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上好这个课,查了很多资料。课件也是一再更改。在开课之前,我请同组的前辈老师来听我的课进行指导。第一次听,前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做了记录。

第一,从导入开始听的音乐,要先给同学讲解室内乐,要用心去听,没有任何的杂念,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掉在地上一根针都听得到。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音乐。

第二,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的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是《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

一。但是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我只讲解了乐句里的统一,并没有讲述到整体乐曲的统一,这是我的失误。

第三,我总是担心上课时间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整体的听完《春江花月夜》。前辈的建议是音乐课就是

需要音乐来让学生理解、欣赏的。可以讲前部分内容进行精华的整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音乐。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音乐。在这次活动课中我采用了前辈的建议,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第四,在讲课内容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悍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并能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综合以上几点,我吸取了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调整,重新写了教案,制作课件,在音乐上,内容上,知识点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经过反复推敲后我更加自信的上课,上完课后有了很大进步,

…… …… 余下全文

篇二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韩潮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赵虹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美读想象, 赏月夜美景;深读思考 , 悟人生哲理;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读诗思己 , 谈收获感悟。以读带思,以读带悟。

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让学生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层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据内容划分三层景——理——情三个层次,按照时间划分为: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美读想象, 赏月夜美景:我认为学习诗歌要像喝茶,将茶泡开了,细细的品味。诗歌的前八句写月下美景,我先让学生诵读,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

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优美而又朦胧的月夜美景。第一名学生只是将诗句翻译一下,冲淡了美的意境,我又适时引导,使用修饰语,融入自己的想象。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学生通过描绘走进了诗境。

…… …… 余下全文

篇四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

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 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 表情、动作、 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六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反思一: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七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曹海霞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八 :鲁人版《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夏智明

高二下学年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试图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听、读、品、悟,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思路再现: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上课之前我仔细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听美——读美——品美——悟美。我认为思路方面还算是清晰,比较成功。

“听美”:叶圣陶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进行听读结合,那么它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的阅读要好的多。新课标中每篇课文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体验,老师只能让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感觉。我找来名家朗诵,在课上让学生听,共同感受。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刚好,我的班长雷志康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诵读者,接着大家又一块听了他的朗诵。课后,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都普遍认为雷志康的朗诵要比专家的还有韵味。那什么是韵味,我想就是传达出的对诗歌的理解。开始第一课时之前,我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布置,学生大部分都能背诵。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