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社会心理学论文

这学期感觉非常荣幸,因为我很幸运地选到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通识教育教育课,更令我感到幸运的是由周晓虹教授来做我们的任课老师。起初,是因为心理学这一门学科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展开,我发觉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我。而每当临近期末的时候,都会写一份论文作为本次课程的总结。今天就结合曾经的教学内容,来谈一下自己对社会心理的认识和见解。

在此之前,就我个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学科的结合,是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学,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分析各种类别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学产生的各种效果进行,利用有积极作用的方法,摒弃负面作用的方法,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变得更加协调和睦。社会学,是研究人际的一门科学,它将人放到一个群体研究;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个人的内心反应,更多的是重视个人的独立。社会心理学则是将二者结合,研究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变化。第一节课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内容。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深渊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做出解释。通过理论方面的理解,我发现社会心理学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完全与纯理科对立。只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社会心理学都会涉及到。尽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综合性很强。科学家都在研究对象上达成共识,其实在界定这门学科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心理学家侧重于个人因素,即人格问题;社会学家则侧重于社会因素,即群体与互动;而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没有将所有因素统一起来。我们的老师周教授和其同事则在19xx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这样的定义就包含了所有的内容,没有任何偏向。社会行为制约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和文化。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并不对立的。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理,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不同的行为举止、价值观还有生活态度。我们还学习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正如在此之前所理解的,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我还有些夸大地说社会心理学完全可以与纯理科相对立。社会学、心理学还

…… …… 余下全文

篇二 :社会心理学论文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1 ——2012 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蒋宏大

学生姓名:潘诗怡

班 级:审计081班

学 号:2113808114

论文题目:浅谈网络人际关系

内容摘要:网络人际关系和我们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利弊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网络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并且做出了应对结论。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为我所用,同时关注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网络 人际关系 大学生 交往

浅谈网络人际关系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学习、工作、生活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息息相关。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现在不单单只是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很多都是90后,从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长大,对网络也是再熟悉不过了。本文中,笔者将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新时代网络人际关系以及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

总是会发现这样一个画面:上完课回到宿舍,寝室里的舍友们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人人网,挂QQ。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留言,看看昨天晚上聊过的人今天还在不在。这种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动作,即使是回宿舍有事做,即使是一会要上床打盹,我们也往往开着电脑挂着QQ,挂着人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怂恿着我们这样做:我在线,我在网上,我能随时与人交流,别人能随时联系到我。有位当代作家这样评价我们,他说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这已经不单单是刚接触互联网、刚申请了QQ、刚注册了人人的那种新鲜感,也不单单是时不时地把照片“晒一下”、时不时地写篇博文、日志“吐个槽”的那种网络达人时尚耍酷了,这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模式。

这就是网络人际关系。

处在网络人际关系中的我们,最大感受就是只要有网,哪怕是一部手机,就能与人交流。“3G”、“WIFI”、“微博”、“人肉”一度成为年度热词。我们像被无线的东西给连了起来,也不管你自愿不自愿,没有选择,你已经“入了网”。自然而然地,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我就选择几个方面简单叙述:

…… …… 余下全文

篇三 :社会心理学论文格式

社会心理学论文格式

题 目

社会心理学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张三 学号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58)

摘要:外来生物入侵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也难逃其中。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生物入侵的种类数量、分布、入侵途径、以及危害等方面的分析来评估中国目前的生物入侵现状。并从防控、治理两个方面来叙述我国生物入侵的控制途径。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现状、生物入侵控制途径

1.引言

早在19xx年美国科学Elton就提出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

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国外在很早前就开始对生物入侵做造成的危害进行研究和防治,而中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地区的生物入侵形式严峻。外来生物不仅每年给国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中国原本就已被工业破坏的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更是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害。

2.中国生物入侵现状分析

现有的文献研究有相当多的将中国的生物入侵爆发的开始时间点指向了上世纪80年代,即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目前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入侵生物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入侵的。随着改革开放着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外来生物的入侵形式更加严峻,可以说生物入侵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一种副产物。

2.1中国生物入侵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据报道,目前我国的生物入侵种类涵盖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低等植物、细菌和

病毒,其覆盖范围几乎涵盖全国所有地区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

就中国生物入侵的种类来看。 20xx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入侵生物,其中包括:紫茎泽兰,薇甘

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实际上目前入侵我国的生物种类远不止16种,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外来物种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数百种的规模。而这第一批公布的16种生物仅仅是入侵生物中对于我国环境生态造成极大影响的数种外来生物。而其它的数百种外来入侵生物则像定时炸弹一般,时时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社会心理学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从“挫折 ——侵犯”、“学习 ——摹仿”视角深入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 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就出现了犯罪现象,由于犯罪是侵犯社会的行为,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探求犯罪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本文结合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变型时期的特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

