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

张雯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以雪国耻。邓世昌两次请战均遭到拒绝,并且还因揭露方伯谦的卖国行为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击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只可惜了那三万北洋水师,就这样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数年来的训练筹备,顷刻间付诸东流;只可惜了那铁血男儿,满腔爱国热情,壮志凌云,却仍换不来人心的统一,最终悲壮战死。“宁为溺死鬼,不做亡国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却不识豪情志士,终不肯拼死一战,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园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

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都不想怀念以前的悲惨,因为我们落后,我们在挨打。我们在解放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家越来越有世界大国的风采。可是居安思危方能成奇远,回顾历史才能成其高。不准备就会落后这是定律。

我国历史是屈辱的,没有人能改变,也没有人可以否定。可我国人民也是坚强的,在这么长时间我国人民没倒下,不断的发展中站得越来越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由过去外国瞧不起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体育强国”这有着无数人的努力。国家不能在不该忍让的地方忍让,否则国家就是一片被侵略地。很多方面都面面俱到很难,所以在大方向上国家不能错,每个人也不能错。面对现实我们只有拼搏,不能输给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疑惑的。这部由当红的演员主演的历史艺术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方面呢?一切疑惑的谜团都在片子循序渐进的播放过程中被拨开了。

其实,在我看来,的确,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它恢弘大气又感情细腻,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或许就不够完美了,有很多艺术加工和艺术编造,并且许多情节也有悖于史实。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xx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xx年命名的,等等。不过,我想这部片子的“好”就在于它是一部好电影,正因如此,它才能吸引当今如我们一般的青少年们去看,让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了解那一段中华名族永远不能忘怀的国耻,并能够产生一些启发,居安思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1877年,清政府“洋务运动”开设的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最先进的海洋知识,并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巨舰回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就此看来,一切好像都在朝着极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清政府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其覆灭有其必然性。

几年的时间,清政府当初买铁甲舰一时的雄心壮志早已不见踪影,腐败渗入了整个朝廷乃至各个地方。甚至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北洋水师的军费好几年没有补给,水师已陷入窘迫的境地,甚至连几颗完好的弹药都拿不出来。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却集全国之力构建水军,并颇有成效。

终于,一直对中国的广大领土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战—黄海海战。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北洋水师已经很多年没有新添战舰了,连攻击力强一点的弹药都没有多少了,其中说到榴弹只有三颗,当片中主人公们用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这三颗弹的归属问题时,那副场面是何其悲哀啊!虽然这是电影,当时真实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事后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或许7、8年前中国的海军实力或许可以称霸亚洲,但是1894年的中国早已被腐败侵蚀地残破不堪,实力和当时及全国之力打造海军力量的日本相差悬殊。可以想象当时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以身殉国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甘心,面对他们如此热爱的却又如此不堪的祖国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是有多么的错综复杂!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 观后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战已在时间的洗涤下逐渐褪去了它的痕迹,只剩下北洋舰队孤单的残骸和那些忠魂义骨静静地在黄渤海域品尝着那份孤独!

将近12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兴起,但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漫长,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更多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学到掌握未来发展规律的秘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行产业革命。日本统治集团认为,只有通过军事侵略争夺殖民地,扩大市场,掠夺资源,才能为经济扩张开辟道路。于是,就把地大物博、软弱落后的中国作为它的主要侵略对象,并把朝鲜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1890年,任日本内客首相的出县有朋在"施政演说"中公然抛出"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煽动战争狂热,说日本"人口过多",必须"夺取殖民地",制造侵略扩张舆论。日本先把大批军队开到朝鲜,占领了仁川和汉城。到6月底,日本派到朝鲜的兵力已达1万名左右。接着攻入朝鲜王宫,劫虏国王李熙,另立全宏集傀儡政权。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牙山口外偷袭中国军舰以及"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也是侵略的开端,更是加速雄狮崛起的关键一步!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天朝,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但这个举动于实际却毫无意义,怎奈鸡蛋不抵金蛋,光绪帝也仅仅只能是尽一份心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从战前的准备,作战计划的制定,到开战后战略战术的运用,海陆军的配合,指挥官的决策,官兵的战斗素质,武器装备的对比等等等等,日本无不是棋高一着,中国虽不乏有部分忠勇志士,然整体的亏输是显而易见的。这完全是一场整体实力欠缺而导致的失败,原因是明显的,但把失败结果归咎于某一个偶然的倒霉运,然后再借敌人之口说出来,是否过于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后的心情是压抑的,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到各级官员的

