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班专题总结

对小班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正如清初思想家颜元所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如今,我们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而讲文明懂礼貌则是做人的基础。 幼儿期尤其是幼儿园小班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从小塑造健康人格,是每个幼儿教师的职责。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可是扪心自省,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陌生人时,比如班里来了客人老师,如果老师不提醒、不示范,会有多少孩子能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问好呢?如果只是为了模仿老师或者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怎样将幼儿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其内在的情感需求?怎样让幼儿短期的礼貌行为演化为一生的良好习惯?正是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我结合小班教学实际,对幼儿文明礼貌教育进行了可行性的尝试。

一、用故事、儿歌来萌发幼儿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且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讲了“四个好朋友”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我又问:“为什么说它们好呢?”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都有礼貌。我又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说对话。表演完后,我又提议给四个好朋友贴上五角星,因为它们都是有礼貌的朋友。小朋友们一致同意,并高兴地拍起了小手。我趁机说:“你们要向四个好朋友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给你们贴上五角星。”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们念有关的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的孩子念完儿歌对我说:“龚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我及时给予表扬,孩子们通过听故事、念儿歌,萌发了要有礼貌的思想意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班教师专题总结

指南背景下小班幼儿防走失教育

近年来,绑架、拐卖儿童案件不断发生,为家长和学校敲响了警钟,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所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颁发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指出了在该年龄段幼儿应该有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该学会的自我保护措施。

小班幼儿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及应变能力较弱的特点,《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3-4岁幼儿在该年龄段应做到:“1.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3.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由于小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于中大班幼儿较差,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难题,如何有效的对小班年龄的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实际生活,通过集中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分辨能力差,在幼儿园的日常安全教育中,教师要采用谈话、讲故事、念儿歌、看图片、看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防走失教育。此外幼儿园还要通过宣传画、标语、室内布置等手段,通过营造环境气氛来教育孩子。

1.通过故事对孩子进行防走失教育。告诉孩子:外出时,要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手,千万不要离开爸爸妈妈。例如故事《小兔走丢了》,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当幼小的孩子走失后,个子矮小的孩子抬眼望去,满世界都是大人的腿,看不到一张脸,太可怕的情景了!可以讲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并且提问“假设是你,你怎么办?”

2.采用谈话法进行防走失教育。采用具体谈话问答的形式,教给孩子自我解救的有效方法,提高孩子防拐骗、防走失等技能。让孩子了解具体情境下走失了应该怎么办。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班常规培养专题总结

小班常规培养专题总结

生活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生活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有效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我在这学期生活常规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班专题总结

对小班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正如清初思想家颜元所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如今,我们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而讲文明懂礼貌则是做人的基础。 幼儿期尤其是幼儿园小班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从小塑造健康人格,是每个幼儿教师的职责。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可是扪心自省,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陌生人时,比如班里来了客人老师,如果老师不提醒、不示范,会有多少孩子能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问好呢?如果只是为了模仿老师或者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怎样将幼儿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其内在的情感需求?怎样让幼儿短期的礼貌行为演化为一生的良好习惯?正是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我结合小班教学实际,对幼儿文明礼貌教育进行了可行性的尝试。

一、用故事、儿歌来萌发幼儿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且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讲了“四个好朋友”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我又问:“为什么说它们好呢?”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都有礼貌。我又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说对话。表演完后,我又提议给四个好朋友贴上五角星,因为它们都是有礼貌的朋友。小朋友们一致同意,并高兴地拍起了小手。我趁机说:“你们要向四个好朋友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给你们贴上五角星。”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们念有关的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的孩子念完儿歌对我说:“龚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我及时给予表扬,孩子们通过听故事、念儿歌,萌发了要有礼貌的思想意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一班下学期专题总结

小一班下学期专题总结

——关于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我服务的能力

本学期通过《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

展实践,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能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下面就我们班本学期开展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愿望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条件的溺爱包办,让幼儿形成了一种错误

