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

《作为话语的新闻》

? 本书研究思路

? 详细分析

一、早期研究成果

1、美国:从宏观的新闻见证者叙事,到微观社会学。

美国早期的新闻研究具有奇闻轶事或者说资料文献式研究的特点,即作者们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勾勒出新闻制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同时对媒体新闻提出建议或批判。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新闻研究小组对600个小时以上的电视新闻进行录像并分析,爱泼斯坦对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研究的研究。爱泼斯坦的研究揭示了美国报纸是如何处理像五角大楼文件、越南战争、黑豹党、水门事件等主要全国性议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是如何搜集、选择、再现新闻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大篇幅地介绍了新闻媒体机构的大体组织结构,如公营或私营体系、内部管理、编辑和其他新闻工作者的分工与等级、新闻采集的日常工作等等。但是我们还是不了解,新闻记者是如何理解这些新闻环境、他们对新闻环境的理解是如何影响新闻事件的再现以及新闻话语的生成。于是就需要对新闻制作过程进行更密切的考察和微观的分析。微观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学者是塔奇曼和菲什曼,他们从微观上对新闻制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

1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

作进行了社会层面的分析。

其中,菲什曼研究了新闻记者报道事件的几大步骤,即他们是如何发现新闻事件、如何把它们理解为富有意义的事件、如何调查这些事件的真相以及如何把这些调查结果组织为一篇新闻报道。他底盘探讨了新闻机构本身的约束、新闻编辑室的运作、新闻采访路线和推行报道以及查证事实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工作他了解了新闻记者们常常带走各自采访辖区权威部门的文献与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对新闻形势进行界定。菲什曼由些得出结论:制作新闻的方法和对外部新闻来源以及文献的依赖导致了记者们都带着意识形态去描绘这个世界,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植根于新闻制作人员的社会经济和认知条件。2

2、英国: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从语言学和结构学的角度研究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徐国源

20xx年05月10日08:5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语言学以句子为研究单位,超越句子的单位称之为“话语”。话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整部作品。换言之,话语是一个语句系列或语句系统。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就新闻的叙事话语来看,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总的来说,叙事话语可以划分为“以叙述事实为主”和“以表现情态意念为主”两种向度。

按照荷兰学者梵·迪克的分析,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新闻话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强调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

(2)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

(3)提供情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1]

从新闻话语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以叙述事实为主,它的功能是“显示性”的;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是一种以表现情感意念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讲述性”的。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为我们从事深度报道写作打开了全新的视界。

一、多样化的话语功能

我们知道,深度报道之“深度”,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前者要求以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事件,列举数字和细节,其话语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则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

我们不妨逐段分析深度报道《中国土地忧思录》文本之第五部分《也为城市居民说句话》,其话语形式就显得迅疾多变而富有韵致:

…… …… 余下全文

篇三 :从新闻话语权的视角解读时代精神

从新闻话语权的视角解读《时代精神》

王蓉,衡阳师范学院英语系2007级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xx年6月号

【摘要】纪录片《时代精神I,II》以寻找宗教的本源开端,分析了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教义的内在联系,接着通过对“911事件”的追根溯源剖析当代地缘政治格局的由来,并讨论了当代各国政府的形态和终极目标。本论文通过分析纪录片《时代精神I,II》的话语风格,揭示了媒体表面上以向大众揭示真相为宗旨,其实质却是信息传播主体通过话语选择实现自己的现实影响力,实质上也包括了不同利益集团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达到对普通受众的潜在控制。

【关键词】:时代精神,话语风格,话语权,阐释权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纪录片《时代精神I,II》以基督教的历史开端,分析了当代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由来,并讨论当代各国政府的形态和终极目标。全片从三个看似独立的案例进行分析:宗教的本质、恐怖主义真相以及战争背后的金融与政治政策的真相。首先,以基督教的演变为例,说明基督教与其它宗教进不过是互相抄袭照搬而已,其本质是教会以神的意图为名义将任何不正当行为正当化的手段。“911事件”实际上是联邦政府为了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而筹划的内部爆炸。所谓的恐怖分子只是政府为了控制民众,抢夺石油资源,建立中东基地而虚构的假想敌。该片导演详细分析了近代世界上一系列金融危机和世界战争,提出所有这一切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金融集团为了掠夺财富,以发战争财为目的而挑起的灾难。表明看来,该片严厉批判了电视等大众传媒,揭露了媒体对民众的误导。而作为纪录片,该影片本身其实也正是通过精心编辑的画面、看似客观的描述和引用所谓的权威观点反映了媒介的话语权和对传播效果的潜在影响力。

二、话语权力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话语权

话语权从字面意思看,即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其它社会主体一种说话、言论的权利。话语权力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新媒体话语语境下的新闻样态

论新媒体话语语境下的新闻样态

□ 刘先根 彭培成 《 新闻战线 》(20xx年第9期)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媒体自身的属性使得新媒体形成了新的话语语境以及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话语形态,并影响到新闻传播形成新的新闻样态。潜状态下的新闻显化速度加快,新闻与新闻评论的边界日益模糊,以及新闻事件改变媒介议程,新闻文本低俗化、娱乐化、随意化成常态,危机传播难以控制等种种现象说明,我们应在规范媒体竞争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话语语境的变化。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和可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在当前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新媒体在为其受众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新闻讯息的同时,也开始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话语语境,有着与传统新闻播报完全不同的新闻样态。

