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 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

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 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

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感悟

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

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第一是“毋意”,意是主观臆断,就是一件事情摆在那儿,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拍脑袋一想就说它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事孔子基本上不做。

第二是“毋必”,也就是说他没有抱一种必然的期待,说一件事情必须按照我的思路去走,必然有个什么结果。

第三是“毋固”,也就是说不固执己见,要真正尊重这个事情的规律,尊重它的变化,然后去找它的客观走向,而不是固执于心。

第四是最难的,就是“毋我”。最后能够让自己达到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然后去真正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这容易吗?非常不容易。

其实,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最后都是要叩问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关于智慧,每个人如何去彻悟,还是有方法可寻的。所以,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作为我们努力提升的境界,每一个人循着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够找到他的意义,都能够丰富他的人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道”指天地大道,天地间真正的道理,也包含着很多知识。“人能弘道”,人可以使这种道义弘扬、扩大,而不是说一个死的道理、死的知识,摆在那里,它就一定能够让一个人丰富壮大起来。“弘道”,关键就是人怎么样去把一个道理运用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让自己真正把它激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

就生命的欢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感悟

《论语》读后感

----初一七班 赵筱然

《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许多道理到现在都可以用来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并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正因如此《论语》这部书,才能经久不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教学方法不是和我们现在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一样,现在的老师是给五六十个孩子教授同样的课。而孔子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给学生。在教授的同时,还借助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道理。 但是,孔子虽然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但孔子并没有扼杀其弟子的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为,在论语中,我读出了孔子让他的弟子不臣服于权威,敢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论和孔子处处谦卑礼让,敢于不耻下问的优良作风和敢于不耻下问的勇气。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学习孔子不能因小而失大的品质。在论语这部书中,只要细细品读,就能读出孔子赞扬这种品质的语言和孔子敢于这么做的勇气和敢于这么做的决心。

第三点就是我们要学习论语中所讲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句子谈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告诉我们既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在同时也不能光思考而不学习。又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告诉我们,我们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别人的老师了。再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我们学过去的知识一定要时常复习,也和学习新知识一样是很愉快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论语这部书中所讲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四点,我们要学习论语当中孔子和孔子的弟子不怕吃苦、安贫乐道的品质。并且要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为了学习不顾一切的品质。比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说明了颜回不管食物有多么的不好吃,住的地方有多么的简陋。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但是颜回还是没有放弃学习,仍然努力的学习。并且安贫乐道。所以说我们要学习颜回这种不怕吃苦、坚持学习的优良品质。又比如“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体现出了我们唯有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击倒,并能逐渐立足于社会。才能成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明白的新的知识和新的道理就会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感悟

读《论语》札记

——11级 生物师范 何菲菲

美国19xx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评价孔子是中国的“无冕皇帝”。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他虽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但刻苦好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在19xx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作之一,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所得;涉及哲学、政治、

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 ”。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时,庞德引用孔子的话,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 …… 余下全文

篇八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论语感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往往,经典的作品,犹如和熙的春风,能拂醒人的信念;犹如清幽的山泉,能纯洁人的心灵;犹如朝阳的光芒,能唤醒人的灵魂。而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影响了许多代中国人民之后,而在至今仍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如果你不能理解论语的一些基础含义,那么当你去读中国古文言文的时候,一定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论语》在古代的地位犹如“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作用,它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圣经”。它联系着古代人民生活得方方面面,而如今我们中国人民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是受它的影响的。虽然有些理论在如今已不符合当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论语》,而且其中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助于我们思想境界以及人格修养提高的。

从最初我们开始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如今我们深刻理解论语的“仁”“理”“中”“庸”,《论语》对我们的学习,人际交往等都产生影响。如今,学习《论语》的风潮又一次兴起,而我们也应该从中学习得到一些关于自己人生的建议。

我们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