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与反思

【摘要】文章从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点和误区进行分析和反思,力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一种正确认识,使之良态发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课程 优点 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是一种进步与力量。当学生告别纯粹的黑与白,当他们打开与世界沟通的窗户时,灵光在他们的眼睛里跳跃。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附加到传统教学手段中,而是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与和谐,让信息技术的手段与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过去单纯的语文教学,是把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封闭式教学,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比较而言,显得语文课程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无可置疑地,语文是以语言为主体,脱离了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乃至是空谈。

然而,今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下,语文的课堂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只是有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也不是只有黑板与粉笔的单调色彩。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尤其是现在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①学生们透过技术平台,可以上天下海,可以了解过去和设计未来,可以让知识更充分地表现,可以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清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侧重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与反思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概念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掌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带动整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这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也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它不按照固定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成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比如一个数学问题、语文的阅读知识、物理的实验模拟等等,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整合实践整合实践

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目前的一个热点。广大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课程整合的模式,理论工作者也从思辨的角度对课程整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及其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尚处于研究探索试验阶段。 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里以《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一书中的“名人墙”学习为例,对其作初步分析,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同时对我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名人墙”学习案例

1.课程描述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著名人物,利用书本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手段查询关于名人的生平及资料,分析名人的生平及他们之所以伟大之处,然后制定

关于评价名人的标准,最后以书面网页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向他人介绍。

(该专题是面向小学3-5年级的学生,所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艺术美术信息技术等。)

2.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一些著名人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选择感兴趣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

(2)学生阅读名人的传记,并通过各种文献网站多媒体光盘查找该人物的信息,

(3)思考一个人为什么著名或伟大,然后小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加以记录,以作为后面成果展示阶段的资料;

(4)设计代表该名人业绩的符号,然后将符号和人物图片贴在教室里的”名人墙(纪事年表上,或放在电子文档中;

(5)基于小组的发现,在班级内提出界定“著名或伟大”的标准,在以后的活动中基于此标准选择新的著名人物,并对标准不断加以修订;

(6)制作电子作品,以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展示名人的照片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7)学生相互评价关于某名人的演示作品,并邀请家长学生和其他教职人员参与学生的作品展示活动,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请家长将传记人物的姓名和”名人墙(纪事年表上的符号进行匹配,检验学生所设计符号的有效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反思

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反思

崔火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在探索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探索中,一批操作性较强的课例在知识呈现、学生学习和教与学的互动方式上展示了课程整合的发展前景。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但整合课并没有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这是值得反思的。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

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 …… 余下全文

篇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个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一、整合的概念及其含义

二、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

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整合是一种和谐,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

三、但是具体的整合途径或者从实现层面上看,要做到完美的整合,是根本不可能的,真正

的整合模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整合只是人们的美丽的理想而已,或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整合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整合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的发展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 …… 余下全文

篇六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合肥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 周 志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产生着巨大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整合,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呢?笔者经过十年的探究和实践,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探究,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技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底。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积极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所属学科或领域: 中学地理

适于的学段/年级: 7年级

设计者: 刘遴琳 大连市西岗中学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上册

二、学习者分析

1.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

2. 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 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 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 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 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 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小学信息技术PowerPoint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PowerPoint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

【教学设计】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对抗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会发现配有音画效果的朗诵显得更好一些,从而产生制作这样的作品的欲望。

二、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制作配乐古诗所需的工作,明确本课所学内容——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在其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四、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互相点评)。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朗诵古诗! 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更好?

生:老师的好,因为老师的朗诵有音乐、有配画。(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比赛不公平,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作品来配合,他们就可以超过老师。)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然后我们再来一次对抗赛,看同学们能不能超过老师?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配乐古诗的制作。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设置动画;分工合作等。

师:选古诗、理解意境、插入图片我们已经在前几节课学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好吗?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