新媒体话语语境的形成

新媒体的话语语境是在大众媒介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话语语境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由于其传输渠道是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为收发工具的电脑是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的集成,因而传播体系极具广泛性和开放性。在这样的新闻传播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样式都在立体的传播形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语言、文字、数据、音响、图像等各种信息符号交织在同一传播过程中,被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受众接收。同时,新闻传播不受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时段的控制,网络的兼容性和丰富的信息存储空间使得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新闻,几乎都能及时进入网络并以光速传播。人们也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收看或调阅所有已进入网络的新闻。这就赋予了新的形态下的传播以高效率、大容量、

…… …… 余下全文

篇五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胡德贵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实践证明,要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选材、谋篇布局等诸多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群众语言?从广义上来说,人们说的话都是群众语言。但这里所说的群众语言是狭义的,是指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

“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也都属群众语言,但只有消极作用,新闻报道是禁用此类语言的。所以,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群众语言,往往都是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语言。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群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言,土里土气的语言。

一、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是虚假的语言,不是遮遮掩掩的语言,不是隐晦曲折的语言,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言,不是迎合他人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蓄积已久了的,没有丝毫修饰的,一语中的的语言。概括通俗地说,这种语言就是说心里话的语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就是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若干真实的集合体。追求真实的群众语言,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因此,记者采访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共鸣法、激将法来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所谓心理共鸣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始终与被采访者保持一致,从而让被采访者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话越说越投机,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话掏了出来。所谓激将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故意与被采访者相左,从而让被采访者激动,以致抑制不住话语闸门说出深藏在心底里的话。

例如:

“我们的饭碗被渍水淹没了,盼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打捞我们的饭碗。”

这是湖南省汉寿县月明潭乡浏浃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说的一句话,显然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话被常德日报记者写入通讯《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载20xx年11月1日《常德日报》)。 浏浃河村地形特殊,一边高一边低,下雨时高处的水流到低处成涝,天晴高处不保水又成旱。村里原有的一台机埠因前些年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已是锈迹斑斑,犹如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没有了机埠,仅一口小山塘,田地十有八九旱涝不保收。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渍涝致贫的村。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新闻稿件

求知创新 绽放青春

—暨商学院“三创赛“全国总决赛荣获佳绩

8月23日,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总决赛在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经过全国159支参赛队伍激烈的角逐,我院“超能战队”的“小鸦反哺”项目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二等奖。

“超能战队”由我院老师张志娟、王建聪指导,由商学院学生王枫、范致远和欧亚国际学院高鹏、张雅顺、梁效杰五名队员组成。项目的成功与导师专业的指导和团队密切的配合是紧密相关的,在商学院导师的专业指导下超能团队结合当今空巢老人社会问题提出“小鸦反哺”项目,并以APP作为应用平台,以中青年人为切入点,帮助空巢老人打造一个亲情交互平台。此项目的提出为解决老年人社会群体问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其也成为互联网+项目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创意的提出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商学院轻松的教学方式,和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创意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商学院严格按照“培养商界英才·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将继续推出一系列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案,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新闻语言表达

新闻类语言运用类试题专项复习教案

             姜冬梅

学习内容:新闻类语言运用类试题专项复习

学习目标:掌握新闻类语言运用类试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与作题思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 文字是神圣的。它们值得尊敬。如果你准确地把握它们,正确地使用它们,就能够将世界向前推进一小步。             --------(英国戏剧作家)汤姆?斯托帕

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呢?(新闻)

咱们同学有很多都想报影视编导,走进大学,走进电台,走进媒体,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语言表达新闻类题当中的试题先来练习一下,看看谁的新闻素养比较高,能当新闻记者。咱们给这节课起个名字,就叫“新闻记者速成班”。既然我们是速成,也就是浓缩的课,潘长江说过“浓缩的都是精华”,所以大家要仔细听。我们正式进入新闻类语言运用类试题专项复习。

二、知识储备

关于新闻,我们先来做点知识储备。了解一下新闻的知识:大家注意在学案中勾划重要信息。

(学生读)一、新闻常识

1、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消息。内容上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即继续的六要素。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及时性、典型性)

2、一句话新闻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的报道任务。就某一则新闻材料的概括而言,不一定面面俱到特别是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的要素,可视具体情况取舍。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实践证明,要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选材、谋篇布局等诸多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群众语言?从广义上来说,人们说的话都是群众语言。但这里所说的群众语言是狭义的,是指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

“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也都属群众语言,但只有消极作用,新闻报道是禁用此类语言的。所以,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群众语言,往往都是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语言。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群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言,土里土气的语言。

一、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是虚假的语言,不是遮遮掩掩的语言,不是隐晦曲折的语言,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言,不是迎合他人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发自内心的,真真切切的,蓄积已久了的,没有丝毫修饰的,一语中的的语言。概括通俗地说,这种语言就是说心里话的语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就是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若干真实的集合体。追求真实的群众语言,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因此,记者采访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共鸣法、激将法来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所谓心理共鸣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始终与被采访者保持一致,从而让被采访者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话越说越投机,不知不觉就把心里的话掏了出来。所谓激将法,就是对于所了解的事情的看法,采访者故意与被采访者相左,从而让被采访者激动,以致抑制不住话语闸门说出深藏在心底里的话。

例如:

“我们的饭碗被渍水淹没了,盼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打捞我们的饭碗。”

这是湖南省汉寿县月明潭乡浏浃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说的一句话,显然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话被常德日报记者写入通讯《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载20xx年11月1日《常德日报》)。 浏浃河村地形特殊,一边高一边低,下雨时高处的水流到低处成涝,天晴高处不保水又成旱。村里原有的一台机埠因前些年遭遇洪水的灭顶之灾,已是锈迹斑斑,犹如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没有了机埠,仅一口小山塘,田地十有八九旱涝不保收。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渍涝致贫的村。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