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忏悔录:恶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忏悔录:恶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犯罪,作为扰乱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而长期受到各方的关注,其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为注目。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具体表现在:未成年犯罪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手段残忍成熟化、犯罪危害严重化,犯罪身份普遍化等方面。究其根源,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学校教育方面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的意志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影响。本文以《忏悔录》中恶毒少年——孙利军毒杀家人的犯罪事实为例,试对其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内外化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犯罪心理结构主体内外因素内外化机制

1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任何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孙利军毒杀家人也同样如此。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主体外因素,即犯促成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情景因素。i

1.1 主体因素看孙利军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孙利军在实施犯罪时也只有十六七岁,尚处在人生历程的早期阶段,其主要生理发展仍未成熟,处在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对身边的事物,对社会环境的认识都存在着不成熟之处,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更容易陷入自己仅有的社会经验与知识来进行,这必然会造成对事物认知出现片面性。犯罪时的孙利军本应该还在读高中,但由于初二的时候辍学,没有得到正常的文化教育,这就限制了他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未能确立其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其行为与活动的目的就可能会出现偏差。

初二辍学的孙利军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此阶段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水平和心理发育水平的发展不同步,其精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此阶段的他精力旺盛,但心理水平提高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这一阶段特征和他辍学后染上打麻将赌博、成天在外花天酒地的恶习有着直接的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是法国大作家卢梭继《爱弥儿》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说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本五十多万字的自传就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也就是他在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卢梭的《忏悔录》里涉及到许多人许多事,特别是后半部份。上半部份结构比较简单,叙述了卢梭成长的过程,十六岁开始漂泊周转翻辙历尽磨难,但也其乐融融,尤其是华伦夫人的爱给少年卢梭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甜蜜和温暖,令其感动一生。后半部份,卢梭终于成了名人,但厄运也和成功一起伴随而至,发生了很多事受了很多委屈,特别是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卢梭的脾性却也最终定型,一方面他生性多情腼腆,一方面又洁身自好疾恶如仇,最终隐居乡庐,深居简出,和社交界划清界限,主动放弃金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一切。但从此却亦开始了遭至非难和受尽诽谤毒害的命运。卢梭的这本书不仅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文学内容,文学风格和文学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因为如此,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可见卢梭的《忏悔录》对世人影响有多深。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中,他身上的平民气息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个平民百姓通过

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代巨子,他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其实他的确机有很多机会,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过许多平常人认为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却弃之如草芥,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有人能够坚持一时,却很难和他一样坚持一世,始终不和外界妥协,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他的一身是悲惨的,也是伟大的,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与当时的社会不协调的东西 。

我崇拜卢梭,他带给我无穷的震撼。在路易十四所统治的那个黑暗淫秽的法国社会,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巴黎上层社会中,谁会想到当时那个到处流浪的乞丐,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一代文学巨子呢?我敬佩卢梭,不仅仅因为在思想上我对其崇拜,而更多的是对起人格魅力的一个欣赏!一个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然的天性不泯灭,一直在理性和现实的拷打当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在重要的关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阻扰,即使横尸街头,也始终不向那黑暗势力妥协,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 …… 余下全文

篇三 :《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初有感

生命科学学院122 1214100075 卢均国

粗略地看了一遍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因为时间问题而没有细看,望原谅!)。个人觉得,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自己少年的那些罪恶行为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但也许这样奥古斯丁就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吧。 另外,奥古斯丁对上帝强烈的爱和信仰由始至终贯穿着全文。他用美丽的语言表达信仰,用深邃的思考表达信仰,用倾注的情感表达信仰,用跳跃的心灵表达信仰,用丰富的恩典表达信仰。 他用尽所有表达信仰。

…… …… 余下全文

篇四 :1《背叛与忏悔》观后感

《背叛与忏悔》观后感

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 付金峰

为进一步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根据学院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的统一部署,化工学院党总支部全体党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背叛与忏悔》,接受反腐倡廉教育。