贪污奸诈,看到那些英勇志士无法实现的抱负与无味的牺牲,等等各种剧情而迸发而

出的情感已然渐渐退去,但还有很多东西却是不可抹灭的。

个时代,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影片从邓世昌

的童年开始 讲述,再现了北洋水师从创建到覆灭的屈辱历史,通过交错历史与现实让

我们体验到了强烈的沧 桑感与沉重感。百余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在国 人

的企盼中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与舰长,最终却以极为屈辱的方式谢幕。当

然了,旧中国本身是很难改变的,社会似乎自己本身就缺乏创新动力,只 有当鞭子抽

到身上,它才会被动的进行变革,于是洋务运动得以开展,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

败, 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者内部被迫掀起了一场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变革,

并且也得到了慈禧太 后的支持,毕竟这对于国家来讲是有利的,但慈禧仅仅看到的只

是有利于大 清的统治而已。可惜的是它仅仅局限在了军事技术方面,而远远没有涉及

到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北洋舰队正是此次改革的产物,当时它位居世界第六,亚洲

第一,李 鸿章为此苦心经营十余年,而甲午战败只能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腐朽没落

的封建制度绝不是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手,大清政府必要失败!甲午的失败是一

开始就注定了的。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

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

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人心尽失,爱国志士难以伸展,焉有不败之理?"历史上每

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台词)用血液去警醒国人,用自己的鲜血去

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回顾历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天朝,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他只有这样打才有必胜的把握)。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

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最近学习中国近代史,学完中日甲午战争后,老师让我们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其实该讲的知识,老师都已经讲过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费上2个小时去看这部电影呢?

那就先说说电影吧,电影总体给人一种忿忿纠结的感觉,当那一批学员学成归国后,清政府也花巨资买下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艘巨舰,李鸿章当即帅一批人去日本“串门”,是啊,这样的场景也许让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曾认为是希望吧,认为中国将走向强大,而且这样的阵容也确实是给了日本人一定的震慑。这就证明,强大就可震慑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屹立世界前沿,就必须——强大。

刚买回舰时的热情已过,增强海军的热情也在慢慢消退。七年后,安于享乐的政府集团拒绝了李鸿章买回新舰的请求,理由是没钱。是啊,没钱,没钱的政府为慈禧办了极为奢侈的寿宴,我不知道要以怎样的一种心态来认识我的这些同胞了,没有新舰增强海军实力就算了,能买些弹药也是好的,看到后来作战过程中“致远”号、“经远”号等皆因为弹药缺乏而错失攻击的良机,我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鄙视,一种极大的恐惧也随之产生——腐败,它摧毁了一切,包括清政府最后的那一丝崛起的希望。我战栗,无奈……

再看看战场上的那些士兵吧,闪现出的除了那些奋力据弄弹药的激情面孔外,就是那个猥琐的逃兵了,这种极大的反差,更显前者之高大,后者之矮小,他的逃窜像极了一只受惊的老鼠(老鼠好歹还有 1

几分可爱),而因为这一种老鼠,中国的援兵走了,就这样眼看着舰队被击沉,这样的军队素质如何能够强大?这也给今天我们的军队建设以借鉴。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他的心脏,将那些被人么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科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他的四肢手足,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用血去警醒国人,这是邓世昌说的。

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 事实证明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至少在后来的历史进程里,英雄们的牺牲是没有白费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到底有什么意义?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确乎是缺少一些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被无能,只是在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与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甲午海战观后感

愿碧水蓝天 硝烟不再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蛇年的春节过的可谓别致,我家四口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来一次旅游过节,游览了魂牵梦绕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踏上了日思暮想巍峨壮丽的八达岭长城。伫立在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湖水的浩淼与澄澈,不是皇家园林的庄严与气派,登临长城,心头涌起的也不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豪与喜悦,相反,一种凝重的情绪郁结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湖光山色间,不断闪现的是我刚刚看过的一部影片的特写镜头,那就是《甲午海战》中的那个石头船!还有威海炮台上横七竖八遍布炮台的清兵尸体??

矗立在昆明湖中那个雕刻精美的石头船,确实给昆明湖增色不少,也能给不明就里的游客增添游兴,但是如果你看过了反映近代中日战争的影片《甲午大海战》,你就会明白,它不只是让你大饱眼福的大件艺术品,它也是清政府腐朽的见证者,它满载中华民族一百多年饱受欺侮的屈辱与泪水,它是一部写满民族创伤的血泪史,打开它的扉页,扑面而来的是笼罩书页的浓浓的战争硝烟,这大片大片浓重的硝烟来自1894年的中国黄海??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9年了,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百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就要与时俱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重新回到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朝当权者骄奢淫逸,老百姓麻木愚昧,西方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逼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内的有识之士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兴国强兵的热潮,统治阶级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北洋舰队正是此次运动的产物。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舰驶回祖国,而日本同样有一批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的军舰驶回日本。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天朝,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他只有这样打才有必胜的把握)。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

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 …… 余下全文