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今天我上了《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在课前我与同学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交流内容也是临时即兴发挥。我让本班参加春运会的运动员同学介绍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我可以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来的自豪与兴奋,交流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他们向自己的教练表达感谢之情,这样将更能烘托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上课之初,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两组图片,分别是表现世界的和谐、和美、和平和战争中的儿童,学生得到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心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之中。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战争所带给人类的灾难,而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难度,而课件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直观上了解关于战争的一些东西。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与老师配合,好在该班有几位同学对于战争和历史的知识涉猎较为广泛,因而和老师的配合还算默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设问的时候只让学生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等等最为直观、简洁的问题,避免抽象难懂的词汇,这样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一位母亲的话”等环节的安排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激情。我觉得无论是什么课,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试想,如果老师上课死气沉沉,学生能不昏昏欲睡吗?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这点上做的还可以,特别是在结束时配乐总结的时候,学生全体自发鼓掌,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环节的过渡与衔接不是很流畅,另外忽略了一个环节,即在讲“生命的摧残”时应让学生对战争的发起者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如果这样,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充分。

六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总结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教学反思

2011—2012学年度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再现生活小场景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交友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他人的感受,提升心灵的体验,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让学生充当活动的主客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在教学《朋友之间》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实践,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我补充了很多课外的材料,从报纸上的真情故事《大火无情,人有情》,到同学们身边的小品演示,到我班的实际事例,每一个环节的补充,都让大家在听,说,演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的进步,人间的真情。从而让他们知道,付出爱心,定会得到快乐。帮助同学,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以此感染学生,我们也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帮助班上有困难的伙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之“地球,生命的摇篮活动课,单元呈现的是:“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本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深深的爱。 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教学“当灾害来临的时候”一课让学生学会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呼救的方法。从中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但我有时对学生讨论缺乏引导,不会组织讨论,如没有讨论记录,没有深度,讨论的时间又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六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学生不易产生共鸣。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是否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教学生辨别是非。名人高高在上,学生仰视,但难以亲近。

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这门课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也明显感受到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质的突破。

首先,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尊重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其次,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社会和实践、体会等很多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反思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办水桥小学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这句指导求学、求知的名句同样适用于一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唯有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会不断的进步。一直以来我承担着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反思几年来的教学,如何才能真正的、有效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率,现将我在教学中提炼总结到的一些经验和大家探讨交流。

1、确定适合于儿童的培养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必须首先确定目标,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一味灌输,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并且只有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能力,提出难易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儿童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2、 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儿童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忽视了自主活动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特点,过于求同,往往片面追求统一的答案,影响了儿童多角度、有创意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这种倾向应当改变。

对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不是很强,或者说他们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主体,也是等待着进一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恰恰是最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就成为我们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根本要求所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通过参加东洲区“名师、骨干教师”成长策略及评定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多次的集中,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

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

上,了解祖国,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我深知,如果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又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

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这一堂课肯定成功且也精彩。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本册教学的主题是“家乡”,在上课之前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我们家乡的文化、风土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六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朋友之间》教学反思

底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朋友之间》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朋友的意义,能够正确区别有益的及损害朋友之间友谊的事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的友谊。

首先,我以朋友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本着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探讨问题,以寻求正确的交友方法。接着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考虑到学生对朋友已有了自己较为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体验,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对朋友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并潜移默化地指导他们的交友行为,并列举一些有利于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不同行为,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六年级品社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六单元《对立,还是沟通》教学反思

给情感充分的空间,感动心灵

——《对立,还是沟通》教学反思

《对立,还是沟通》,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成长记录册》中《成长中的新问题》的一课。这一课属于心理辅导类的品德课。

对立,还是沟通是日益成长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牵扯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在课前,我深知这一矛盾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解决。因此,在备课时我并没有给学生和课堂预设过多、过高的目标,只是希望在课堂中给学生一点倾诉的时间,交给一点沟通的方法,解决一点沟通的难题。而且在教学中也没有设计热闹非凡的活动,运用过多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娓娓道来。但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高,情感流露之真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而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恰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为什么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课后我也思考了,可能出于以下原因吧:

一、选材源于生活,倾诉发至内心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简练的关键词,简短的提示语,丰富的图片资料也向我们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回归生活。

因此,在上课前,我多次与学生沟通,并结合系列调查表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普篇存在的沟通问题。课堂上,我选取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影视片段,活生生地将发生在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当孩子们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时,我知道他们看到了自己。人往往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共鸣,正是这源于生活的真实再现,引发学生倾诉的内心需求。于是我毫不吝啬地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孩子们最需要是把压抑着的苦恼倾泻出来,而倾诉正是解决的良好开始。

二、情感源于交流,感动发至心灵的触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一: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4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本册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现就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平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把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识的学习,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力。在教学时有目的的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三,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

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悟出道理!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二:六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1719字)

反思一: 《我们的新学校》

本课主要探讨我们的新学校,引导学生了解新学校,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这堂课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好表现自己。他们进入中学,有太多的好奇和向往,什么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课设计上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融入到讨论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