该片通过对河南省教育厅原助理巡视员靳建禄、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两人利用职权收受贿赂违纪违法犯罪并最终走上不归路典型案件的深入分析,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深入剖析这些领导干部堕落的原因、教训,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该片还对其犯罪根源、犯罪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与会党员上了一堂深刻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此片也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加大力度反腐倡廉,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加强党性修养,使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观看过程中,对于纪录片的两位曾经优秀的党员,在场的党员同志们既对他们忽视党的纪律、背叛党组织,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表现出愤恨和不齿,同时也对他们迟来的忏悔和他们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的家庭表示同情和惋惜。该片采访深入、资料翔实、剖析深刻,既有涉案人员的沉痛忏悔,又有发人深省的警示教育,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教教育的生动教材。

片中的两人都曾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工作者,虽然两人的工作职位较高,作为一个一线普通教育工作者,他们遇到的诱惑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但是促使其堕落的原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还是有警示意义的。

一是加强学习。学习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领导方法就无法改进,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可能正确。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上总是静不下心来,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推三阻四,走形式主义,结果是“只闻学习口号响,不见学习水平涨”。许多东西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活生生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因此,我将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做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亚,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呆下去,又流亡到圣彼得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六五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友军之所为。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 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一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竣工”的日期是一七七0年十一月。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少管所的观后感

少管所的观后感

对于少管所,我的第一反应是关押着不良少年的地方,那里应该是脏乱的监狱,里面管着放荡不羁的未成年罪犯,听说要去那里参观,我着实打了一个颤颤,心想:那里有什么可以参观的。。。。。。

一踏入少管所,我就被里面的气氛所感染,变得严肃起来,少管所就像一个学校一样,有花草,有树鸟,还有宽阔的操场,毒辣的太阳射在脸上,我们还在等待搜身检查,那样的过程真是缓慢,却极大的保持了进入少管所的秩序。我想同学们都感受到在少管所,唯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由高墙围起来的学校,是一个限制自由的囚牢。。。。。。

我们有秩序的排成两列,穿过操场时,看见一群穿着灰扑扑的衣服的少年,他们笔直的站在烈阳下,虽然偶尔会有好奇的少年转过头来望着我们,阳光射在他们光滑的秃头上,我看见了一群犯罪的少年顶着罪犯二字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走进一个阴凉的房子,我瞬间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眼睛。

被子像豆腐块一样,整整齐齐地的放在军绿色的床上,床布没有一丝褶皱,地面被灯光反射出它的光滑亮丽,那是干净,洗漱用具整齐的摆放在土黄色的木柜上,这个房间用一个词表达:整洁干净,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之后的每个房间亦复如是,我不由得联想到我的房间,那个乱乱的、书本乱堆的房间,通过这样的对比,我是不是该反思了?

在参观完他们的宿舍后,我再次被他们所折服,他们的舞姿中含着对过去的忏悔,他们的音乐中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在他们的忏悔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真心,我看到了他们为了明天为了自由而努力的奋斗。

走出展馆,我看见那群少年仍站在阳光下面,我看见了,那是因为不小心的失足,而跌入罪恶谷底的少年,我不会同情他们,我只会默默地祝福,希望他们早日洗清身上的罪恶,再回到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这会是一个永远洗不掉的污点。 通过他们的经历,我明白做事一定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魔鬼会带走一切,远离他。同时我也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那些未长大、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为什么会做出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这种情况是谁的责任,要怎样制止,我想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这种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也是无法制止的,我认为社会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的管制,在青少年小时候就灌输法律和道德意识,当然青少年的监护人也应当对自己的监护对象负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儿童时期进行思想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七 :警示教育观后感

