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 皆(此,乃,是,则)……也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 ○臣本布衣《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② 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 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 ……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⑤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 、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 必修一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被动句>

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省略句>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

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

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

(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名词+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名词+补语 沛公军霸上

(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 或师焉

(9)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草行露宿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失期,法皆斩 手巾掩口啼、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表对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比喻) 其一犬坐于前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孔雀东南飞 潭西南而望"

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卿当日胜贵

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以下待整理

3、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