认识:自己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都会帮着干(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要洗脸了,父母会帮着洗;要喝水了,父母会端到面前等等),因此,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通过谈话““我是家中小帮手”、“我学会了”、“我长大了”等活动,利用交流、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的愿望;也可以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榜样,来激发

幼儿自理的意识。

二、传授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

1、示范练习

学期初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可以

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了解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目标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幼儿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小手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小学生班主任专题培训教程》问答题总结

《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程》

第一讲:班主任岗位职责与基本规范

第一节、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基层实施者和落实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3.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者

第二节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及班主任工作的挑战性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对班主任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的标准4市场经济体制对班主任提出严峻的挑战5互联网时代赋于班主任工作新的研究课题

第三节 新时期班主任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一、重新认识单项班主任角色的内涵

1、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2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3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4班主任角色由型向高效型转换5、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6、班主任角色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7、班主任角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8、班主任角色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

二、新时期的班主任应承担多重角色

1、学生的知心朋友2、学生学习的导师3、班级纪律的维护者 4、爱的给予者5心理健康导师6学生价格的楷模 第四节 班主任的岗位职责 班主任岗位职责是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在班主任岗位上应当

承担的基本职责和改造的基本义务。

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加强班级管理,塑良好班级文化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与安全教育

五、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 六、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七、积极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八、与任课教师沟通,协同教育学生

九、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十、加强与社区联系,努力改善社会教育的环境

第五节 班主任规范及其指导意义

一、班主任工作规范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规范化是新时期教育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整体性的素质要求。新时期对学校教育以及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班主任工作只有遵循一定的规范,逐步赶上规范化的道路,才能造就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保证这支学校教育生力军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总结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总结

专业化的班主任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落实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关键,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以聪颖的智慧哺育学生,以共同的进步带动学生,以创新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明确的职责对待学生,才能无”误人子弟”之嫌,才能加速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近年来,教师专业化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班主任专业化不是一般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而是一种特殊的教师专业化问题,班主任专业化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也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

班主任专业化的要求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我校德育课题组联合政教处、大队部组织班主任们在本学期进行“先进班集体经验论坛活动”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与老师们共同学习交流: 论坛之一:

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道德,等等.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关怀学生就是关怀生命.班主任是全面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主要的教师,即包括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包括价值生命). 古老和文明的中华民族有着诸多的传统美德,教会队员学做人,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全校班主任中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工作。分别是“中华传美课题研究展示”、“ 座位管理、劳动、完善考勤制度”、“ 班风学风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等,老师也是一次德育教育过程,规范学生的行为思想,也是对老师的思想行为素质的规范。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加拿大学者范海南认为,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取向上”,关心是“人的崇高使命”。大家敬仰的麦慧老师是爱心育人的典范。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品质,并非每个教师一开始工作就具有关心品质的,关心品质的获得,如何关心是需要学习的;学会关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学习,也是一种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学会关心和形成关心性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是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学会关心的,而学会彼此关心,也就是形成了关心性关系。关心作为一种德行品质,是一个整体.从个体的学习说是一种“践行——体验——认知”结合的学习策略.首先要践行,即基于一定认识和带有一定情感的行动.这种关心的行动,不仅是道德践履的外在表现,也是关心的意识(知)和关心的情感(情)的载体.行动的过程就是学习关心品质的过程,行动负载着知和情,行动过程是体验相互的关心与被关心的过程,是整合知情行为统一体的过程,是学习关心品质的过程,是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关心以尊重为前提,学会关心必须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包括学会合乎理性的关爱,认识关爱与尊重,关爱与被关爱,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小专题总结

让倾听成为学生的习惯

石嘴山市第二十小学 田学东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为学生发展打基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一直都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方法放在首位。学生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有了,这比学生暂时取得高分更重要。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境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种种现象引人深思。学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其实,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1、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