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理解词的内容。

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

3.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词的字面意义,体会作者的愁心。

三、学习难点:

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感悟作者所说的“命”,即愁的原因。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仙李白,以其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侠士的气概、文人的谈吐,傲立于中国文学之巅,引后世顶礼膜拜,粉丝无数。我们都推崇他、仰慕他,他无愧是我们在诗歌领域的老师,那我有一个疑问,那谁又是李白的老师呢?

杜甫曾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对好友的想念之意,《春日忆李白》其实这首诗也兼有鉴赏之意,其中有这么两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看来李白的诗风深受庾信和鲍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老师鲍照的《拟行路难》。

二、作者简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本籍东海,出身寒微,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三、预习检查:

1.朗读查字音

2.翻译查文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东西南北四方流去。

人生也自有命数,怎么能成天叹息哀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举起酒杯停止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只是忍气吞声、想说不敢说啊!

四、整体感知

【问】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愁

…… …… 余下全文

篇二 :《拟行路难(四)》教学反思

着眼知识点,突破教材限——《拟行路难(四)》教学反思

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其中选了鲍照的《拟行路难(四)》,编者的用意在于通过出身寒微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鲍照(“知人”)的此作,表达作者对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论世”)的批判和控诉,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从而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但是,鲍照本诗的语言曲折吞吐,使人颇感郁闷滞塞。因此,讲此课时,我把本诗的基本内容和手法择要讲完后,补充讲了同时代左思所写的《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

1、左思与鲍照的身世和时代以及两诗的主旨基本相同,可以使学生体会本单元的“知人论世”,切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左诗比鲍诗更能突出对门阀制度的批判,而对学生来说,却更容易理解;

3、左诗的艺术手法(比兴、赋、用典、对比)比鲍诗更多样化,这对目前诗歌鉴赏能力普遍较低的同学来说,更有实用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三 :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 公开课使用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四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教师版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拟行路难》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模仿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安能行( )叹复坐愁 酌( )酒以自宽 吞声踯( )躅( ) 2、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四、导学问题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 …… 余下全文

篇五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高二 张 雪 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2、运用多媒体放录音,提醒学生注音、体悟情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2、运用多媒体放录音,提醒学生注音、体悟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课文

1、体悟内容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 …… 余下全文

篇七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2、运用多媒体放录音,提醒学生注音、体悟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课文

1、体悟内容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 …… 余下全文

篇八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2、运用多媒体放录音,提醒学生注音、体悟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课文

1、体悟内容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