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钟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二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合唱歌曲,又是一首仡佬族民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培养合唱能力为突破口,一开始用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来感受4/4拍的节奏与强弱规律,之后用手铃来打出4拍节奏,让学生模唱听到的铃声“叮当当 叮0 当0|”把低声部的节奏加进来。然后再进入低声部的视唱练习最后带入歌词唱,老师问:“这美妙的铃声从哪里发出来的?”以问话形式巧妙引入新歌教学。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接下来 从欣赏荡秋千歌曲,仡佬族风情介绍,到后来的歌曲学唱一环套一环,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初次进行合唱能力的练习,这对他们是培养整体协作和听觉能力是一次新的尝试。一首合唱曲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很准确唱好,还需要再巩固练习才会有和谐的音准及熟练有表情的歌唱效果。

我觉得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三到六年级要求: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并且能够试读简单乐谱。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所以我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这节课在新歌教学时我设计了先唱歌后识谱。

现在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一开始,像一位音乐教师同行说的那样:“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就用当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效果会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年级下-打秋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打秋千》教学设计

李华麟

教学目标:

1. 享受童年乐趣,感悟美好生活。

2. 通过二声部合唱,提高学生合唱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 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用积极健康向上自信的态度表现歌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正确歌唱旋律和节奏,掌握下滑音和休止符的准确性。

2. 统一节奏和速度,强弱分明地合唱。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音频、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早晨陪你的爸爸妈妈去广场上玩了没有啊?你最喜欢玩什么啊? (学生回答滑旱冰、打羽毛球、荡秋千)

师:荡秋千好玩吗?都是谁爱玩荡秋千啊?(学生举手)啊,这么多人喜欢荡秋千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荡秋千的歌曲,大家说好吗?(生:好)

2. 初听歌曲。

播放音频《打秋千》。(生听,拍基本节拍)

3. 出示打秋千图片,简介仡(ge)佬族。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仡佬族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文,大部分说汉语,仡佬语只有极少数人会说。仡佬族民间流传很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春节和我们一样,是一年中最大最喜庆的日子。

4. 学唱低声部。

出示歌曲曲谱。

师:刚才同学们在歌声中有没有听到“叮当当叮当”?

(没有,少数几个人听到)

师: 那么我们这次认真听,听出来的请举手,然后跟着唱“叮当当叮当”

(播放音频,生举手并跟唱)

师:大家看一下,不算结束句,一共有几小节?(6小节)旋律都一样吗?(不一样,第四小节和第六小节不一样)。对大家看的很仔细,第四小节最后一个音是“2”,第六小节最后一个音是“1”,这两小节都只有四个字旋律。好,现在我们用简单的音高手势来区别唱一下第四小节和第六小节,记住他们不同音高的感觉。

(师教唱第四小节和第六小节,不同音高“1.2”用不同手势来提醒。)

师:大家唱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把六小节低声部,一起唱一下,注意在第四和第六小节要用手势提醒哦。

…… …… 余下全文

篇四 :荡秋千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实践活动课:荡秋千(教后反思)

《综合应用:荡秋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次综合应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荡秋千的好处,再让学生看课本的情境图,猜测荡秋千的结果,再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

三、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解除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 …… 余下全文

篇五 :幼儿园荡秋千反思

怎样荡秋千活动反思

题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导入用提问方式导入,但是问题没有直入主题,在制作PPT图片时应该加一张游乐场的图片,让幼儿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样的玩具,这样更容易直入主题,在提问幼儿问题时有语病,没有问明白!

导入之后就直接让小朋友看图片里面的小朋友荡秋千的方法对不对,并没有给小朋友讲解荡秋千的方法,在给小朋友上课过程中缺少表情,而且有语病, 在制作PPT图片时如果每一张图片都有一张正确的荡秋千方法和一张错误的荡秋千方法来进行对比,这样效果会更好,在总结时放一张正确的荡秋千方法的图片,幼儿们就会知道怎样荡秋千了!

中一班 松松老师 20xx年11月21日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绘本《鼠小弟荡秋千》活动反思

绘本《鼠小弟荡秋千》活动反思

绘本《鼠小弟荡秋千》活动反思

早期的阅读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为我们新中班幼儿选择读本时以图画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的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因此,本次教学活动我选择了“鼠小弟荡秋千”这一读本,读本的画面清晰、简单、易懂。而这个故事又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荡秋千”展开,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富有转折,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表述空间。

根据我们新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重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并能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

在这堂课上,虽然自己预想的很好,但是总感觉自己把握不好课堂的氛围,让孩子说的太少了,都是自己在说,并且没怎么拓展幼儿的思维,太注重于学习句式,而忽略了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自己的想象力去表达。应该创设更宽松的语言环境,容幼儿“七嘴八舌”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这样也就有利于幼儿语言的表达。

