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1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

3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4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 …… 余下全文

篇三 :四年级语文下册各课_教学反思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_文档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下语文的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上,我更注重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1、对于“词牌”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略进行了介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来自百度百科)

2、多读多品,读出情味,品出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董元昊同学的品读非常有滋有味,音色也美,远比我强。于是充分发挥他的范读作用,也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当朗读成诵时,仍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与语调的把握,《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朗读与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诗与画相融。在读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一是借用书本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用简笔画,有能力的用水墨画来绘出诗句的意境。

4、借助补充诗句,触类旁通,丰厚积累。如理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尽”、“孤”等词,引用已学李白诗句“孤帆远影

碧空尽”来体会。另外补充李白的《望木瓜山》、《望天门山》等如许写山水的诗,比较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以及豪放的诗风,广阔的胸怀。

5、提炼诗句中修辞的手法运用的巧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与敬亭山惜惜相怜的感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上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诗人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尤其玲珑别致。“江南好”好在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对比、比较,突出了花的艳、水的清。

《桂林山水》课后回顾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李晓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忆江南》教学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三至八单元)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

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

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

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

写得很优美

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

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在读的过程中

我随机指导

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

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

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

这时候

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

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

结合课文

我相机指导

让学生仿照写例句

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

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

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

3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

给它取个名字

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

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课堂气氛很热烈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然后学生再练读

感受内洞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_文档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下语文的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上,我更注重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1、多读多品,读出情味,品出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董元昊同学的品读非常有滋有味,音色也美,远比我强。于是充分发挥他的范读作用,也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当朗读成诵时,仍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与语调的把握,《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朗读与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诗与画相融。在读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一是借用书本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用简笔画,有能力的用水墨画来绘出诗句的意境。

3、借助补充诗句,触类旁通,丰厚积累。如理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尽”、“孤”等词,引用已学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来体会。另外补充李白的《望木瓜山》、《望天门山》等如许写山水的诗,比较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以及豪放的诗风,广阔的胸怀。

4、提炼诗句中修辞的手法运用的巧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与敬亭山惜惜相怜的感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上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诗人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尤其玲珑别致。“江南好”好在哪?“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对比、比较,突出了花的艳、水的清。

《桂林山水》课后回顾

桂林的奇山秀水一直令我向往,《桂林山水》也是我喜欢吟诵的写景佳作。本文结构清晰,语句优美,百读不厌,并能在朗读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就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铺垫美,欣赏美,感知美,体悟美,想象美,描摹美??

1、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美丽的图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愿望。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习词语,对进一步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2、细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入情入境,绘声绘色地用多种朗读的手段达到自然成诵。在理解时能把特点相融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既写出了水的清,也可以体会到水的静;读到“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翡翠”是绿的,因为山倒映在水里;有的说“翡翠”也可以看出水的静,说明很光滑连波纹也没有;还有的说“无瑕”也看出水的清。读到课文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连绵不断的画卷”,孩子们还说知道了漓江的水为什么会这么“静”,被无数的山围绕着。因此在感悟山的特点时,孩子们也能想到水,想到山水相依。感悟加深了朗读的情趣,使朗读更丰富,更有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