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考研中药总结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 …… 余下全文

篇二 :考研中药总结

中药冲刺复习资料

总论

考研中药总结

2.炮制的目的

①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生麻黄——发汗力强

麻黄绒——用于儿科或年老体弱者 ②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止痛

醋炒玄胡——加强止痛作用

③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eg:生地黄(晒干)——清热凉血 熟地黄(蒸制)——养阴补血 ④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eg:马齿苋——用开水烫后再可晒干

⑤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炮制方法的五大类型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什么叫水飞、炙、煅、单、淬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炙——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粹,充分发挥疗效 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5.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

燥等)

6.叙述四气、五味的含义和作用

①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平性药) a.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性病证)

中药冲刺复习资料

b.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痛络、回阳救逆(寒性病证)

② 五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辛:发散、行气、行血 辛香之气

b.甘: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酸:收敛固涩(针对滑脱类病证)

d.苦:泄、燥 泄:通泄、降泄、清泄

考研中药总结

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药学归纳(考研用)

中药归纳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细辛 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羚羊角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 …… 余下全文

篇四 :考研中药总结

总论

夏商周战国时期

《诗经》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黄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

《五十二病方》 载药240余种,医方280多个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载药365种,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魏晋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撰写,载药730种,首创“诸病通用药”,记载芍药分赤芍与白芍两种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李勋,苏敬编写,载药844种,第一步官修本草,增加山楂,人中白等民间经验用药

《本草拾遗》作者 陈藏器; 甄权的《药性论》首次记载神曲的性质功效

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载药1500多种,苍术首载

《本草衍义》作者寇宗奭,将四气改为四性,最早提出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决定药量

明代

《本草纲目》 共52卷,载药1892种

《神农本草经疏》作者:缪希雍

《本草品汇精要》 最后一部官修本草

《炮制大法》 作者:缪希雍,“雷公炮制十八法”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共载药921,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有很大贡献,补充了太子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 及马尾连,金钱草,独角莲,鸦胆子等民间用药

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有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

全草:大多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豨签草(根上部分),带花的果穗,如夏枯草,薄荷。 全草入药:益母草,木贼草

叶类:花蕾将开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入枇杷叶,荷叶,艾叶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医考研之中药总结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自行整理考研中药总结

中药冲刺复习资料

2014自行整理考研中药总结

总论

20xx自行整理考研中药总结

2.炮制的目的

①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生麻黄——发汗力强

麻黄绒——用于儿科或年老体弱者 ②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止痛

醋炒玄胡——加强止痛作用

③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eg:生地黄(晒干)——清热凉血 熟地黄(蒸制)——养阴补血 ④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eg:马齿苋——用开水烫后再可晒干

⑤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炮制方法的五大类型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什么叫水飞、炙、煅、单、淬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炙——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粹,充分发挥疗效 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5.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

燥等)

中药冲刺复习资料

6.叙述四气、五味的含义和作用

①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平性药)

a.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性病证)

b.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痛络、回阳救逆(寒性病证)

② 五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辛:发散、行气、行血 辛香之气

b.甘: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酸:收敛固涩(针对滑脱类病证)

d.苦:泄、燥 泄:通泄、降泄、清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药功效总结(原创版,对考研绝对

中药功效总结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温肺化引) 紫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安胎,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止痒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白芷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止痛 藁本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 止痛。 苍耳子 祛风湿, 通鼻窍, 止痛。 辛夷 散风寒, 通鼻窍。

葱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 疏风清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祛风止痛。 柴胡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考研中医综合复习建议:夯实基础横向总结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2015考研中医综合复习建议:夯实基础

横向总结

距离2015考研还有一段时间,相信这个时间段考生们已经通过前段时间的一轮复习和粗略的二轮复习对中医综合的六个科目有个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了。中医综合的考试时国家统一命题考试,由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组织阅卷,再由国家划定分数的。中医综合考试中,涵盖了五门中医相关学科:中基,中药,方剂,中诊,中内。其题型覆盖知识面广泛,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什么可以灵活发挥的余地。中医就是这样一门中规中矩,正经木讷的学科,既然选择了中医考研,相信一定是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并深爱着这一行当的人。在我们熟练的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后,再有的就是尽可能的拿更高的分数让考研更有把握。下面太奇考研就为大家主要分析下中医综合复习中的几点建议。

中医综合中也是存在不少跨考学生,专业课也是可能有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讲一下中医综合。中医综合考试中,180道选择题占300分,其中还有120分的多选题,可见比重之大。现在就教材来讲中内比较复杂,复习的难度比较大,但是深入学习后你可能会发现中基和中诊中的很多知识点很难拿分,那么要在可以及格的基础上拿高分可能就要在这两门上下点功夫了。其中中诊中的各种症状出现的所有原因都是要重点记忆,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表格方便记忆和复习时查询。中药方面的复习比较繁琐,知识点太多而且没有重点之说,但是前几年的命题趋势却很明显,对于功效的考核没有考主治比重大。同时中药复习中还有注意还可治之类的小字部分,都是高分必备的知识点,有能力的情况下最好多看看。中药和方剂其实是可以一起进行复习的。方歌的背诵是必须的,想拿高分的同学还要注意生姜干姜之类的考题。中内就不多说了,只要把基础打好后面会越来越简单。

中医综合的真题也同样重要,建议全科复习过一遍之后就做一套真题作为测试。二轮三轮后同样也拿真题来作为测试。不确定的做错的题一定要画出来,所有做错的都要总结起来临近考试时重点再看,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在考场上犯的错误。做真题练习目的是测试你现有的水平千万不要蒙题,蒙对的题知识并不是你的,要加深印象的唯一途径就是做错了再看几遍,这一点上中医综合尤其适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