在最后的环节部分,自己用了“你最不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主要是想让幼儿说出老猫欺负别人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有几位幼儿却说了另外的动物,也有的说喜欢老猫,对啊,改正后的老猫我们都喜欢了,也让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并没有让幼儿将故事读透,而是停在很表面的东西上,后来我想了想或许是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想自己开学以来,自己有没有像老猫一样的有霸道行为,如果有,以后该怎么样改正,不需要指责,只是让孩子们有个静静反思的机会。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故事的熏陶更温馨,更润泽。

还有自己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整堂课也没从多媒体前站起来过,可能很少操作,只顾着按电脑都忘记了,所以下次这个也要注意,教师的语态、体态都是一堂优秀的课所必须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伴随着铃声,我的《玩出了名堂》也落下了帷幕,自己也松了一口气,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想想自己到底教出了什么"名堂"?有喜有忧。喜的是:课还是比较完整的讲完,完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也有所收获,懂得了今后从玩中思考,从玩中动手。忧的是以下几点:

一、时间搭配不合理。

二、研读四自然段中,文字训练有些显得冗长,孩子们有种疲惫感。

三、虽然孩子们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可是毕竟参与面小,好多的孩子感觉不到"乐趣"。

四、预习的不充分。

由于昨天,学校临时有事,故在学校无法预习,所以放手给孩子,可是孩子们却在家大打折扣,在校利用了20分钟的时间进行晨读,就接着上。当然还有很多......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我讲这节课时,是由学生对于玩有什么看法讨论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进而引出列文虎克的玩的例子,让学生进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镜中,模仿他的玩,边玩边体会在玩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学习列文虎克什么。最后体会列文虎克的发明是多么了不起,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也应该怎么样。在写作时要注意引号的使用。

在讲课之前,我觉得这节课会是一节很生动的课,有时也会因我的幽默语言而发笑;讲课时,发现自己说得很多,学生确实读的很少,最后引号介绍的太多,致使最后一段没有按计划处理,感觉没有预期的很好的效果,但还没有觉得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讲课后,老师给我做了全面的评价:1.名堂不应该开始就提出来。2.不应该给学生讲那么多,太多他们也不明白。3.没有让学生多读课文。 4. 最后下课前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5.板书啰嗦,应该一条线引出来。让我彻底认识到什么是失败的课的严重性,很受打击。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如果再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多读课文,提出几个重点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多讨论多说,学生除了学还要练习,进行反馈,做到学练结合。老师只要做好引导、评价与总结就可以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很重要,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因老师的某一句话就调动起来了,光老师有激情是没有用的。但我却是无论学生有没有激情,我总是充满激情,让别人看来也许很傻!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云 南 的 歌 会及教学反思

云 南 的 歌 会

邹平县明集中学  李波

一、文本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在作品中展示了云南歌会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特色。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难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纵观全文,作者在开篇点明话题范围——《云南的歌会》之后,即分别描绘了三个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情景。

先写山野对歌──这是对唱,在对抗中将才情比拼。文章既总写了对歌方式的多样性──即物起兴者、见景生情、引经据典、提问题、互嘲互赞……又写出对歌者对歌的内容要“滚瓜熟”,能“随口而出”,这样才有机会击败对手。突显了对歌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质,它应该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再写山路漫歌──这是独唱,即兴的自由歌唱。在秀丽幽静,风光旖旎的山路上,赶马女孩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随意地歌唱。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作者着力于渲染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是如此之蓝,花是如此之美,鸟鸣声如此婉转动听。和赶马女孩的歌唱交响应和,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写村寨传歌──这是大合唱,民歌普及乐传承。“金满斗会”盛况空前,不论年龄和职业,全寨男女老少尽情欢歌。这实在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是一间民歌的山野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如果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文章也有在写作方法上的学习价值。沈从文驾驭语言功底深厚,口语化的表达中雅词信手拈来,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而又有文言的芳香。长句和短句交错,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为人物和场景设置相应的环境和气氛。例如写对歌的年轻女子,从穿着、行动、神态等词语的品评中就展现的劳动妇女的豪爽和大方。再如写赶马女孩唱歌的部分,先从静景写起,再写到鸟,然后写到唱歌的女孩,写鸟也是先写安静的戴胜鸟再写好动的云雀。沈从文不愧是文学大家,在描写三种唱歌场面时,不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使行文摇曳多姿,突现了云南歌会的万千情趣。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作者对演唱者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方式细加描绘,目的是烘托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侧重描绘唱歌者所处的环境:蓝蓝的天空,美丽的报春花,悠悠的鸟鸣,生长于此的美丽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了,这种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与优美的歌。点面结合写村寨传歌。将恢宏的传歌场景之“面”,与一个“最当行出色”的“年纪已过七十”的“吹鼓手”的“点”的描写结合起来行文,既使我们对歌会的大致情形有所了解,也让我们对歌会中人们的出色表现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由于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次序井然地展现了云南歌会的万千情趣,宛如三幅明丽的民俗风景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