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恐龙无处不在》的课后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吾甫尔·阿布都拉

这篇课文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

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最后,自己的语言感染力稍有欠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以及课堂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恐龙无处不在》反思

就教学《恐龙无处不在》的过程回顾

这几日雪下得极大,雪飘如絮、堆银砌玉,天气也一日寒似一日,可教学楼里却迥然有异。学校里的听课活动正在进行中,师生的激情似早已点燃了的火把,炙热着整个课堂。

而我却仍在惆怅忧虑中思索,《恐龙无处不在》着实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挑战,平实枯燥的说明文真不是我所特长,可我总不能因为我的不擅长就将此文铲迹销声吧。骨子里的倔强之音响彻,我接受挑战。

可备课如我所料并不顺畅,这篇课文知识性很强,涉及生物学和地质学,初读之时,我都不十分明了,那同学们读来定更是一头雾水吧。怎么样能让他们想读、读懂?成了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说实话我想上好这一课,并不仅仅因为这是要拿来听课的,更重要的是我之前上的说明文课,总会让我有诸多的不满。学生那恹恹的样子、倦怠的神情,清晰地告诉我,我这课不成功。既然这样,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我要面对的第二大难题。

接下来的思索,终给了我答案:兴趣和参与。让学生想读、读懂,那就一定要让他们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必须要让他们每一个环节真正参与其中。做到这两点,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吧。

于是《恐龙无处不在》的教学就开始了。【导入部分】课前让他们观看了海陆两地恐龙生活的短片,学生热情高涨,对恐龙的世界充满遐想,导课时立足这一点,让他们准备材料介绍恐龙,兴趣使然,学生准备的材料很是用心,图片、文字有很多都是彩色版,积极的情

绪瞬间被激发。【课堂学习】学生课前预习后,将本组最易错的词语、最想知道的问题写在各组黑板上,等待老师解惑,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不是被问者,而是提问者,这个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求知欲极度膨胀。对于内容的讲解,我虽然有我自己的思路,可整节课都要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力求让学生参与解决。如讲解板块运动一说,我让学生都伸出双手充当板块,活动中让学生既生动又深刻理解这一深奥的知识。讲解大陆分裂也是让学生就我给定的图片自己讲解。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主思考,自行完成。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真正改变了我说明文课堂的气氛,不再呆板,不再沉闷。

…… …… 余下全文

篇三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18.恐龙无处不在

朱龙伟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就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所以,在初读了解作者后我提出了问题“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唐突,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却有很好的效果,同是,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让他们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说明顺序和方发进一步剖析文章。最后以赏析语言结束课文。不过为了能进一步升华主题,我设计了“学了本文之后有什么启示?的讨论问题。这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对文章进行完善的小节。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讲授法 、问答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图象导入:

播放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

…… …… 余下全文

篇四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一、 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xx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

四、发现写作目的

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板书)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 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

七、实践——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 …… 余下全文

篇五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

18.恐龙无处不在  (陈东平)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  理清说明的顺序

…… …… 余下全文

篇六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伶俐

学校:贵阳中天中学

联系电话:136xxxxxxxx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在》

学科:语文 年级:八 执教人 周伶俐 学校: 中天中学

一、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提高默读课文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20xx学年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

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示: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提示: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 余下全文

篇八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12!

18.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陈东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难点)

2.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特色。(重点)

二、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追问1: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2: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追问2:为何每块大陆都有恐龙?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过渡:刚才同学们针对“恐龙无处不在”的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真厉害!那么,作者阿西莫夫作为美国著名科普和科幻作家,他又是怎样思考这种现象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浓缩说明内容  理清说明顺序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圈点勾画出文中你认为的关键句,然后把你找出来的句子加以组合,浓缩成一篇短文。

口头提醒:(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段落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生展示,师点评

3.师屏示预设好的浓缩版课文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在詹姆斯罗斯岛(南极)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