可做为理论对待。(2)根据假说作出的预测被实践所证实,说明假说不仅把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还进一步把握对象的发展趋势,假说上升为理论。

(3)经得起判决性试验检验的假说,可作为理论对待,这适用于两种对立性的假说,并且必须二择其一的情况。

9

更多相关推荐:
期中考试政治情况总结与分析

期中考试情况总结与分析邓煦君20xx1117八年级146班政治考试情况人平分678年级前32名7人及格人32人60分以上最高分94分综合排名四个班中位居年级第三各分数段分布情况如下表由上表可知1全校最高分96本...

政治期末考试反思

政治期末考试,考砸了。按说既然是全市统考,难度应该不怎么高,考题以知识点为基础,需要应变的内容也不会多,可我居然考砸了。说“考砸了”可能有点小小的夸张,但却是不理想。我本来预想能80分以上的,再不堪拿个80分也…

高中政治期中考试总结分析

高中政治期中考试总结分析高一政治备课组一试卷相关信息考试对象20xx届高一全体学生考试范围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第一课考试类型选择题60分和非选择题40分试题难度系数343二考试结果参考人数1...

期中政治考试反思与总结

这次政治考试总体来说可以用我们的语文老师评价我们作文的三个词来形容“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间,我屏住了呼吸。面前两个鲜红显眼的数字令我目瞪口呆。作为一名政治班的学生,这个成绩是空前…

政治教学期末总结20xx.7.3

政治教学工作总结高要一中政治科组杨勇今学期我担任高一级7班、9班这2个文科班的政治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

初三政治期末调研考试分析与总结

何淑艳一试卷内容分析1.布点广泛、重点突出。试题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覆盖面,是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本试题,考试范围广,涉及七、八、九年级的部分知识点,而且九年级与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做了重点考察。2.时代性…

初三政治期末考试反思及措施

初三政治期末考试分析及学科成绩提升措施本次初三期末考试政治成绩考的太差全新泰市第24名领导召开了会议特别分析了这次考试反应出的问题会议结束后我也自己沉思了政治取得这点成绩的原因一考试情况分析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的...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知识总结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知识总结第一至第三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会考的内容目标和考试水平要求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纲要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期末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1怎样创建优秀的新集体班集体P7P91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前进的动力2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2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有哪些P12131学会自主学习2...

初二政治备课组期中考试总结 - 怀文中学-专做艺术生文化课

初二政治备课组期中考试总结一对试卷的分析1试题灵活开放在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做题中接受了道德教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题型丰富漫画题的运用既增加了...

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 Word版含答案

20xx届期中政治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120xx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倾听和反映民众呼声进一步推动了基层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以扩大人民民主这样做的...

期中考试总结

让人紧张无比的期中考试终于落下了帷幕优异的成绩见证了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也见证了老师们辛勤的工作为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有所收获而感到欣慰正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抚着大地妈...

政治期末考试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