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理学要点总结

生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机体的内环境: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现在也指机体所有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

3.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反射弧:指完成反射所必须的结构。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组成。

5.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负反馈: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7.正反馈: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8.前馈:指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它能使输出变量在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就能得到纠正。

9. 兴奋性: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

10.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活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1.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功能活动是如何被调节的?

机体功能活动是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反射实现对效应器功能的调节,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生理状态下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特点: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确。

(2)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实现对靶细胞功能的调节,如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特点: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3)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举例说明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 、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2.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1.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

3.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

4、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低,影响范围小。

5、

反馈:生理学上通常将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

负反馈(neg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其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负反馈:减压反射

肺牵张反射

动脉压感受性反射

代谢增强时O2及CO2浓度的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SH(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数量:大多数情况下

7、正反馈:排尿反射、排便反射、排精反射

血液凝固过程

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

分娩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数量:少数情况下

第二章

1、主动转运(钠-钾泵)

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四 :7版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简述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基本功能),血液可将氧气以及从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各器官、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通过肺、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缓冲功能,血液含有的多种缓冲物质可随时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血液中大量水分还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体温恒定。

4)防御保护功能,血液可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抵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反应。

简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并向原红细胞分化:同时还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值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EPO主要在肾脏合成,生理情况下,进入血液中的EPO可维持正常的红细胞生成。血液中EPO的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即贫血时体内的EPO会出现一定量的增高来促进红细胞的合成,而红细胞增高时EPO的水平则出现下降以减少红细胞的生成。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3,血液中有哪儿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作为以物质屏障可防止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血管内皮同时可合成、释放多种活性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可吸附凝血酶阻碍凝血的发生,同时活化的凝血因子可被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最终起到抗凝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②蛋白质C系统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④肝素

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

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量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 、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2.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1.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

3.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

4、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低,影响范围小。

5、反馈:生理学上通常将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

负反馈(neg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其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负反馈:减压反射

肺牵张反射

动脉压感受性反射

代谢增强时O2及CO2浓度的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SH(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数量:大多数情况下

7、正反馈:排尿反射、排便反射、排精反射

血液凝固过程

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

分娩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数量:少数情况下

第二章

1、主动转运(钠-钾泵)

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人体生理学》期末复习各章填空题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刺激引起反应所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机体不断地_______________自身衰老的结构,同时又不断地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分布于__________为细胞内液;分布于__________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脑脊液。

4.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_______________称为兴奋性,衡量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_________。

5.神经调节是指通过___________的活动,对体内___________的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反射_______________两种。

6.反射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五个部分组成的。

答案:

1.足够的刺激强度 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 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2.破坏和清除  重新建造

3.细胞内的体液 细胞外的体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4.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值

5.神经系统  各组织器官  反射  条件  非条件

6.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当细胞受刺激时, _________减小,产生____________,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是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____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2.载体易化扩散具有三个特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是通过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_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年玉溪卫生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必须掌握重点知识归纳(1)

20##年玉溪卫生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必须掌握重点知识归纳(1)

中公医疗卫生网对生理学各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做了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这些要求的点去有重点地复习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生理学。

1.绪论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等基本概念。

2.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去极化与超极化)、特点与产生机制。

(5)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征。兴奋-收缩耦联。

3. 血液

(1)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3)生理性止血与凝血: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反应。

(4)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4. 血液循环

(1)心肌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及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泵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每搏功与每分功)。泵功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