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师:刘芸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两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炼的语言,

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好,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 …… 余下全文

篇二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

岚皋县城关中学 黄平东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杨仁静 陵水中学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因此讲授这几首诗歌,应该要尽量引导学生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因此三首诗歌我都是提出问题,重视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自主去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秋兴八首》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意象分析法,重点来把握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这样学生既能够复习前面讲过的知识,又能学有余力地赏析完这首诗。而《咏怀古迹》我主要是抓住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来引导学生。全诗的讲解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这样就更能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行文风格。而《登高》的课堂更是努力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学生自己找出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联来分析。也有学生是从诗人的情感因素来考虑。将学生的答案总结起来,既能讲到杜甫写诗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又能使学生更加理解诗人的孤独与伤悲。总之,这三节课我都是力图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将语文课堂完完全全地交给他们。

…… …… 余下全文

篇四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上25课杜甫诗三首

教材分析:

这三首诗创作于不同时期。《望岳》创作于诗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春望》《石壕吏》写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有“诗史”之美称,这三首诗不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缩影,也是大诗人杜甫一生的写照。由此三诗,我们可窥见唐代盛衰的一斑,触及到当时时代的脉搏,更能感受到诗人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以及战乱时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因此,教学前应让学生先复习刚刚学过的唐代历史,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并让学生查阅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情分析:

小学时期,学生零零星星学过杜甫的诗,最近的历史课刚刚学习过唐朝部分,对杜甫有一些理解,但对杜诗的风格变化可能不甚了解,因此,教学时应利用学生在边缘学科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杜诗的风格变化。另外,学生对对对子会大感兴趣,教学时要做足充分的训练。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 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直至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 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唐代有位诗人,他的诗既抒写个人情怀,又描写国家时事,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入衰的过程,后世把他的诗称为“诗史”。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在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

二、课前预习,自主完成。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 …… 余下全文

篇五 :3《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

…… …… 余下全文

篇六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布尔津镇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背诵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把握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浪漫主义的李白引入现实主义的杜甫。

二、作者介绍

联系上期学的《万方多难中的诗圣》一文,介绍杜甫生平(可让学生齐读导学案“识作者”部分。

三、文体知识简介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关知识。见导学案。

四、诗歌学习过程

整体思路:

1、 创作背景:在教学每一首诗歌时,结合导学案相关部分知识介绍(或让学生读)

2、 读诗:

读准节奏: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

读准字音:解决导学案字音部分。

(教师可范读或多媒体读)

3、 明确每首诗的教学重点:

①《秋兴八首(其一)》小组合作探究 寓情于景

问题: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寓情于景”的表达效果。 参考:这两句寓情于景,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②《咏怀古迹(其三)》探究 借古抒怀

…… …… 余下全文

篇八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