关于犯罪原因的探索有种种假说,如:C龙脖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说认为,犯罪是与生俱来的身体构造方面的特征(如头盖骨异常,前额扁平,颧骨特别突出等),必须会走上犯罪道路,(本身没有实际科学价值,但对犯罪者进行研究的方向却被继承了下来,形成了二十世纪以来以伦兹.克雷奇默尔为代表的犯罪)该学说还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实施犯罪前所形成的性格,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性格的形成则是个人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关于犯罪学研究的第三种学说是犯罪心理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S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个性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形成的。“本我”是与生倶来的,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紧密联系。“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它和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倾向于抑制本能活动,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希望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急切地寻求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可以认为,当“自我”要求获得本能的满足,而又不能按照“超我”所要求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实现时,一任“自我”自由发泄,自然易于构成满足已欲而侵他人的犯罪行为。从这种理论推论,为了消除犯罪,必须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一任自我自由发展,建立刑罚只能助长犯罪,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以上是犯罪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说。这些学说,在它们的创始人之后,都有很大发展。对犯罪问题,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进行共同研究,这无疑会促进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尽管如此,由于犯罪问题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作用,是涉及到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的“症候群”,对犯罪原因的探索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浩繁的课体。

…… …… 余下全文

篇五 :心理学论文 范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心理学论文——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目录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 2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 3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 4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 5

五、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 ............................................ 6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 7

七、结术语 ................................................................ 8

参考文献: ................................................................ 9

10- 1 -

心理学论文——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 …… 余下全文

篇六 :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创新

【论文内容】 教育改造是一项区别于社会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行刑方式的一种体现。新的时期以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面临着挑战和困境。笔者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了教育改造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给予解答。因此,本文首先从考察罪犯教育改造的涵义和其教育学、社会学理论依据出发,介绍当代世界罪犯教育的社会化、个别化、技术化、国际化发展趋向;然后,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造的以“三课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安全稳定”为工作重心和教育改造的方法、手段多样化的三个特点;并着力于厘清教育改造的基本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探究了再社会化是罪犯教育改造的实质,大胆引入了半成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作为罪犯教育改造的同义理论术语,丰富对罪犯教育改造的理解和认识;分别用教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犯罪学理论论证生活教育应成为罪犯教育的主要内容;用控制论观点证明了动态的稳定性才是科学的安全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 立情境化教育改造模式的背景:教育改造面临挑战和教育改造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提出并定义情境化改造的概念,讲解了情境化教育改造的程序要求;分别从教育学、哲学、犯罪学、社会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层面论述了情境化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紧接着,从克服自由刑弊端的角度说明了情境化教育改造模式的对一切为了回归的行刑理念的遵循性特征;从教育学角度重点论述情境化教育的对罪犯主体作用的注重性特征,明晰其与传统教育改造模式下罪犯被动型接受教育的差异;从体系结构的角度阐明情境化教育相对传统模式的颠倒性特征,并且用系统论观点解释了该特征将产生巨大的功能;从内容组成角度指出情境化教育对传统教育改造内容的兼容性特征,界定了二者在继承和发展中的性质关系;之后,提供了本人在情境化教育改造模式创新实践中宝贵的经验。最后,在结论中逻辑的提出了稳步推进教育改造模式创新的建议,以期增色有中国特色的行刑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七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20xx年10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有许多名称。例如亲社会行为(或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利他主义行为(altruism behavior)等都属利他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利他行为的定义是:个人所做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相对存在的,因为如果用全面的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因素去考虑,这个观点只是形而上的认识,并没有挖掘到利他行为含盖的各种目的性与必然性。若分析利他行为的产生,必然需要考虑到的不是利他行为,而更多的是一种利己行为与社会关系行为。在这个大的区域内来剖析利他行为,才能看的更清楚,否则,如若定义所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之余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我是出于两个方面所考虑的。即: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个人因素造成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利他主义 关系 行为 利益

Abstract:Altruism behavior (altruistic behavior) is the most widely defined time, resources and provide energy to help others' behavior. There are many altruistic behavior. For prosocial behaviors (or the social behavior) (prosocial behaviors behavior), and others (helping), altruistic behavior altruism behavior (behavior) are altruistic behavior. In the categ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altruistic behavior is defined as the person making behavior of others is beneficial to himself, and no obvious interests. Or is a selfless act, just for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But I think that this view is relatively existence, because if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y, and other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subject is metaphysical understanding, and no mining to altruistic behavior covered all kinds of purpose and necessity. If the analysis of altruistic behavior, it need not consider more altruistic behavior is a kind of selfish behavior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this area, to analyze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can see more clearly defined, otherwise, if we see, is on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 His behavior YuLi of reasons, I am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social relations of altruistic behavior, Personal factors of altruism behavior.

…… …… 余下全文

篇八 :社会心理学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课 程:学 院: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号:姓 名:

社会心理学 东方科技学院 200941903219 徐 静

20xx年5月29日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徐静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原因;对策;

Concerning control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 violations

Xuj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Aggression is a certain social harmfulness behavior, violations of the society directly interfered with the normal operation. Therefore, aggressive behaviour has become the main objects of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ical school of scholars with aggression gives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violations, the causes of various also puts forward a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e various ways to prevent violation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ggression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ies to reduce and control viola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