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

时间:2024.4.5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

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 3、环境因素

(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 (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

二、主导因素

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

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

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集聚

(1)工业地域的形成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 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 (2)效益

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②形成了跨国企业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

(2)现代化的通信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 (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 (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 (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 (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 2、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 (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

(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 (5)市场广阔

(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 3、衰落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2)产业结构单一

(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 ③开采条件变差,成本增加 (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

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 (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成本增加 4、整治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 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②发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 ③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 (2)调整工业布局

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 ②向荷兰沿海转移 (3)优化环境

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②植树种草 5、整治效益

(1)产业结构多样化 (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

活动 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工业基地 2、水源不足: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 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 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 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 6、交通便捷(铁路)

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为例)

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 1、生产特点

(1)兴起时间:20世纪xx年代以后 (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 (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4)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

(5)分布特点:生产过程分散,甚至家庭包工的形式 (6)企业的相关性强 (7)专业化程度高 2、区位条件

(1)小城镇用水用地方便 (2)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3)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4)交通运输便捷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大批廉价劳动力 (7)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3、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三、新工业区(以美国的硅谷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的“硅谷”、德国南部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日本的九州岛、印度 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中关村。 1、生产特点

(1)兴起时间:20世纪xx年代以后 (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 (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4)工业部门:以高技术工业、微电子工业为主 (5)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6)产品更新换代快 (7)产品附加值高 (8)经济增长速度快 (9)研发费用的比例高

(10)面向世界市场 2、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7度,美国西海岸,海岸山脉和圣弗朗西斯科湾之间,旧金山市东南部

(2)地中海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阳光充足 (3)环境清洁优美

(4)交通便捷:航空、高速公路

(5)人才和技术密集: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了完善的 产学研体系

(6)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 (7)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扩散

高技术工业高度集聚——用地紧张,地价上涨——扩散——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 ——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住房租金低

活动 中关村和硅谷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人才和技术密集 (2)交通便捷

(3)政府的大力支持 2、不同点和不足之处

(1)过于靠近市区,用地用水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2)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很少

(3)尚未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 规有待健全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要点总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类型: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或耕作业

二、(了解)农业区位:一指地理位置,一指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因地制宜,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光合作用造就了植物90%以上的干物质

热量:太阳辐射的热量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因素

降水:水分是植物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光照)南稻北麦(热量),东耕西牧(降水),季风气候

区的水稻(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日照短)

(2)水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例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西北的绿洲农业

(3)土壤: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例如: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茶叶

(4)地形: 不同地形适合发展不同农业

例如:山区的立体农业

平原:种植业

坡度25度以下:种植业

坡度25度以上:林牧业或水土保持林

洼地:渔业

2、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最终因素

例如: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

(2)交通:联系生产地和市场的距离成本,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很大

例如:园艺业、乳畜业布局在城市郊区

(3)科技:保鲜冷藏技术,机械,化肥农药,良种

(4)劳动力:不同农业类型要求有相应的劳动力数量或素质

(5)政策

(6)其它因素:工业基础、历史传统、饮食习惯、耕地数量、地租等

四、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是市场、交通和科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案例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低地沼泽化。而热量充足的夏季却少雨。 后来,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季节调节,从而发展起水果、蔬菜、花卉生产。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限制了园艺业的规模。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欧洲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蔬菜、花卉和葡萄酒的市场扩大。

于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选择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大规模化生产。

随着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进一步扩大。

但是,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灾害严重,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差异,西班牙纬度低气温高,农产品上市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近,交通运输便捷,从而造成了激烈的竞争。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根本原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 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1)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以及西南部

(2)生产特点

①生产结构:耕作业和畜牧业,小麦和羊毛

②经营方式:家庭经营

③生产规模:大(大农场和大牧场)

④科技水平:高(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以保持畜草平衡) ⑤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农业。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⑥机械化程度:高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候:气温温和(平均20摄氏度),降水适中(300—750mm),适合小麦和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充足(丰富而高矿度化的地下水)

③土壤:肥沃

④地形: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欧洲市场广阔

②交通:靠近海洋,海运便利

③科技水平:高

④政策:政府政策扶持

⑤劳动力:劳动力数量不足,但素质高

⑥工业基础:雄厚(现代化机械、化肥、农药应用广)

⑦耕地数量: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1—10人),地租低

(4)限制因素:水源不足,实行东水西调措施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稻种植业。以中国南方为例)

1、 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东亚的亚季和温季,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季)

2、 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水稻

(2)经营方式:家庭经营

(3)生产规模:小(小农经济)

(4)科技水平:低(依赖传统经验)

(5)商品率:低(属于自给农业)

(6)机械化水平:低(以手工劳动为主)

(7)单产量:高(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丰富)

(8)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3、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3)土壤:肥沃深厚

(4)地形: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丰富

(2)耕地数量:人多地少

(3)历史传统: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

(4)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食

二、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 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美、加、阿、澳、俄、乌等国,以及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北)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北)

2、 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小麦和玉米

(2)经营方式:家庭经营(在中国为国营)

(3)生产规模:大

(4)科技水平:高

(5)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农业)

(6)机械化水平:高

(7)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小麦带和玉米带)

3、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和,降水适中

(2)水源: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3)土壤:黑土肥沃深厚

(4)地形:中央大平原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广阔

(2)交通:河运、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3)科技水平:高

(4)政策:政府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5)劳动力:劳动力数量不足,但素质高

(6)工业基础:雄厚(现代化机械、化肥、农药应用广)

(7)耕地数量:地广人稀,地租低

案例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

国。

1、地理位置:中部平原(小麦带位于阿肯色河上游、密苏里河上游,玉米带位于密苏里下游、密西西比河上游)

2、生产特点

(1)科技水平高:生物技术革命(培育良种)、化学革命(化肥农药)、经营管理革命(提高了效益)。xx年代初,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2)机械化水平高:强大的工业基础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3)商品率高:95%

(4)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形成小麦带、玉米带

(5)辅助措施:兴修水利,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3、区位因素

(1)市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粮价上涨,市场广阔

(2)交通: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便利

(3)科技: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4)耕地数量:地广人稀

(5)工业基础:促进农业机械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

1、 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阿、澳、南非等国,以及中国的西

北和西南地区

2、 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牛肉(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南非牧羊)

(2)生产规模:大(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3)商品率:高,属于商品畜牧业

(4)科技水平:高

(诸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打机井,海上冷冻船,种植优质牧草,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

(6)集约化程度:高

3、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温暖,降水丰富,草类茂盛

(2)水源:(拉普拉塔河、打机井抽取地下水)水源充足

(3)地形:(拉普拉塔平原)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欧洲)市场广阔

(2)交通:铁路交通和海运便利

(3)科技水平:高

(4)耕地数量:地广人稀,地租低

二、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 地理位置:城市郊区,主要分布于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少数大城市的郊区也有分布

2、 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牛奶,及其制品

(2)面向城市市场

(3)高度商品化

(4)高度集约化

(5)机械化程度高

3、 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凉多雨,多雾多阴雨天,日照少,且西欧平 原广阔、地势低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市场因素:西欧传统的饮食习惯,加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所 以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交通因素:新鲜牛奶容易变质,且液体不方便长途运输,所以须分布于郊区,靠 近城市市场,还可降低运费成本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基础回归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这三个指标的数值变化,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

高中地理必修二部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部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2…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