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卓别林电影观后感

我是如何认识电影的

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应化0811 施海峰 0820109110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今天看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让我感到有点深沉,虽然这是一部以轻松的幽默手法来呈现的电影,但若是看到其欲表达之内涵就不会有太大的欢乐了。

首先是一群排排站的工人以制式化的动作工作着,根本是资本家将人视为机械般的惨忍手法,人和机械对他们而言是同样的「东西」,不需要有任何差别的待遇,其中那个主角,也就是卓别林的那个角色,以工作中出错、诙谐的舞蹈与动作、欲认真做事却适得其反的状况等等,来反讽机械化后人易失去人性的种种状况,当然他是夸大了许多,但是那种会使人发疯的制式化在卓别林诙谐的手法呈现后,反而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怜悯之情,任何物种都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何况人。 谈到物种的部份,先说明为何是以物种来称呼而不是人类,其实因为我不觉得人类和其他物种有哪里不一样,每一个物种都必须受到平等

的待遇,没有什么是特别高尚或低俗的,因此决定以物种称而不特指人类。既然已经谈到物种,那先跳到最后几幕卓别林在小餐厅打工时的状况,有一幕是他要端一堆很重的餐盘上桌,但却被一个用餐客人所牵的一只狗给绊倒,而他仍尽责的将盘子端着,即使自己已经跌个四脚朝天。这个画面显示出一个餐厅的服务生连顾客的宠物都不如,这让我想到前些日子上映的一部《流浪神狗人》,里面也同样将不同阶层的人和狗做了一大对比来讽刺,当然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在看了相关的讽刺结果下,我对于人自以为清高的态度就渐渐产生厌恶。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卓别林《摩登时代》观后感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可能是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了。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喜中见悲的诠释方式、辛辣犀利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概括了“摩登时代”这一矛盾的本质。辛辣犀利的讽刺、精湛绝伦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以及温馨感人而焕发着人性光辉的爱情,这使得影片至今还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影片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摩登时代》以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故事的背景为当时的美国工业时代,因为机器设备的广泛运用,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

在那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等机械化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资本家为提高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则被训练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流水线或机器设备的一部分。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在管理模式方面,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将工人视为简简单单的经济人,在管理中去除了每个工人的个性和情感。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极大限度的压榨和激发着工人的体能极限。长此以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会遭到严重的挫伤。《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则被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毫无间隙的工作,逼至神经衰弱!

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等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卓别林 影评

卓别林的灰色幽默

——《寻子遇仙记》鉴赏

姓名:贾芳 班级:08经济2班 学号:200821008

内容摘要:黑白的电影质感,静默的语言环境,标志性的舞台服装,小男孩可爱俏皮的肢体动作,在平淡中诉说“吃人的社会”现状,这是卓别林影片的惯用手法。本文看讲述一个简单的苦人救孤记,却是在围绕着当时社会暴乱,黑暗的绝望,发人深省。

主题词:卓别林 寻子遇仙记 社会境况

正文:

在这个学期,王纲老师给我们播放过八部影片,而《寻子遇仙记》(《小孩儿》)这部影片是本学期开学时老师放过的一部卓别林的默剧。现在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选择了这样一部片子,使我对电影,对卓别林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当时观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曾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家都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我却兴致缺缺,又没有语言的张力,只是卓别林像个小丑一样的表演,黑白,破旧,我不喜欢。当老师上课前介绍说要放卓别林的一部喜剧《小孩儿》时,我就没了兴致,但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样子,我也就跟着一起看了下去。

本片开场白,是一段类似书本扉页的介绍性文字,大概是说“一个带着笑的画面,或许还带着泪”,即是阐述一个事实,又是说明本片的主旨。动画一样的英文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可是也仅仅是这些富有哲理的文字。接下来,是一位女主演从医院中走出的镜头,缓缓地,慢慢地,很无措,很茫然的前进的镜头。接着看,我还是没看到什么出彩的表演,很老套的剧情,女主因为一些原因,犯了个错误,生下了本不应该留存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当然也不承认或是不知道孩子的存在。这里我想说,因为欧美的许多观念并不像中国,也许在国内,很多人会选择打胎,但是在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会选择生下孩子独立抚养或是让他人领养。女主显然也因为经济的原因放弃了独立抚养的念头,但从女主角一步三回头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她非常的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后续女主又回来找寻自己孩子的一幕中叶得到了验证。

…… …… 余下全文

篇四 :选修 卓别林读后感

卓别林,这几个字眼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搞笑的演员,但是在此之前,他经历的磨难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卓别林是一八八九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民家庭,为了养活家人,五岁登台,八岁当演员,那个从伦敦东区走出来的,迈着鸭子步的流浪汉,终于走向了全世界,终于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剧以一个雕像的建成礼展开,卓别林用其滑稽的表演把我引入其中。剧中主要的线索是他和盲女的美好却跌宕起伏爱情。而茶花是联系这美好爱情的纽带也是桥梁,而那位时醉时醒的富人却将他们的爱情戏剧化。因为花,因为善良,他认识了盲女。可是为了帮她交房租,让她重见光明,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他去做苦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拳击,最后也只能满身伤痕累累的在空旷的城市、在寒冷的夜里徘徊却毫无办法。最后卓别林自己以身犯险,为了给盲女治疗眼睛,而身陷牢狱。