警示教育观后感

篇一:警示教育>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全体七年级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的讲座。在视频里,有几个少年犯现身说教,说出了他们的罪行,他们的认真悔过。看着他们满脸的懊悔与痛苦,我也为他们感到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这几名犯人以前都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世间最宝贵的东西——自由,可是,他们却从不珍惜,仗着家人的溺爱,仗着自己年轻,还是未成年人,有法律的保护,便为所欲为,先是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将贼手伸到社会上,持刀抢劫。在被抓时,因为是未成年人,因此被判缓刑,这更给了他们侥幸心理,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低下,再则是学习成绩不好,有了消极的心理,外加交友不慎,结交一些有前科的社会青年,跟着他们混日子,有样学样,做着一些伤害家人,社会,更加伤害自己的事情。

看完这段短片,我深有感触,觉得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风气不好,有许多无业游民,打架闹事,勒索抢劫,而更多的则是像我们这般年纪的少年们。在他们花一般的年纪里去做一些影响一生的事。可是,当他们迷途知返之时,为时已晚。因为接下去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他们逃过了一劫,可终究还是会到法律给予他们的教训。

经过这一个讲座,我明白了:青春是有限的,要是在有限的青春做一生的憾事,那是会憾终生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的肩上扛着许许多多的责任,扛得下的,终会成材,报效祖国:扛不下的,就会像那五名罪犯一样,在监狱里,隔着铜墙铁瓦,看着以前也许都不屑一顾的蓝天白云,羡慕着那些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的鸟儿。如果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去追求>我的理想,去享受我的青春,去享受我的自由,去做一个人,一个子女,一个学生该做的事,去开出鲜艳灿烂的花朵,去结出香味四溢的果实,这才是人生的旅程,这才是一个拥有花一般年纪的人该做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少年天子观后感

他和她,结缘于墨迹深镌的字画,一个笔锋遒劲有力,一个清新疏雅,不曾谋面,却因这字画结缘,前世今生的纠葛。

那时他未成名她未嫁,一切才刚刚开始,却已经失之交臂。

不能见不敢见,一见就会失态,酿下不解之缘。于是她满含期待,只想再靠近一步,瞻仰他俊逸威严的容颜,聆听他亲切可人的声音,只是站在身前细细观摩,也就足以。而他,由于惶惑不安,太在意太渴求,狠心拒之于千里之外。她就在门外,他不顾一国之君的威严踮着脚,觑着眼透过纸窗,看见她吹弹可破的脸曝晒在烈日之下,依旧冰清玉洁,气定神闲,更加不敢向她靠近。

迎着紫禁城冰天雪地的光奔跑起来,追着那一袭素衣的身影,目送她于失落中离去,尾随的夫君身后的她,亦步亦趋。

已为人妻。

废掉奢妒的皇后,又娶了科尔沁草原的另一女子,娇憨率直,在勾心斗角的后宫之中,她显得拙笨可笑。

新婚当晚,她捧着合岋宴站在他面前,小心谨慎,难掩惊喜雀跃,他愁容之上那一对无神的眼睛向上一看,惊诧又羞愧难当,浑身不自在,并喝令撤走合岋宴。她脸上的欢喜之情顿时烟消云散,惊愕与忧烦爬上眉梢,她直视他的双眼,满是疑惑——“你何以如此厌烦我?”

他如何会厌烦呢?要真的是厌烦也只该是厌烦自己,厌烦这些无中生有的错过,他怎么能够在她面前与他人新婚燕尔,于是才手忙脚乱,烦躁得无以复加,面露愠色。

第一次直面彼此,不说话,心已伤。

他宣她进宫,同在御书房舞文弄墨。她挼了挼已经齐整的发髻,理了又理晶莹如雪的白色披肩,唯恐一丁点儿不周到。没见面之前,已经欢喜过、神伤过,千回百转后才得以面谈,如何不慌神。而他贵为一朝天子,头顶天脚立地,此时也六神无主起来,用铜镜发现还有惹人发恼的黑眼圈,皮肤也不够白皙,文案又凌乱,突然一切变得不如意,就应该以最好的面目见她。

她端庄地坐在他面前,笑意盈盈。再是掩饰着,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呼雀跃,古时的女子内敛、含蓄,再深的感情也不露声色,何况这情怀是寄托在当今天子身上,只是那笑,浸润了整个房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