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篇二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

按进度今天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教师意见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安排,加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勉为其难,上就上吧。

为了方便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学生自读,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第二节课讨论交流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不安起来,真是让我难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学生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出色。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别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称赞,“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能力真高!”“你真会激发学生”“你的学生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展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兴趣进行选择鉴赏。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高二语文 孔静

有些人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是我认为在物质经济发展的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正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德育教育。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提高直面挫折、挑战厄运的能力,而且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这堂课是建立基础积累、理清写作思路等问题已解决的基础上的,所以再分析刘和珍君形象、理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就较为顺理成章。总体来看,本节课有一些特点:

第一: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如果面面俱到的话,老师费时费力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到不到好的教学的效果,所以本节课只选取了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感情两个角度。

第二:问题的设置比较合理。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两个题目,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学生能够很快明确答题方向,提高了课堂效率。小片段写作上,我认为也是一个亮点,既能够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也能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同时积极踊跃答题;在写作交流环节,学生饱含感情,一腔热血。

第四: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太少,像小结人物形象特点、总结

本节课内容都可以大胆放给学生去做。

一节课45分钟,说长它很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可能受用一生;说短它又很短,老师准备三节课五节课甚至更长时间,就只有45分钟的展示机会。所以,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亮点当然也会有一些的不足,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学生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伟大人格。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根据传统教法教授,让学生先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再分析各类人的表现,然后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等。虽然环环相扣,但这种课堂设计导致老师必须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去设计一个个的问题,领着学生学习,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探讨的机会,课堂效果也不会太好。于是,我决定用通过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为契机,牵动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那国土沦丧,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执政府软弱无能,国将不国,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我想你一定会挺身而出。因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避趋之” 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谭嗣同为变法而大声疾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 学生听录音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蕴含的感情

三、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 讨论结果1: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国家、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的人牺牲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生者,写一篇文章作为微薄的祭品,以此来纪念死者,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提示:从3、4、5部分找出描写刘和珍的语句。

分组讨论明确: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讨论结2:我觉得 “这么一个热血青年,鲁迅称她是真的猛士,并且是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女子,却被反动者“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刘和珍等人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反动派的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慨。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 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科 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2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3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4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5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7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 8 -

- 9 -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参赛题目 《记念刘和珍君》之“面对惨象与流言的呐喊”

姓 名 宋思倩

学 号 10260144

学 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参赛组别 文科组

二О一三年九月

面对惨象与流言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设计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

1

2

记念刘和珍君

3

记念刘和珍君

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真相 流言

4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惨象

5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篇八 :《纪念刘和珍君》评估测试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评估测试题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0

评估测试题

(总分100分,100分钟完成)

一、选择(共33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徘徊(hu2i) 踌躇(ch*) 长歌当哭(d1ng)

B.寥落(li2o) 桀骜(4o) 殒身不恤(y3ng)

C.菲薄(b#) 赁屋(l@n) 恢复旧观(gu4n)

D.浸渍(z@) 喋血(di6) 语言犀利(x9)

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 逝者(走了的)

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勇毅(果决)

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 沉勇(沉着)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3分) ]]

[ ]

A.《南腔北调集》

B.《华盖集续编》

C.《且介亭杂文》

D.《呐喊》

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2分)

[ ]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

B.刘和珍的事迹

C.总结历史经验

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3分)

[ ]

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

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

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

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

6.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