许久后盲女重见光明并且开着一家花店等着他的心上人来找她。这时的他却是衣衫褴褛、污头垢面。经过花店的时候还是门前地上的花让他认出了她,却不能和他相认。这时的她当然不知道眼前的穷汉就是他苦苦等待的心上人。还是茶花,她坚持送他一枝花, 接触到他的手的时候,敏感的触觉告诉她,这就是他的手!画面定格,电影结束!这一幕我在香港电影中同样见到过,但是在卓别林的演绎中,我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无声当真胜有声。 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为什么此部电影为城市之光,卓别林就是盲女的光芒,也是这个城市中的光芒,同时他更是打开世界人们心中的那一缕光芒。仿佛世界中正是有了他,才有了阳光,卓别林用自己的行为点亮了世人的心。

卓别林的影视作品都是无声电影,他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用其滑稽而又朴实的行为,受到了世界的喜爱与认可,他是一名艺术大师,用最简单的行为,把信息传递给了每个观众,似乎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字符,通俗易懂却又引人深思。我相信这些都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一身坎坷的经历,饱经风霜,出身草根,才有他今日的成绩,他对电影的阅读能力和控制能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余下全文

篇五 :推荐电影,观后感。

最近狂补电影啊,什么爱情的、亲情的、讽刺的、搞笑的……真是百味人生啊,可惜自己仅仅只能体会一种。一种中规中矩,本本分分,不争不抢,安安稳稳的生活。虽然没有电影里的故事精彩,但是也会是哇哈哈的、爽歪歪的吧。

《恋恋笔记本》中的爱情故事真是珍贵啊,因为像化学中的稀有气体一样,所以这部剧才能赢得好票房吧。男女主人翁一生中都爱恋着对方,即使现实中的诱惑和阻挠让他们的感情几经波折,但是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即使是生命的尽头,两人依然一起走过。真是传奇故事啊。

《恋空》这部日本电影真是唯美啊,就连插曲都那么恬静、淡雅。两个人不顾一切的走到了一起,没有考虑很多,仅仅凭着感受一步步的向前。就算经历再多风雨,两个人一起面对和担当。这不才是爱情的迷人之处吗?“如果没有遇到你,我不会那么伤心,那么难过,不会泪流满面;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不会了解如此幸福,如此高兴,如此温柔,如此可爱”。 《婚纱》是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一部电影,一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着圆满爱情的结晶——晓珞。事业让这位母亲忙的焦头烂额,缺少陪伴的晓珞由此很独立,但是也有不满。当母亲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时,母亲隐瞒着孩子,但是懂事的孩子察觉到了。这对母女都隐瞒着对方,默默的改变、付出,那种不约而同的默契、配合让这对不幸母女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出彩、动人。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有声电影,用来讽刺独裁者们的专断、独行、愚蠢、荒唐和可笑。政治上的意图很明显,是对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残暴戕害犹太人的强烈抨击。也是对专制下的非人道的统治的反抗和对自由、民主政治的呼唤。少些知识、聪明,多些友善、关怀,也是本局的主题之一吧。

《摩登时代》虽是无声电影,但是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机器时代带给人类的是幸福吗?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机器时代创造的是什么?它创造了工具,却少了对人类本身的关怀。它创造了效率,却把人整的歇斯底里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孤儿为了生活偷一个面包就会被抓,但是在工厂中压榨着普通工人的资本家却享受着生活,这样的社会正常吗?

…… …… 余下全文

篇六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想

卓别林热火朝天演《摩登时代》的时候,正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随着这场工业和社会变革洪流到来的是大量沦为机器工业文明附庸的无产阶级,在技术革命的旋涡中迷惑,然后成为这个机器社会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微不足道,随时可以被无情抛弃。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可能是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了。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喜中见悲的诠释方式、辛辣犀利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概括了“摩登时代”这一矛盾的本质。辛辣犀利的讽刺、精湛绝伦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以及温馨感人而焕发着人性光辉的爱情,这使得影片至今还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影片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摩登时代》以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故事的背景为当时的美国工业时代,因为机器设备的广泛运用,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

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虽然卓别林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但卓别林和孤女相濡以沫共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的结尾,虽然所有的努力都没能让卓别林和流浪女看到任何生活开始好转的希望,但是在一个荒郊野外醒来的早晨,卓别林和流浪女依然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 …… 余下全文

篇七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感触甚深。我们正处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高速增长的“摩登时代”,资本家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平等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令我深刻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在生产线上马不停蹄地用扳手拧着螺丝。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本的这一普遍现象。工人在传送带上迅速进行着重复的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而老板却在办公室里监视着他们,一旦工人们有少许懈怠,便加以催促。监工不断将工作速度线加高,试图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最令人发指的是,老板企图通过购买吃饭机械人来减少工人进食的时间,让他们在吃饭的同时继续工作,增加劳动者的绝对剩余价值。

最后,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在极度超标的工作强度下精神失常了,得了严重的强逼症,无法控制自己重复拧螺丝的动作,见到鼻子和纽扣都当成螺丝。通过幽默的情景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通过对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富士康事件。媒体报道的郭台铭的富士康坠楼事件,充分表现了工人在超强的劳动压力下,承受不起生活的重压造成的一种极其严重的现象。东窗事发后,郭台铭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员工工资待遇,将底层员工月薪提高,实行“周休一”的休息日时间,虽然没有达到社会“周休二”的正常休息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工人的确实在超强的劳动压力下工作,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从电影,我坚信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正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的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 余下全文

篇八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拍摄于19xx年,众所周知,1929—19xx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查理最终失业了,无意中被当成了共 产 党领袖而锒铛入狱。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流浪女相濡以沫的场面温,也给人以温馨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夏尔洛和流浪女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使人振奋。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