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黄山松》教学反思

《黄山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展现了黄山松的三种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山松“坚韧顽强、一心向阳、团结力强”的赞美。鉴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放手自学,读中交流,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关注表达上的特色。借助这个窗口,鼓励学生走进丰子恺,了解作者,多方阅读相关文章,扩展知识面。

…… …… 余下全文

篇二 :黄山松教学反思

黄山松教学反思

篇一:黄山松>教学反思

《黄山松》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刻画了黄山松顽强的品格,奇特的姿态。课文详写了迎客松的枝干遒劲,生机勃勃和满腔热情;陪客松的青翠欲滴,伟岸挺拔;送客松的的姿态奇特,深情款款。文字运用娴熟流畅,让人恍如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山松的神奇秀丽。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

这节课的第三段描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是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这段应该让学生读读句子便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却作了过多的渲染和讲解。应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观察插图,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

本课时的教学,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有效的层面上来讲,本课时的教学,的确需要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支撑。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运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使课堂失色不少。因为光靠语言创设的情境,有时也很难感染学生。

篇二:黄山松教学反思

《黄山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所以在教学本课重点三大名松中的迎客松时,我首先向学生质疑:迎客松奇在哪呢?学生通过看图、读课文之后,畅所欲言。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和感情朗读打下了基础。

其次这篇课文一共只有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在安排教学程序时,我大胆创新,先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学生带入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加渴望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代表又是什么样子的?为后面的三大名松的教学作好铺垫。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图文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迎客松的 千姿百态,我在课件中插入了许多关于黄山四绝、迎客松及三大名松的图片。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图片的:

1、让学生看黄山松图,感受他的千姿百态。

2、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并以小组形式帮迎客松拟写欢迎词。

3、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辨别陪客松和送客松并说出理由。 这些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充分的资源共享性,在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应用,会为你的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吕梁市交城县田家山小学:张俊霞

创新教学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

交城县田家山小学

…… …… 余下全文

篇四 :《黄山松》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 …… 余下全文

篇五 :《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教学设计

学 校 姓 名 电话号码 资兴市高码完小 焦西任 138xxxxxxxx

一、教材分析

《黄山松》是小学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描写黄山景物中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松树。文章抓住黄山松的三个突出特点来具体介绍黄山的松树。作者在文章开头先设问,明确黄山松有特色,至于特色是什么,文中只说明数量并没有具体说明特点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来介绍黄山的松树。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黄山松的特点。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楚,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5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有所增强,而且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获得知识量也逐步在拓展,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写作也有一定基础,能够准确的将自己积累的词句应用在作文中,在学文中,积累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多数同学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浓厚,认真学习,部分同学由于孩子小自制力较差,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热情不是很高,在课堂中努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多督促。,

…… …… 余下全文

篇六 :自主感悟 培育智慧(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自 主 感 悟 培 育 智 慧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永定小学 丁建芳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篇写景的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秀丽。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会欣赏风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 ,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 1

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家庭条件、地区差异等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伊始,我直接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名句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然后展示黄山的云海、花海、石海以及松海(边展示图片边向学生介绍) ,由此引出黄山松,激发学习兴趣,以轻松的气氛开始对课文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七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及反思(王蔺)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 蔺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 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黄山的资料,了解黄山。

【教材分析】

本文属于描写景物的散文,宜样学生对课文的自读自悟,在悟中体会黄山松的奇、美,激发 对大自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导入:由十一长假旅游谈起。问学生上哪玩过,有无去过黄山。然后教师点出“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感受、去触摸、去品味黄山第一绝色——黄山奇松。

(一)整体感悟:

1、同桌相互轮读教材,指出同桌读错的字音,体会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2、询问学生:同桌读错的音有哪些?告诉大家提醒一下别的同学。

3、教师展示学生易读错的词语:陡崖、屹立、宾客、盆景、

情有独钟、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学生指读(2人)

学生领读(1人)

4、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答:黄山是第一奇山、黄山有三棵奇松、黄山有四绝??

教师借机问:第一绝是什么?(奇松)为什么?——“情有独钟”四个字你体会到什么?你对什么钟情?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奇松?(想)

那么哪儿是欣赏黄山奇松最好的地方?(玉屏楼)为什么?(楼前悬崖上有三棵奇松)D3%F1%C6%C1%C2%A5&in=16498&cl=2&lm=-1&st=-1&pn=13&rn=1&di=51626577645&lcom.cn%2Fscenery%2F2007_11_17%2F200711171055111922.jpg&fromURLhttp%3A%2F%2F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黄华双)

 “课内比教学”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光谷二小金地分校   黄华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P51例3及“做一做”,P54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牵引新知:

    1、师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2、看到今天学习的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猜想积的变化规律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新知探究,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例3:(1)6×2=12         ① 20×4=80

               6×20=120        ② 10×4=40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